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发展性评价构建

2016-02-13董西政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发展性评价合作学习建构

董西政



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发展性评价构建

董西政

[摘要]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中,发展性评价构建过程是师生共同演绎、逐步生成的过程。第一阶段为启动与发展阶段。以教师预设评价点,正面评价为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积累评价经验;进而以红花展示专栏、成长记录本为载体,逐渐形成学生互评、组评、家长评的多主体参与的评价格局。第二阶段为生成阶段。通过每周的成果展示、反思与计划,逐渐生成价量规;以聚焦发展与合作为核心,形成全体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不断提高合作学习能力。第三阶段,适度深化延伸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合作、全面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发展性评价;建构;生成

发展性教学评价,是指评价不再仅仅是甄别和选拔学生,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发展性评价具有促进全面发展、后继发展、注重过程、关注个体差异、评价主体多元化等特征。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展性评价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的需要,也是调控、促进合作学习的重要途径。[1]

发展性评价在当前教学中比较流行,评价量规、评价办法等成果林林总总。但笔者在小学数学学科开展合作学习研究过程中,发现这些成果相对于小学生来说显得“陌生而繁杂”,很难理解,也较难有效使用。发展性评价是一种评价理念,而不是一种方式,发展性学习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是师生共同合作,从点到面、从量变到质变的演绎过程。这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发展过程,大约分为三个阶段。

一、教师正面激励,积累评价体验,形成多主体参与

本阶段是教师预设评价点,在学习过程中,对学生数学学习、合作学习两方面的优点、生成点进行正面、全面、多种方式的反馈和评价。学生在此过程中,不断积累正面评价体验,一方面激发学习兴趣、获取自信,一方面逐渐形成正面评价意识,逐渐形成自我、相互评价需要,并尝试多主体评价。家长在此过程中,逐渐转变评价观念,支持、配合教师开展发展性评价。

(一)教师全面预设评价点

依据新课程标准中的“四基四能”目标,确定数学学习方面评价点,如计算、理解、估算、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创新能力等。依据合作学习要点,确定合作学习方面的评价点,如参与、交流、展示等。评价点还可包括学习习惯、学习纪律、学习态度等方面。

(二)教师正面反馈

在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利用小组加分、小红花、表扬条等形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给予正面评价。[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给予小组加分,优胜小组奖励小红花;学生个人突出表现奖励小红花(小红花上简单标明评价点),小红花粘贴在专栏中进行展示和累计;学习中,有重要的发现和感悟的同学,用大红花记录并命名,如倾听之星、善问之星、某(同学姓)氏画图解题法、某氏三步审题法、某氏小组合作法等。为进一步激励学生,依据红花的数量、质量给学生家长发书面表扬条。这种正面反馈和评价,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也能强化知识、能力、小组学习方法策略等要点。在此过程中,有个别学生反映:我以为妈妈看了我的表扬条会有多高兴呢,其实就是看了一眼之后很随意地放在一边。因此,及时召开家长会,引导家长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过程,建议家长配合教师开展正面评价,并与学生多交流学习过程,表扬学生的优点和进步。同样采取正面激励的方式,评价学生在家学习情况。[3]

(三)引导学生互评、组长评价

随着学生对评价点的逐步了解以及日益高涨的进步热情,学生互评、小组长评价水到渠成。由于课上时间有限,教师的关注度也有限,很多学生强烈提出老师“不公平”——为什么同样的表现,只给一部分学生奖励?学生在本阶段,总是下课后排队找老师要小红花、表扬条。在老师的建议下,实行由学生推选小组长进行评价,小组成员监督的形式,或在小组长监督下学生互评的方式进行评价。

(四)引导学生自评

组长评、学生互评的有效进行,逐渐减轻了教师评价的“评价量”,增加了学生的“被评价量”,学生逐渐成为互评的主体。合作学习中教师参与度逐渐降低,学生评价点的增加等因素,逐渐影响到学生合作学习的“顺畅度”,个别学生会打断学习过程要求组长进行评价。通过师生共同研究,学生先在成长记录本上记录自己的优秀表现,然后组长进行核实,这样,学生自评顺理成章地开展了。

至此,学生积极性高涨,正面评价的“数量”比较大,量变到质变的契机已悄然形成。

二、生成评价量规,聚焦合作与发展

本阶段是引导学生根据评价的积累,开展小结与反思,逐步形成全面评价量规并聚焦“进步与发展”评价的实质性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红花专栏、成长记录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学生优秀表现都展示、积累在红花专栏上,专栏受到了学生的高度关注,课余时间学生经常会自豪地回顾自己得到的红花,也会从数量、种类上与别的同学开展比较。因此,小红花也起到了共享优点的作用,快速、有效地形成各种评价点的迁移和扩散。有的同学,把别人的优点记录在成长记录本上,提示自己也要得到类似奖励。一个同学的优点,会很快被其他同学学习、模仿、创新。

(一)逐步形成评价量规

学习过程中,每周安排固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优点交流展示。开始阶段,学生会兴致勃勃地向组内介绍自己的每一朵红花,这种交流,能巩固和强化学生的优点,让学生充满持续发展的动力。组内红花评选最多的同学,进行全班展示,当同学之间差异较大的时候,引导学生开展反思与计划:我为什么得到的红花多(少)?下一周我计划得到哪些红花?随着不断的积累,学生红花越来越多,评价点也越来越全面。由于展示时间限制,经过师生共同研究,把红花进行分类:学习习惯类、合作学习类、数学学习类、作业完成类等,这样就可以概括自己获得红花的种类和数量,不必一一列举。学生开始在红花专栏、记录本中进行分类,便于小结、反思与交流。就这样,评价量规逐步生成。在以后的学习中,凡量规上没有的评价点,就可以同时获得创新的表扬。

