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嵌入性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虚拟共享空间的构建

2016-11-28胥伟岚夏南强

图书馆 2016年9期
关键词:学术个体图书馆

胥伟岚 夏南强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9)

·工作研究·

嵌入性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虚拟共享空间的构建

胥伟岚 夏南强

(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9)

虚拟共享空间是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发展的必然趋势。嵌入性理论研究成果和方法为虚拟共享空间的构建带来了机遇,以“认知——关系——文化——技术嵌入性”为实现驱动,以知识信任度的提高、学术质量的提升、信息内容的治理及机构知识库的构建为实现策略,构造出虚拟共享空间的概念模型。

嵌入性 高校图书馆 虚拟共享空间

随着服务手段网络化、服务对象远程化及信息技术现代化等新需求的日益剧增,诸如信息共享空间、学习共享空间、学术共享空间等不同的模式层出不穷。正如C.Forrest所说,“自20世纪90年代早期以来,信息共享空间(Information Commons)突然地、戏剧性地出现,并在世界及全国各地高校图书馆成为了普遍现象”[1]。 1999年D.Beagle首次提出了信息共享空间概念,2004年他又提出了更高层次的学习共享空间。D.R.Bailey和R.L.Roberts在研究中表明,学术研究共享空间虽没有明确的概念,但它主要用于知识创造,是学习共享空间的新发展。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37次统计报告,截至2015 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88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0.3%,手机用户规模达到6.20亿,手机上网人群占比90.1%[2]。移动智能终端、无线网络的普及为用户泛在化获取信息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也为高校图书馆开展虚拟服务提供了可能。在物理共享空间日益发展的当下,Web2.0不断推陈出新,Web3.0智能技术浪潮不断兴起。探讨如何在虚拟学习环境下,最大限度地把高校各种教学课件、工具软件、网络资源及助学助研资源等整合到一个基于Web技术所创设的虚拟共享空间,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界未来发展的新趋向。本文旨在总结国外共享空间的经验,汲取嵌入性理论精髓,构造虚拟共享空间的概念模型,一方面将图书馆服务无缝地嵌入到用户学习、科研、交流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另一方面拓宽图书馆支持学校教学和科研服务的内容和力度,为师生自主研究、学习创造条件。

1 国外高校图书馆共享空间研究与实践的借鉴

2006年3月加拿大Manitoba大学图书馆开始构建虚拟学习共享空间,为该校留学生创造一个集“语言学习、社会交往、学术创作和指导中心等”为一体的在线虚拟空间,后发展成为全校所有师生提供学习和教学的一站式的虚拟学习和教学环境[3]。2008年9月南非开普敦大学图书馆建成了研究共享空间,目的是进行知识创造,虽然表面上类似以前的信息共享空间[4]。2010年8月伊利诺伊大学的学术共享空间正式开通,该空间开设了知识产权、数据服务、学术交流、研究向导、数字化服务等服务项目,很好地满足教师、研究者以及研究生们深层次的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需要[5]。宾夕法尼亚大学学术共享空间开设了机构库、学术研讨会、面对面交流和咨询及提供如何使用科研工具、如何提高研究成果的可见度相关培训等服务项目[6]。麻省理工学院则在机构库和DSpace的基础上建设学术共享空间,侧重于开放存取的政策与实务、研究成果的发表与交流、研究基金的申请、知识产权与保护等问题[7]。杜克大学Perkins图书馆LC的色彩设计通过使用细微变化的墙面颜色及具有视觉色彩趣味的可重组家具,来帮助学习者区分各个功能区域[8]。

综上,国外共享空间构建已成为高校图书馆用户服务的新亮点。从国外的研究与实践进展中可以得到我国高校图书馆虚拟共享空间建设的启示:①虚拟共享空间中空间、资源、服务等构成要素并不等同于图书馆的全新内容,而是在坚持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理念下,对原有实体空间进行再设计和装修,重视多种新旧服务的整合、集成和创新,重视开放存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②虚拟共享空间的构建既是对我国高校图书馆带来的新机遇,又是对高校图书馆管理制度、服务规范、专业队伍、保障机制等管理工作提出的新挑战。借鉴于国外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一系列用户反馈及绩效评估工作,我国高校图书馆应加强虚拟共享空间的管理工作,保障其空间、资源与服务等构成要素的正常有序运行。③从教育模式和教学理念来看,国外图书馆与高校各院系间联系紧密,沟通和协调程度非常高,而国内这种沟通和协调甚少,许多老师不愿来图书馆,更不想把本院的教学资源提供给图书馆。因而,需建立虚拟共享空间信任机制,提升用户自动存储服务意识,以推进虚拟共享空间的可持续发展。

