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16-02-11宋苗佳
宋苗佳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宋苗佳
(广西民族大学 文学院,广西 南宁 530006)
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包含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四种类型。中原传统文化具有根源性、包容性、普适性等特点。传承与发展中原传统文化,对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克服封闭意识和重农轻商意识,树立特色意识、时代意识,才能推动中原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不断提高其生命力和影响力。
中原传统文化;传承;发展;路径
一、中原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和特征
1.中原传统文化的界定。中原有狭义和广义之别。狭义的理解,中原指黄河中游的河南一带;广义的理解,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整个黄河流域。与之相对应,中原传统文化也有狭义和广义两种内涵。一般而言,中原传统文化作广义理解,从空间维度看,中原传统文化以河南为核心,通过黄河中下游地区向外辐射,影响延及海外。具体而言,指以河南一带为主体,地域覆盖河北南部、山西南部、陕西东部以及山东西部的广大区域。从时间维度看,中原传统文化最早可追溯至约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期。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包容了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生存智慧、社会风情、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石和母体文化[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2.中原传统文化的结构。从不同的视角考察中原传统文化的结构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例如,有人从文化资源的视角,将其划分为名人文化、古都文化、墓葬文化、寻根文化、佛教文化、饮食文化、戏曲文化、武术文化[2];有人从文化存在形态的视角,将其划分为以自然形态存在的物质文化、以文字形态存在的典籍文化和以精神形态存在的思想文化三种形态[3]。我们依据中原传统文化内容的差异性,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器物文化、思想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第一,中原传统器物文化。器物文化,有时也称为物质文化,是指那些以可见的物质为载体传承下来的文化。中原地区尤其河南是我国的文物大省,地下文物储量全国第一,地上文物全国第二。这里有龙门石窟、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等世界优秀文化遗产,有历史悠久、造型生动、色彩艳丽的朱仙镇年画,有种类繁多、深受民众喜爱的豫剧、曲剧、越调、大平调、二夹弦等中原戏曲,有古风古韵、浪漫诙谐、极具中原特色的南阳桐柏皮影,有已经形成了豫东、豫西两大流派、反映民俗风情、形式新颖独特的剪纸艺术。窥一斑而见全豹,透过这些,足以让我们感受到中原器物文化的丰富多彩。第二,中原传统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有时也称为思想文化,是指人类各种意识观念形态的集合。具体表现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伦理道德、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中原传统精神文化资源丰厚,这里是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中的儒释道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地区,儒学二圣孔子、孟子虽未生在中原,但其主要思想在中原传播,至东汉、北宋时期,儒家文化在中原更是得到了充分发展;《周易》在中原孕育而成,道家学派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原本就是中原人;河南登封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开封大相国寺和南阳水帘寺被誉为中原四大名寺,其中白马寺被认为是我国佛教的发源地,被历代高僧尊为修行、弘法的“祖庭”和“释源”。除此之外,这里还有医圣张仲景、诗圣杜甫、商圣范蠡(一说白圭)、科圣张衡以及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等一大批圣贤,他们的事迹、思想、成果是中国传统精神文化中的瑰宝。第三,中原传统制度文化。制度文化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统治者为有效管理国家而创制出的规范体系,包括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法律制度等。中原地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这里有发育充分的中国传统制度文化体系。据学者考证,从中国最早的夏王朝到13世纪的金代3000多年间,先后有多达20多个朝代、200多位帝王建都或迁都于河南境内[4],各种治国理政的思想、制度在这里孕育发展并最终成熟。古都作为古代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无疑是制度文化发展最为成熟的地方。夏朝是中国国家出现的标志,也是中国都城形成的开端。传说中的夏都均在中原地区,如河南洛阳东部的二里头、河南登封东南方向的阳城、山西临汾西南的平阳、山西夏县东北方向的安邑、河南偃师西南方向的斟鄩等地。根据中国古都学会2004年11月的最新认定,中国的八大古都中,河南一省独占四席,分别是洛阳、开封、安阳和郑州。其中,洛阳为十三朝古都,开封为七朝古都,安阳亦有七朝古都之称[5]。第四,中原传统行为文化。行为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产方式、生存态度、生活习惯、礼仪风俗等可以通过行为展示出来的文化形态。行为文化是民间的、大众的文化,具有“草根”性、地域性。例如,提起河南人,人们马上会联想到河南豫剧、少林武术。许多河南人都有浓厚的豫剧情怀,大多能够唱几句《朝阳沟》《七品芝麻官》《花木兰》等名剧中的唱段。也有一些人酷爱武术,或钟情少林拳,或心仪陈家沟太极拳。这些中原地区的品牌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言行举止,逐步形成了以河南人为代表的中原人崇尚正义、嫉恶扬善的性格。这也是河南在外地务工人员中舍己救人、见义勇为者居多的文化根源。
