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章学诚“交相裨佐”学术观点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2016-02-12郎晓斌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章学诚吐蕃

郎晓斌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涟水 223400)

章学诚“交相裨佐”学术观点对高职语文教学的启示

郎晓斌

(炎黄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涟水 223400)

“章学诚是乾嘉时期重要学者,其提出的“交相裨佐”的学术观点具有丰富内涵:以文证史、以史裨文。此观点对高职语文教学颇有启示,藉此可以拓展学生视野、溯源文体、剖析主题。

章学诚;文史通义;交相裨佐;以文证史;以史裨文;高职语文

章学诚(1738—1801),字实斋,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绍兴)人,清代乾嘉时期重要的史学家、目录学家及文史批评家。章学诚作为清代重要的史学大师,其史学成就最为显著。同时其提出的“交相裨佐”的学术观,在中国学术思想中的占有重要地位。

在《天门县志艺文考序》中提出“交相裨佐”的学术观点:近志艺文,一变古法,类萃诗文,而不载书目,非无意也。文章汇次甲乙成编,其有裨於史事者,事以旁证而易详,文以兼收而大备。故昭明以后,唐有《文苑》,宋有《文鉴》,元有《文类》,括代总选,雅俗互陈,凡以辅正史,广见闻,昭文章也。第十五《国风》,十二《国语》,固宜各有成书,理无可杂。近世多仿《国语》而修邑志,不闻仿《国风》而汇辑一邑诗文,以为专集;此其所以爱不忍删,牵率牴牾,一变艺文成法欤。夫史体尚谨严,选事贵博采。以此诗文拦入志乘,已觉繁多,而以选例推之,则又方嫌其少。然则二者自宜各为成书,交相裨佐明矣。至著作部目,所关至钜,未宜轻议刊置。故今一用古法,以归史裁。其文之尤不忍删者,暂隶附录。苟踵事增华,更汇成书,以裨志之不逮,呜呼!庶有闻风而嗣辑者欤?[1]认为诗文编次有助于裨史,历代文学总集就起了“辅正史,广见闻,昭文章”的作用。诗文和方志各自成书,可以“交相裨佐”,互相辅助。据叶瑛先生考证,此文约作于1763到1767年。在这之前,约1762到1763年,在《答甄秀才论修志第二书》已谈到了与“交相裨佐”类似的观点——交相裨益:故左氏论次《国语》,未尝不引谚证谣;而十五《国风》,亦未尝不别为一编,均隶太史。此文选、志乘,交相稗益之明验也。[1]

在他看来,左丘明编撰《国语》时就曾“引谚证谣”以裨益于史,而《诗经》中的《国风》则出自于史官之手,颇裨益于文,故能“交相裨益”。章氏在《永清县志文征序例》亦有阐述:然而古者十五《国风》、八国《国语》,以及晋《乘》、楚《梼杌》、与夫各国《春秋》之旨绎之,则列国史书,与其文诰声诗,相辅而行。[1]

章学诚认为先秦列国史书与文告、诗歌互相辅助而流行开来。笔者发现,章氏“交相裨佐”的学术观念,在他的《文史通义》等论著中多有反映,并具体延伸出以文裨史、以史裨文等学术方法论,由此构成了丰富的学术内涵。

纵观历代文学作品,欣赏诸家诗赋文章,如果用“交相裨佐”的学术观点去解读品析,未尝不失为条路径。这对高职语文的教学颇有启示。运用此法,可以加深作品的理解,扩展学生视野,溯源文体,剖析主题,提高分析判断同类文章的能力。

一、以文裨史,扩展视野

章学诚对以文裨史的方法,结合文体进行了多次具体阐述,如《永清县文征序例》云:诗赋者,六籍之鼓吹,文章之宣节也。古者声诗立教,铿锵肆于司乐,篇什叙于太史;事领专官,业传学者;欲通声音之道,或求风教所施,询诸掌故,本末犁然,其具存矣。自诗乐分源,俗工惟习工尺,文士仅攻月露。于是声诗之道,不与政事相通,而业之守在专官,存诸掌故者,盖茫然而不可复追矣。然汉魏而还,歌行乐府,指事类情;就其至者,亦可考其文辞,证其时事。[1]卷7,724-725所谓“汉魏而还,歌行乐府,指事类情;就其至者,亦可考其文辞,证其时事”,强调的正是通过“指事类情”的诗赋可以窥见当时社会生活的信息,具有证时事的作用。在《妇学》中亦有阐述:唐山《房中》之歌,班姬《长信》之赋,《风》《雅》正变,(《雅》指《房中》,《风》指《长信》。)起於宫闱,事关国故,史策载之。[1]卷5,492

