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发生认识论的微阅读接受研究*

2016-02-12

图书馆 2016年9期
关键词:传者身份建构

杨 沉

(滁州学院图书馆 安徽滁州 239000)

·学术论坛·

基于发生认识论的微阅读接受研究*

杨 沉

(滁州学院图书馆 安徽滁州 239000)

运用发生认识论原理,探讨微阅读信息接受过程,关注微阅读的认识成长问题。文章分别从微阅读的信息类型、主体身份、接受类型及其影响因子等方面,分析了微阅读接受过程中影响知识生成和认识发展的诸多因素。指出认识论视角下的微阅读建构,尤应关注文本质量、受众和阅读环境的建设。

发生认识论 微阅读 阅读接受 受众 活动

1 引言

阅读接受活动既是一种文化活动,也是一项传播活动,更是一种认识活动。知识通过作用于人们的知觉和记忆系统,引起知识量的增加和知识构成的变化,通过作用于人们的观念或价值体系引起情感或价值观念的变化,通过向社会提示具体的行为范例或行为模式来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的行动[1]。对于阅读接受,我们始终关注其效用和价值的可实现性,也即阅读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建构性。无论是个体的自我实现还是社会价值实现,均建立在认识成长的基础上。时下风靡全球的微阅读,具有碎片化、娱乐化的文化症候,其在重构大众生活方式、阅读方式和文化生产方式的同时,也在遮蔽和消解某些深层次的东西。有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风头正劲的微阅读进行考察,研究微阅读接受过程中知识的生成和认识的发展情况,为微阅读建构和阅读推广建言献策。发生认识论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理论视角。运用发生认识论核心理论来探讨微阅读主客体的特征,考察微阅读接受过程中的认识发生状况,剖析微阅读接受的影响因子,在此基础上,指出微阅读建构和阅读推广的着力方向,在微阅读盛行的当下,就显得尤为必要。

2 微阅读主客体类型及其相互关系

2.1 微阅读的信息构成及其文本特征

如果把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视为一个动态的知识生态系统,那么,信息作为作用于主体原有知识结构也即皮亚杰所谓“格局”[2]的外来刺激,是知识生态系统演进的第一诱因。

皮亚杰认为知识的成长是建立在同化、顺应基础上的主客体间持续建构的产物。换言之,认知发展是格局形成和变化的产物。“一般而言,每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总是试图用原有‘格局’去‘同化’,若获得成功,便得到暂时的平衡。如果用原有‘格局’无法‘同化’环境刺激,个体便会作出‘顺应’即调节原有格局或重建新格局,直至达到认识上的新的平衡”[3]。对于认识而言,同化仅扩容了知识的量,顺应则改变了知识的结构,促进了认识的发展。因此,作为外来刺激,信息必须要对主体原有格局构成挑战。如果外来刺激不足以使原有格局发生改变,则新信息对主体的认知发展毫无帮助。以此观照微阅读接受活动中的外来刺激-信息,我们发现,微阅读信息具有如下特点:①就信息文本体量而言,文本以微、短为主,长文也有,所占比例较小。②从文本内容性质来看,既有体现正能量中规中矩在伦理范围之内的“红色”文章,也有大量打道德、法律擦边球的“灰色”信息、“三俗”[4]信息,还有不少违法违纪违伦理纲常的“黄黑”信息。③从文本理解难易程度来说,大多通俗易懂,较为浅显,娱乐性较强,深度好文较少。④从信息来源来看,既有官媒推送的意识形态话语,也有民媒市场运作的八卦娱乐,以及个体推送的各类诉求信息。⑤从信息文本呈现方式来看,既有纯一色以文字或影像为主的单一文本,也有以文字、图片、视频等为构件的复合文本。单一文本更容易保持注意力,而复合文本则因为媒介和物质环境的喧嚣更容易分散注意力。⑥从文本组织结构来看,线性结构是基础,超链接的网状结构是主流形态。⑦从信息文本的语法逻辑来讲,微阅读提供的信息五花八门,相互间缺乏内在逻辑,意义也较苍白贫乏;即使所推送的某些具有思想深度和艺术性的原创,多数也因读者容忍度低篇幅不宜过长而多采取剪接、拼贴的手法重组信息,破坏了文本逻辑,导致原有语境缺失。

从知识生成刺激角度而言,微阅读所提供的大多数信息,无论是从其来源、性质还是逻辑性、理解的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说,均无法撼动阅读主体原有认知格局。海量的、杂乱无序的、浅显的“灰色”信息,其真实性、逻辑性尚且可疑,有害信息即使再引人入胜,对受众认知也百弊而无一利。而其刺激的、超链接式的方寸屏幕间的阅读方式,既不利于深度好文的阅览体验也无法提供沉潜阅读的物理环境。综观之,作为“新的刺激”,微阅读提供的多数信息仅有量,质不足,还不足以改造原有格局,促进认识的发展,其作用,仅仅是扩充原有格局的容量而已。

