APP下载

我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联合图书馆”建设研究*

2016-02-13范兴坤

图书馆 2016年11期
关键词:服务体系图书馆服务

范兴坤

(广东药科大学图书馆 广州 510006)

·公共文化服务研究·

我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联合图书馆”建设研究*

范兴坤

(广东药科大学图书馆 广州 510006)

“联合图书馆”是同时服务社会和学校的综合型图书馆,在国外已有比较成熟的发展。当前,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发展不足,而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也远远不能满足教学过程中“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国家大力推动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倡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的环境中,打破图书馆按单位系统划分的边界,探索将条件较好的中小学图书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联合图书馆,是整合现有图书馆资源、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可行之策。

联合图书馆 中小学图书馆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引用本文格式〕范兴坤.我国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联合图书馆”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6(11):66-74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实现“文化福利化”的具体实践。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要“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此后,党和政府的一系列政策、决议和建设发展规划都将“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指导公益性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2016年3月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所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倡导全民阅读,普及科学知识,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这是“全民阅读”连续第三年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被提及。面对我国当前图书馆服务供应不足的现实,要实践“建设书香社会”的发展思想,要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应水平的快速提升,必须要有新的思路。

1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1.1 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特点

相较于19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窘境,当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发展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1.1.1高水平

改革开放后,我国公共图书馆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其综合水平发展更多地体现在服务内容的扩展上,除普通的借、阅、检等服务外,自助服务(办证及借还书)、手机图书馆、个性化数字图书馆、多馆通借通还、残疾读者服务、亲子阅览区、电子阅览服务建设等,已成为新建标准公共图书馆的必备服务功能。1994年,文化部组织实施了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发展建设水平的全面评估,参评的2154个市(地)县级图书馆中,有67个评定为一级馆,452个评定为二级馆,626个评定为三级馆。其后经过20年的发展,在评估指标普遍提高的情况下,在2013年第五次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全国2230个图书馆达到三级以上图书馆标准,其中一级图书馆859个,二级图书馆640个,三级图书馆731个[1]。图书馆馆舍建设、设备、工作手段、服务能力等各项可考核数量指标及服务能力、服务项目开展均非20年前可比。如新投入使用的广州图书馆,建筑面积达10万平方米,一年的运营费用约在1.2亿元,2015年接待读者615.4万人次,日均接待2万人次,远远高于中国国家图书馆的日均接待量(1.2万人次),以致见多识广的国际图联主席在参观广州图书馆后都感到惊讶:“没想到在中国有这么好的图书馆,而且有这么多读者量!”[2]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以省级图书馆为中心点,辐射全省、覆盖市、区(县)、乡(镇、街道)、(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3],这样的全覆盖服务网络需要大量的投入。受行政区划的约束,我国县以上公共图书馆的数量已经趋近饱和,以后只能在发展分馆和县以下文化馆上获得数量上的增进。如“十五”后通过实施县级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城市文化中心建设、地市级“三馆”建设等一系列重大项目,省-市-县-乡(镇)-村()五级服务网络已经初步形成。以2013年与2010年相比:全国群众文化机构实际使用房屋建筑面积增长34.1%,每万人拥有群众文化设施面积增长32.1%,乡镇综合文化站实际面积增长32.3%,文化馆(站)固定设施、流动设施和数字设施网络逐步完善。如成都市[4]到2013年就实现了“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站(乡镇和街道的综合文化站)、一室(村和的综合文化活动室)、一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00%全覆盖的建设目标。为解决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落实难,2012年,成都市投入公共文化财政保障经费达5.4亿元,按照每村/每年30万元的标准,将村级公共文化常年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的专项资金。

1.1.2 全覆盖

自2005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首次提出建设“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一要求在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2007年《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党和政府的政策性文件中就不断出现。“全覆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基于普遍服务的思路提出的,重点指向“老、少、边、穷”等文化发展底子薄地区。经过对乡镇综合文化站、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城镇文化中心(文化活动室)等一系列面向基层、面向农村的重大文化设施加大投入,我国到2010年已基本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5]。特别是针对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要求切实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以安徽省金寨县为例,该县2013年开始实行全县公共图书馆一体化(总分馆制)建设,制订了《金寨县公共图书馆服务一体化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方案》,通过“政府主导,统一组织,经费统筹,分步实施”,目前已“初步形成以县图书馆新馆为总馆,23个乡镇图书室为分馆,226个村、5个农家书屋为流通服务点,以及图书流动车为补充的图书馆一体化网络。使公共图书馆覆盖全县,让信息服务进乡村,进、进农家,进家庭”[6]。