认为史书不会漏载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其能渗露国家之大事,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如白居易《琵琶行》“前日浮梁买茶去”,亦知唐代已流行喝茶,且浮梁(今江西浮梁县)是产茶重镇。又“弟走从军阿姨死”,“弟”在古代可指女性,此处为师妹之意,“从军”指充当营妓。唐代边塞诗中有诸多类似例子,李颀《古意》:“辽东小妇年十五,惯弹琵琶解歌舞”,诗中“小妇”,就是这一类从军的营妓。高适《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亦能佐证。由此可见,营妓在唐代军中比较普遍。所以学者严耕望指出“:《全唐诗》寓含的史料极其丰富,研究唐史,这部书无疑为史料的宝库之一。”[2]

关于小说裨史,章氏在《丙辰札记》阐述:《三国演义》故为小说,事实不免附会。然其取材,则颇博瞻,如武侯班师沪水,以麪为人首,裹牛羊肉以祭厉鬼。正史所无,往往出于稗记,亦不可尽以小说无稽而斥之也。[3]外编,396章学诚指出《三国演义》虽“事实不免附会”,情节可以虚构,但一些细节是正史没有记载的,可以参补史实。

由于年代久远,社会制度变迁,人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比较模糊。一些古代小说能逼真显现古代社会生活的概貌,细掘作品内容,有利于学生加深理解,拓展眼界。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的名作之一,小说描写了明万历年间京师名妓杜十娘的爱情悲剧,着重刻画了杜十娘、李甲和孙富几个人物。小说反映了一些明末社会生活现实。李甲作为浙江布政使之子,竟然要杜十娘从良娶之,一方面说明杜十娘才艺绝世,也说明当时社会对妓女行业持比较宽容的态度。孙富的结局是“终日见杜十娘在旁垢骂,奄奄而逝”,说明这个阶层确实存在为富不仁之辈,社会对商人评价不太好。

他又在《和州文征序例》云:盖史学散而书不专家,文人别集之中,应酬存录之作,亦往往有记传诸体,可裨史事者。[1]卷6,641章氏认为应酬之作亦往往有裨于史。《与韩荆州书》是唐代诗人李白初见韩朝宗时写的一封自荐书。初盛唐文人干谒兴盛,他们不屈不挠地到处上书进诗,曳据权门。李白信中写道:“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一生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李白极力表现自己超群的才华,自荐其才能德行。这固然符合诗人的气质,但也由此窥见唐代社会里知识分子地位普遍提高,社会舆论是开放包容的。

二、以史裨文,溯源文体

文可证史,史亦可裨益于文。章氏《答甄秀才论文选义例书(二)》云:辱示《文选》义例,大有意思,非熟知此道甘苦,何以得此?第有少意商复。夫踵事增华,后来易为力;括代总选,须以史例观之。昭明草创,与马迁略同。[1]卷8,766

章氏认为,文人以史例为参照对象从事文学创作,《文选》的文例深受《史记》的史例影响。在章氏看来,南朝以后的文学创作大多以史书为模仿对象,其《文理》篇云:但归(有光)氏之于制艺,则犹汉之子长、唐之退之,百世不祧之大宗也。故近代时文家之言古文者,多宗归氏。唐宋八家之选,人几等于五经四子,所由来矣。惟归、唐(顺之)之集,其论说文字,皆以《史记》为宗。[1]

章氏指出归有光、唐顺之的古文对《史记》进行着力模仿,后期的桐城派等文人又对归、唐二人多有借鉴。虽然章氏进一步指出归、唐等人有空疏的弊端,但不可否认,《史记》对后代传记文学的极大影响。