2.2 微阅读接受过程中的主体身份

2.2.1 读者的身份

在文学阅读理论中,读者的地位和作用经历了作者中心论——作品中心论——读者接受论的发现过程。无论是作者中心论还是作品中心论,都忽视了读者在阅读活动中的作用,将读者视为信息接受的被动者。只有在读者中心论中,读者的能动性和主体功能才得到了尊重,被置于与作品同等重要的地位,甚至矫枉过正,过于乐观地相信读者的理性和能动性。

发生认识论同样重视读者在信息接受和认识发展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及其能动性,尤其强调认识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和持续建构的产物。也就是说,在阅读活动中,主体一定要发挥“活动”的威力,积极介入文本之中,与文本互动。如果主客体间缺乏“活动”的联结,主客体间的对话、理解以及持续的构建,也就无从发生,阅读变成了一种“装置”。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知识的生成与发展,个体认识的成长,均需以阅读主体的能动性也即“活动”发挥作用为基础。

2.2.2 微阅读主体身份及其性质

作为技术和知识的物质形态,媒介不但改变了信息生产和传播的方式和机制,也改变了文化生产形态,阅读者在信息接受和传播过程中的地位随之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媒体的信息组织方式以及碎片化、娱乐化、超级注意力式的的微阅读接受方式,重新定义了阅读者的身份。微阅读主体的身份大致有如下四种:

(1)消费者身份的凸显。自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一统天下,受众的阅读接受也打上了消费的烙印,微阅读更是如此。在微阅读世界中,官媒、民媒乃至个人,均利用各类微装置平台积极推送各类信息,进行意识形态灌输或者是品牌/商品营销。此类推送信息,其关注点不在知识,而是读者的眼球,点击的注意力。读者不但是潜在的消费者,还变成了可以被售卖的“商品”。

(2)生产者身份的凸显。在微阅读中,阅读者生产者的身份被空前凸显出来。“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整合潜力,逐步消解了以传者为中心的受众概念,促使信息控制权逐步向受众转移”[5]。受众利用各类微阅读平台,生产、表达自己对世界对公共事务以及对人生的看法和意见;甚至可以设置议题,进行广泛地讨论;建立社群,开展“部落”活动。至于微阅读中的特殊群体--粉丝,其读者和生产者身份更难区分。因为粉丝不仅消费别人生产的文化产品,还在此基础上创造出了可以在自己圈子内进行交流的文化产品[6]。

(3)传者身份的凸显。在传统的阅读接受中,读者的传者身份往往是隐性的。在微阅读中,读者的传者身份大致可分为两种:弱传者身份和强传者身份。在不走心不过脑、感情零投射的微阅读中,阅读主体与客体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分享,文本的传播效力几乎为零。从文化传承角度看,这类读者的传者身份是弱传者身份。而从微阅读信息传播角度而言,每个参与转发、扩散的人,都是传者。一次点击,N次几何层级的转发,信息传播链中的一个网状发射节点,有力地凸显了读者的强传者身份。

(4)四位一体式,即集接受者、作者、传者和消费者于一体。在微阅读世界,读者阅读接受的动机多出于“人际效用、消遣、信息搜索、便利、娱乐乃至逃避”的“使用与满足”[7]的目的。“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基于特定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把受众看作传播活动积极主动的参与者和传播效果的反馈者、显示器”[8]。在这里,阅读者拥有“变色龙”的身份,根据需要随时改变身份,既可以是生产者,生产信息,也可以是阅读者、消费者。当下正火的大“IP”文化消费现象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阅读者不仅是IP的拥趸,将线上阅读延伸到线下其他类型文化产品的购买,还可以提出意见,设置情节,参与创作。四位一体的身份在他们身上表现得尤为充分。

上述分类是粗略的,相互间亦存在叠加。但总体来看,传统读者身份关注读者在阅读接受中的功能性和知识的可获得性,也即关注读者在文本意义的生成与传播中的作用、关注阅读者认识的发展;微阅读接受对主体身份的关注更多的是着眼于受众娱乐、放松需求的满足,消费的实现,文本意义文本价值的生成和传播以及认识的发展不再是关注的中心。