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服务体系的补充,2007年3月,新闻出版总署会同中央文明办、国家发改委等八个单位联合发出了《关于印发〈农家书屋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农家书屋”工程,计划“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立20万家农家书屋。至2012年,实际建成农家书屋60.0449万家,覆盖了全国具有基本条件的行政村。另外还有2014年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推出的“边疆万里数字文化长廊建设”,旨在推动边疆、特别是边境地区基层公共文化跨越发展。

1.1.3 均等化

我国目前大中城市和经济发展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较为完善,而一些欠发达地区则差距明显,还有一些信息弱势群体无法享受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因此“均等化”口号的喊出主要是解决公共文化服务中“贫富差距”和“苦乐不均”的问题。2013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2015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都提到了要“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后者并明确“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统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衡发展,“推动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7]。采取的实践措施则是“以县级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推进总分馆制建设,加强对农家书屋的统筹管理,实现农村、城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整合和互联互通。推进城乡‘结对子、种文化’,加强城市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帮扶,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在这种“均等化服务”政策指导下,国家通过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均衡化宏观布局,结合“精准扶贫”工作,将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重点由城市转向乡村,可以理解为另一种意义上的文化扶贫。

1.1.4 标准化

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要求标准化,我国先后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相应建设标准,如《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2003)、《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建标108-2008)、《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建标74-2008)、《文化馆建设标准》(建标136-2010)、《公共图书馆服务规范》(GB/ T28220-2011)等,文化部科技司此后又开始组织编制《文化馆服务标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标准》,使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服务工作开展有规可循。

除国家文化和建设主管部门在图书馆及文化馆标准化建设与服务工作标准的制定之外,中国图书馆学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作为行业代表积极参加国家各项标准的制定工作,另一方面也制定行业规则。较具代表性的如在2002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六届四次理事会上通过的《中国图书馆职业道德准则(试行)》,2008年发布的《图书馆服务宣言》,2015年发布书香城市(县级)、书香标准指标体系(《书香城市(县级)标准指标体系》、《书香标准指标体系》、《书香城市(县级)、书香标准体系指标说明》),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化工作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此外,由文化部组织的历次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工作中制定的“标准”,客观上也起到了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指南的作用。

1.2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问题

目前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已有比较好的发展。截至2014年,我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117个,其中国家图书馆1个,省级图书馆39个,市级图书馆361个,县级图书馆2716个[8]。同时期,全国共有文化馆3315个,乡镇(街道)文化站40945个[9]。2014年全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量3944万人,人均购书费1.244元,人均拥有藏书量0.578册(年人均新增藏量0.035册),人均年到馆0.388次,人均外借0.342册次,平均每43.88万人拥有1个县以上图书馆,每3080平方公里设立有1个县以上图书馆。

上述公共图书馆事业建设数据既体现了成就、也反映了问题。在《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中,首次确定未来5-10年要达到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书0.6-1.5册,但对照国际图联20世纪70年代颁布标准要求的每5万人应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藏书最少3册的数量,我国的标准明显太低。作为我国的一线城市,广州市制定的“图书馆之城”规划是“至2020年,实现约每8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人均拥有3册公共图书馆藏书”,经济欠发达地区则难以做此要求。在2014年全国2716个县级图书馆中,新增藏量购置费少于1万元的县级图书馆649个,占25.15%。全国县级图书馆中,馆舍面积小于800平方米的县级图书馆553个,占20.36%[8],这些数据充分反映了现实的图书馆发展状况与《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的巨大差距,文化馆的建设也具有同样的情况。

农家书屋建设植根于乡村居民点,是公共图书馆图书文献服务的重要补充,但已建成的绝大多数农家书屋都存在藏书量较少、图书更新慢、信息化装备较少的问题,而且农家书屋管理员基本由村干部兼任,基本不具备图书馆室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在工作能力、责任意识、工时投入等方面难以承担起普遍服务乡村的重责[10]。

不仅是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和文化站建设同样存在类似因投入不足而造成的问题。

2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

2.1 我国当前政策环境中的中小学图书馆发展

图书馆是学校教学育人的必备设施。1999年,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的《中小学图书馆宣言》提出:“中小学图书馆提供信息和理念。这些信息和理念,对于在今天这个建立在信息知识基础上的社会中取得成功,是十分必要的。中小学图书馆使学生具有终身学习的技能,发展其想象能力,使之能够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生存于世”[11]。

