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长征时期红军基层组织建设

2016-02-12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基层组织工作组连队

张 磊

(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 军事思想及军事历史系;江苏 南京 210003)

高度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一大政治优势。长征期间,尽管面临军事斗争、后勤保障和地理环境上的诸多困难,但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仍根据当时的特殊环境和形势需要,全面分析基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从多个方面对加强红军基层组织建设做出了指导和规定。这些举措,强化了基层组织的功能作用,为连队健康有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保证了长征的最终胜利。

一、长征初期红军基层组织存在的问题

由于仓促出行,长征初期的红军未能对军队基层组织进行及时有效地调整,缺乏充分准备[1],导致基层组织存在较多问题。

(一)组织名目繁多,党支部核心地位凸显不够

长征初期,红军基层组织出现了机构重叠、重复设置等情况,不少组织之间存在职能交叉,既浪费了资源,又降低了工作效率。一些组织不仅没有发挥实际效能,反而影响了连队的正常运转。1934年6月,总政治部在对红一、三、五军团的检查中发现,连队中“政治组织的名目繁多,极不一致,而且许多组织的工作又多有重复……使连队中的干部与积极分子担任了许多政治组织的工作,无法兼顾”[2-1]。1935年4月,总政治部再次对红军基层组织进行检查,发现仍存在“连队中组织名目很多,有些组织差不多完全没有工作”[3-1]的情况。更为严重的是,党支部在连队中的核心地位凸显不够。党支部是党在连队的基层组织,是连队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党支部工作的好坏,决定了基层连队的建设质量。1927年,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从组织上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此后红军开始执行“支部建在连上”的组织制度,这一建军原则被沿承下来,党支部在连队建设中一直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长征初期,红军总部在检查中发现,不少党支部工作“薄弱而松懈”[2-2],“在巩固部队,在保障战斗任务的完成上以及在解决连队实际生活上,都没有起他应有的最高度的作用”[3-2],导致党支部“在连队中的核心作用减弱了”[3-2],党支部统一领导和团结连队的核心作用没有发挥出来。

(二)部分基层组织未能根据形势变化转变工作方式,工作效率低下

长征开始后,红军面临的环境和任务发生了重大变化,由稳定的根据地建设与斗争转变成为一次大规模、长距离、无依托流动作战的战略转移行动,存在着“得不到广大群众像苏区群众那样热烈的拥护与配合,人力财力比较难有计划的补充”[4-1]等困难。面临新的环境和形势,长征初期的红军并未对基层组织工作进行有效地计划和调整,导致部分基层组织功能发挥不全,工作效果不明显。如一些党支部存在“思想斗争还没有提高到原则的高度,自我批评还停滞在日常生活的范围上;不善于经过各种群众组织的杠杆来更积极地推动全连工作,政治战士、列宁室等工作尚不健全;对墙报领导不够,没有把墙报真正建立成为支部在本连上的集体宣传者与组织者”[5]等问题,还有一些党支部“缺乏工作经常性与自动性,只进行一些应付临时发生问题的工作与依靠上级派人来才进行工作的现象,党的基本教育几乎完全停顿了,党的发展也忽视了”[5]。由此可见,长征初期的党支部存在领导力不强、忽视政治教育、缺乏工作经常性等诸多问题。在青年团的工作中,则存在着“领导方式与工作方式尚无彻底的转变,缺乏具体的领导,缺乏工作的督促与检查”[2-3]等弱点。同时,连队地方工作组的工作也没有很好地开展起来,地方工作组成员基本是“苏区内培养出来的干部,他们习惯于在基本苏区内进行群众工作,而不善于在白色区域的群众中进行工作”[6],存在“不了解地方工作之群众路线的特点……不懂得发动群众,不懂得组织工会、贫农发动群众斗争,与地方的联系不健全”[6]等不足。总政治部明确指出,地方工作组的“工作方式也不适合于新的环境的工作方式”[2-4]。此外,针对宣传小组的工作,总政治部指出,“我们的宣传方式,还没有很明显的了解到我们前面的群众是白色区域的群众,同苏区内的群众有极大的不同”[6],宣传小组“还没有真正开始在群众中进行宣传鼓动工作”[6]。

