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学诚之经世致用
2017-03-15林勤艺
林勤艺
摘要: 18世纪的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以理论见长的优秀史家,他们理论方面的成就很值得认真总结。那时的史学界不仅仅在历史考证方面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且在中国古代史学理论方面也取得了总结性成果。这个时期,章学诚对古代的史学理论作了一个全面的总结。章学诚主张经世致用,明道世教,主张详今略古,切合人事,主张要从现实出发。
关键词:章学诚;乾嘉考据学;经世致用
一、提出经世致用的背景
章学诚提出经世致用主要是针对当时的空疏学风和当时的考据学风提出的这一主张。他对宋学面临的困顿有着清醒的认识:“宋儒之学,自是三代以后讲求诚正治平,第其流弊,则于学问文章、经济事功,内轻学问文章,则守陋自是,枵腹空谈性天,无怪通儒耻言宋学矣。”①可以看出,章学诚对宋学的空夸其谈很是不赞同。提出经世致用同时也是针对当时日趋僵化的考据之风。传统观点认为乾嘉考据学是盛世的产物和象征,代表着整个时代精神。历史考证是乾嘉时期史学的主流和根本特征,乾嘉考据学只有对历史事实和历史记载的考证,而没有理论上的建树。
乾嘉时期的理论尤其是章学诚的史学理论将乾嘉时期的理论带入一个巅峰时代。他在《淮南子洪保辩》中提到:“ 天下事凡风气所趋,虽善必有其弊。君子经世之学,但当相弊而救其偏。”②还是有针对当时的考据之风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认为考据是重要的,首先肯定考据学为“学中之一事”,有不可废的价值,清儒普遍提倡的“札录”体裁是学术研究的必要准备工作。 其次,考据学也是史学中的应有之义。再次,考据虽然值得重视,考据是学者“求知之工力”而非“成家之学术”,而要达到具有“一家之言”标准的“成家之学术”,则必须有“性情”的配合。同时也提出重视当下,用经典来为现世服务。
二、章学诚经世致用的表现
1 明“道”
中国古代对“道”的研究由来已久,赋予了它深刻的内涵。历史学家的“道”则是注重历史发展的内在。朱熹提出读史穷理的方法,认为“读史当观大伦理、大机会、大治乱得失。”③史家治史,不能仅仅注意细枝末节,更重要的是把握历史演变之道。浙东学派的史家强调“即器以言道”,提出道器合一,反对空言义理。这方面章学诚继承了浙东学派的思想,并且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首先,他反对宋学舍器求道、离事言理的空疏学风。他主张“义理必须探索,名数必须考订,文辞必须娴习,皆学也,皆求道之资,而非可执一端谓尽道也。君子学以致其道,亦从事于三者,皆无所忽而已矣。”④学者研治经典,不能轻视典章制度的考订和研究,要把考订名物,研习文章,探究义理三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得到理性认识。
其次,章学诚尤其强调著述宗旨,主张学有所恃,如果空谈义理,必然会导致门户之争的陋习。要杜绝这种现象,章学诚认为只有结合具体事实研讨其义理,言之有理,持之有故。章学诚认为只要能结合具体的事情谈论义理,就会使义理有其具体的内容,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抽象概念。如果各派学术的义理之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宗旨,那么就不需要门户之见了,而且还失去了产生门户之见的基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能讨论出真正的义理,发现历史演变的规律。
再次,章学诚认为“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而不是一个永恒的真理。他认为“道”是万物产生背后的原因和法则,而非万事万物本身。所谓明“道”,也就是认识事物的内在本质,不但要知道它是这样,而且要知道它为什么这样,探究事物发展背后的深层原因,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章学诚认为道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没有先天存在的道。章学诚明“道”先显器的认识和主张,充分说明了他是要探究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因,揭示事物运动的法则。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和对历史进程问题的探究。
2 世教
