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2016-02-12梁珍,顾丹
梁 珍,顾 丹
(青岛市技师学院,山东青岛266229)
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梁珍,顾丹
(青岛市技师学院,山东青岛266229)
摘要: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提高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必要措施。在市场性、主体性、整体性、发展性原则的基础上,从教和学两个角度提出了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策略和方法,充分发挥评价对教学质量的导向、调整、诊断和激励作用,不断提高技工院校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
关键词: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是技工院校教学的主要模式,它将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过程相融合,有利于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可以充分发挥教学评价对教学质量的引领作用,切实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使培养的学生符合企业要求,学校赢得社会认可。
一、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背景
1.提高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
教学质量是技工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体现,提高教学质量是技工院校教学工作的永恒主题。近年来,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技工院校的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面对生源日益减少的严峻现实,如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走一条以质量促就业,以就业促招生的良性循环道路,必须树立质量立校的理念。教学质量的提高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是一项系统工程,对教学质量的评价既是提高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一种手段。通过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科学、系统、全方位地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进行评价,促进学校教学质量的提高。
2.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近年来,企业对技工院校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企业对毕业生的反馈信息来看,企业除了看重学生是否具备岗位需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更加看重学生是否具有团结合作的意识,是否具有问题解决、学习以及创新等素养方面的能力。企业对学生的评价标准为我们开展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提供了参照标准。企业对学生评价标准的提高是不可改变的事实,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力使学校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标准符合企业的要求。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有助于我们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增强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满足企业和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3.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可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使广大教师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反思,开展行动研究,将研究的过程、结果提升到理论层次,产生一系列教科研成果,促进教师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推动学校教学教研改革的发展。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也有利于学生充分认识自我,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独立能力和自我成长、自我发展能力。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实现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成长,保证技工院校的长久发展。
二、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1.对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不够重视
目前很多技工院校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对教师的考核只关注其是否完成了规定的课时量,忽视对教学结果如何的评价。对学生的考核主要以笔试为主,有的学校以笔试加技能的形式,但由于缺少一套行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或者考核评价流于形式,无法体现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没有发挥评价的应有效果和作用。
2.评价体系不够系统科学
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都有自己的教师考核、教学督导、学生评价等方面的制度,但这些制度是零散的、孤立的,不成体系的。教学质量评价主要集中在对教师教学的评价和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两方面,现实中很多技工院校对这两方面的评价是分离的。这种评价体系是片面的、不科学的,体现不出教师的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不利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对学生知识运用、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培养作用不大,也体现不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
3.对学生职业能力和素养评价不足
很多技工院校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内容比较片面,仍以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为重点,以学生期末考试成绩为重点,对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评价不足。事实上,从近年来企业反馈的情况来看,企业最注重的是学生的职业素养,即是否遵守规章制度、是否服从工作分配、是否具有团队合作精神、是否具有自学能力等。而这些能力和素养是传统评价体系评价不出来的。
4.忽视企业和社会评价
很多技工院校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仍局限于校内评价,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单向评价,缺少学生的自主评价及社会、家庭、企业的评价。学生对这种评价方式只能被动接受,消极应付。对教师的评价主要是学校管理部门的评价,缺少其他评价主体的参与。企业才是高技能人才的试金石。对用人单位和社会评价重视程度不够,忽视了培养高技能人才是直接为社会服务的宗旨,没能以社会评价为标准,引导学校内部质量评价。
5.缺少对评价结果的反馈
很多技工院校对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评价,但评价的结果很少对教师进行公布,评价的结果成为学校年底考核、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对教师是保密的,不轻易公开。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可能就是一纸分数。教师和学生获得的评价反馈信息非常少,教师不知道自己教的质量如何,学生不知道自己学的效果如何。这种缺少反馈的评价体系是不健全的,不利于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6.评价缺少技工教育特色
技工院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还是按照普通学校的做法,主要考察教师的教学态度、课堂秩序、教学方法的运用等情况,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还是采用测验和考试的方式,没有真正体现技工教育的特点和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要求。
三、构建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原则
1.市场性原则
技工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决定了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的评价,应以培养的学生是否符合企业需求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技工院校在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时应始终将企业需求作为主线贯穿其中,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反馈等都要考虑到企业的需求,吸收企业参与。
2.主体性原则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应立足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在评价过程中不应只看学生掌握了多少专业知识,而应看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是否得到提高。在评价中不能只看学生的卷面成绩如何,更应该关注学生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在行动上发生了哪些改变。例如,操作台面是否整洁,工具摆放是否整齐,着装是否规范等。评价时不要单纯用一个分数或者等级评定学生的全部表现,更多地使用文字进行描述,记录学生的成长变化。
3.整体性原则