我国改革开放初期中小学校配套建设图书馆情况很差,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国家教委1989年1月6-9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中小学图书馆工作会议,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在开幕词中指出,每所中小学要有图书馆,这是实施义务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此后出台的关于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的文件,有1991年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明确“图书馆是中小学校的书刊资料信息中心,是为学校教育、教学和教育科学研究服务的机构”[12]。对中小学图书馆(室)的职责定位、馆藏资源、管理使用、队伍建设、条件保障等5个方面进行了要求。该《规程》在2003年进行了修订。2008年,国家住建部和发改委出台了《农村普通中小学建设标准》(建标109-2008),规定了中小学建设图书室的具体要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规定,要通过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给学生留下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健身娱乐的时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2011年,教育部、新闻出版总署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图书馆(室)图书配备和管理工作的通知》,对中小学图书采购管理和市场准入做出规范。

2015年5月20日,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教基-[2015]2号)。《意见》是对未来中小学图书馆工作的顶层规划设计,通过“加强宏观指导,保证国家关于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标准统一,步调一致,政令相通”[13],使图书馆成为中小学的一个高地(信息资源高地)、三个中心(智慧中心、成长中心、活动中心)。针对中小学图书馆数量多、分布广、发展不均衡的问题,要求到2020年绝大部分中小学要按照国家规定标准建有图书馆,基本建成与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现代化中小学图书馆,达到“设施齐全、功能完备、运转顺畅、服务便捷、使用高效”的目标,推广建设学生自主管理的“开放型图书馆”,注意发挥中小学图书馆的社会影响作用,通过“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打造农村新文化所”,服务农民文化需求。

在国家政策要求和社会愈益增强的认知下,全国各地都创造条件促进中小学图书馆的发展。如近年来浙江省通过书香校园工程的实施和带动,全省中小学图书馆建馆率从2007年的87.9%上升到2014年的98.3%,生均藏书量从2008年的26.85册提高到2014年的35.35册[14]。重庆市建成“乡村学校少年宫”332所、“留守儿童之家”4385个、校外托管机构1292个[15];天津市在2012年就实现了图书馆、阅览室每天向学生开放,借阅覆盖率为100%;四川省阆中市针对农村学校图书馆图书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通过建开放式书屋、书角、书架、书壁,把学校里一本本藏书‘请’出来。走廊上、操场边、餐厅里处处都是书,师生随手可拿、随时可读”[16]。各省市还在制订“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中,对图书馆建设做了相应的规定。如《河北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冀教基[2011]32号)规定:“馆(室)藏图书,小学生均不低于25册,初级中学生均不低于40册.有条件的学校应配备电子读物,逐步实现图书馆(室)的计算机管理。馆(室)藏图书应当按照规定及时剔旧、更新,一般每年新增图书比例应不少于藏书标准的1%”。《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标准(试行)》规定:“学校图书馆(室)设置阅览室、电子阅览室、藏书室等,生均图书小学不低于30册、初中不低于40册,年生均新增图书l册。有条件的学校可建设校园图书亭、班级图书角及其他图书点等”,并在《江苏省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标准(试行)》中详细规定了初中和小学图书馆装备标准。

2.2 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上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素质教育,对该时期开始发布的十余项指导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文件进行的分析显示,中小学图书馆始终被视作教育过程的参与者和推动者[17],但这种在宏观层面的“重视”并没有在国家教育行政管理工作中得到充分体现。如在教育部历年来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惟独没有“图书馆”的达标情况。现实中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存在很多问题。

2.2.1 建设不均衡问题

按照《2014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18]数据,全国共有初中学校5.26万所,高中阶段教育学校2.57万所。考虑到有的学校是兼有初中和高中的完中,因此学校建制单位为5.26-7.83万所,取其中间数,约在6.5万所左右,按《中小学图书馆规程》要求每校都要设立一个学校图书馆的要求,我国中学图书馆数量也应在6.5万个左右。在巨大的数量背后,却存在着严重的建设不均衡问题,包括“区域、城乡、学校之间建设水平不均衡,管理服务水平不高,藏书数量不达标,藏书质量参差不齐,与教育教学融合不够,信息化基础薄弱,专业化队伍匮乏等问题”[13]。

