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中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2016-02-13王杰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转型特色

王杰



【校本研究:学校管理】

在“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中凸显学校办学特色

王杰

[摘要]天津市和平区奠基未来的区域教育文化体系要求,通过面向未来、面向第四时代的特色建设,优先打造在知识社会、第四时代具有可持续力的、高端的、上位的特色学校,来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深度转型和向上提升。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以生态型教育为特色项目。生态型教育的转型与提升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施策略的生态型教育,既是解决现代生态危机的理想选择,也为解决现代教育的危机与弊端提供了新思路。生态型教育转型主要包括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德育观念与途径的转型以及学校内部管理的转型等。

[关键词]区域教育;特色;生态型教育;转型

天津市和平区奠基未来的区域教育文化体系要求,通过面向未来、面向第四时代的特色建设,优先打造在知识社会、第四时代具有可持续力的、高端的、上位的特色,来推动学校特色建设的深度转型和向上提升。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确定的特色项目是生态型教育。生态型教育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整体,遵循规律,尊重差异,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潜能,使学生得到适合发展的全面教育。生态型教育理念的自然性、多样性、整体性、和谐性是在未来社会仍有一定价值,是可以跨时代的学校特色,但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的转型和提升。

生态型教育的转型与提升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作为教育理念和教育实施策略的生态型教育,既是解决现代生态危机的理想选择,同时也能够为解决现代教育的危机与弊端提供新思路,代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方向。生态型教育不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能使人突破“知识本位”,树立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形成热爱大自然、自觉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培养良好的生态行为习惯。生态型教育通过培养生态型人才,必将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新贡献”的美好愿景的实现贡献力量。生态型教育适应当前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它强调教育要认同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点化和润泽学生的生命,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全面发展。教育要“成人”“成才”两者兼顾,不偏废任何一方,追求各要素、结构和功能的和谐,以教育自身的和谐促进个体和组织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的和谐进步。

一、培养目标的转型

奠基未来的区域教育文化体系要求我们重新认识基础教育的“基础性”,通过教学把“学习的基础”转化为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使学生能够具有从容应对明天社会的学习能力、思维品质、探究意识、创新精神、责任感以及适应社会和创造社会的能力。学校应着力推进第三时代的学生培养目标向第四时代的学生培养目标的转型,努力将学生培养成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生态型学生。即:具有和谐境界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和能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走向和谐发展作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具有和谐境界的高素质人才,要具备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关键能力,体现在与自然和谐,具有保护环境能力;与他人和谐,具有合作精神;与社会和谐,具有社会责任感;与自身和谐,具有自主发展能力。

能为人类走出生态危机、走向和谐发展作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体现在环境保护方面有很强的求知欲和社会责任感;有广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有主动探索和自主研究能力并有所发明创造。

二、课程体系的转型

现在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基本上是围绕第三时代的学生培养目标而架构的,强调的是知识体系的系统传授。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文化体系要求围绕第四时代的学生培养目标,以“奠基未来”区域教育核心理念统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现国家、地方课程的校本化,使之优化为合适的“学校课程”;结合学校特色,开发丰富多彩的学校课程;活动课程化,要把活动的筹备和开展的过程,也变成教育学生的生动“教材”,让学生成为真正的主角,不断拓展学生发展的空间。

我们将进一步加快学校课程体系转型的步伐,整体构建学校四大课程体系:即面向不同层次学生的,以国家课程为主体的“核心课程”;以培养学生面向未来关键能力为目标的“综合课程”;以“生态型教育”为特色,提升学生环境保护能力的“特色课程”;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促进学习方式多样化为目标的“学生自创课程”。

三、教学方式的转型

奠基未来教育体系要求我们尽快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让学生在创造性的学习中增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成长,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生态型教学要为每一位学生量体裁衣,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设置开放性的教学内容,选择多样性的教学策略。

(一)制定差异性的教学目标

在教学目标设计上,我们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把学生分为三个层次,做到让不同层次学生都能获取不同的知识养料和能力提升。从教学目标的设定到知识内容的讲授,从作业布置到考试测验,从课堂提问到课下辅导都有层次性,真正做到尊重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最近发展区”得到发展。

(二)设置开放性教学内容

一是课程的开放性。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研发各种课程,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从中启发了智慧,发挥了特长。在丰富多彩的研究性学习中,使教学从“教”走向“学”,从“传授”到“体验”,从“被动”到“主动”,使学生真正感悟了学习的意义。

二是学习空间的开放性,我们组织学生走进军营、走进田野、走进厂房、走进社区,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人生体验。

三是学习成果的开放性。学生的学习成果不仅表现在教材中的习题作业,而且还通过海报设计、学具制作、调查报告、论文征集、演讲比赛、课本剧演出等多种形式得以体现,学生展示学识和才华的舞台更大了。

(三)选择多样性的教学策略

教师们以备课组为单位认真研究适合本学科、本年级学生的有效教学策略,“学案导学,自主探究”、“模块教学”、“互联网+”等多种教学策略应运而生,实现了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多维互动和动态生成,使师生的学科素养和生命质量得以整体提升。

四、德育观念与途径的转型

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始终把“遵循教育规律,回归教育本真,悦纳学生差异,促进全面发展”作为生态型教育的核心目标扎实推进。面向未来的学校德育应从传统的“教会顺从的德育”转变为“教会选择的德育”,教育者的责任是指导学生在分析、比较、鉴别的基础上,作出既符合个人的品德现状,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选择。同时,要把适应未来社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特征纳入德育内容,引导学生从道德和人格上为迎接未来社会挑战做好准备。生态型教育的使命在于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出发点和归宿都在于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关注学生的精神成长。我们提出了“让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长”的生态型德育观,从整体上构建四大德育生态圈。