(二)聚焦进步与发展,制定分层性进步评价量规

评价量规的逐渐成型,便于学生形成学习计划,主动学习,但也带来明显评价公平性问题。部分基础知识、学习习惯等量规中单项或多项存在问题的同学,又处于评价弱势,他们的单位时间内的努力与进步得不到公正的反馈;部分各项都比较优秀的同学,不一定付出努力却可能获得多个表扬。针对这一现象,师生讨论应如何评价“龟兔赛跑”,达成共识:不断的努力,不断的进步才是最重要的。在此基础上,小组内共同讨论制定了分层的评价计划。依据每个同学上一周的表现,确定“跳一跳”才能实现的周努力目标,然后根据实现情况进行评价。教学实践中,这个初始阶段需要占用一段课上时间,有的小组需由教师或者其他小组成员参与,才能完成。但一段时间以后,各小组都能利用课下完成。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管理能力都得到提高,尤其是每周小结交流时,存在问题的同学和优秀的同学都能得到全优,两者的学习热情都会受到很大的鼓舞。[4]

(三)聚焦合作发展

合作学习组内的评价公平性基本实现时,组间竞争有了公平的基础。教师有意识地激化组间竞争,引导学生聚焦合作学习、开展有效合作学习。在此之前,同学中的“一帮一”“组内合作”仅仅是评价点中的一个,小组竞争也往往通过优秀同学个人努力就能实现目标。教师采取加大比分权重、改变成果展示方式,激化组间竞争,能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互助、合作学习。善于合作、成绩进步快的小组,在楼道展示栏进行成果展示,在国旗下讲话时介绍经验,这些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主动的互相帮助、合作学习的热情。学生以前储备的学习过程与方法、习惯养成等资源,也得到了运用。很多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纪律、作业、习惯、学习方法策略、创新意识等长项,明确组内合作分工,在课上、课下都积极帮助同学。而存在不足的同学,为了争取小组胜利,拥有了和以前截然不同的学习动力,也获得随时随地的全方位帮助,往往能比优秀的同学获得更多优秀评价。

三、评价机制深化延伸全面发展

发展性评价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不断进步,小组学习效率明显提高。在此基础上,探索适度的深化和拓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5]

(一)留给学生更多的课上时间

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合作学习能力增强的时候,可以设置更多学生自主、合作探索的空间,学生也能共同完成以前很难完成的学习任务。例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时,学生根据导学案,首先利用一个纸板活动角的教具,分组估测角的度数。然后把教具放在课桌上活动角与桌面组成一个三角形,不断下压教具,多次估算三角形内角和。学生很快发现,当活动角无限接近平角的时候,两个底角也无限接近0°,很快估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然后用测量、剪(撕)拼、折叠等方法进行验证,由于测量误差等问题,学生无法严谨地进行证明,于是把目光投向我。我只是说,这个问题不难解决,能够严谨地证明的小组,将得到“善思考”的红花奖励。经过讨论,有一个组的学生提出,长方形、正方形内角和都是360°,分成两个三角形,也就是180°。但是其他小组都反对:分成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我表扬了正方小组的转化思想,数学思维,也表扬了其他小组严谨细致的数学态度,给予不同红花奖励……为了竞争胜利,每次小组发表意见都是由对方小组指名点出他们认为“最弱”的同学发表意见,而每个小组都做好了准备——合作学习中都积极参与,互相帮助,每个人都能清楚地表达本组想法。这个过程中,从发现问题、形成猜想,到实物验证再到数学验证,经历了多次创造性的思考,这个过程中,评价提供了持续的学习动力。

(二)开展各种学生自主的数学活动

通过发展性评价,学生的反思能力、计划能力都得到提高。在与学生共同反思教师组织的一次数学活动后,学生就能合作计划、实施一些数学活动:口算比赛、作业评比、生活调查、数学故事会等。

发展性评价构建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演绎、逐步生成的过程。在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探索的过程中,以教师正面评价为起点,激发学生学习动力,促进评价经验积累;以红花展示专栏、成长记录本为载体,以互评、组评、家长评的多主体参与的评价为生长点,以每周的成果展示、反思与计划为诱发,实现评价量规的自然生成;以聚焦发展与合作为核心,形成全体学生持续的学习动力,不断提高合作学习能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全面、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沈权.现代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03(7).

[2]刘福泉.我国合作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1].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7(6).

[3]黄继苍.小组合作学习评价的实践与探索[J].江苏教育研究,2010(12).

[4]孙瑞,夏国新.实施以促进学生智能发展为目的的多元多维评价[J].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0(5).

[5]杨菊英.浅议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校外教育,2008(2).

责任编辑:刘升芳

[作者简介]董西政,天津市静海区东方石油基地学校教务主任,小学高级,主要从事合作学习实践研究(天津301608)。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6)01-0092-03

基金项目:天津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农村中小学合作学习实践研究”(编号:BEXII4008)

猜你喜欢

发展性评价合作学习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运用“发展性评价” 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略论中学历史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方法
足球选项课采用发展性评价实验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