可见,长征初期,党支部、青年团、地方工作组、宣传小组等基层组织的工作还存在较多弊端,其根本原因在于“本身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式没有适合于这是其在白区长途行军作战的新环境”[5],大部分基层组织的工作思维很大程度上还停留在苏区根据地建设与斗争的环境中,导致部分基层组织的工作未能很好地适应长途战略转移的要求。

(三)部分组织关系混乱,上下级或同级组织间联系不够紧密

协调好基层组织与上级组织,基层组织与基层组织之间的关系,使之形成严密的组织体系,是红军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长征初期,红军连队中基层组织数量较多,各自为政,缺乏相互间的协调,导致部分上下级组织或同级组织之间关系混乱,联系不够紧密。

一方面,团党委、总支委、政治机关等上级组织缺乏对基层组织的有效领导。一些部队存在“团政治委员、政治处、团党委会及营政治委员没有切实去领导支部,大部指导员没有积极帮助支部,支部干事会无工作计划”[3-2]的情况,总支委“对于支部工作缺乏具体领导与实际帮助,在领导方式上偏于超过或代替支委的工作”[3-2],团党委缺少对支部工作的检查与领导,而总支委则没有充分尊重支部工作的独立性。同时,各级政治机关“对这一基本工作①“这一工作”指连队党支部工作。忽视,未经常的检查与讨论这一工作,随时给支部工作以具体指示”[3-2]。由此可见,上级党组织和政治机关对党支部领导力的减弱是导致其工作薄弱的重要原因。此外,部分政治机关对地方工作组的工作领导不够,没有及时总结地方工作的经验,为地方工作组的工作提供借鉴。

另一方面,同级基层组织之间联系不够紧密,存在脱节现象。如反逃跑斗争委员会与十人团在防止跑兵逃兵的工作上存在着职能上的互补,理应密切联系、相互合作,但“反逃跑斗争委员会与十人团之间联系的并不是十分紧密,反逃跑斗争委员会都没有尽到他应有的作用……从来很少开会,甚至组织都不健全,十人团长多数不知道反逃跑斗争委员会的主任是哪个人,这是一个严重的缺点”[2-5]。同时,反逃跑斗争委员会也没有对十人团的工作进行指导,也不听取十人团关于跑兵逃兵问题的相关汇报,基本是相互隔离的状态。青年团工作中则出现了“团的工作形成许多地方的代替党,组织上与党混乱”[2-6]的现象。可见,长征初期的基层组织相互间权责不明晰,缺乏紧密联系。

二、长征期间红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举措

鉴于长征初期红军基层组织中存在的问题,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对基层组织的类目、工作方式以及相互间的关系进行了规范,推动了红军基层组织建设的正规化,有效加强了红军基层组织建设。

