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探究——以南京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为例
2016-02-12王江涛刘海琴
王江涛,刘海琴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南京 210048)
供给侧改革视阈下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探究——以南京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为例
王江涛,刘海琴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南京 210048)
十八大以来的教育发展,核心是公平、立德和改革,其中教育的供给侧改革是关键。选择南京市的11所公办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现状进行分析,并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解决策略。
供给侧改革;高职;专业设置;专业建设
一、南京地区公办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分析
(一)选取依据
根据教育部数据,截至2015年5月,全国高职高专院校总计1334所,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合计85所,占比6.37%;在209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单位(含9所重点培育扶持院校)中,江苏省共有15所院校入选,占比7.18%。而南京市共有高职院校18所,占江苏省高职高专院校比21.18%,其中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建设单位4所,占全省国家示范性(骨干)院校总数的26.67%。南京市高职院校的数量、发展历程、发展状况,在全省乃至全国是有代表性的。因此,笔者选择南京市11所公办高职院校作为研究对象,依据2015年各校公布的招生简章及招生计划,对其三年制专业的设置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
(二)现状分析
据江苏省教育厅《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以及麦可思数据有限公司(MyCOS)的《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本文所统计的11所南京高职院校所开设专业不存在红牌专业,就业质量普遍较好。但也存在以下三个明显问题:
1.专业设置相对集中,定位重复,缺乏自身特色
11所院校共开设129个专业,占教育部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试行)》(以下简称《高职高专目录》)专业总数16.08%。其中开设较多的前五位的专业大类为财经大类(开设39个专业)、制造大类(开设34个专业)、电子信息大类(开设34个专业)、交通运输大类(开设24个专业)、土建大类(开设18个专业)。11所院校开设专业相对比较集中,开设数量居前五位的专业分别是会计(9所院校)、电气自动化(7所院校)、软件技术(7所院校)、物流管理(7所院校)、机电一体化技术(6所院校)、计算机网络技术(6所院校)、电子信息工程技术(6所院校)、电子商务(6所院校)、通信技术(5所院校)、工程造价(5所院校)、商务英语(4所院校)。从各院校以上专业的专业介绍看,其定位大同小异,没有院校自身的特点。
2.专业设置调整不灵活,不能适应区域产业发展要求
根据《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南京市十二五期间将将确立服务经济主导地位,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提升商贸、旅游、房地产等消费性服务业的发展规模和水平;加快发展居家服务、健身、多层次的医疗保健等生活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风电光伏装备、电力自动化与智能电网、通信、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材料、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电子信息、石油化工、钢铁、汽车四大产业发展水平。转型提升传统制造业,发展都市型生态高效农业。但对比11所院校所开设专业,与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不高,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存在脱节。
3.专业规划不明确,专业建设重视程度不够
一方面,从各院校的实际招生专业情况看,各院校对于自身专业布局缺乏合理规划,顶层设计不足。追求专业设置大而全,热衷设置投入产出比较高的专业,对长线专业热情不高,对部分就业情况不好专业不能及时淘汰。另一方面,各院校普遍存在重视专业申报,但是在专业开设后的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实际教学工作中,投入不足、保障不到位,没有很好处理学科、专业、课程间的关系,教学改革不能因地制宜,热衷跟风,缺乏特色。
二、高职院校专业设置思考
高职教育专业设置必须主动关注所处区域产业布局结构、经济发展重点,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强化专业建设、凝练专业特色,提高与区域产业的适应性,以此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1]。对高职专业设置问题,本文从供给侧改革视阈,分别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提出以下的解决对策。
(一)深化高职教育综合改革,充分释放高职院校办学活力
专业设置问题,归根结底反映的是办学体制机制问题。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中,对这个问题提出了解决路径:其一是深化办学体制改革,鼓励社会力量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公办高等职业院校改革。其二是健全与行业联合召开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的机制,联合制定行业职业教育发展指导意见。其三是支持企业发挥资源技术优势举办高等职业院校,按照职业教育规律规范管理。其四是按照中央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精神,构建政府、高校、社会新型关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督促地(市、州)政府进一步明确管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责与权限,进一步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权利和义务,更好落实学校办学主体地位。
(二)加强教育主管部门宏观调控,发挥政策导向作用
