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接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2016-02-12曾一帆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国际航运航运广州

曾一帆

(广州工商学院,广州 510850)

对接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曾一帆

(广州工商学院,广州 510850)

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建设需要大量高端物流人才,国外物流教育发展与研究领先于国内,航运中心建设背景下应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践路径包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与结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夯实校企合作基础等四个方面。

广州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专业;人才培养

一、航运中心建设亟需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

国际航运中心是指拥有航线稠密的集装箱枢纽港、深水航道、集疏运网路等硬体设施,并拥有为航运业服务的金融、贸易、信息等软体功能的港口城市。当前,世界全球性航运中心城市主要有伦敦、鹿特丹、新加坡、香港、釜山等,国内航运中心城市有上海、大连、天津和青岛等,国内外航运港口依赖其独特的经济条件和产业背景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航运发展模式,并为广州航运中心的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015年《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出台,为广州航运中心的快速建设创造了契机。结合《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任务,笔者认为广州国际航运中心是指广东为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以“一带一路”战略为指引,以珠三角城市群为依托,以泛珠三角城市为腹地,以“海港”和“空港”枢纽为引擎,以“互联网+航运+金融”为支点,融合航运枢纽硬件资源和航运物流、金融、人才、服务等软件资源,集航运、贸易、物流、金融中心于一体的国际化都市。通过上述对广州航运中心内涵的分析,将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人才需求。

2.广州航运中心需要大量物流人才

《行动计划》明确了广州航运中心的三年发展目标,即到2017年,广州港货物吞吐量达到5.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000万标准箱;新增国际班轮航线20条,新增喂给港、内陆港20个;航运及关联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1]等;并指出大力发展现代航运物流[1],如保税、集装箱、冷链、汽车、粮食、生产资料物流等,着力发展第三方、第四方物流和跨境电子商务。显然,广州航运中心发展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航运物流人才。

3.航运中心建设亟需创新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研究显示,广东虽已具备良好的经济腹地和区位优势,但在航运人才、航运服务等方面呈现短板,加强物流人才的培养是解决之道。参考国内外及上海港口城市发展经验可知,航运中心的建设对航运人才的要求较高,对既掌握物流、航运、贸易,又懂得金融、英语、法律等知识的高端、复合技能人才表现出强烈而迫切的需求。与此同时,《行动计划》指出要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善航运人才培养体系。可见,新形势下广东高校亟需加强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研究和创新,以对接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二、国内外物流教育发展概况

1.国外物流教育发展情况

国外关于物流教育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其中以英国、美国、德国、日本等国最为典型。物流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实体经济发展需求的拉动,国外各国以其独特的经济背景有效促进了物流教育体系的形成。英国是物流的萌芽地。1918年英国成立的“即时送货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了物流概念的萌芽。目前,英国已有利兹大学、卡的夫大学、华威大学等多所大学开设物流专业,且以其独具特色的物流课程体系、职业资格认证体系而获得教育界和产业界的认可,并形成了基于“工学交替”的“现代学徒制”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美国是物流的起源地。1935年美国销售协会最早对物流进行了定义。如今,美国已有麻省理工学院、西北大学、奥尔良州立大学等五十多所高校开设了物流专业,且形成了职业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相衔接的多层次物流专业教育体系,并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结合、“CBE”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日本是物流的发展国。1961~1963年,日本先后提出PD(Physical Distribution)和“物的流通”概念,代表了物流在日本的快速成长。基于二战失败振兴经济的需要,日本十分重视物流教育。目前,日本已有东京工业大学、早稻田大学、流通经济大学等多所高校设置了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在国内许多大型物流企业和物流协会的大力参与和支持下,已形成了十分完备的物流教育和培训体系,且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产学合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德国是欧洲物流发展的领头羊。德国基于其强大的工业发展基础,以及德国人严格缜密的创新思维,造就了其制造业与物流业联动融合发展的格局。如今,德国已有多特蒙德大学、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汉诺威大学等多所大学开设了物流专业,且形成了享有盛名的“双元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国内物流教育发展概况

与国外相比,我国物流教育起步较晚。2000年北京物资学院开设国内首个物流管理本科专业,代表着我国物流教育的开始。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对物流服务业的需求,物流专业教育也迅速得到社会的重视,开展物流专业的高校也逐渐增多。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公布的数据可知,在专业布点数量方面,2008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的总计为292个,其中,采购管理、物流工程、物流管理专业数量分别为0个、54个、238个;2013年全国本科院校开设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总计为475个,其中,对应三个专业的数量分别为2个、80个、393个。在专业布点区域分布方面,华东地区开设物流专业的高校最多,其次是华中、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从专业所在院系来看,物流专业主要分布在经管类、管理类、工商类等管理类院系,其次是物流管理与工程类院系、物流学院、物流工程学院、交通管理院系等。从在校人数来看,大部分高校的物流专业在校学生人数集中在100~300人。在师资队伍方面,大部分高校的物流专业教师人数集中在8~30名。