地区之间的不均衡主要是经济发达/欠发达地区间的不均衡。由于学校图书馆建设没有单列经费,只能仰赖于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在教育经费短缺的情况下,图书馆建设投入可能就会被优先削减。如截至2013年10月,安徽省还有未建图书馆(室)的初级中学255所,高级中学17所,分别占学校总数的9.59%、3.18%[19];截至2013年底,河北省张家口市共有中小学798所,但建成“省中小学一级图书馆”仅51个、电子阅览室71个、实现自动化管理的中小学图书馆不足100所[20]。即使是在经济较发达的广东省,国家教育督导检查组2015年11月对广东申报的51个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市、区)进行督导检查,发现“廉江市、湛江市麻章区、遂溪县、徐闻县等均有部分学校教学设备陈旧,图书馆狭小”。如在2013年江苏无锡锡山区的一次中小学图书馆调研中,就发现中小学图书馆建设存在新、老校区馆舍面积差异大、生均图书和年生均增新书、工具书和订阅报刊、自动化管理软件、人员配备等多方面的不达标[21]。

至于城乡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差别更为普遍,因此2008年国家专门制定了《农村普通中小学图书室建设标准(试行)》,但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建设状况的改善绝非一日之功。

2.2.2 重视程度问题

虽然我国已有《中小学图书馆规程》等种种规定及检查、评估,但在中学教学管理以升学率为主要考核标准的情况下,“一费制”管理中没有图书馆专款,学校又不能为“图书馆”建设专门收费,学校管理者很难有建设高水平图书馆的积极性。普遍存在馆舍面积不足、少数学校无图书馆、馆藏图书数量不足等问题。藏书以教学参考书以及复习资料居多,而适合学生特点与阅读兴趣的书籍相对较少,甚至有较多通过各种途径弄来的专门凑数的垃圾书。当学生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可以自购图书或同学之间交换图书阅读时,他们更不愿意到图书馆借阅,对学校图书馆持“忽视”甚至“鄙视”的态度,使学校更缺少办好图书馆的动力。即使已建有的图书馆,也会在教学过程资源紧张时出现馆舍、资金、人员被挤占挪用。只有在“普九”检查验收、学校晋级达标、专项评估检查时才会突击做一下图书馆的表面文章,使图书馆面貌焕然一新,一俟任务完成,即回复原状。

造成建设质量低下的还有管理人员的问题。中小学视图书馆管理岗多为不能上台讲课的“老弱病残孕”的临时岗位,在工作考核指标、津贴、职称评定等方面往往也降低标准,因此导致图书馆工作人员总体职业素质和个人工作积极性不高。如“青海省有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1666人,其中专职人员26人,只占1.56%;西安市各类学校抽样调查的8所学校中,6所学校的图书管理员为兼职人员,专职图书管理员只有2人;苏北农村中小学图书管理人员的调查结果显示专业人员只有25%”[22]。

2.2.3 实际效能问题

西方国家向来重视图书馆对中小学教育的关键作用。如美国中小学校“通过学校图书馆提高读写能力”(Improving Literacy Through School Libraries Program,ILTSL)项目,显示出在一个地区的标准化测试中,设有图书馆的学校学生分数要优于没有图书馆的;图书馆质量好的学校,学生分数更高;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越频繁,在测试中分数就越高[23]。但国内有学者[24]对某城市中学进行的图书馆应用研究的结果却与ILTSL的效果大相径庭,显示结果为:①学生对图书馆的利用频率与其考试成绩、综合能力教师评价、综合能力自我评价之间,在统计学上没有相关关系;②在学生和教师的感知中,学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学业表现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影响效果不明显。1/3的学生中认可其“非常有帮助”;而大多教师认为图书馆对学生整体的表现“没有太大帮助”;③在学生和教师的视角下,图书馆对学生学业表现产生影响的途径主要是培养阅读兴趣。通过为阅读提供材料和空间,能够帮助学生在写作和完成学业任务(如社会实践、研究性学习)中素材更丰富、视野更开阔;但是在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作业、使其在课堂中表现更出色等方面帮助非常小。