(一)规范基层组织类目及编制,形成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体系

针对红军基层组织名目繁多的问题,红军总部首先对基层组织的种类进行了规定,将职能重叠的机构进行撤销与整合,减少了组织冗余。总政治部下发了《关于统一连队政治组织问题的命令》,要求各部队统一并健全连队的各种政治组织,各连队“除必须建立党的支部、列宁青年小组、十人团、列宁室、反帝拥苏同盟、互济会的组织外,只准成立下列三种组织”[2-1],即地方工作组、宣传队和经济协助委员会,并强调“各部队政治机关应即遵照上列命令,取消非本命令规定的连队的各种政治组织,以后非得本部批准,不得任意增加或减少”[2-1],将长征初期红军众多基层组织整合为九种。1935年4月,总政治部再次对红军基层组织进行检查,发现连队中仍存在组织名目较多,与长途行军实际不相符合的状况。为此,总政治部“根据目前的环境的需要”[3-1],重新对连队中的组织进行了精简和规范,要求连队中“除建立党支部、列宁青年组、政治战士外,只建立十人团与地方工作组,其他如宣传队、列宁室干事会、墙报委员会、经济协助委员会,均暂行取消……宣传队工作合并于地方工作组,列宁室干事会、墙报委员会由支部文化娱乐干事担任,经济协助委员会工作,直接由连指导员、政治战士负责进行”[3-1],将基层组织中重叠和交叉的工作进一步整合集中,使得连队中基层组织数量进而精简为五种,各个组织及其成员的责任更加明确,提高了连队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红军总部还对各类基层组织的编制及其人员分工进行了规范,明确了组织规模和人员职责。1935年4月,总政治部下发《关于团总支委、团青年委员会及连队支部干事会的组织的规定》,指出“连支部党员在十人以上十五人以下的,设立三个人的干事会,即书记一人、组织干事一人、宣传干事一人……连支部党员在十人以下的只设立支书一人,不设立干事会……连支部党员在二十人以上的,设立五个正式委员,两个候补委员,分工为书记、副书记兼职组织、宣传委员、地方工作委员、青年委员、破坏委员、文化娱乐委员……在只有一个支书三个干事的支部,关于青年工作、地方工作、破坏工作、文化娱乐工作,须由支书与干事会指定党员专门负责进行”[3-3]。对党支部干事会的人员编制及其岗位设置做了详细规定,强化了党支部干事会各项职能的发挥。在支委会的设立上,规定“党团员不满十人的不成立支委会…亦不成立党的小组(如有三个以上团员则成立列宁青年组),小组人数以六人至十人为限”[3-3]。同时,总政治部还规定了地方工作组的人员编制及其分工,“由三人到五人组织之……以支部委员会地方工作委员为组长”[3-1],还“必须有一得力团员参加”[3-1]。红军总部对各类基层组织的具体规范,使得基层组织建设有章可循,有力推动了基层组织的正规化建设。

从红军总部的系列规定来看,党支部建设是整个红军基层组织建设的核心环节。总政治部对连队党支部建设作了明确而详细的规定,指出“健全支部工作,是目前党的最中心的任务之一”[2-7],强调了党支部在连队中的核心地位及其建设的重要性,并要求连队的一切事务均由党支部决定。1935年5月,为加强连队党支部建设,总政治部发文指出,“要最高度的提高支部在连队中的领导作用,为要使支部在连队中起最高的领导作用,必须保障在连队中的一切政治动员与运动,首先经过支部党员中深入的解释与讨论……支部要经常讨论连队的纪律、部队的巩固、军事政治教育状况,及连队的各种日常生活与实际问题”[3-4]。此外,总政治部还规定,“支委要经常推动连队各种群众组织(如十人团、地方工作组)中的负责党员向支部作工作报告,经过他们实现对群众的组织领导”[3-4]。“支部要经常能够抓住党员活动分子(党员指挥员、政治战士、十人团长、地方工作组长、列宁青年组长、小组长等)来进行一切工作,支部要依靠这些活动分子来团结一切党员在自己周围……经过连上的各种组织(政治战士、十人团、地方工作组、青年团)来推动连上的各种工作。”[3-4]可见,各类基层组织必须围绕在以党支部为领导核心的周围来展开工作,党支部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达到各类基层组织中,使之转变为各个基层组织的实际行动,这也是党的领导在基层连队中的具体体现。