高职语文课本中传记文学篇数较多。运用章氏“交相裨佐”理论举数例分析,以“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塑造了左光斗的形象,左光斗、史可法狱中相见一段,尤为精彩,左氏可谓光彩夺目,映照千古。在方苞撰写《左忠毅公逸事》之前,以左光斗为传主的传记已有左光先的《枢辅史公传》、戴名世的《左忠毅公传》等。他们叙写的“史可法入狱访师”一段,情节大致相同。方苞叙写此事时,深受司马迁的影响,用合理想象填补史载材料不足:“(史可法)更敝衣草履,背筐,手长铲,为除不洁者”;“(左光斗)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由于方苞继承了司马迁“笔补造化,代为传神”这一史官传统,使得《左忠毅公逸事》超越了以往关于左氏的传记,使左光斗形象进入了中国传记文学画廊的名家。

《梅花岭记》作者全祖望,在明朝灭亡百年后,登上梅花岭,用文字为史可法这位大义凛然的民族英雄树立了一座丰碑。文章最重要的写作特色是作者以史家眼光,用史家笔法,成功刻画出了感天地泣鬼神的民族英雄形象。史家笔法主要体现在:首先记叙中运用了丰富翔实的史料:文章中涉及到的历史人物有十余人;史料来源有的是可靠的史书,有的源于传说。其次巧妙安排,把这些分散的史料有机地联贯起来,组成一体,井然有序,体现了以史料为基础的行文风格。再次作者的爱憎好恶寓于行文之中,民族意识充溢其间。

传记文学如此,小说受史书体例影响也颇巨,如蒲松龄对《史记》的模仿。小说《窦氏》的写人记事方法,即是模仿《史记》本纪、列传的笔法。《聊斋志异》多数篇目缀以“异史氏曰”,此法直接继承了《史记》“太史公曰”的体例。冯镇峦在《读聊斋杂说》中称:“‘此书即史家列传体也,以班马之笔,降格而通其例于小说。可惜《聊斋》不当一代之制作,若以其才修一代之史、如辽、金、元、明诸家、握笔编排、必驾乎其上。”[4]

三、以史裨文,剖析主题

章学诚在《永清县志文征序例》指出:第窥古人之书,《国语》载言,必叙事之终始;《春秋》义授左氏,《诗》有国史之叙,故事去千载,读者洞然无疑。后代选文诸家,掇取文辞,不复具其始末,如奏议可观,而不载报可,寄言有托,而不述时世,诗歌寓意,而不缀事由,则读者无从委决,於史事复奚裨乎?[1]卷7,721

章氏从编撰方志的角度,认为一些史志选编作品时不附注作品的相关史事,造成读者对作品的主旨、寓意不甚了了,形成理解上的歧义,从而达不到文学作品裨佐历史的作用。

高职语文有些篇目在剖析主题时往往遇到难以确定的状态,众说纷纭,造成师生理解的困惑。如果运用章氏“交相裨佐”的学术观点,搜集有关文学作品的史事,做到以史裨文,对正确明析作品主题、寓意会裨益良多。如关于李白《关山月》的主题,大致有两种,一为厌弃战争,另为国效命。如果依据文本,联系史料,以史裨文,是可以得到比较信服的答案。“汉下白登道”,指的是刘邦和匈奴的白登之战。《汉书·匈奴传》记载:“匈奴得信,因引兵逾句注,攻太原,至晋阳下。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于是冒顿佯败走,诱汉兵。汉兵遂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赢弱,于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三十余万骑围高帝于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5]2778以正史上看,汉匈白登之战,是为了抗御匈奴侵犯,是保境安民,战争的性质是正义的。