2 嵌入性理论及其对高校图书馆构建虚拟共享空间的启示

2.1 嵌入性理论的内涵

嵌入性理论最早由K.Polanyi提出。M.Granovetter运用该理论从社会结构或网络视角探讨了经济行为活动的“合法性”以及“欠社会化”和“过社会化”两种现象,为该理论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继而,众多学者将该理念引入管理学界,广泛在产业领域、市场渠道、组织发展等活动中进行尝试。图情界主要聚焦于解析情报决策服务、图书馆社会网络等问题的探究。

2.2 嵌入性理论为高校图书馆构建虚拟共享空间带来的机遇

高校图书馆虚拟共享空间主要服务于学习、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嵌入性理论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对高校图书馆虚拟空间构建具有重要启示。

2.2.1 嵌入性理论研究方法的启示

嵌入性理论打破了原有以孤立的“点”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其各种属性的局面,而主要关注对研究对象间互联结构特点和属性的探讨。该研究方法,有利于从社会网络的高层面来分析虚拟共享空间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间的互动关联。从嵌入性理论视角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虚拟共享空间同样存在于复杂的社会网络中,其成败主要取决于它所嵌入的社会关系网络和组织制度环境。从社会网络层面运用关系分析方法和网络结构理念,有助于更全面、精准地揭示和解读虚拟共享空间中服务团队与用户个体、群体和组织间的关系,甚至是虚拟共享空间服务团队内部的关系,以及外部的社会知识的获取、信任等非正式制度的构建。

2.2.2 嵌入性理论研究成果的启示

Granovetter在嵌入性理论中提出了关系嵌入性是一种个体与他人的二元关系,结构嵌入性是个体所在二元关系网络中的位置。Zukin等从宏观、中观、微观层次强调将该理论细分为认知、文化、社会和政治嵌入性四个方面。比较二者研究的差异,笔者以为,前者的研究弱化了微观和宏观作用,且个体所有的二元关系的多少、与他人互动的频次,不仅是关系嵌入性的具体表达,更为结构嵌入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关系”一词恰到好处地揭示了联系多寡和紧密程度的“结构网”。此外,虚拟共享空间中技术嵌入性则是重点反映通过个体间的联结来吸引新技术方面的价值。所以本文构建“认知——关系——文化——技术嵌入性”的分析框架,对于虚拟共享空间服务团队与用户的融合、建立与用户良好互动、提高忠诚度等方面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框架。

3 基于嵌入性理论的高校图书馆虚拟共享空间构建

3.1 概念模型的构建

图1 基于嵌入性理论的高校图书馆虚拟共享空间的概念模型

基于嵌入性理论的虚拟共享空间是一种虚拟学习共同体,是指通过“认知——关系——文化——技术嵌入性”分析框架,把服务嵌入到虚拟知识环境中,用户可以通过移动通信设施、搜索引擎及常用的主流网络终端,便捷地、如影随形般享有图书馆提供的优质服务。虚拟共享空间不仅能解决人力资源和运行成本问题,还能充实实体服务的不足,为师生学习、教学、科研、生活提供情景式、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和整体化、系统化的学科服务。具体模型如图1所示。

在该模型中,虚拟嵌入服务对内与虚拟共享空间的实体服务相辅相成,主要服务于共享空间内环境的学习、教学与科研;对空间外环境可嵌入到泛在化的虚拟知识环境和社会关系网络中,通过内嵌信息访问终端、感知设备等,建立有效图书馆知识节点、构建学科知识地图、Living library资源库等方式嵌入到虚拟知识环境,有效提高图书馆在市场中的知识地位;通过嵌入各类社会性和智能软件、个人出版、协作与通信工具等方法,将图书馆拓展到更庞大的社会关系网络中;虚拟共享空间中这种嵌入服务在泛在化互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不仅能将空间内的学习、教学与科研,空间外的虚拟知识环境,社会关系网络统统嵌入,还能将它们各层次间融合贯通,大大拓展了图书馆虚拟服务的维度和深度。