(二)转变基层组织工作方式,强化并拓展基层组织功能

随着长征环境、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及红军总部及时调整和规范了各类基层组织的工作方式和职责,改变了一些基层组织有名无实的状况,并拓展了部分基层组织功能,使之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在党支部建设上,总政治部颁发了《关于支部工作的训令》,对长征以来连队党支部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进行了客观分析,并从七个方面对加强党支部工作的任务和方式进行了规定。指出“部队正面临着新的没有后方的大规模的游击战争创造新苏区的条件下,需要全体红色战士具有最高度的艰苦牺牲的精神与相信自己的绝对信心,并且团结在党的任务与意志周围,来克服一切困难与争取战斗的胜利……对于新战士的争取、纪律的巩固,以及最近时期来部队中发生个别机会主义的动摇与不满意的现象,对这些现象的克服,都要求我们目前要特别加强部队中党的支部工作来达到”[3-4]。其中特别指出,要注重“转变支部的领导方式与工作方式”[3-4],党支部“须要以新的观念、新的认识、新的方法,有步骤有计划分段地去执行复杂的、繁重的与艰巨的工作”[3-5]。同时指出“支部的会议在目前条件下支部大会应尽可能减少,而多开排的小组会,事前都要有很好的准备。此外,无论在小组会上或支部大会应消灭专门由上级派人作报告,或指导员、支书作报告,报告后又不讨论的现象,来提高党员对政治的兴趣与积极性”[3-4],党支部“要经常利用一切行军中的一切停止时间进行各种比较简单的工作,如小组会党员对小组长的汇报、支委对小组长的工作指示检查等,而不应等待宿营或休息日再来进行”[3-4]。由此可见,红军总部积极推动党支部工作方式的转变,使之充分利用行军间隙开展工作,既提高了党支部的工作效率,也保证了部队的行军时间。此外,根据长征中严酷形势的需要,红军总部强化了党支部的部分职能,如开展反对机会主义斗争,保障党内思想上一致;加强对扩大与巩固部队领导;加紧争取群众及赤化工作;扩大党组织;加紧对党员的布尔什维克教育等。

地方工作组的任务也在长征期间得到了调整和拓展。长征初期,地方工作组主要“负责进行地方工作、密切部队与群众的联系,检查部队群众的关系”[7-1],其工作侧重于在群众中宣传红军,增强红军的社会影响力。而在1934年11月,总政治部发文指出,“关于(地方工作组)工作方式转变的问题,目前我们在运动战中大量的消灭敌人,因此瓦解白军的工作方式应该适合于新的运动战的环境。以前我们(地方工作组)在阵地战堡垒战中,所创造的许多瓦解白军的宣传方式及方法,现在有些是不能适用了”[7-2],要求地方工作组要创新宣传方式。鉴于长征期间出现的跑兵逃兵以及伤亡严重现象,红军总部对地方工作组的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地方工作组应切实负责进行宣传与争取群众扩大红军的工作……积极发展在居民中的工作,特别要注意发动群众帮助红军,加入红军……应广泛的进行居民中的工作”[2-8]。这样,扩大红军、争取群众加入红军成为长征中后期地方工作组的首要任务,与长征初期有不同的侧重,这也是根据形势变化对地方工作组职责做出的调整。正是地方工作组在这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使得大批农民、工人和地方青年加入了红军队伍。红二、六军团在黔西、大定、毕节期间,二军团就争取了约三千新战士补充部队(六军团亦有二千余)[8],在陇南地区也吸引了5000多名青年加入红军[9]。不少少数民族同胞也在地方工作组的号召下加入到红军队伍中,红一方面军在经过四川时共有45000人加入了红军,少数民族占了很大一部分,其中阿坝自治州的少数民族就有超过5000人参加了红军[10],极大的扩充了红军队伍。除了上述主要任务外,地方工作组还要“对本连队的纪律严格检查”[3-1],纪律工作也成为地方工作组的工作内容之一。

针对长征期间的跑兵逃兵现象,中共中央及红军总部加强了十人团的工作,对其工作做了重新部署与安排。要求十人团“每班必须有一人”,其主要工作除了遵循过去红军总部规定的“积极参加和领导部队中的政治教育及文化娱乐工作,从政治上去兴奋鼓舞全体指战员的战斗情绪”[11]外,应特别注重“帮助连指导员对个别政治落后分子和新战士,进行政治解释教育,解答其疑难,解决其困难,使部队更加团结巩固来消灭逃亡掉队落伍以及个别投敌现象”[12],强调了十人团要在减少跑兵逃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随着十人团工作的加强,红军中逃亡的现象大大减少,不少部队甚至连续很长时间没有出现逃兵。如“无”团九连,一年都没有逃兵;“前”团机连,一年零一个月没有逃兵,“进”团机连,十个月没有出现逃兵。同样,红军总部根据形势变化,也强化了青年团、列宁小组等青年组织的职能,要求它们加强对团员的思想教育,以消灭青年团员及青年战士的逃亡、掉队及个别投敌现象。其中列宁小组除了要“进行党的政治教育工作”[13]外,还要帮助青年加紧体育运动,以提高青年战士的军事技能,这些规定在保证红军队伍稳定,提升战士军事、政治素养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理顺基层组织与上级及同级间的关系,并培养其独立工作能力

