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科学思维方式

2016-02-12沈卫星

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民族复兴思维方式四个全面

□沈卫星

(浙江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科学思维方式

□沈卫星

(浙江工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杭州310018)

[摘要]作为重大战略布局,“四个全面”焦点问题在于:如何确保顺利推进?思维水平决定着工作水平,因此确立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相适应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成为重大问题。与此相应的科学思维方式应该包括战略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逻辑上,这五者具有金字塔状内在结构关系,确保民族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关键词]四个全面;思维方式;民族复兴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一年来,全国各族人民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统领下,锐意改革,奋发图强,朝着“中国梦”的方向奋勇前进。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行百里者半九十,如何切实有效并事半功倍地推进“四个全面”顶层设计?这是须认真反思的重大现实问题。实践是思维的现实化,如果说实践的成功依赖于思维的正确性,那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需要什么样的科学思维方式就成为当前迫切的问题。

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目的及其内在逻辑关系

没有理想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要实现理想就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理论的科学性就在于当现实出现问题时,理论及时地把握到问题并指明方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针对新问题新矛盾,及时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新时期治国理政新谋划。

首先,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的在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本届中央领导集体上任伊始就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是在完成新世纪第一个十年目标基础上,第二个十年则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也就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跟全面相对照的则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这个突出矛盾,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居民之间、行业之间、群体之间、经济社会之间、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不平衡问题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词是“全面”,就是要消灭“不平衡”现象,所有地区、居民、行业、群体人员都要过上小康生活。

其次,如何实现小康目标?当然靠发展,如何发展?靠改革。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速度为什么慢下来了?主要是发展遇到了瓶颈,一方面,好走的路已经走完了,留下的都要爬坡过坎;另一方面,利益固化问题重新产生,从而成为社会发展的绊脚石。怎么办?必须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对政府、机构、金融、收入、养老、教育、环保等一切领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释放改革最大红利。中国真正发展只能靠改革。

再次,如何改革?如何将改革的成果长效化?这就得靠制度,最可靠的制度化就是法治。跟法治相对应的是人治,人治实质上是依靠统治者个人权威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主张。这种权威体现的是个人意志,个人意志是不成文的,因此这样的改革无章可循,带有极大的随意性和风险性。社会运作往往寄托在统治者个人道德责任感上,一旦失去监督,就会出现无规则的混乱,结果就是营私舞弊,贪污腐败。又因为是建立在个人权威之上,很容易因个人变故而导致改革成果废除,其兴也勃,其亡也忽,改革成效得不到巩固。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人已经深切认识到,必须采用现代化治理方式,这就是法治。法治,一是将权力关进牢笼,限制权力决策者个人意志的任意性,消除权大于法的陋习,一切按照规则办事。二是将改革成果予以制度化,长期化,泽被后人。

最后,谁来领导改革,带领人们实现小康社会?那当然是中国共产党。可是,贪污腐败、纪律松弛、组织涣散等现象的存在,不但败坏了党的形象,引起民众反感,还极大地削弱了党的战斗堡垒和政治核心作用,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则党很难担负起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任。从严治党,乃是必然的要求。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犹如鼎状结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犹如大鼎,改革、法治、治党犹如鼎之三足。为了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动力基础,全面依法治国提供制度保障,全面从严治党提供领导力量。每一个“全面”都对应着现阶段的重大挑战。作为治国理政的顶层设计,“四个全面”方略准确地把握住了时代问题,以充满前瞻性的眼光成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线图,“‘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擘画了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蓝图,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主攻目标,是当前和未来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1]

二、实践的成功要求科学思维的保障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描绘的未来图景令人热血沸腾,《人民日报》评论员指出,“再没有什么使命,比引领一个民族走向复兴更光荣;再没有什么事业,比团结十几亿人民共圆梦想更崇高。”[2]蓝图是美好的,但问题焦点在于:如何顺利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践的成功首先来自科学思维的保障。

思维与实践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实践活动不可能离开思维活动,因为社会实践是人类借助一定的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的活动方式,因此事实上,社会实践活动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属于人的主观活动的感性部分。不认识到这一点,就是马克思所批评的“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不是从主观方面去理解”[3]P54。改造和利用世界,这是人类实践活动目的。但是在改造和利用世界之前,被改造结果已经观念地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他不仅使自然物发生形式变化,同时他还在自然物中实现自己的目的”[4]P202。这就是说,人的思维在实践活动之前就已构建起观念的理想世界,然后再把“观念的东西转化为实在的东西”[5]P112。在这一层面上可以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实践。