围绕物流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国内学者、专家也展开了较为广泛的探讨。张瑜[2]、鲁艳霞、王丽媛、张丽婷等探讨了基于产学研的物流人才培养机制、平台和模式。张睿[3]、包慧坚、何玲辉、陈晖等从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实践教学等方面研究了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张伟萍提出通过校企共建机制、共同育人、共赢发展,创新校企融合体制机制、实训教学模式、校企互聘双职模式、校企双主体人才评价体系,建立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机制,并有效解决了高职教育与产业需求脱节、专业标准与企业岗位脱节、实践教学与生产流程脱节的三大难题[4]。王忠伟、潘文军、平海[5]等分析了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指出高校物流专业开设的课程以仓储、配送、运输、设施设备等功能性课程居多,而运筹学、采购、物料等战略管理课程偏少,从而提出构建多层次、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徐剑华[6]、郑锦荣、孙浩通过分析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的人才需求数量、质量、结构及国内外物流教育发展现状,创新了面向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的高层次、多维度、复合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三、对接航运中心建设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实践

1.明晰应用型高级人才培养目标,完善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

广东省政府在“关于推进教育‘创强争先建高地’的意见”中指出了“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能力”要求。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目前对高级技能人才十分紧缺,这些人才既需要掌握航运、物流、金融、法律等多学科理论知识,又要求具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而这恰恰是地方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和特色所在。

广州工商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地处“广佛肇”经济圈,于2014年晋升为本科院校,定位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且具有鲜明特色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地理位置优越,周边聚集了空港物流、港口物流、汽车、皮具、珠宝等产业集群,为开展校企、校地、校产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学院物流系开设于2006年,于2014年成为学院首批本科专业,通过与当地产业的密切合作,不断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加强应用型技能人才的培养。《行动计划》的出台为物流系面向航运中心建设,培养具有较强操作能力、且集贸易、英语、法律、物流多学科知识于一身的应用型高级国际物流人才指明了方向。

2.优化专业设置与结构,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优势鲜明的学科专业

开设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形式。瞄准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需求灵活设置专业,是地方高校面向、依托、服务和引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为此应一方面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办出专业特色;另一方面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对接新兴产业设置特色专业、整合专业结构。

物流系目前为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并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专业。依据“在广东建设世界一流的物流中心”的发展战略,与美国英格朗、英格索兰、省物流协会携手创办了国内首个冷链物流管理专业方向;为对接珠三角食品优势产业升级发展需要,融入珠三角“广东粮、珠江水”食品工业体系,与佛山三水健力宝贸易有限公司、佛山三水大自然食品有限公司携手创办了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专业方向;为满足广州南沙自贸区及广州国际航运中心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发展需要,与花都港、广东港口协会、益海(广州)码头有限公司携手创办了港口业务管理专业方向。目前物流系由物流管理、冷链物流管理、港口业务管理、食品安全与健康管理等4个专业及专业方向构成。接下来,为解决航运贸易及制造业升级发展对国际高级采购人才的需求,物流系将申办“采购管理”专业方向。由于这些专业是与企业、行业联手创办,且紧贴华南物流中心建设发展需要,因此将为广州航运中心建设提供重要的物流人才支撑。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生产性创新实训平台

校内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是应用型高校彰显办学特色、推进教学改革、培养高级技能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借助校内实训基地,实现教学、培训、生产、科研一体化开展,将有效提升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物流系自成立以来,十分重视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作为民办院校,物流系实训基地于2012年获中央财政支持,中央及广东省财政支持320万,学院自筹390万,总投资710万。目前,物流系实训基地共有物流综合实训室、冷链与食品安全实验室、物流设备与技术实训室、物流信息技术实训室、物联网在物流中的运用实训室、物流软件实训室等六大专业实训室,功能齐全、设备先进、规划前瞻、特色鲜明,既可开展专科、本科教课教学,也可开展物流与物联网科学研究,还可以开展企业员工的在职培训和继续教学。其次,充分利用校园快递“最后一公里”孵化物流创业平台,与顺丰、圆通、申通、中通、天天、韵达、汇通等多家物流公司谈判合作,通过对快递资源的整合建立校园一站式物流服务平台,实现了专业教学、科学研究、创业实践的一体化。第三,紧抓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分别在广州拜尔冷链公司、深圳敏捷和冷链物流公司、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建立了相应的校外生产性实习基地。由于这些实训基地在建设之初就是以培养应用型高级物流人才为建设原则,从而可以有效满足航运中心建设的物流人才需求。