面对各组织之间关系混乱的现实,中共中央及红军总部注重理顺组织间关系,强化了上级组织对基层组织工作的检查与指导,同时保证各基层组织各司其职,相互作用,形成一个严密的整体。这大大提高了基层组织工作的实效性。

在处理党支部与上级党委的关系上,中共中央规定,上级党委要成为“领导党支部的第一组织……党委会应成为非常健全的党的领导骨干……主要是直接指导连支部工作,在有计划与经常工作方式中应着重深入支部去领导各支工作,经常召集支书、干事或党员会议来保障党的决议之执行”[3-6]。同时,“党、团委会、营政委必须根据上级党的决定与团政治委员指示直接领导支部,团党委会应派遣得力委员去直接巡视与整理支部工作”[4-2],强调了上级党委对党支部的直接领导。此外,总政治部还要求必须改善总支委对党支部的领导,要纠正“政治处代替总支委工作的现象”和“政治处分配总支书的工作时常不是总支书应做的工作的现象”,以防止削弱总支委对党支部工作的领导,总支委要“对支部工作经常检查、督促,要经常派委员巡视各支部工作,而不是有某种政治动员、战斗动员才派人去巡视……巡视支部工作时在于具体帮助支部的工作,而不是只能批评或超过支部委员会去工作……所属支部工作的领导,要特别注意对薄弱支部以及对支部工作中薄弱部门工作的领导而不是一般的。”[3-4]可见,总支委作为党支部最直接的上级组织,要对支部工作展开经常的具体的广泛的指导。在加强政治机关对支部工作的领导上,总政治部指出,“政治机关必须把党的工作放在整个政治工作的最前面,必须对支部工作有经常的专门的检查与讨论,而及时给支部工作以具体指示,在检查连队工作时,必须首先检查支部工作,要使连队中的一切工作由支部工作出发”[3-6]。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的这些规定,强化了上级组织对党支部的领导。

在处理上级党委、机关与其他基层组织的关系时,总政治部规定,“各部队的政治机关不论在何种情况下都须保证上下级最密切的联系……应加强对连队工作直接的活的领导,派遣政治工作人员到连队中去,随同连队在行军中和阵地上进行工作”[2-9],要求政治机关加强对连队基层组织的直接的灵活的领导。在地方工作组的工作中,总政治部指出,“各级政治部与政治处对于地方工作团与地方工作小组的领导必须大大的加强起来,利用每一领导群众斗争的经验,来教育我们自己的同志,提高他们刻苦耐劳的精神,不疲倦的到群众中去”[2-4]。对于青年队的工作,总政治部则要求团政治处、总支委应帮助和指导团青年委员对各连队的青年队进行整顿,使之按照规范建立起来,“政治机关与团总支委必须加强对青年队工作的领导,克服与纠正过去认为团与青年队工作只是由几个青年干部去做就了事,而政治机关与某些政治干部不去过问的错误了解”[3-7]。凡此种种,都从不同层面强化了上级党委、机关对基层组织的政治领导和业务领导。

在处理同级组织间关系时,红军总部指出要强化各基层组织之间的联系和沟通。在红军总部的重视下,各基层组织之间强化了交流与协作,形成了整体的合力。在青年工作和群众工作中,总政治部指出,“指导员和支部须切实负责检查、督促与领导……支部要成为领导青年工作和群众工作的核心”[14],强化了党支部对青年工作和群众工作的领导。再如,调整后的反逃跑斗争委员会与十人团“保持了极密切的联系,建立了活的领导”[15],反逃跑斗争委员会经常给十人团工作以个别的具体的指示,并经常检查各个十人团的工作,找个别十人团来谈话,或到连队去找十人团谈话,并在可能时举行汇报,两个组织之间的关系大大加强了。