教学过程是一个整体,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必须与教学过程相适应。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依赖于教学过程,要考察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单独考察任何一方面都是片面的。其中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是整个教学质量评价的基础,是对教师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依据。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是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的主要内容。这两方面的评价相互联系,忽视哪一方面都会形成教学质量评价的片面性。
4.发展性原则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应着眼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以促进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为目标,评价不能只看学生一时的表现,而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了哪些进步,不跟别人比,只与自己的过去进行比较,让学生感受到进步的快乐,树立学习的信心,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对教师的评价也要从专业成长的角度看教师与之前相比取得了哪些进步,使教师的工作充满成就感,产生自我进步和自我成长的动力,以此来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5.过程性原则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注重对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以及发展的过程性评价,关注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进步,及时给教师、学生评价和反馈,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教师、学生的优势和不足给予具体的、针对性的改进意见,强调收集教师、学生发展过程中能表明发展状况的所有关键资料。
五、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
1.以提高技工院校教学管理水平为评价目的
构建技工院校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是为了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和调节作用,通过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客观地对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判断学生是否实现了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确定的目标,同时评价也可以加大学校教学督导和教学监控的力度,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朝更加规范化的方向发展,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制定兼顾“教”和“学”两方面的评价标准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包含“教”和“学”两方面,要以教学活动的双边状态评价教学质量。制定评价标准时要兼顾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要重点考察教师在教学中教什么和怎么教,其教学内容是否具有专业针对性,教学方法是否突出对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考察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效果和做的质量,突出对学生学习状态、学习过程、职业素养的评价。
3.评价内容突出对学生学习效果和教师教学过程的评价
由于影响教学质量的因素纷繁复杂,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涉及多个教学环节,因此,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内容非常复杂。涉及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实训设施设备、校企合作、一体化教学环境等多方面的因素。但重点应放在对教师教学过程和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上。对教师的评价主要看教师在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思想、是否体现了对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是否按照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的流程开展教学、是否使用了任务驱动、项目教学、角色扮演等教学方法等。对学生的评价主要看学生通过评价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习的态度是否端正、学习方法是否有效、是否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是否遵守操作规范、是否具有团队精神等。
4.吸收多方评价主体参与,保障评价的全面、客观、准确性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的主体不应只局限于校内,应注重外部评价和自我评价相结合,吸收多方评价主体的参与。对教师的评价包括学生评教、本教研室的评价、院部评价、教务处评价等。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主体除了包括班主任、任课教师外,还应包括职业技能鉴定部门、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等。多方评价主体的参与,有助于学校从多方面收集教学质量评价信息,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5.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全方位搜集评价信息
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的方法包括:听课、教学督导、教学检查、学生评教、教师互评、教研室评议等。此外,还可组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行业专家、学者和本校教师组成,深度参与和指导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对课程体系、授课质量、师资水平、实验实训条件等进行全面考察和评价,将意见及时反馈给学校。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可通过口头评价、访谈评价、小论文、课堂观察表、作业、测验、学生日记、成长记录袋等方式,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进行综合评定。通过选择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多角度、多时段地搜集教师教学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使评价更加全面、科学和规范。
6.注重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实现师生共同成长
技工院校要注重对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反馈,让教师知晓评价结果,从而判断出自己哪个环节还存在问题,了解学生在学习上还存在哪些不足,应该如何进行改进等,为教师进一步深化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改革提供依据。让学生知晓评价结果,有利于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对自己的学习状况有所了解,从而调整目标,改进学习,提高成绩。
7.建立动态化评价机制,涵盖教和学的全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要建立动态化、过程性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将评价贯穿于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不仅应关注其在学校的表现,还应看他走向工作岗位后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工作业绩、专业成长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等方面。
参考文献:
[1]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杨延.改革教学评价模式,促进工学结合发展[J].中国高教研究,2007(12):56-57.
[3]李桂秋,蔡敏燕.构建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46-49.
[4]刘本固.教育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0.
编辑郑晶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Workstudy Integration”in Technical Colleges
LIANG Zhen,GU Dan
(Qingdao Technicians College,Qingdao Shandong 266229,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work -study integration" is a necessary measur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in technical colleges. On the basis of the principles of market,subjectivity,integrity and development,from angle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the article proposes the strategies of construction of the 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of "work-study integration". Thus it gives full play to the guidance and adjustment,diagnosis and incentive effect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echnical colleges.
Key words:Technical College;Work-study Integration Teaching;Quality Evaluation System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528(2016)03-064-04
收稿日期:2016-01-22
作者简介:梁珍(1982),女,山东青岛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顾丹(1980),女,山东青岛人,讲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