张金成在《实践思维方式研究论纲》中指出,“人们要进行社会实践,首先必须要明确为什么实践、进行什么实践、怎样进行实践,即为什么做、做什么、怎样做,亦即要有明确的目的、正确的决策、周密的计划、切实可行的方案、方法、措施等,否则就是盲目的实践,很难取得成功。……社会实践的方法有两种:实践思维方法和实践操作方法。实践思维方法是实践操作方法的先导,实践思维方法不正确,实践操作方法也会出错。实践操作方法是实践思维方法的继续。而实践思维方式就是实践思维方法的总和,因此,实践思维方式也是社会实践的首要方法。”[6]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实践的成功首先来自科学思维的保障。

实践思维是一种先导性思维。所谓先导性思维也称为目的性思维,指的是实践主体在事情未发生之前,心中即已筹划好未来目标,而所谓的实践活动乃是在此目标的指引下一步步地接近既定目标。换言之,它明确地指出实践行为要到哪里去,这就是一种战略思维的体现。这是实践思维的最鲜明特点,也是它的最主要功用体现。比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就是先导性思维体现。对照实践,我们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多少人具有明确的先导性思维?许多工作都是脚踩西瓜皮——溜到哪算哪,结果事后又推倒重来,代价巨大。

实践思维是一种前瞻性思维。先导性思维决定了思维必须具有前瞻性,恩格斯说:“人离开动物越远,他们对自然界的影响就越带有经过事先思考的、有计划的、以事先知道的一定目标为取向的行为的特征。”[7]P382成功是行为的目的,为了获得成功,就会运行理性思维以分析、综合、比较、选择、计划、预测、试验等方式,对行为过程及可能结果作出预判,不停地调整自己的行为方向,力避利益最小化,力求利益最大化。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思考、预见判断,并做好最坏打算,相应地就要求有系统性思维、预见性思维和底线思维。

实践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先导性思维要求思维必须具有创造性。人的目的活动往往是一种“无中生有”的创造过程,同时时空条件的变异性决定了人的活动非守成性,而必须以创新意识去变革现实。这就必须极大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创造性活动。这种创新性活动就是“按照实践主体的内在尺度(主体的本质、利益、需要和能力等)运用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思维中创造出现实世界本来还没有的理想客体以及把理想客体变为现实的行动方案、计划、办法、措施等,它是最典型的创造性思维。”[6]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科学思维方式的要求

既然实践的成功首先来自思维的正确,那么,科学的思维方式就成为事关“四个全面”成败的关键。这样的科学思维方式应该包括战略思维、系统思维、预见思维、底线思维、创新思维。

(一)确立战略思维,站在战略的高度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贯彻落实

高度重视战略,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特点和优势。在纵论国内外大势、描绘改革发展蓝图时,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领导干部要有战略思维和战略眼光。战略思维已经成为领导干部的核心能力,并被视为衡量领导干部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战略思维应用于“四个全面”须把握这样问题:战略思维究竟是个什么问题?如何从战略高度上理解“四个全面”?如何运用战略思维谋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战略思维究竟是个什么问题?从战略思维三大环节看,它具有高度的内在逻辑性。

第一大环节是目标定位,这是战略的根本要义所在。所谓战略,本身就是指向未来的,它要解决的是行动者要“到哪里去”这个根本问题。据此,作为战略目标具有三大特点:一是合目的性。凡是理性的行为总是有目的的,“这个目的是他所知道的,是作为规律决定着他的活动的方式和方法的,他必须使他的意志服从这个目的。”[4]P202二是合规律性,其作用在于为制定战略目标提供科学依据。最主要的是要把握事物发展的大势,合之则利,不合则弊。三是合实际性。就是事物目前所处实际情况,这是制定战略的前提和客观依据。这个特点本身就蕴含着下一个环节,即现状定位。

第二大环节是现状定位。所谓现状定位,最主要的是要明白“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我是谁”,这是战略制定的逻辑起点,主要表现为时空两大范畴。就空间而言,主要包括区域位置、地理条件、资源禀赋、人口结构等因素。就时间而言,主要体现为发展阶段的定位,这就是一个历时性问题。一方面要做一个长远性的筹划,另一方面又要根据发展阶段不同任务作出合乎实际的调整。这样就取得波浪式的连续发展,不断接近长远目标。