章学诚认为一篇文章,本身没什么实质涵义,又没有教化世人的功能,那么这篇文章就失去了它的价值。受当时的时代局限,章学诚的思想多多少少是要为当时的社会服务的。涉及到传统社会的伦理道德规范时,他将它看成是人们共同具有的本性。章学诚的经世致用毫无疑问会反映出为伦理纲常服务。章学诚认为在史书、志书中,有一个重要目的要教化世人,在史书中有善恶忠奸之分,能到达震慑坏人,鼓舞好人的功效。他不赞成文人修地方志的时候,过多描述地方景色而忽略当地的忠臣、烈妇的事迹。在内篇五的《妇学》、《妇学篇书后》、《题随园诗话》以及《书坊诗话后》诸文,很能反映出章学诚的思想。章学诚说到“文章虽曰公器,而男女实千古大防,凛然名义纲常,何可诬耶!以纤佻轻薄为风雅,以造饰标榜为声名,炫耀后生,猖披士女,人心风俗,流弊不可胜言矣!”⑤在《妇学篇书后》他更是提出了他写作《妇学》一篇是为了挽救当时的颓废之风,维护世教,整饬伦理纲常,并说区分出人和禽兽差别的就是世教。虽然章学诚对当时的腐败吏治很是不满,并且加以揭露批评,但是他绝不反对世教。
3 详今略古、切合人事
研究历史,固然要接触过去的人和事,但是有的人却钻进古书堆中,流连忘返,背宗离本,这就不能发挥史学鉴古知今的社会作用。另外,历史本是一门人文科学,如果抛开人事,而空言性天,同样也无助于解决社会的实际问题。章学诚在他的《文史通义》中表达了他的意见。他说:“史学所以经世,固非空言著述也。且如《六经》同出于孔子,先儒以为其功莫大于《春秋》,正以切合当时人事耳。后之言著述者,舍今而求古,舍人事而言性天,则吾不得而知之矣。学者不知斯义,不足言史學也。”⑥
章学诚提倡详今略古,不代表他提倡忽略历史。在学古的问题上,章学诚提倡要批判的继承。这正是他经世致用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好古不一定就是认为古人的东西一定好过现在的东西。在学习古人的东西时,要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而且古今的情况不同,对同一种事物的评价也会不同。章学诚特别重视通史的价值。但是他同时也提出不能为博古而博古,一定要考虑切于实用。他针对当时学者“但诵先圣遗言,而不达时王之制度,是以文为鞶帨绣之玩,而学为斗奇射覆之资,不复计其实用”的状况,强调“有体必有用”,指出:“不知当代而言好古,不通掌故而言经术,则鞶帨之文,射覆之学,虽极精能,其无当于实用也,审矣!”⑦这将“学为实用”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
4 典章制度切合今时
章学诚从理论上阐述了典章制度切合今时的必要性和实用性。他认识到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反对把古人的制度和措施搬用到当今社会,哪怕是古代完美的行之有效的措施,由于时代的不同,也不能简单的照搬。他明确提出了“文章可以学古,而制度则必从时”⑧的主张。他对此解释说:“夫三王不袭礼,五帝不沿乐。不知礼时为大,而动言好古,必非真知古制者也。”⑨这是因为现实的典章制度源于古代,所以我们必须了解古代的典章制度以便更好的为现实服务。由此可见,在章学诚的思想中国,学者治学注重当代典章制度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明确表示不通当代典制,就无法适应时代的需要。
结语:我们认为,经世致用思想的实质就是针对不同时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效的解决方法,一种社会思潮的出现,只要它能够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缓和社会矛盾,促进历史发展。它就可以被称之为经世之学。章学诚作为一个史学家,他的理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他的经世致用思想也值得我们进一步的借鉴与学习。同时章学诚对清朝晚期的史学界也有很大的影响。
注释
①章学诚:《家书五》,《章学诚遗书》,第九卷。
②章学诚《淮南子洪保辩》。
③《朱子语类》卷一一。
④《章氏遗书》卷二九《与朱少白论文》。
⑤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五《妇学》。
⑥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五《浙东学术》。
⑦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三《史释》。
⑧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五《妇学》。
⑨章学诚《文史通义》内篇三《史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