“胡窥青海湾”中的“窥”字,表明吐蕃的诡谲、贪婪,也表明了军事活动的性质,是吐蕃侵犯汉地的不义战争。处于我国北方至西南疆的突厥和吐蕃,是唐代最强大的两个少数民族,也是对唐帝国威胁最大的两支力量。630年,唐朝大破东突厥;657年,又击败西突厥。基本解除突厥的威胁,但是西南方的吐蕃日益强大起来,在青海、安西四镇和唐王朝展开了持续战争。高宗咸亨元年(670),“四月,吐蕃陷西域十八州,又与于阗袭龟兹拨换城,陷之。罢龟兹、于闻、焉耆、疏勒四镇。”[6]唐遣薛仁贵等将领反攻,争夺十分激烈。武则天长寿元年(692),唐武威军总营王孝杰大破吐蕃,复取四镇。但并没有给吐蕃以彻底的打击,仍然实力雄厚。唐玄宗时期,吐蕃战力强大,史书上记载唐与吐蕃的交战有二十多次,绝大多数是吐蕃进犯。如对唐边境及内地的进扰,如开元十五年(727),“吐蕃大将悉诺逻恭禄及烛龙莽布支攻陷瓜州”。[6]开元二十七年(729),“壬午,吐蕃寇白草、安人等军,陇右节度使萧炅击破之。”[6]开元二十九年(741),“六月,吐蕃四十万众入寇,至安人军”,[6]“十二月,乙巳,吐蕃屠达化县,陷石堡城”。[6]吐蕃又对唐朝西域统治权的挑战,对安西四镇的争夺。如开元十五年(727),“吐蕃赞普与突骑施苏禄围安西城”。[6]所以用史料旁证“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一“汉”一“胡”,一正一反,一褒一贬,态度是明确的,不难得出此诗是赞颂汉族将士效命疆场、舍己报国的情怀,可谓哀而不伤。

又如对于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有二十余种说法,如爱情说,讽谕说,双重说,双重说,泛主题说,感伤说等。如果根据《新唐书》《旧唐书》一些记载,结合文本分析,爱情说是最恰当的。笔者曾撰拙文,以史裨文,支持爱情说。[7]

早期文学与史学同源同脉,但文学自觉之后,文史各征其途,虽仍相互关联但亦有各自独立性。章学诚有清醒认识:“盖论史而至于文辞,末也。然就文论文,则一切文士见解不可与论史文。譬之品泉鉴石,非不精妙,然不可与测海岳也。即如文士撰文,惟恐不自己出;史家之文,惟恐出之于己:其大本先不同矣。史体述而不造。史文而出于己,是谓言之无征。无征,且不信于后也。”[3]章氏认为文学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而史学却要求对人物、事件客观的述评。章氏又曰:“考镜古今,论列得失,在乎卓荦之士,不循循株守章句;孺歌妇叹,均可观采,岂皆与史等哉?”[1]认为文与史不能简单划等号,要有识别的眼光,文史方能互相裨佐。所以运用“交相裨佐”方法时,要注意文与史的相互独立性。

综之而议,章学诚《文史通义》等著作体大虑周,思深意远。笔者仅是粗率尝试,以资教学,增损之处,愿与同行商榷。

[1]章学诚撰,叶瑛校注.文史通义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2]严耕望.治史三书[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137.

[3]章学诚.章氏遗书[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

[4]蒲松龄撰.张友鹤辑校.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M].上海:占籍出版社,1986:582.

[5]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5卷94上.

[6]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7]郎晓斌.论白居易《长恨歌》爱情主题[J].荆楚理工学院学报,2012(8):34-38.

编辑 朱荣华

Inspiration from Zhang Xuecheng's Idea of Mutual Assistance to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LANG Xiao-bin

(Progenitor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Lianshui Jiangsu 223400,China)

Zhang Xuecheng was an important scholar during Qianlong and Jiaqing Period.His academic viewpoint of"mutual assistance"was rich in connotation:using text to prove history and using history to benefit text.The inspiration from his viewpoint to 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teaching contributes to expanding students'horizons,tracing literary genre and analyzing the theme.

Zhang Xuecheng;Wen Shi Tong Yi;Mutual assistance;Using text to prove history;Using history to benefit text;Higher vocational Chinese

I06

A

2095-8528(2016)06-100-04

2016-08-14

郎晓斌(1971),男,安徽南陵人,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此文为2016年炎黄职业技术学院校级课题“文史结合与高职语文教学”(编号:YH2016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章学诚吐蕃
吐蕃王权研究海外学术史钩沉①
吐蕃金银器知见录
西夏及其周边吐蕃语地名考释举隅
憍賞彌國法滅故事在于闐和吐蕃的傳播(文獻篇)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二)
《弟吴宗教源流》(吐蕃史)译注(一)
史学家的笨办法
章学诚之经世致用
章学诚的笨办法
章学诚《文史通义·经解》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