第三大环节是战略措施。现状定位与目标定位之间存在差距,如何缩小这段差距,战略措施要解决的就是这个“怎么办”难题,主要包括实施途径和手段。“战略目标与手段的协调性可以理解为以下三方面:(1)战略内部的逻辑一致性:所有的策略指向战略目标,策略之间具有连贯性、互补性,战略阶段的设计相互衔接,具有连续性。(2)战略手段与资源的协配性:战略资源供应、过程协调、反馈控制具有一致性。可用资源有缓冲余地,措施有回旋余地,计划有机动性和可操作性。(3)战略手段对于目标的效用性:战略手段与目标的配置能以最少的资源取得最大的效用。提高战略措施与战略目标之间的协调能力,需要着重从这三方面努力。”[8]

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目标定位?简单地说,这个目标定位就是对近代以来“中国往何处去”这个历史主题的当代回应。对此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9]P36这就是说,从立足“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来理解,“四个全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下的一个阶段性任务,也就是在2020年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也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服从这个目的。

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现状定位?尽管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但是尚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判断不能改,这构成我们制定政策和采取行动的总依据。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自我认识。

这就要求在制定和执行战略措施时做到,一是要眼光高远,胸有大局,要紧紧围绕“两个一百年”和“中国梦”这个目标制定战略措施,一切都服从和服务于这个目标。二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立足现实,采用切实可行的措施,讲究效率,争取以最少资源获取最大成效。三是各个战略措施之间配合互补,善于把握发展机遇,力求善做善成。

(二)确立系统思维,谋求“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贯彻落实的最大化效益

战略目标本身就蕴含着利益指向最大化。问题是如何才能取得最大化?这就要具有系统性思维。“所谓系统性思维,就是从系统观点出发,着重从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优化与建构、信息与组织、控制与反馈、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中综合地研究和精确地考察对象,以求达到最佳认识客体和正确进行实践活动的思维。”[10]从中可以看出,系统思维实质上就是全局能力。这种全局能力表现为:

一是空间上处理好全局与局部关系。全局与局部是一个整体性关系,整体性是系统最重要特性。整体性指的是,局部性要素以某种方式发生作用进而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系统,就会产生原先要素及要素总和所不具备的新特性,这就是有机性。这就是著名的1+1>2效应。作为一项宏大系统工程,“四个全面”难在“全面”,关键也在“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全面改革战略时曾说:“改革开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全面改革,在各项改革协同配合中推进。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革,每一项改革都会对其他改革产生重要影响,每一项改革又都需要其他改革协同配合。”“四个全面”中能做到一个全面已非易事,要做到四个全面统筹协调推进,难上加难,在此,系统性思维重要性就凸显而出了。

二是时间上处理好过程与阶段关系。战略阶段是战略目标在时间过程链条中的布局,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使命,前一阶段构成后一阶段的基础,由此形成连续发展的链条。这就要求具有相当的领导艺术,既不提出不切实际的超前目标,又不能落后现状拖后腿,而要赋予恰如其分的目标,使发展链条环环相扣。注重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强大合力。

三是逻辑上要处理好目标与重点。事物诸要素在战略整体中所处地位各不相同,有的要素对全局起着举足轻重作用,这些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因素就称为战略重点。所谓重点,大致有三类:其一是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其二是重大矛盾和战略布局,其三是关键环节和工作的着力点。谋局如下棋,抓住了关键点,就可以势如破竹,事半功倍。做到以上三点,就可以使整个系统取得利益最大化效果。

根据系统性思维要求,地方部门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第一,确立“两论”辩证思维。站在战略全局高度,审视国内与国外、整体与部分等关系,捕捉机会,充分调动各个主体因素的积极性,取得整体效益最大化。第二,确立长远性与灵活性兼备思维。一方面,要根据中央部署,制定2020年小康社会目标。另一方面,在这短短的五年时间里,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目标内容,使目标一个接一个完成,波浪式前进。倘若提前完成目标,那就不要躺着睡,要进而确立超前目标。第三,坚持两点论,做统筹高手。四个全面内容中,既要抓重点,又要顾全面。资源、人口、高房价、教育不公、分配不合理、官员腐败、贫富差距等问题,既要有全盘考虑,又要抓关键问题,学会弹钢琴。

