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两种思潮之间的关系

2016-02-12冯石岗王静涛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共和民族主义梁启超

冯石岗,王静涛

(河北工业大学 京津冀文化融合与创新中心,天津 300401)

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两种思潮之间的关系

冯石岗,王静涛

(河北工业大学 京津冀文化融合与创新中心,天津 300401)

中国近代历史的复杂局面使得一大批政治思想家探求通过公民意识凝聚达到救国救民的路径。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着重考虑开发民治、建构民主共同政治体,以此实现政治目的。而张佛泉和张君劢分别继承了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中的部分观念,形成了共和爱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两种社会思潮。

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自由与自治;民族主义;文化本位

在中国近代史上,梁启超以政治家和思想家的双重身份,心怀国家,不断追求开启民智、国家富强的道路。也正因如此,其一生政治思想复杂多变(1),文学思想新旧杂糅(2)。同近代西方的社会契约论在个人利益基础上通过政治阐释人的自由或自治不同的是,梁启超将振兴国家、开化国民作为目的,谋求自上而下地建构公民的个人自由或自治,其政治至上和文化为先的两种不同政治思想倾向先后被张佛泉和张君劢所继承提倡。本文将从梁启超个人自治的思想内容入手,浅析其与共和爱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两种不同思潮之间的关系。

一、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内容及演变

1.思想背景概述

从历史上看,戊戌维新变法是梁启超政治思想逐渐展露头角的一个历史节点,是梁以其政治思想初次登上政治舞台,其目的在救国,途径却仍离不开民智,即本文讨论的个人自治思想。历史经验证明,一切致力于经济发展、政治变革、文化更新的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所有心向民族振兴的先贤圣哲,无一不为民族素质问题所困惑。国民意志和素质的集体进步应该是建立一个民主国家的基本要求,民智是重要的民主要素,在当时,这一问题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建立富强、民主的新国家必须解决的根本问题。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形成的对民智的担忧贯穿了其一生。清末,中华民族危难深重,时代造就的中华民族形势危急,西方列强纷纷向中国迫近,西方文化也同时进入了中国。富国强民是梁追求的目的,这也奠定了梁一生绝大部分时期的政治思想基调。梁指出要在民族危亡之时缔造新国民应该成为治国之“本”,其提出的废旧立新不包含完全抛弃旧有的国民特性,也不只是简单地转变公民生活方式。其提出的缔造途径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我们中国旧有的、任何时代都适用的人生修养方法进行与时俱进地改造,二是引进外国独有的人生修养方法加以活学活用。两方面要齐头并进,否则忽略其中任何一方面,都不可能成功。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也便因此得来,其主要涵盖三个方面:即“新民德”“开民智”“鼓民力”。

2.对“自由”概念的界定

梁启超对于自由的定义带有强烈的梁式特色,他认为自由乃集体至上之自由,主张群体利益大于个人利益,可以看出梁启超所论述的个人自治思想不仅是个人本身的伦理道德上的自治,也必须服从于群体利益。这两点是梁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前提。梁启超在其自由概念界定中吸收了西方卢梭“天赋人权论”的思想,但不同的是梁将西方的个人范畴延伸到个人与群体关系的范畴。梁曾提出:“天生人而赋之以权利,且赋之以扩充此权利之智识,保护此权利之能力,故听民之自由焉,自治焉,则群治必蒸蒸日上。有桎梏之戕贼之者,始焉窒其生机,继焉失其本性,而人道乃几乎息矣。”“有治人者,有治于人者,而无其级。全国民皆为治人者,亦皆为治于人者。一人之身,同时为治人者,亦同时即为治于人者。”(3)梁启超在人的概念定义(伦理道德也好,法律也好)中主要表述三点,首先,人是生而自由的;其次,自治是个体不能被剥夺的权利;最后,个体利益与群体利益的冲突并不能被视为个人自由权利的合理行使。

3.自治:公德私德并重的伦理道德自治

在政治范畴内的自治,梁启超认为应理解为个人的伦理道德自治,这恰恰是对法律的遵从,强调个人公德与私德的培养。梁启超从不避讳自己对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强烈追求,但同时他更强调群体利益的重要性,那么自治首先要遵从集体利益上的要求,提出建立的自由必须不妨碍他人的自由,即公德:其次自治便成为一种精神和道德上的自我约束、改造和修养,即私德,在公德与私德并重的基础上,个人自觉自行地改造自己。梁的政治愿望反映了其政治思想。在他看来,中国人缺乏自治能力与公益心,而实行议院政治的能力基础便是公民的自治与公益心。因而中国没有实行议院政治的能力,还不具备民主共和的条件。他特别强调,这一“条件”在短期内是无法养成的,在革命战争时期,尤不能养成这种“条件”。最后,他断言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想通过暴力达到共和立宪的目的是绝对行不通的。其个人自治思想在其政治作为中得到了相应的体现。