对于这种结果,研究者解释为:“在案例学校,‘图书馆没有展现出过多的影响或价值’这一研究结果是合理的,而且并非这一机构本身不具备价值,而是目前的教育模式挤占了其价值发挥的空间,并掩盖了其价值的展现”[24]。我国中学教育极端追求升学率,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为让学生应试和备考,将学生囿于“教室-宿舍-饭堂-操场”的小圈子,让图书馆事实上成为了“限制使用”的场所,这样就使“有些农村学校,一学期下来,拥有上万册的图书室没为师生借过一次书”[25]。加上图书馆均设于校,不对外开放,周末和假期很难安排开放,学生想在这些时间里借书也不可能。即使在上海这样的文化教育发达的地方,研究也同样显示“中学图书馆图书资源利用方面存在着馆藏图书的生均保障率与利用率差距悬殊、馆舍设施的先进性与到馆利用率反差鲜明、图书馆专业咨询服务功能令人堪忧、中学生课外阅读方面存在知行脱节、重浏览轻求知等问题”[26],可见,在应试教育体制下,更多作用于素质教育的中学图书馆已成为“鸡肋”。

3 建设联合图书馆并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县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接近饱和、现有图书馆服务点总量不足和区域分布不平衡,文化站数量少投入大,而中学图书馆数量大、在居民点分布均衡但难以发挥应有作用又缺乏发展推动力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以建设联合图书馆的方式将中学图书馆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

3.1 结合国情理解“联合图书馆”

“联合图书馆”的逻辑内涵是:“学校图书馆+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分馆)”,“主要面对的是资源较为匮乏的偏远农村学校或,在难以独立建立一个功能齐全的公共图书馆的情况下,以政府投资为主,统筹优化学校、、农村的各种资源搭建起来”[27]。这是一种兼顾多种服务对象、服务需求的综合型图书馆,由地方图书管理部门提供各项支持,学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这种图书馆形式最早建于20世纪30年代的新西兰,后来在南非、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英国都有建立。“联合图书馆”在建设发展过程中从所服务的公立学校和公共图书馆机构获得资金,通过“优化资源配置、践行终身学习与促进城乡文化均衡发展”显示了其较高的效益,因此得到了各国的法律保护和政府的资金支持。

联合图书馆特别适应于大中城市的远郊地区、小城镇、人口相对较少和偏远的乡村地区,这些地区图书馆服务的供应和需求都较少,很明显,在这样的地区再分别投资建设服务任务和人群分离的乡村图书馆和中学图书馆会造成明显的资源浪费。由于我国中学学校的设置密度与人口的分布密度基本一致,如果以现有中学图书馆为基础,结合(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和人口结构、地理位置情况建设联合图书馆,可以更好地解决人口稀少地区公共图书服务非均等化的困境。

3.2 联合图书馆建设的探索

在图书馆协作领域,如馆际互借和区域内的图书馆协作开展都比较早,“联盟”意义上的共建共享则始于1990年代,如联合了上海地区高校、科研、情报和公共图书馆四大系统图书馆的“上海地区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协作网”始建于1993年11月。图书馆学界关于联盟的理论研究则开始于1999年,在已有研究中,较多的是将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中小学图书馆因为建设水平低、规模小、服务手段原始、只提供校内服务、缺少有发掘价值的资源等原因而被忽略,但近年来将中学图书馆与图书馆结合起来的“联合图书馆”类型的服务机制也已有一些创新实践。

2002年起,“绿树教育基金会”在中国贫困地区为公共图书馆功能不完善或没有公共图书馆的农村地区创建了为当地师生与居民开放的“绿树图书馆”,这是一种自动化学校图书馆,办馆资金由基金会提供[28],接受资助的学校图书馆日常管理由一个或两个在行政上受校方管理的学校图书馆员开展业务,“对附近学校和当地城镇居民与村民同时开放”。但由于图书馆主要设在校内教学楼里,即使是在放学后和周末才向公众开放,也仍然对校园安全存在影响。

佛山市图书馆是国内比较早建设联合图书馆的。《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实施方案——第一期(2004-2008年)》表明联合图书馆“主要以网络数字资源和特色文献资源的共享与互补为基础,与公共图书馆开展合作,努力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逐步开放、服务社群”[29]。作为加盟者的“学校图书馆”包括大中专院校和中小学图书馆,首批加入的学校图书馆是佛山玫瑰小学图书馆、惠景中学图书馆以及广东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30]。

在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中,苏州市属区、街道、、镇、学校、青少年活动中心、少年宫及市政府机关的图书馆(室)都是分馆,总分馆之间“统一规划业务活动,统一制定规章制度,统一人财物管理,统一开展图书馆评估;使用统一的管理系统和读者证,实施通借通还,从而达成一个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强的总分馆体系,分馆可以借助总馆的力量维持可持续发展,总馆可以借助分馆的触角延伸图书馆服务”[31],学校图书馆被整合进统一的服务体系中。

