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体育元素”在羌族生产生活和传统游戏中的传承

2016-02-13万绪鹏牛健壮陈盼盼孙得朋任祥钰

体育世界(学术版) 2016年15期
关键词:羌族传承游戏

牛 峥 万绪鹏 牛健壮 刘 睿 陈盼盼 孙得朋 任祥钰 李 强

论“体育元素”在羌族生产生活和传统游戏中的传承

牛峥万绪鹏牛健壮刘睿陈盼盼孙得朋任祥钰李强

摘要:羌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最为古老的民族之一,羌族文化是羌族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一切文明的总和,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变迁与现代体育的冲击,羌族传统体育面临严峻挑战,文章在调研羌族生产生活中蕴含的体育元素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需要,提出一系列传承策略,以期为羌族文化中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帮助。

关键词:羌族;体育元素;游戏;生产生活;文化;传承

1.前言

羌族作为中国民族拥有三千年历史的古老民族,其历史悠久,该民族又称“尔玛”、“尔麦”、“日玛”、“日麦”等。羌族人原本是生活在黄河上游的西戎牧羊人,该族人被通称为羌人。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意义上的羌族是由先秦时期的从甘肃及青海地区迁居岷江上游一带的古羌人与当地居民相互融合而逐渐形成的,该民族经历数千年之久。目前羌族的主要聚居地: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之茂县、理县、绵阳、汶川及北川羌族的平武县、自治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丹巴县;贵州省的江口县及石叶县;阿坝州黑水、九寨沟及马尔康县;甘肃南部;陕西西南部;云南部分地区。羌族聚居于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地势陡峭,而羌寨大多建于高半山,因此羌族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据2005年统计,羌族总人口为32.65万,在羌族历史演变中,羌族人创造出本民族独特的文化,如羌碉、羌绣、羌舞和羌歌等,在这些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展现了广大羌族人的集体智慧,见证了羌族人的历史印记,同时其它民族的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羌族文化既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研究中华民族中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个案。羌族文化丰富多彩且源远流长,从“逐水草而居”至“垒石为室”,从“刀耕火种”至“围炉夜话”,羌族历经漫长的岁月,为开发西南边陲,维护祖国统一等方面均做出巨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羌族劳动人民依然作为承载着厚重历史记忆与人类生生不息精神的忠实守望者。在当今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确立羌族传统体育文化在未来世界体育文化中的地位,是值得深入探讨的现实问题。

2.自然地理环境影响下的羌族生产生活中的体育元素

古羌族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岷江、黑水河附近,该地区水流湍急,舟楫难通,林草茂密,气候温和,雨量适中,这既为羌族人发展农业和饲养业提供良好条件,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羌族人农业主要以种植玉米为主,还种植小麦、青稞及蔬菜等,饲养业主要以养羊业为主,当地培养出了优良畜种(既铜羊)。数千年来,羌族劳动人民以其勤劳和智慧,在极其艰苦的地理环境条件下创造本民族特色的生产生活习惯。羌族人在同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本民族独特的生产内容与生活方式,在这过程中体育活动也逐渐演化而成,如射箭、溜索和标枪等都留下了深刻的羌族人生产工具与生活方式方面的烙印,这些形式多样的体育元素伴随着羌族生产生活的演进,一直沿习至今。

2.1溜索

溜索是羌族人根据渡江需要而形成的传统体育项目,古羌族人主要居住在岷江两岸,其想渡过岷江,溜索则不可或缺。羌族劳动人民利用1-2根碗口粗的竹缆,以倾斜之势,系于两岸的石柱上,用皮带或者麻绳束于渡江者的腰间,悬于绳上,飘然过江,此后,该渡江方式经过步步改良,演变成羌族很有特色的体育项目。

2.2抱蛋

羌族很多传统体育项目都是顺应农耕的生产需要,农忙空隙时,满足羌族人的休闲、娱乐活动。抱蛋就是羌族人在田间劳作空隙时发明的一种体育休闲活动,抱蛋,羌人又称蛾捉,主要是一种锻炼参与者的眼力和腿力,培养其身体的灵敏性,此活动规则简单,对场地及道具要求很低,该活动主要在羌族男童及年轻人中开展较多。