由此,梁启超的自治思想可以形成一条清晰的脉络:个人争取以他人自由为界、群体利益至上的自由,同时培养公德与私德,提倡个人权利和个人自由,更强调群体的重要性。把个人自治和国家自治联系起来,民智自发提升并完成政治参与,由外力约束公民,进一步转为公民伦理自治、全民自助自治,以达到时代政治目的的实现。

二、共和爱国主义和文化民族主义

共和爱国主义是指张佛泉在吸收梁启超自治思想基础上形成的有共和倾向的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是指张君劢在梁启超自治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社群主义思想的文化民族主义。

张佛泉主张去民族性的民族主义(邦国主义)、共和主义倾向的爱国主义。张佛泉并不承认盲目的民族主义,其将自治扩大为全民族的自治,即民智的自发提升。因此并不能够以民族直接形成共同体实现政治目的。在梁启超自治思想影响下,全民自治,公民的素质和意志得到极大的提升,在此基础上建立政治共同体,公民在民主宪政的制度下,完成政治任务。其前提在于共和倾向的政治共同体,同时不依赖民主性的影响。由于建立共和民主政体对个体自治和集体自治都是有一定要求的,如果不借助民族主义力量,这个政治共同体的建立有一定的难度。共和爱国主义更强调国家政治共同体的构建,在动员和整合民族主义力量的基础上,将自由与自治作为基本追求的目标。而邦国主义最鲜明也是唯一的特点就是公民自治的程度已经达到愿意承认共同的政治共同体,而不是民族性强烈即成民族共同体,也就是说,张佛泉的爱国主义思想实际上是对公民的自治程度存在一定的期待和要求,能否符合当时社会现状仍然值得探讨。

张君劢主张文化本位,为民族主义开辟的新道路。张君劢受德国思想影响颇深,在他的政治思想中对中国的民族性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并不认为中国像欧洲一样从无到有地建立起自身的民族文化,他强调中国是“从已有者加以选择,引起信心后,另造出一种新文化来”。这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自信,在中国与世界对比中体现在民族文化认同中的自信。(4)以强烈的文化自信为基础,充分发挥文化内生动力的作用,保持本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形成以民族文化为认同核心的民族共同体,这个共同体也是政治共同体,但它更强调本土文化价值的认同。张君劢是文化爱国主义的继承者,他延续了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中爱国民族主义的部分,意图在民族危机和社会形势严重的中国社会寻找到民族文化发展的自信心和独特、具备强大力量的文化发展动力。与张佛泉不同,他并不鼓励在政治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以邦国主义作为聚合点,而更渴望在爱国主义的基础上,用民族文化力量感召国民,实现自治。既继承发扬历史文化传统基础,又在具有中国特殊文化精神的民族国家政治结构上实现其政治目标。

三、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与张佛泉共和爱国主义之间的关系

张佛泉继承了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和国民自主政治共同体的民族主义,将其与民主主义内在结合并发展为共和爱国主义。(5)其延续性虽有发展,但仍可看到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的烙印。

1.群体利益之延续

在张佛泉共和爱国主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建立以邦国主义为基础的共同政治体过程中,仍然遵循着——群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自治原则,在此他力图将公民普遍性政治诉求和合作意志作为民主政治体的第一道程序,其仍然肯定梁启超对于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的自治基础,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处理在共同政治体的成型中需要有前提假定,这就是梁启超群体利益自治观念的延续。

2.民族国家“自治”的升华

梁启超在自治理论中强调的个人自治是一种公民个体素养和意识的提升,放大到民族国家即为民智的提升,这是张佛泉在建构共和爱国主义的主体要求,即民智的提升。从整体的民智上进行大的“自治”,使国民有新的政治观念,其国民的自我改善观念都基于梁启超的个人自治理论。从个体层面的公民个人考虑,让每一个人的观念“苟日新,又日新,日日新”,进而从每一个个体出发,形成整个国家的“自治”理论基础,由小民到大国,日渐推进。

3.法制的呼唤

张佛泉共和爱国主义的国家层面建设是基于共和宪政的,以宪立政,依宪施政。建立共和政体需要法制的保障,这与梁启超的诉求相继相承。宪法为基础,全面覆盖的法制体系是公民自治、国家共和的必要保障,权利、自由、自治都只有在法律的庇护下才能够良好运行,无论何种自治启民,共和的政体都需要法制。

四、梁启超个人自治思想与张君劢文化民族主义之间的关系

梁启超和张君劢都生活在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他们在文化本位形成的民族主义政治文化中都夹杂着复杂的民族情感。从专注于文化民族救国的方面考虑,这应该是张君劢吸取梁启超思想的同时最为贴合的情感互通点。同时在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问题上,二者存在延续关系,民族国家的“自治”观念和法制保障也是二人的共同诉求。