3.2 模型实现的动因与策略

3.2.1 模型实现的动因

本文把“认知——关系——文化——技术嵌入性”作为虚拟共享空间构建的分析架构,这四种嵌入性彼此互动,共同交叉影响空间中个体的共享行为。

认知嵌入性认为个体之所以选择分享知识,归因于空间成员属于虚拟共享空间所依托的服务团队,服务团队的认同感使得个体相信虚拟共享空间中的不确定因素小。而对于不属于该服务团队的成员,由于对所依托的服务团体的认可,个体从认知上“嵌入”到该虚拟空间中,选择了知识分享。本文将认知嵌入性按“信息能力”和“主观能力”来衡量虚拟共享空间的信息获取绩效。前者实质是一种情报素养,也是如何获取快捷、针对性获取精准情报的重要指标。而后者包括思维方式、信息获取的主观能动性和态度等,影响着图书馆提升虚拟共享空间信息获取的绩效。

关系嵌入性是一种为了表征个体之间紧密联系的二元关系,通过个体之间各种链接渠道、关系链的强度、个体互动频次、信息资源共享的数量以及共享空间的密度等组合而成的关系网。虚拟共享空间中个体间的关系依托于信息的交流与协作来实现。协作的同时,空间成员也在分化,使得个体关系网络更为鲜明。反之,个体间关系网络的属性、质量、空间资源与个体动机间的互动也重塑了个体间的关系,引导着个体间信任的产生与传播,甚至是虚拟共享空间中知识的分享。虽说信任并非单独维系共享空间的运转或决定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但是虚拟共享空间成员间的信任能促进个体的知识共享行为。因而,关系嵌入性对推动虚拟共享空间构建不容小觑。

文化嵌入性在虚拟共享空间中有两层表现。一是情报规范,多以规则形式呈现来约束虚拟共享空间中成员行为的狭义文化。虚拟共享空间中资源的吸引和规则的约束使得个体表现出依从感;二是共有信念,个体相同的共享意识形态或社会价值观。虚拟共享空间中成员不考虑个人私利,纯粹地、主动地帮助别人的行为作为文化嵌入性的一部分。笔者认为,虚拟共享空间中成员的文化嵌入性与信息获取、知识共享有显著的作用关系。

技术嵌入性是图书馆虚拟共享空间中知识获取和利用新技术的一种能力。笔者将其用虚拟共享空间构建过程中“吸引新技术的能力”来衡量。如何将Web信息采集、数据挖掘、信息抽取、数字可视化等核心技术吸收为虚拟共享空间构建所用,并将该技术在虚拟共享空间中普及,对信息和知识获取的时效性、精准性和便捷性都至关重要。

3.2.2 模型实现的策略

(1)知识信任度的提高策略

社会资本理论指出信任是有效知识共享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在虚拟社区中,这个理论也同样适用[9]。同样,虚拟共享空间的共享过程中,个体对技术安全、知识内容、共享空间制度以及人际等方面的脆弱性更加显著。因而,虚拟共享空间不仅需要一个管理团队,更依赖建立一种安全有效的技术保护体系,让用户更安心、更放心地吸取知识。图书馆应在空间内充分运用知识仓库,吸引高水平成员、专家、权威人士参与空间知识共享活动,把知识孤岛链接成一个能被共享的知识体系。在制度上完善激励和成员制度,增强空间成员间、成员与图书馆间的知识信任,使空间成员在空间中拥有归属感,也加强了非空间个体的知识吸引力度。在人际方面,建立兴趣分组来倡导知识共享,构建“一对一”交流互动平台增强互动、加速知识获取,搭建独特的虚拟共享文化建立互信、创建和谐知识交流氛围。