3 微阅读接受类型及其影响因子

3.1 微阅读的接受类型

皮亚杰一再强调,认识的发生发展来源于“活动”,是阅读主体和客体之间“同化于己”、“顺应于物”的持续建构过程。缺少了活动,认知也就无从谈起。以此观照微阅读,我们发现微阅读中的活动存在着以下几种情况:①活动正常存在。也就是说,在微阅读接受过程中,活动正常的发挥着其应有的作用。在这种情况下,认知正常的发生和发展。②活动的消失。微阅读接受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不走心、不过脑的阅读现象。阅读主体既没有投入感情也没有运用思维,整个阅读接受过程大脑的唯一功用就是认字。此类型的接受活动中,同化、顺应现象基本不存在或很少存在,信息接受活动的实质是打发无聊和时间的消遣。③活动的异化。虽然接受过程中也存在同化、顺应现象,但却是以一种“强制阅读”[9]的形式,脱离文本或者歪曲文本原意,按照读者需求有意识地误读。这种异化性的接受活动,发展出的认知与客体文本毫无关联。从构成比例来看,①是微阅读接受的非常态,较少;②是常态和主流;③仅次于②。

3.2 微阅读接受的影响因子

皮亚杰过于强调“活动”在接受活动中的重要性,忽视了主体的个体性差异、媒介——技术因素和社会环境对阅读接受的影响。

3.2.1 阅读主体的个体性差异对阅读接受的影响

阅读者的个体性差异既包含阅读者已有格局的差异,也包括同化、顺应等调节能力的高低以及阅读主体对待微阅读的态度和投入程度。主体格局和调节能力处于较高水平,主体的理解愈深刻获得亦越多。反之,则影响接受效果,所得甚微。这就是格局相似的人在接受同样信息时所得并不相同的原因之所在。另一方面,即使主体格局和调节水平都很高,调节能力也很强,投入程度的不同也会影响认知的结果和认知发展。

3.2.2 媒介——技术因素对认识和思维的影响

保罗.莱文森在《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中指出:“技术总是在增长知识,有时在限制知识,随时在影响知识。岂止如此呢。实际上,技术构成知识,给我们的思想和知识提供物质表现,把我的知识使节派驻到整个宇宙中去。”[10]微阅读时代,媒介——技术因素不但在物质层面影响阅读接受,也从传播机制、文本内容和受众层面对认识、思维产生影响。作为技术的物质形态、认识发生的外在刺激,媒介首先从物理层面“决定我们每个人的知觉和经验的形貌”[11]。而超文本的组织方式和超链接的呈现方式不仅导致了信息迷航,专注力贫乏,还制造了超级注意力,在割裂信息一体性和完整性的同时,也割裂了认识的系统性。对于搜索和复制存储技术的依赖,则弱化了传统阅读所培养起来的博闻强记的大脑,不利于系统性、理性思维的培养,抑制甚至降低受众的创新能力。

3.2.3 社会环境对阅读接受的影响

这里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占主导性地位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所构成的环境。当下拜金主义、消费主义、价值取向不健康的成功学大行其道,而某些以突破道德底线搏出位的言行,不仅没有受到惩戒反而受到关注和追捧,产生经济效益甚至跻身上层,这为社会提供了不良的行为示范。另外,我国的公民社会发育尚不健全,参与公共事务的渠道还不够畅通,参与某些公共事务尚具有敏感性和危险性,导致受众远离公共严肃事务,只关注自我成功关注个体体验,把精力投入到物质追求、娱乐八卦上。这些在观念和价值体系上影响了受众,塑造了受众不健康的阅读价值取向,偏好庸俗甚至是低俗的内容,产生阅读的异化。异化的阅读促使主体的认知往不健康的方向发展。

4 认识论视野下的微阅读建构

通过对微阅读接受过程中主、客体以及影响阅读接受的影响因子的分析,我们发现,在微阅读语境中,信息必须要优质有效,方能通过主体的“活动”与主体相互作用持续建构,提升个体认知发展。这使我们认识到,微阅读的建构必须从以下几方面着手,方能有效。

4.1 微阅读文本建设

作为认识发生、认知发展的有效刺激,信息必须是优质的,方能对主体的原有格局构成挑战,促使格局改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微阅读建构或者是阅读推广时,必须严守文本质量关,提升文本质量。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信息文本的质量把关。这要求微阅读的文化产品生产者、提供者、传播者不但要有经济意识,更要有人文情怀社会担当,严守质量关。微阅读文本可以通俗大众化,但绝不可以庸俗、低俗化。②发掘传播优质文本。这要求阅读推广机构和个人,在微阅读建设和推广过程中,在严守质量关的同时,要筛选发掘提升微阅读的文本质量,推送优质阅读信息,实现提升大众阅读的最终目标。③微阅读推广创新。要研究探讨如何把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以及传统经典通过微阅读的形式和渠道推广出去。