(一)构建学生自我健康成长的学校德育生态圈

我们遵循“生态型教育”的原则,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遵循系统性原则,将不同年级学生的培养目标连贯起来,实现德育目标的系列化;遵循整体性原则,统整学校德育主题教育活动、学科德育和学科教学,实现德育内容的整合化;遵循差异性原则,为不同的学生提供施展个性才华和主动发展的机会,实现德育方式的多样化。

为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归属感,我们倡导让所有学生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管理。例如,对学生的各项管理制度,我们由学校制定制度改为学生民主决策制度,以充分尊重、信任、依靠学生的智慧,让他们在研究中达成共识,在参与中自然接受,在执行中内化为自觉的行动,使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构建常规德育生态圈,促进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从晨检到升旗,从班级五项评比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每周一次的社团活动到每年一次的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读书节活动,都体现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这样极大地增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道德体验,真正实现了让道德的生命自主成长。

(二)构建人与自然的环境教育生态圈

学校广泛开展环境教育活动,开设了“环境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校本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在校园中宣传环境教育,在主题活动中开展环境教育。例如,校学生会发出“禁止使用一次性筷子”“拒绝白色污染”等号召,组织学生在校内外开展“培绿”“护绿”活动,组织学生参加“用行动关爱母亲河,用爱心体验生态方式,净化海河水质”的活动,参观“天津市首届低碳环保花园展”。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了学生人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学生不仅提高了环保意识,更增强了建设生态环境的责任感。

(三)构建学校、家庭、社区三位一体德育生态圈

我校注重用大德育观构建三结合的德育工作网络。开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建立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增强家校的教育合力;我们充分利用社区教育资源,让社区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新课堂”,定期组织学生到社区服务,不断征求社区对学校工作的意见。这种“三位一体”开放办学的新机制,从内涵和外延上丰富了学校德育建设的内容,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四)构建网络德育生态圈

网络德育是学校德育的延伸,是德育现代化发展的新趋势。结合学生实际,我们注重普及网络法律知识,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全校每个班级都开通了班级博客,建立了QQ群,微信群,让家长、教师随时了解学生在学校和家里的情况,增进了教师、学生、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提高了班级凝聚力,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和谐共育的机制。

五、学校内部管理的转型

“奠基未来”生态型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以合理、有序、阳光、和谐作为管理理念,既要规范管理,又要人文关怀。建设现代学校制度是生态型管理的根本,创设柔性管理文化是生态型管理的软实力。

(一)建设生态型学校精神文化,关注生命发展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师生在学校生活中共同信仰的基本价值观念。我校以“三风一训”作为学校精神,挖掘内涵,作为提升学校文化的价值指引,通过营造正确的舆论氛围,创设和谐、开放、共生的人文环境,进一步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提升师生的生命质量。

(二)建设生态型学校制度文化,形成学习型组织

学校积极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较好地体现了依法办学、自主管理、民主监督、社会参与的特征。学校制定符合法律法规并体现学校办学实际的《学校章程》,把章程作为学校依法办学的“基本法”。学校内部完善校长责任制,发挥党组织的保障监督作用,发挥教代会参与决策、管理和监督的作用,坚持校务公开,完善校务会议制度,定期召开教代会、家长、学生和社区座谈会,了解民意,征求意见,改进工作。

我校以天津市公共服务标准化工作为抓手,建立健全学校各项制度及工作流程,规范学校各项工作。通过对公共服务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对标准化原则和方法的运用,实现质量目标化、方法规范化、过程程序化,从而达到不断循环、螺旋上升、持续改进的目的。在制度和流程建设中注重重塑生命的意义,以关怀生命的思想重建学校制度文化。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培训,着力提升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培养高素质的教师群体,建设学习型组织。

(三)建设生态型学校管理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让集体生态引领师生走向成功,是我们不懈的追求。个体的发展总是在特定的集体中发展起来的。凝聚集体的力量,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是个体发展的重要保障。师生只有长期在这种和谐的集体氛围中熏陶,才能获得走向成功的持久动力。

一是以柔性管理为根本建设高效管理团队。管理的最高境界是“不管”,柔性管理主张在尊重人格独立与个人尊严的前提下,在增强个体对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归属感的基础上,实行分权化管理,最终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我校各职能部门分工明确,负责人被充分赋权,他们在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中,尽情施展自己的管理才能。学校各处、室形成分工不分家,相互配合,积极合作的高效管理团队。

二是以团队意识为主旨建设和谐教师团队。我们在教师中大力倡导共生共荣、和谐发展的团队意识,注重培养教师的团队精神。例如,学校组织的各项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们都是以年级组、学科组、备课组为单位集体参加,集体评价,目的就是让教师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增强大家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集体荣誉感。

三是以合作精神为要义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班集体。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多以自我为中心,集体意识淡薄,学生之间充满了各种竞争,我们的教育应该警醒,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刻不容缓。合作是比竞争更为可贵的品质,学生只有养成合作精神,才能在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才能在未来的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我们通过“班级五项评比”,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通过成立班内的互助小组,建立学生之间互相帮助的常态机制;通过开展合作性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建设充满生机活力的班集体。

责任编辑:刘升芳

[作者简介]王杰,天津市第五十五中学校长,特级教师,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第一期学员(天津 300070)。[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277-(2016)01-0074-03

猜你喜欢

转型特色
人口转型为何在加速 精读
特色种植促增收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安凯转型生意经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转型
完美的特色党建
特色小镇党建怎么抓?
“特色小镇”看“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