(三)确立预见性思维,在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做到未雨绸缪

“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11]P495在党的七大上,他对领导与预见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指出:“预见就是预先看到前途趋向。如果没有预见,叫不叫领导?我说不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如果什么也看不见,就不能叫领导。坐在指挥台上,只看见地平线上已经出现的大量的普遍的东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领导。只有当着还没有出现大量的明显的东西的时候,当桅杆刚刚露出的时候,就能看出这是要发展成为大量的普遍的东西,并能掌握住它,这才叫领导。”所以,“为着领导,必须有预见”,“没有预见就没有领导,没有领导就没有胜利。因此,可以说没有预见就没有一切。”[12]P394-395从摸着石头过河到预见性思维,这是一个颠覆性的提法。问题是如何培养预见性思维呢?

一是要尽可能多地占有知识。作为一种认识论,预见是建立在一定知识论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直接决定了认识水平的程度。很难想像一个知识面窄、观念落后、思想陈旧的人会是一个英明的决策者。合理的知识结构、优良的智能结构、完整的素质结构,这样才能培养高瞻远瞩眼光。在知识大爆炸时代,尤其要注重大数据在决策中的作用。

二是养成敏质思维。战略实质上是对未来的科学预见。所谓未来,其实就是不确定性,而战略目标则是确定性。要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这就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规律。这个方法叫做敏质法。敏,就是敏感。所谓敏感,其实就是发现问题。质,是追问,直到事物的本质,其实就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典型例子就是牛顿发现万有引力,苹果落地这种司空见惯的事,引起牛顿高度注意,足见敏感。不光敏感,还一直追问下去,直到发现万有引力。当把握住规律时,人就摆脱了不自由状态,成为了自然的主人。

三是掌握预测技术。决策者应掌握一些基本工具和方法,如定时预测、概率预测、定性预测、定量预测等。同时要掌握运筹学、数理统计、控制论等学科的基础理论与方法,了解预测的一般过程,如调查研究——可行性分析——可靠性分析,借此更为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动向,作出优化决策。

作为地方和部门领导,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顾问组、顾问委员会等顾问机构,各种研究组、研究所、研究中心、智库等研究机构,各种专业学会、协会、研究会等社会、群众团体,集思广益,同时还要加强调查研究,这样才尽可能多地占有知识。另一方面则依靠自身素质提高领导水平,要尽可能地提高思维水平。从某种程度上说,领导水平就是思维水平。

(四)确立底线思维,牢牢把握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主动权

战略目标是顶线,与此相对应的则是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善于运用“底线思维”的方法,凡事从坏处准备,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做到有备无患、遇事不慌,牢牢把握主动权。这种底线思维可以使党的事业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和挫折,更不允许出现颠覆性错误。那么,什么是底线?什么是底线思维?治国理政该如何运用底线思维?

底线是由量变到质变的下限临界值,一旦突破关节点,事物的性质就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主体的态度、立场和决策就会发生质的变化,事物的发展方向也就会朝着反方向发展。相应地,作为底线思维“不仅指出什么是不可跨越的底线,按照现行的战略规划可能出现哪些风险和挑战,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是什么,以做到心中有数;而且它还能通过系统的思考和运作告诉人们如何防患未然,如何化风险为坦途、变挑战为机遇,如何守住底线、远离底线、坚定信心、掌握主动、追求系统的最佳结果和最大正能量”[13]。可见,底线思维不是消极被动的防范思维,而是积极主动的进取思维。

各级领导在“四个全面”贯彻落实中该如何运用底线思维呢?