4.2 微阅读受众建设

鉴于认识成长是建立在“活动”的基础上以及阅读主体格局对于阅读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在微阅读的建设和推广活动中,必须要强化受众建设。可从三个方面入手:①要加强受众研究。微时代是受众的时代,受众的需要和喜好左右着阅读的市场并决定阅读推广的效果。因此,微阅读建构和推广必须要关注新阅读环境下受众的心理、动机、趣味等方面的研究,以为阅读建构和推广提供理论指引。②要加强受众教育。数字化阅读不仅要求读者有较高的阅读素养还要有较高的媒介素养以及专注力。从这个意义来讲,阅读不是更容易了,而是更难了。因此,受众教育不仅要着力提升主体的“格局”层级,还要提升其专注力,使其成为具有自我意识和认识能力的真正主体。这样,才能发挥“活动”的威力,实现阅读的目的。③培养健康的阅读价值观。当下微阅读成为了一种展示和表演,成为了工具。阅读的本质阅读的目的阅读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都被抛到了脑后。因此,我们有必要重塑健康的正确的阅读价值观,回到阅读的本质,重返阅读之乡。

4.3 阅读环境建设

这里的阅读环境既包括微观的信息环境,比如技术媒介环境,也包括宏观的社会文化环境。在微阅读建设和推广中,我们要关注二者的构建。既要关注阅读的公平性、多元性,也要关注其发展性和正义性。阅读建设和推广要坚持大众方向的价值导向,以大众为主,为大众服务。既有大众文化也有精英文化,既有大众阅读推广也有精英阅读推广,多元包容是方向。同时,鉴于阅读的数字化发展方向,阅读建设必须关注其发展性。通过技术革命、技术创新,改善信息文本的组织方式、呈现方式,界面友好化,提升阅读体验,减少超级注意力的产生。另外,还要兼顾公平、正义的原则,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资源均等化。当阅读生态环境发展良好,阅读主体的价值取向、“活动”的投入程度、信息的文化环境才能得到改善,阅读的价值和阅读的本质也才能实现。

5 结语

运用发生认识论原理考察微阅读,我们发现,微阅读的信息接受具有碎片化、非持续建构的特性,其中“同化于己”尤其是“顺应于物”的认识活动还比较微弱,阅读主体的自我意识也比较薄弱,主体和客体尚非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和客体。毋庸置疑,随着新技术、新媒介的快速发展,未来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将一统天下,数字化阅读尤其是智能手机阅读也将成为阅读的主流形态,并占据主导性地位,未来阅读推广将面临许多新课题。在此背景下,阅读推广和阅读研究的核心必然是数字化环境下的受众研究。受众在新的数字化阅读环境中的阅读心理、价值取向以及阅读接受过程中的“活动”等问题,必将成为未来阅读推广和阅读研究的必修课。

(来稿时间:2016年4月)

1.刘雪明,魏景容.廉政政策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及衡量维度[J].行政论坛,2015(4):48-51

2.皮亚杰,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5

3.李维东.皮亚杰的建构主义认知理论[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6):18-20

4.陈辉.手机阅读超越雷声大雨点小[N].北京晨报,2012-05-13(15)

5.葛自发.新媒体对“积极受众”的建构与解构[J].当代传播, 2014(1):71-73

6.陶东风.粉丝文化研究:阅读——接受理论的新拓展[J].社会科学战线, 2009(7):164-172

7.Lin, Carolyn A.“Looking Back: The Contribution of Blumler and Katz’s Uses of Mass Communication to Communication Research[J].Journal of Broadcasting and Electro Media, 1996(9):134-139

8.黄蓓蕾.简述受众观念发展史[J].东南传播,2007(4):58-59

9.张江.强制阐释论[J].文学评论,2014(6):5-17

10.(美)保罗·莱文森.思想无羁——技术时代的认识论[M].何道宽,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11.Mc Lu Han, Mar shall, Understanding Media[M].Mew York :Mentor,1964:35Micro-Reading Acceptance Research Based on the Genetic Epistemology

Yang Chen
( Chuzhou University Library)

Applying the principles of genetic epistemology, this paper discusses procedure of micro-reading acceptance, focuses on problem of cognitive growth of micro-reading.From information type, subject identity, acceptance type and its influence factors, etc.of micro-reading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actors to influence knowledg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micro-reading acceptance.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micro-reading acceptanc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of the text,the audi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ading environment.

Genetic epistemology Micro-reading Reading acceptance Audience Activity

G252

格式〕 杨沉.基于发生认识论的微阅读接受研究[J].图书馆,2016(9):26-29, 34

杨沉(1973-),女,文学硕士,滁州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发文近20篇,研究方向:阅读学。

* 本文系安徽高等学校省级人文社科研究重点项目(项目编号:SK2015A430)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传者身份建构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跟踪导练(三)(5)
新媒体时代传者需要新的媒介素养教育
人人皆“传者”,练就一双慧眼吧
妈妈的N种身份
建构游戏玩不够
身份案(下)
事件类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过程线性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