(2)学术质量的提升策略

虚拟学术社区是基于互联网构建的学术交流平台,所以不能将传统学术交流载体的学术属性全部赋予社区本身[10]。学术性和规范性、创新性、科学性、效率性、价值性五项指标直接关系着整个虚拟共享空间的学术质量。虚拟共享空间的学术价值高低主要取决于空间中所承载知识的多少和对学科成果体系的贡献。空间参与者的共享效率的高低决定着该空间对科研成员学术交流需求的满意度。鉴于高校馆虚拟空间自身特点,采取间接的学术质量评价措施或全过程、分工协作的评价模式,亦或是二者的融合,从而达到控制学术质量的目的。

(3)信息内容的治理策略

虚拟共享空间信息内容治理是指危害空间安全、稳定以及秩序的现象,治理对象主要包括偏差信息行为和越轨信息行为。引入社会控制理论、刚性和柔性管理理论、治理与善治理论的理念,对虚拟共享空间中越轨信息行为通过建立规制、救济、监管、技术控制及自律机制多维综合治理;而对于空间中的突发事件和舆情危机,创建以舆情监测预警、引导控制、应急处理、善后与管理运行的“五位一体”的信息治理体系。

(4)机构知识库的构建策略

高校机构知识库资源主要来自用户自存储,因而自存储需求是机构知识库发展的最初源动力,直接决定了机构知识库是否有存在的必要[11]。虚拟共享空间离不开机构知识库,然而为了避免陷入“无米之炊”的窘态,机构知识库资源建设刻不容缓。虚拟共享空间内环境中,教学资源、科研成果的云存储与长期保存,成员科研成果的专业管理以及科研中开放存取的灰色文献等都需要建立一个稳定、永续、安全的共享平台,通过学术圈的交流,得到学术界认可。高校图书馆可以采取对各类机构知识库的宣传推广、统一身份认证、在线咨询等服务措施,提供一站式数字共享空间,建立完善的个人科研绩效管理体系,加强对科研数据等灰色文献的监管,制定富有弹性的自存取政策,最终实现开放存取。

(来稿时间:2016年2月)

1.Forrest C,Hinchliffe L J.Beyond classroom construction and design: Formulating a vision for learning spaces in libraries[J].Reference and User Services Quarterly, 2005, 44(4):296-30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现状统计报告[R/OL].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2016 01/P020160122469130059846.pdf

3.卢志国.大学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分析——以加拿大Manitoba大学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为例[J].情报杂志,2008(10):96-99

4.William Daniels,Colin Darch,Karin de Jager.The Research Commons: a New Creature in the Library[J].Performance Measurementand Metrics, 2010, 11(2):116-130

5.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Scholarly Commons[EB/OL].http: //www.library.illinois.edu /sc /about_us / index.html

6.PennStata University Libraries.Scholarsphere[EB/OL].http://www.library.upen-n.edu/scholcomm

7.MIT Libraries.Scholarly Publishing[EB/OL].http: //libraries.mit.edu /sites /scholarly

8.王蔚.高校图书馆学习共享空间设计的新趋势[J].图书馆建设,2013(7):66-69

9.王傲,刘宝瑞.虚拟社区知识共享过程中的知识信任度研究[J].情报科学,2012(9):1328-1333

10.王东,曲久龙,刘国亮.虚拟学术社区的学术质量评价流程与模式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2, 5(35):94-98

11.胡海燕.以用户需求为导向的高校机构知识库自存储服务机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10):33-37

An Exploratory Study on the Construction of Virtual Shared Space of Academic Library under Embedded Angle View

Xu Weilan Xia Nanqiang (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Virtual shared space is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the development of academic library.The results and methods of embedded theoretical research have brought with them opportunities for building virtual shared space.This thesis takes “the cognitive-relational-cultural- embedded technology” theory as the driving force of research, and takes how to improve the knowledge of the trust degree, upgrade the quality of the academic, govern the content of information, construct the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as strategies.In order to build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a virtual shared space.

Embedding property Academic library Virtual shared space

G250

格式〕 胥伟岚, 夏南强.嵌入性视角下高校图书馆虚拟共享空间的构建[J].图书馆,2016(9):105-108

胥伟岚(1984-),女,馆员,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2015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信息咨询与服务;夏南强(1955-),男,华中师范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信息咨询与服务。

猜你喜欢

学术个体图书馆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如何理解“Curator”:一个由翻译引发的学术思考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对学术造假重拳出击
图书馆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去图书馆
创新需要学术争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