福建晋江市图书馆共享联盟“旨在通过合作与协调,将分散、隶属关系不一的各级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与中学图书馆联合成相对固定、联系紧密的共享型联盟,通过‘技术+管理’、‘整合+服务’的集群化管理模式,以‘统一规划、统一平台、凸显特色、共享资源’的总体要求,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中学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27]。其中学图书馆采取直接加盟模式,将中学图书馆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分馆,不改变行政隶属、人事与财政关系。考虑到中学校园安全,模式中的“通借通还”不对校外读者开放[27]。

在以上几个“联合图书馆”案例中,中学图书馆要履行联合图书馆的任务,要求具有“共建共享、分工协作的组织结构”、“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资源利用方式”、“读者本位、导向的服务模式”、“专业馆员与志愿者相结合的人才队伍”[32]等条件。如果要在国内更多区域推广这种模式,则还需要满足以下几点:①将具有“图书馆+中学图书馆”特征的“联合图书馆”建设和发展规划列入国家战略;②从工作任务和定位上给予“联合图书馆”明确的定义和规范;③以“联合图书馆”体制整合已有图书馆资源,除公共图书馆(分馆)、图书馆、文化馆的图书服务部分、中小学图书馆外,还可以考虑纳入私人及企业图书馆;④从政策上鼓励社会各方探索建立联合图书馆的资源投入、建设发展、服务工作模式。

3.3 联合图书馆建设的实施

不同图书馆分属不同部门,是我国图书馆事业观行的管理体制中,也是造成图书馆联合建设、联合服务面临困难的体制困难。在建设“联合图书馆”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诸如①主导方向,即“联合图书馆”的公共服务和学校服务的平衡;②服务进程中的各项具体业务开展细节的平衡协作;③服务工作中出现意外问题的裁决权及裁决倾向的处理;④图书馆工作评价和建设评估;⑤资源建设过程中,以教职工生为主要服务对象和以社会大众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均衡问题;⑥日常开放时间问题;⑦开放过程中对教学秩序的影响及读者方便性的兼顾问题;⑧长期发展过程中的资源投入问题,等等。如果把这些问题撇在一边,仅仅“联合”起来再说,则此类问题的存在,必会在实际上影响到联合图书馆的长期运行。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共图书馆宣言(1994)》规定:“公共图书馆的网络设计必须考虑到与国家图书馆、地方图书馆、研究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以及大中小学图书馆之间的关系。”将这条规定放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中,就是要求我们在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中预留了与其它类型图书馆之间的“接口”。这个问题的解决需要从理念和制度的层次上进行。《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打造农村新文化所”,即是在政策上要求农村中小学图书馆发挥辐射作用,服务农民文化需求的有效措施。

在我国当前情况下,可行的建设措施有:①从国家政策上将中学图书馆的管理、建设、考评,包括资源投入、人员配备、馆舍建设全面纳入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关于加强新时期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应用工作的意见》中要求还远远不够,必须从更高层级的政策上明确地将中学图书馆整合进联合图书馆,并明确新的联合图书馆与中学的管辖、财务、人员、服务等各种关系;②建设的起步阶段,应在明确方向的前提下,开始剥离中小学图书馆与所属学校的关系,建立并稳定其与公共图书馆和社会的新型联系,逐步“推进管办评分离,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新型关系”,在经费投入、队伍建设和服务工作开展等方面逐步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③可以在原有中小学图书馆的基础上,将联合图书馆定型建设为图书馆的分馆,定位为青少年图书馆,通过一系列配套建设措施,增加向居民提供正常服务的能力。为保证开放时间和中小学校园安全需要,联合图书馆宜设在离学校近、方便师生使用的校外毗邻位置,必要时学校可以为图书馆建设提供土地房屋,但不宜将图书馆圈在校内;④对明确建立联合图书馆的中小学不再使用普通的学校图书馆建设和考评指标,将考核工作转为由文化系统实施;⑤由于我国中小学图书馆发展的一般情况是高中优于初中、初中优于小学,中学生的阅读需求和阅读范围也更接近于社会人员的阅读,因此实施宜从条件较好的中学图书馆着手,条件具备或有必要的情况下再推广至小学图书馆。