4.夯实校企合作基础,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适格”的应用型人才

《(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职业教育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高端应用型技能人才实践技能的形成,通常需要经过感知认同、模仿练习、熟练协调、反馈校正和创新创造几个阶段[7]61,而这些阶段恰好可以借助校企合作来完成。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一直被欧美冠以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的法宝,可以通过共建实习实训基地、共担实习实训任务、共管实习实训过程[7]62、共办特色班级、共编特色教材、共培“双师型”教师等方式来实现。

物流系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已与国内外50多家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合作方式上,一是建立“双导师”实习指导模式,聘请企业人员担任学生实习指导老师,实现学生实习的校内外实时指导和动态评价。二是校企共办特色班级。依据“一带一路”战略,与深圳递四方速递公司成立“递四方”跨境电商物流班,充分利用其在跨境电子商务平台方面的物流、仓储、人才优势,并派遣教师前往其美国洛杉矶仓储中心进行交流、学习、科研活动,共同制定跨境电商物流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校企共编特色教材。专业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基本单元,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部分,而邀请企业参与教材编写往往可以获得许多新视角、新案例、新标准。基于此,物流系与广东省冷链物流协会共同编写了《冷链物流管理》,与深圳敏捷和公司共同编写《冷链物流管理实训》,与“递四方”携手编写《跨境电商物流管理》《跨境电商物流英语》等特色教材,有效弥补了物流领域教材著作的空白。四是校企共培“双师型”师资队伍。物流系通过“走出去,引进来”的方式加强“双师型”建设。在“走出去”方面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假期企业实习,以停薪留职的方式深入企业调研、锻炼,在企业兼职、为企业开展职业培训等。在“引进来”方面,以优厚的待遇聘请企业精英、工程师来校兼课、开展专题讲座。例如,每学期聘请花都港新辉物流公司人员为学生讲授“国际物流管理”课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高级物流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研究证明,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专业设置与结构、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夯实校企合作,是珠三角地方高校对接航运中心建设、培养高端物流人才的有效途径。与此同时,也需要不断完善物流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如构建“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程平台+实践实训平台+创业教学平台”体系;还需要建立校港联动的物流人才及资源的共享机制[8],尤其在尖端物流人才方面需要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

[1]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EB/OL].(2015-08-31).http://www. gz.gov.cn.

[2]张瑜.“三维一体”的产学研用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研究[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5(3):105-106.

[3]张睿.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的深度剖析[J].物流科技,2016(3):158-161.

[4]张伟萍.基于产教融合的“物流产业学院”机制创新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1):90-93.

[5]平海.国外物流教育模式对我国的启示[J].理工高教研究,2006,25(3):45-47.

[6]徐剑华.加快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人才资源高地[J].上海海运学院学报,1998(4):18-25.

[7]林强.校企深化合作实现高职院校专业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13).

[8]郑锦荣.创新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融入国际航运中心建设[J].物流技术,2010(3):152-154.

Research and Practice of Logistics Talent Cultivation Based on the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Construction

ZENG Yi-fan
(Guangzhou College of Technology and Business,Guangzhou 510850,China)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 connotation construction needs a large number of high-end logistics talents.The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of logistics educ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is ahead of that in domestic.Under the context of the shipping center construction,we should innovat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of logistics professionals.The practice path includes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making training objectivesclear,optimizing the major setup and structure,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base construction,and shoring up the foundation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Guangzhou international shipping center;Logistics;Talent cultivation

G642

A

2095-8528(2016)05-005-05

编辑 朱荣华

2016-05-26

曾一帆(1984),男,江西吉安泰和人,本科,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物流管理与高等教育。

此文为以下项目的研究成果:2015年广东高校省级重点平台和重大科研项目青年创新人才类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人才发展战略研究”(2015WQNCX159);2015年广州工商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建设广州国际航运中心人才发展战略研究”(KA201507);2016年广州工商学院院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基于供给侧改革的物流业创新发展研究”(CXCY20160507)。

猜你喜欢

国际航运航运广州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没有叫停!广州旧改,还在稳步推进……
伊斯兰金融:面向“一带一路”国际航运融资模式探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中韩海上轮渡航运时间表
117平、4房、7飘窗,光大来惊艳广州了!
9000万平!超20家房企厮杀! 2020年上半年,广州“旧改王”花落谁家?
多彩广州
国际集装箱市场变化及带来的潜在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