首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有明确的时间表和责任状,要以2020年为节点,采用倒计时安排和落实各项工作。理想的小康社会目标是什么?最低限度的小康社会目标是什么?年度、季度目标是什么?如何责任到人、考核到位?这样目标清晰,措施有力,考核到位就不会踩着西瓜皮,溜到哪算到哪。

其次,全面深化改革要敢啃硬骨头,敢涉险滩,敢入深水区。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容易的已经完成,剩下的是硬骨头,这些硬骨头就是底线性东西。这些底线性困难不战胜,一旦反扑,就可能导致改革全盘颠覆。当前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以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冲破思想观念的束缚,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

再次,全面依法治国要恪守法治底线,确保经济健康发展和维系公平正义。法律是最低的行为要求,违背法律就意味着行为对社会具有危险性,危险性就意味着对公平正义的威胁,公平正义才能维护社会长期稳定发展。

最后,全面从严治党要应对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四大考验”,化解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四大危险”,应对争夺资源、货币战争、争夺市场、意识形态斗争、领土争端、反腐败斗争、网络斗争、反民族分裂主义斗争“八大战争”,使我们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这些都是底线思维的具体运用,立足最低点,争取最大期望值。

(五)确立创新思维,开创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新方法

“创新型战略思维,亦称求异型战略思维、开拓型战略思维,是指从新视角、新途径、新的可能性去寻求解决战略问题的最佳方案的一种思维模式。这种思维的突出特点是善于打破只沿着一个角度、一个途径、一种可能性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模式,能够在前人或他人思维成果的基础上,作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创造型思维能够把经验系统化、理论化、规律化,从而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能动地指导实践。”[14]

中国不得不大力提倡创新思维。其一,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本来就是人类历史上一场破天荒的伟大实验,这就决定了新中国一开始就注定与创新相伴。其二,在这场伟大的实验过程中,遇到了大量困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前进道路上还有不少困难和问题。比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社会保障、医疗、住房、生态环境、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治安、执法司法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部分群众生活困难,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问题突出,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等等。解决这些问题,关键在于深化改革。”

以上是横亘在实现小康社会目标路上的主要问题,对策当然是改革,所谓改革,实质上是对旧事物的扬弃,这种扬弃不可能靠老思维、旧办法解决,而是靠创新。创新并无公式,因此这对决策者来说,是种挑战。也正因为是挑战,所以创新思维弥足珍贵,而社会也就在这样的创新中得以推进。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创新将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如果把“四个全面”比喻为金字塔,那么上述五大思维的关系是:战略思维是站在金字塔尖,确保方向的正确性;系统思维是观照金字塔内部结构,正确有效处理各类关系,确保系统效益最大化;预见思维是预测金字塔身可能面临的发展机遇和风险,做到有备无患;底线思维是打牢金字塔基,做好最坏打算;创新思维是建造金字塔保护神,提供新出路。只要正确和熟练运用这些思维方法,就可确保“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有力推进,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参考文献]

[1]夏宝龙.干在实处 走在前列 全力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浙江的生动实践[J].今日浙江,2015(6).

[2]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N].人民日报,2015-02-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5]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6]张金成.实践思维方式研究论纲[J].洛阳: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4).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段培君.如何善于进行战略思维[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03(2).

[9]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5.

[10]盖逸馨,朱郴韦.新时期领导干部战略思维能力的构建与提升[J].江西行政学院学报,2010(7).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2]毛泽东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6.

[13]张国祚.谈谈“底线思维”[J].求是,2013(19).

[14]姚有志,陈振中.论战略思维[J].军事历史研究,2003(3).

(责任编辑:朱文鸿)

Scientific Thinking Mode Is Required for Promoting the Strategic

Blueprint of “Four Comprehensives”

SHEN Wei-xing

(SchoolofMarxism,ZhejiangUniversityofIndustryandCommerce,Hangzhou,Zhejiang310018,China)

Abstract:The focal issue of the “Four Comprehensives”,a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blueprint,is how to ensure its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The level of thinking decides the level of working;therefore,it is an important issue to establish the scientific thinking mode matching the “Four Comprehensives” strategic blueprint.The corresponding scientific thinking mode should consist of strategic thinking,dialectic thinking,systematic thinking,bottom line thinking,and innovative thinking.Logically,these five compose a pyramid-shaped internal structure,ensuring the actualization of the China Dream of national rejuvenation.

Key words:Four Comprehensives;thinking mode;national rejuvenation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度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专项研究预立项课题“‘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科学思维方式的确立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沈卫星(1971—),男,浙江仙居人,博士,浙江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收稿日期]2015-12-13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599(2016)01-0051-07

猜你喜欢

民族复兴思维方式四个全面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特”在何处
浅析信息终端(手机)对学生思维的影响
做好青少年人生扣子的“五道题”
传统射箭复兴中的民族主义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新媒体发展的关系探析
“四个全面”清晰展现战略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