3.4 联合图书馆建设的意义

在我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建设联合图书馆具有以下的现实意义:①完全的校内封闭状态,是导致目前中学图书馆缺乏生气和活力的主要原因,而打开对服务的窗户,将中学图书馆纳入当地公共文化服务系统,可以使中学图书馆实现“投入有计划,发展有规划,人员有培训,服务有标准,管理有条件”,从内部图书馆“爱怎么开就怎么开,不想开就不开”的状态转变为公开的规范化的图书馆;②在公共图书馆数量少、国家又无力大幅增加投入建设更多图书馆的情况下,将中学图书馆建设为联合图书馆,可以较好地解决服务网点数量不足的问题,同时“联合图书馆避免了农村图书馆与中小学图书馆之间资源的重复建设,通过联合实现资源共享,减少了资源的重复建设,优化了农村图书资源配置”[32];③由于中学校的布点与人口的布点是基本一致的,基于中学图书馆基础上建立的联合图书馆能在比较优化的人口区域条件下开展服务;④中学生是推动社会阅读的重要力量,也是建设“书香社会”最应关注的人群。“书香校园”是“书香社会”的缩影,但一般中学图书馆多数只能开展传统阅读活动,对照公共图书馆开展“书香社会”活动繁多的方案,中小学图书馆开展类似活动具有天生缺陷。而联合图书馆则能以公共图书馆之力、结合中小学校读者特点开展更具有吸引力和针对性的阅读推广活动,丰富学生们的课余生活;⑤“联合图书馆是文化建设的平台、整合的纽带和发展的助推器。联合图书馆不仅仅是图书借阅中心,而且也是文化活动中心。”[32]中国社会文化传统中就有尊师重教的优点,家家有孩子在学校,学校对社会具有天然的聚合力,以学校为中心的,对培育优良的文化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⑥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乡村,现在有较多的中小学生是由家长接送陪护,有的是每周接送,有的甚至是每日接送,很多家长会在学校投入很多时间,但学校严格的校园管理规定又使这些家长在校外无处可去。如果设立联合图书馆,这里可以成为家长读书的地方,也会成为家长和子女交流聚会的地方,小文化环境给人们提供的方便和熏陶远非其他地方可比。

“资源优化、终生学习、建设”是“书香社会”建设的主旨,我国现有的图书馆资源存量其实是相当丰富的,但传统的管理体制限制了现有资源效能的发挥,打破体制束缚、解放各种图书馆的服务生产力,就必须从体制改革的思路上来解决问题。2016年3月,位于湖北襄阳的湖北文理学院图书馆与该市7个县(市)区图书馆通过签订《信息资源与服务协同共享协议书》,建立起了校地图书馆共建联盟,既丰富和满足了城乡居民阅读需求,同时也使学院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再利用[33],共建共享效果明显。在中小学图书馆的基础上建立“联合图书馆”在国内已有较成熟的探索,思路可行效益显著,但是,突破个别地区的试点和自发探索的小范围,在全国更大的范围内推广,则需要通过相应政策的调整并通过优化政策消除原有体制的桎梏,以规模化实现图书馆资源的整合,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书香社会”建设提供保障。

(来稿时间:2016年6月)

1.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图书馆年鉴2014[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83

2.南方日报.科技图书馆考虑引入第三方经营[EN/OL]. [2016-02-05]. http://epaper.southcn.com/nfdaily/html/2016-02/05/ content_7516054.htm

3.张欣,徐向东.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2014(4):106-108

4.四川日报成都实现文化馆图书馆实现全覆盖[EN/OL] [2013-11-07].http://www.sc.xinhuanet.com/content/2013-11/07/ c_118039920.htm

5.北京日报.我国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覆盖[EN/ OL].[2011-09-12].http://www.bj.xinhuanet.com/bjpd_sdzx/2011-09/12/content_23671411.htm

6.西北老汉2011.县域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的金寨经验 [EB/OL].[2015-01-28].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fcba36 b0102vcii.html.