1.政体建构需要文化本位支撑

文化认同问题是张君劢在建构文化民族主义观点时所强调的关键点,这也是梁启超访美之后的思想变动,他们都认同文化独创性建构政治共同体这一观点。首先确定文化本位的建构基础非常重要,但同时他们二人对于文化本位问题中针对西方文化的接收情况有着相同的观点——扬弃。在文化整体性中引进吸收西方文化的总的观点是不变的,但同时也应该正视西方文化的弊端。同时二人又都认为仅仅依靠西方文化是不能解决文化认同问题的,因为在整体建构的过程中需要考虑本国独有文化特征的确定和发扬,这就决定了以政体建构为目标导向的文化认同必须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性作用,在这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凝集文化民族主义的态度在二人的思想中皆有体现。

2.儒家社群主义的影响

梁启超、张君劢二人提倡的民族主义都希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价值认定,儒家思想的影响则占据其中重要的部分。《新民说》中清楚地显现出梁启超如何将政治上的自治转变为个人的伦理自治、将法律上的服从等同为个人的自治。晚晴时期,社群主义文化盛行,而这种基于儒家思想基础上形成的社群主义成为一种国家政治观念影响了梁启超自治思想的形成。同样,张君劢的文化民族主义有着社群主义特点,这也离不开儒家思想的影响。张君劢并没有在他的文化民族主义中将公共道德中政治德性与人生价值加以分离,他延续了梁启超的从私德到公德的修齐治平方式,这正是典型的儒家文化特质。

3.民族意识的凝聚是理论本源

何以救家国?无论是梁启超还是二张,他们政治观念的出发点都不能离开救国这一初衷。民族是一个以相同血统和语言文化为基础的群体,张君劢和梁启超在文化民族主义的看法上都提到了民族意识的突出意义。一个民族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明确认定,形成文化的独创性和生命力,统一意志,然后才能建立起严格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在他们二人看来,当时国民民族意识的严重缺失是需要公民自治的重要原因。二人所担心的,都是民族意识未达到个人自治到集体自治乃至形成共同政治体需要的统一和要求程度。

无论是梁启超和还是二张,其思想都皆起源于民族危亡的近代中国社会形势,他们政治思想的初衷并没有偏离民主共和政体的建立,不论从邦国主义的角度还是纯粹民族主义的角度,启发民智形成民族意识似乎是他们共同的选择,这也是当时一批政治思想家最为担忧的问题,时代不同,但结合当代社会思潮,应具备现实研究和借鉴意义。

注释:

(1)梁启超作为一名具备思想家和政治家双重身份的时代公知,他一方面具有强烈的救国抱负和十足的入世情怀,另一方面又不失浓厚的学术热情。时代和国情造就了梁启超的身份和地位,其自身强烈的学术背景又使其难免在政治整改与学术研究之间不断发生摩擦碰撞,使得他的思想总是随着他个人社会角色、境遇、地位的位移不断发生变化。

(2)晚清时期的梁启超其角色是一个政治家、宣传家。作为当时社会政治变革的直接参与者和实际操作者,他必须完成改造旧中国建立新中国的政治任务,加之传统儒学的内在积淀所孕育的经世致用的文化心态,使他理所当然地认为文学要为政治任务服务,而且越直接、越迅速、越立竿见影越好。因此梁启超文学思想虽不在本文探讨范围内,但其政治思想的善变性由其文学思想之杂糅可见一斑。

(3)梁启超选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4)陈先初.张君劢思想研究评述[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6(6):56.

(5)许纪霖.共和爱国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现代中国两种民族国家认同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6,38(4):1-6.

A theor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Liang Qichao's personal autonomy thought"and"republican patriotism"、"cultural nationalism"

FENG Shi-gang,WANG Jing-tao
(Research Center of Beijing、Tianjin and Hebei'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401,China)

Since the 18th century the complicated social situation in China has forced numerous political thinkers to explore a way to concentrate citizen consciousness in order to rescue the country and people from the danger.Liang Qichao's personal autonomy thought focu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aut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emocratic political body,attempting to reach his political goal.However,Zhang Foquan and Zhang Junmai inherited different parts of Liang Qichao's thought and formats the two social thoughts,namely,"republican patriotism"and"cultural nationalism".

Liang Qichao's personal autonomy thought;Freedom and autonomy;nationalism;cultural standard.

D09

A

2095-8528(2016)05-106-04

编辑 朱荣华

2016-05-31

冯石岗(1955),男,河北冀州人,主任,教授,管理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后现代主义哲学研究、冀文化研究;王静涛(1992),男,河北承德人,2014级马克主义学院研究生。

猜你喜欢

共和民族主义梁启超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共和都市办公室
梁启超:成为一个不惑、不忧、不惧的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入镜管理法
梁启超的开场白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共和思想的内在价值的文献综述
煽动民族主义情绪 被疑与政府演双簧
有感梁启超之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