2.3摔跤

羌族人民十分喜爱摔跤,也是一个劳作间隙所易于开展的体育项目,该项目竞技场地不限,兴致所至,随处可赛,可以抱腰、逮手,以先倒地者为输。

2.4顺边美

顺边美指的是同出一侧手和脚所形成的“一顺儿”即“顺拐”。高原缺氧、山路崎岖、行走不便,尤其是羌族劳动人民在进行负重行走时,身体重心斜向一侧,该侧脚非常吃力,而该侧手则随之摆向一顺边,此体态最为省力,也能减少危险,使得羌族体育舞蹈中呈现出同出一侧手和脚的特殊的动律和体态。此舞蹈节律是伴随参与者的移动重心,腰、胯向两侧前方顶出形成,重心在出胯一侧的脚上,膝关节微屈、腰胯以上至肩部作轴向环动,形成优美体态,其贯串于所有舞蹈形式,特别以“萨朗”表现得尤为突出。

2.5锅庄舞

羌族锅庄舞多种多样,既有反映生产生活的,也有反映风俗习惯的,可以反映羌民生产生活的有:打青稞、喂牲口、捻羊毛及酿青稞酒等歌舞。“锅庄舞”是羌族人与天、地、神整合与认同的结晶,被誉为“圆的歌舞,圆的文化,圆的历史”。开始时众人拉手而跳,由慢、快两段组成,舞蹈的节奏与歌声相协调,不需要专门乐器伴奏。这门古老而又充满青春气息的艺术,随着羌族历史的演变,繁衍不息,流传至今,成为羌族劳动人民劳动间隙休闲活动的主要内容。

2.6推杆

推杆是羌族最普遍的一项体育活动,比赛时只需一块两丈见方的平地,一根长约一丈与手臂般粗细的木杆,一人握一端,并把此木杆骑于两腿之间作防守,而另一人则紧握木杆另一端,用力向前推,作为进攻,进攻方必须将木杆向前推至界线方能获胜,裁判一般由名望的村寨长者担任,一个回合的时间为击掌五次。比赛结束后由姑娘们抬出醇香的砸酒,先给获胜者敬一碗,然后由众人畅饮以示庆贺,比赛场面异常激烈。

2.7扳手劲

扳手劲是盛行于羌族青年人中的一项较力活动,深受羌民喜爱的一项活动,比赛由两人对抗,对坐或对站,各出一只手并相互握紧,手肘着地或桌面,不能抬起,比赛时手腕、手肘用力,一方将另一方的手掌压倒至桌面则获胜。

2.8斗鸡

参与者一脚用来支撑,右手提左脚,或用左手提右脚,另只手托住弯曲的膝关节,用单足跳的形式用自己的膝头冲撞对方,可采用的冲撞形式有:冲、抬、压、顶、扫等,把对手撞倒在地或双脚落地者获胜。

此外,作为历史悠久的民族,羌族劳动人民在其生产生活中还保留了其他传统体育活动,如骑射、秋千、耍龙灯、拳下翻身、爬天杆、刁鸡、吆牛牛、五马跑四角、踢毽、打窝、翻杠子、跳於兔、牦牛愿、大藏舞、猫舞及溜棍子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都是羌族人精神需求的外在表现形式,在漫长的羌族历史变迁过程中,逐步成为羌族劳动人民生产劳动及羌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在羌族人培养优良品质、健康体魄、加强中华民族团结及文化融合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3.羌族文化中传统游戏的种类

羌族体育游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力量和技巧为主的仰卧抱杆起;在羌族人生产劳动中发明的、不需任何器材、对场地没有要求的拳下翻身;逗瓜,羌语称“杨鸡古杀格”。除此之外,还有如下种种。

3.1抱蛋

羌语称“娥捉”,是羌族劳动人民在劳动之余所开展的一种愉悦身心的体育游戏。方法:场地中央画一个直径为1.5米的圆圈,圆圈内放5-6个鸡蛋大小的石头为“蛋”,比赛由两队组成,其中一队选出一名保蛋的人,而另一队派出3-5人出来抱蛋。保蛋的人必须双手着地,分腿蹬地,以旋转的方式用脚扫开“抱蛋人”,将“蛋”保护在身下。抱蛋人则围绕在圆圈外抢保蛋人身下的“蛋”。比赛时间一局为2分钟,一般进行6局比赛,每队3次抱蛋,3次保蛋,失败队会受到“撞牛”、“抬死狗”或“筛糠”等惩罚。

3.2抓石子

抓石子是羌族儿童很喜欢的一种体育游戏,可多人一起。开始时,选取7颗大小相对的石子,其中1颗选为母子,当抛起母子时,选手需用抛母子的手3次抓完剩下石子,按次序抓1、2、3颗,全部抓完后,将7颗石子抛起来并用手背接住,接住的再抛起来并用手掌接,接住的石子放在旁边,直至将7颗石子全都放在旁边。先完成者获胜,若选手用手背接时,选手1个石子都没接到也算失败,然后换别的选手进行。抓石子的时候不可以碰到其他石子,否则判为失败,该游戏主要是锻炼人的灵敏性和协调性。