教育部2015版《高职高专目录》参考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2011)》《三次产业划分规定(201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版)》等,原则上专业大类对应产业,专业类对应行业,专业对应职业岗位群或技术领域,强调“五个对接”。专业大类维持原来的19个不变,专业类由原来的78个调整增加到99个,专业由原来的1170个调减到747个。但从笔者教学管理工作实践观察,高职高专专业设置相比本科仍然过细,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专业面向口径过于狭窄,学生就业领域受限;其次是知识结构单一,职业发展后劲不足;再次是一致性的培养规格导致校校间、生生间的差异不大,对个性化培养注意不够。笔者建议进一步减少高职高专专业数量,扩大专业适用范围,对学科交叉专业、跨学科专业、新兴专业提供政策支持。
(三)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专业供给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欢迎,是衡量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是否合理的最直接的评判标准[2]。专业设置过程必须有行业、企业等的深度参与,成立由行、企、校三方组成的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专业设置及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等。另外,目前高职院校、政府、行业、企业间缺乏有效沟通联系机制。笔者建议政府部门,一方面应制定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鼓励政策;另一方面参考德国等国家做法[3],地方政府部门建立信息平台,将招生(工)就业需求数据实时公布,从而加强对高职院校专业布局的宏观调控指导。
(四)依托现代信息手段,建立以数据为基础的第三方专业建设质量评价体系
专业设置调整的基础是对专业建设现状的清楚了解。在国家相关专业建设标准不完全的情况下,各院校依据自身情况进行了专业建设相关数据统计及分析,但是总体来讲不够全面、科学、客观。根据《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要求,国家启动了依托信息技术对包括专业建设情况在内的教学工作诊断工作。在此背景下,笔者建议充分采用大数据等信息化手段,由第三方专业机构、校内专门人员进行该项工作。
(五)统筹规划、整体推进,扎实做好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根本,它的根本标准在于既能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又能对准未来社会的需求。在实际专业建设过程中,第一,采用“办一批、建一批、育一批”的方式进行布局与建设。在提升优势专业品质、建好新办专业基础上,跟踪学科技术进步,超前培育新兴、交叉专业[4]。并政策、经费、制度上进行倾斜,做好软硬件方面的支持。第二,优势专业按照打造品牌的思路进行建设。及时跟踪技术进步,不断提升专业内涵品质,使之成为各院校的一张“名片”。面向产业链或者产业群,以优势专业为龙头,按照专业群进行建设[6]。这样可以扩大品牌专业辐射效应,带动相关专业发展,提高人、财、物等教学物资的共享性。第三,处理好学科、专业及课程间的关系。学科建没、专业建设与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建设,一流的学科孕育出一流的专业,催生出一流的课程,成就一流的大师,从而培育出一流的人才[5-6]。通过学科建设,使教师学科水平和研究能力得以提高,最终提高专业建设水平。通过课程建设,丰富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最终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知识、能力及素质目标。
[1]刘洪一.供给侧改革:高职教育如何入手[N/OL].光明日报,[2016-1-26].http://epub.cnki.net/kns/detail/detail.aspx? File Name=GMRB201601260150&DbName=CCNDPTEM.
[2]杨振军.关于优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布局的理性思考[J].江苏高教,2015(2):143-146.
[3]谢文静,卿中全.对高职教育专业设置的理论探讨[J].职教论坛,2004(30):24-25.
[4]王先俊.论高校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4):460-464.
[5]罗云.关于学科、专业与课程三大基本建设关系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4(5):32-34.
[6]付八军.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专业与课程的一体化建设[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8):77-80.
编辑 朱荣华
Special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Supply-side Reform——A Case Study of Nanjing Publ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Jiang-tao,LIU Hai-qin
(Nanjing Polytechnic Institute,Nanjing 210048,China)
The core of the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has,since th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been fairness,moral values and reform and the supply-side reform is the key of the education.Taking 11 public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 Nanjing as sample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s on specialties and puts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macro,medium and micro levels.
Supply-Side Reform;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Specialty Setup;Specialty construction
G710
A
2095-8528(2016)06-005-03
2016-07-04
王江涛(1973),男,江苏盐城人,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此文为江苏省品牌专业建设工程项目(编号PPZY2015B179)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