此外,红军总部还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提出了连队基层组织在工作中要保持相对独立性的问题。总政治部指出,必须“培养与提高支部工作的自动性与独立工作能力,这是建立支部工作的中心问题”[3-6],党支部的一切工作“均由支部自己讨论、计划与执行,上级政治机关与党的机关,去帮助指导推动而绝不应去代替包办支部工作……须经常的教育支部每个党员特别是支委委员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个时期中,要使支部了解与抓住当前的中心问题……支部的工作有错误与缺点时,要耐心解释错误与缺点在哪里,并指示如何纠正,使他们不因错误与缺点而灰心,随时注意提高支部每个党员的积极性”[3-6]。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对于加强上级领导与保证基层工作独立性二者关系的辩证认识,要求基层组织在坚持上级领导的同时,根据本连队实际独立自主处理连队事务,既保证了上级决策的落实,又调动了党支部成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长征期间红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的启示

(一)高度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导核心作用

基层组织建设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内容,而基层党组织建设则是这个重要内容中的核心环节。从长征期间红军基层组织建设的实际来看,基层党组织建设是重中之重,正是通过基层党组织的持续发力,才带动了其他基层组织的建设与发展。

习主席指出,“只有把基层党支部建设好了,才能带好兵、管好部队”[16]。2015年,新颁布的《军队基层建设纲要》规定,连队要“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组织建设,坚持‘支部建在连上’的重要原则,以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创先争优为抓手,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把党性原则牢固立起来,依靠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开展工作”[17],强调了党支部在连队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在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面对“军队非党化”“军队国家化”的谬论,更要大力加强党支部建设,从基础上强化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无论在什么时候,军队都要始终坚持党支部在连队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把党支部建设作为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来抓,不断增强党支部的领导力、战斗力和凝聚力,通过党支部加强对连队的组织领导、政治领导和思想领导,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这对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推动基层建设全面发展全面过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基层组织建设要与时俱进,适应环境和形势的变化

面临的环境和形势不同,基层组织的结构、功能、工作方式等也应加以改变。长征初期,正是由于基层组织的种类、任务等未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势,导致红军基层连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对此,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根据时势的变化加强了红军基层组织建设,使得基层组织的工作逐渐适应了长途行军的要求,保证了长征的最终胜利。

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深入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在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关键时期,基层组织建设更是要注重把握时代特点,注重用改革创新精神引领自身建设与发展,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不断更新自身工作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观念,着力解决目前存在的与改革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注重在事关改革的核心和重点问题上下功夫,尤其要在事关连队战斗力生成和提高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发力,以高度的历史自觉和强烈的使命担当,推动基层组织的工作更好地适应时代特点和军队现实需要,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三)基层组织建设要注重密切联系群众,融洽军民关系

长征时期红军基层组织建设不是在封闭的连队内部展开的,而是在密切联系群众中进行的,这也是党和红军最大的政治优势。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高度重视军队基层组织工作的群众性,强调了基层组织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要求党支部“必须是真正的与群众的连环”[2-10],并强调地方工作组、青年小组和十人团等要深入到群众中去开展工作。正是如此,党和红军赢得越来越多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扩大了党和红军在群众中的影响力。

习主席指出,“军政军民团结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政治保障”[18]。密切联系群众,保持军队和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基层组织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途径。在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的历史时期,尤其是在国防和军队改革深入推进的过程中,基层组织更要在构建良好军民关系上下功夫,不断加强与群众的联系,努力探索密切军民关系的新途径,拓展密切军民关系的新空间,推动军民间的有机融合。军队各基层组织要充分发挥自身的特点和优势,积极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与地方群众开展军民共建与和谐创建活动,争取得到民众的支持,从而形成全社会支持国防和军队改革的良好氛围。

猜你喜欢

基层组织工作组连队
党的基层组织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肖幼率工作组赴戴家湖涵指导抢险
连队文化创新对连队管理创新的影响探索
党的基层组织
党的基层组织
32个工作组印迹 >
关于发展连队经济的思考
百项能效标准推进工程联合工作组会议在京召开
进一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
连队革命军人委员会的由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