3.3丢窝窝

丢窝窝是在羌族儿童中最盛行的一项游戏。规则:在空地上挖一个大窝,在大窝周围挖4个大小相当的小窝,分别编号为1-4,大窝编号为5。对参赛人数没有限制,参与者分别立于距大窝12步外的标志线外,用类似于核桃的物品往窝里丢,丢在1、3、5号窝里分别获得1、3、5个,而若丢在2号或4号窝里则无效,最后以核桃类物品的数量决定胜负。

3.4爬天杆

羌语称之为“天仓特特”,是深受羌族青少年喜爱的体育游戏。方法:用一根5米长的粗木杆,把杆一段放在墙上,若参与者按顺杆往上爬,既可用手也可脚,还可以也可手脚并用,参与者爬到顶端后,再顺杆下爬,动作与上爬时一致;下爬到即将着地时,再继续转而上爬,往复循环,以上下次数论胜负,可发展参与者的臂力、腰力及平衡能力。

3.5拍球

拍球也是广泛流行于羌族儿童中一项体育游戏,又称“扬基生格杀”。“扬基”既“球”,与垒球大小相当,里面包着棉花、外边用线扎制而成。拍球的方法有拍、跨等,可结合各种技巧进行计数比赛。

4.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

经过改革开放的洗礼,古老羌族焕发了青春,羌族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然而随着新兴体育项目的增多,逐渐淡化了民族传统体育,使得羌族体育文化的传承受到严重的冲击,在一定程度制约着羌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因此,当务之急需采取措施,实现羌族文化中传统体育游戏的可持续发展。

4.1科学改造体育项目

对于竞技性较强的羌族体育项目,需从比赛方法、裁判规则等方面进行规范,使之符合体育运动规律,实现该项目的科学性;而对于具有很强健身性及娱乐性的传统体育项目,应该充分挖掘其健身功能,使这些项目更加符合羌族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如羌舞中的“歌庄”项目,经过后人的操化和改造后,已成为当今老少皆宜的健身项目。

4.2注重市场化发展

当今社会对精神文化的需要求越来越高,其消费群里越来越庞大,羌族人应充分挖掘其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以满足当今大众对体育与文化的需求,使参与者再参与活动时,既能感知项目的趣味性,又能体会到羌族文化及独特的民族风情,从而让参与者达到愉悦身心的目的,因此,当地政府应充分挖掘以旅游度假为主线的羌族传统体育产业。

4.3重视科学而系统的理论研究

大力开展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比如市场经济条件下羌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文化资源的开发、传统体育项目的创新等等,确立羌族传统体育的科学理论体系,并制定发展战略及实施途径,提高其科学化与社会化程度。

4.4加大对传承工作者的培养与保护

对从事羌族体育文化传承工作者的培养与保护是一项需长期实施的工程。首先,需加大对传承人“释比”等羌族体育文化代表人物的保护,制定系统而明确的传承人培养计划;其次,培养一批有较高理论水平的羌族体育研究的技能型人才,并使其研究与传承相结合,最终实现羌族体育文化的静态保护和活态传承持续发展的格局。

羌族民族传统体育的形成、发展与羌族人生活的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及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有着密切相关。为了更好的普及与发展羌族传统体育项目,更好的传承、发扬与创新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需在此领域做出不断的探索,充分利用羌族人居住地的独特地域特点及丰富的独一无二的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开展独特的羌族体育活动,确保发掘出来的传统体育项目本身具有实际价值,防止其流于形式,最终实现羌族传统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梅玉,李志刚.羌族体育文化内涵与传承的探究[J].贵州体育科技,2014.

[2]龙正印,卢永雪.羌族体育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

[3]田刚成.谈羌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读与写杂志,2009,6(3).

[4]杨士宏.我国古代氐羌族群的原始文化形态探微[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

[5]耿 静.羌族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4,24(3).

[6]陈兴亮,刘锐,卢永雪.羌族传统体育对羌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及启示[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10).

[7]常 倩.近百年来羌族史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3).

基金项目: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部分内容(项目编号:13P105)。

作者简介:牛 峥(1988-),男,硕士研究生,讲师,西安财经学院体育部; 万绪鹏(1982-),男,硕士研究生,讲师,西安理工大学体育部; 牛健壮(1960-),男,硕士研究生导师,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刘 睿(1966-),男,本科,西安医学院体育部。

猜你喜欢

羌族传承游戏
羌族古籍瑰宝《刷勒日》图经
羌族作家谷运龙散文简论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