7.新华网.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全文)[EB/OL].[2015-01-15]. http://news.xinhuanet.com/zgjx/2015-01/15/c_133920319.htm

8.西北老汉2011.全国及陕西省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基础数据(2014)[EB/OL].[2015-11-05].http://blog.sina.com.cn/s/blog_ 4fcba36b0102vzm3.html

9.中国经济网.全国文化馆3315家文化站40945个首届年会宁波开幕[EB/OL].[2014-12-19]. http://www.ce.cn/culture/ gd/201412/19/t20141219_4163230.shtml

10.中国农家书屋网.农家书屋工程简介[EB/OL].[2015-04-28].http://www.zgnjsw.gov.cn/booksnetworks/contents/403/250517. html

11.国际图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小学图书馆宣言[EB/ OL].[2016-03-15].http://lib.tynu.edu.cn/librarywork/IFLA/中小学图书馆宣言(1999).htm

12.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室)规程(修订)(教基[2003]5号)[EB/OL].[2016-03-10]. 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 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6/201006/88596.html

13.中国新闻网.教育部:中小学图书馆有藏书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EB/OL].[2015-06-01].http://www.chinanews.com/gn/2015 /06-01/7313542.shtml

14.蒋亦丰.浙江书香校园工程惠及320余万名学生[EB/ OL].[2015-12-19]. http://edu.people.com.cn/n1/2015/1219/c1053-27949445.html

15.中国教育报.重庆为98万留守娃编织“爱心网”[EB/ OL].[2015-11-19]. http://edu.people.com.cn/n/2015/1119/c1053-27832559.html

16.中国教育报.四川省阆中市探索“朴素而幸福”的乡村教育实践[EB/OL].[2016-01-27]. http://www.syn.gov.cn/JiaoYu DT/GeDi/685B8F21AFC76E87.shtml

17.于斌斌.国外中小学图书馆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综述[J/OL].[2013-06-16].http://www.cnki.net/kcms/detail/ I1.2746.G2.20130616.1849.003.html

18.2015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5-07-30]. 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508/ t20150811_199589.html

19.李祯,汪婧,孙多宝.基层图书馆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为例[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4(11):85-87

20.郭丽芳.经济欠发达地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5(2):26-27

21.陈月清.无锡市锡山区中小学图书馆建设情况调研报告[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6):32-33

22.谢晗.新《教育规划纲要》下学校图书馆发展的问题及对策——以广东广雅中学图书馆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2(2):44-47

23. Lance K. The impact of school library media center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J].School Library Media Quarterly,1994, 22(3):160-170,172

24.于斌斌杨利清.中学图书馆利用对中学生学业表现的影响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2):60-66

25.刘传斌.农村学校图书馆何时不再是摆设?[EB/OL]. [2016-01-29].http://hlj.rednet.cn/c/2016/01/28/3899404.htm

26.宋兰平.中学图书馆资源利用与学生阅读现状的调查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15(10):50-55

27.郑君平.对高校图书馆、中学图书馆纳入公共服务体系的思考——晋江市图书馆共享联盟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9):64-67

28.马辛.中国学校图书馆面向农村服务的绿树模式[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5):108-110

29.平玉娜.佛山市联合图书馆建设构想[J].图书馆论坛,2005(3):132-134

30.徐林清.联合图书馆:学校双赢[EB/OL].[2007-01-22].http://dadao.net/php/prtime/temp_news.php?ArticleID=47624

31.张静.从苏州图书馆总分馆体系建设,看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延伸和发展[J].贵图学刊,2012(1):1-2

32.邓蓉敬.学校共建共享联合图书馆——国外农村公共图书服务均等化服务模式与启示[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1):55-59

33.校地图书馆共建联盟开启我市公共图书服务新模式[EB/OL].[2016-03-17].http://info.wuhan.net.cn/pub/2016/0317/ 1600221.shtml

Combined library is a comprehensive multi-functional library which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Library and school library, it developed very well in some countries. Now the public library can not meet requirement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high level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meanwhil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library is also far from enough to meet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education quality requirements. Our country now strongly advocated promoting nationwide read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a scholarly community environment, breaking the restriction of traditional system, taking the library into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the Combined Library, is a feasible way to integrate the existing library resources and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A 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Combined Library in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Fan Xingkun
( Guangdong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

Combined library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 library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G252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我国文化发展新战略的公共图书馆政策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BTQ002)研究成果之一。

范兴坤(1967-),男,博士,广东药科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河南大学文献信息研究所研究员,发表专业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1部,研究方向:图书馆学理论、中国图书馆事业。

猜你喜欢

服务体系图书馆服务
智慧出行,智绘未来——新一代出行服务体系构建与实践探讨
“三效合一”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建好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最后一公里”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图书馆
招行30年:从“满意服务”到“感动服务”
初具规模的健康管理服务体系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