3.中原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原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孕育发展、传播、创新过程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鲜明特征,散发着独具特色的文化魅力。第一,根源性。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和“魂”。夏、商、周三代是中华文化的奠基期,皆发端昌盛于中原地区。如前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之核心的儒道释均是在中原地区获得大发展,此外墨家、法家的思想也在此处孕育生发,《易经》《道德经》等中华典籍一直规约着后世文化的发展。例如,在中华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的儒家文化,虽有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出现的传注、释义、疏解以及自汉代董仲舒先后撰写出的大量诠释著作,但大都是在儒家的经典词句中打转,并未走出儒家传统义理的窠臼[6],因此,其同源、同根的特征十分明显。第二,包容性。中原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其所具有的包容性是世界上其他文化形态所不能比拟的。一是中原传统文化是由儒、道、墨、法等诸家多种文化流派融汇而成,具有天然的包容性。二是中原传统文化善于吸纳异质文化。中原地区历来是经贸发达之地、军事力量角逐的战场,多种文化在这里冲突碰撞、交织融合,正是通过这种渠道,中原传统文化不断地吸纳、同化周边异域文化,实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自身的升华。例如,洛阳白马寺的落成、玄奘西游、鉴真东渡等佛教文化发展交流盛事,皆是受中原文明的辐射和影响。三是中原传统文化与多元异质文化互补。自中原王朝接纳儒学、并将其视为治国圣典开始,这种多元文化之间的互补即拉开了帷幕。东汉时期,独尊儒学,但儒释道三足鼎立、彼此调适、共生共荣;唐宋时期三教戒条互相借鉴,遂成佳话;辽、金、元对峙时期,北方游牧部落少数民族迁徙中原地区,客观上促进了异质文化间的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保证了各文化形态的生存,也促进了各文化形态的发展和传播[7]。第三,普适性。《周易·贲卦·彖传》曰,“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通过推行传统文化可以教化天下百姓。不同层次的文化可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要,中原传统文化中的器物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都有相应的适用领域和适用对象,具有普遍的适用性。中原传统文化大到治国理政的方略、用兵伐谋的智慧,小到饮食服饰、风俗礼仪,都植根于中华民族文明的土壤,影响并将持续影响中原乃至全球华人族群的物质和精神生活。中原传统文化的影响超越了民族、地域的限制,对日本、韩国等亚洲国家也产生了重大影响,并波及欧美拉非等众多国家和地区。在这些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统文化中,又以儒家文化的影响力为最大。儒家思想通过王朝政权的推送,成为规约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精神面貌、生活习俗、社会心理、价值追求、思维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标准,从而为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合理的存在依据[8]。
二、传承与发展中原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
1.弘扬民族精神,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原传统文化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指出的,“从历史的角度看,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几千年而从未中断,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激励中华儿女维护民族独立、反抗外来侵略,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中国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9]。因此,传承发展中原传统文化,有助于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原传统文化承载着传统美德,其所蕴含的和谐、诚信、仁爱、孝悌等文化精髓,塑造了中原地区人民宽厚豁达、诚信友善的品格。在这种厚重文化的滋养下,中原地区培育出了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和红旗渠精神,并涌现出众多民族英雄、时代楷模。值得注意的是,弘扬中原传统文化,倡兴清正廉洁、勤劳节俭的社会风尚,对于贯彻落实党中央指出的“八项规定”“六项禁令”,以及实现全面从严治党的目标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2.筑牢文化根基,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
中原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根”和“魂”,在中华民族文明发展进程中处于核心地位、起着主导作用。中华民族的血脉根基在中原,女娲、伏羲、炎黄二帝、颛顼、帝喾、帝舜等等,这些中华人文始祖无不出自中原,并在中原建功立业。中华姓氏中,有1500个以上起源于河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都会有众多中外华夏子孙前往河南新郑参加祭祖大典,找寻血脉根基。中华民族精神信仰的根基在中原,儒、道、释、法、墨等思想文化不仅起源于中原,而且把中原地区锁定为其思想传播发展的主要区域。被称为中华民族信息的文字根基在中原,从仓颉造字的神话传说到舞阳贾湖遗址的契刻符号,从安阳小屯最早发现的甲骨文到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的变迁,无不根植于中原。中华民族文学艺术的根基在中原,《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河南独占其七,“河图”“洛书”为代表的河洛文化源于洛阳,文学大师杜甫、韩愈、白居易等皆成名于中原地区,中国传统的音乐、绘画、雕塑、舞蹈、戏曲等艺术均与中原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农商文化的根基在中原,自农耕始祖神农氏以降,中原地区尤其河南都是立农为本,数千年来从未有变;考古学及史学界公认河南是中国商人、商业和商业文化的重要起源地,这里有“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南阳人范蠡,有“人弃我取,人取我与”的洛阳人白圭,他们均被后人尊为商圣。中原传统文化在中华文化中的根基地位,彰显出其在当今多元文化冲突加剧、西方文化入侵猖獗的严峻形势下,必将能大显身手、大有作为。弘扬中原传统文化,筑牢中华文化根基,有助于培养民族文化的自尊、自信、自省、自觉、自豪,切实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10]。
3.创新文化业态,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吸引力、竞争力的体现,是制定文化战略和国家战略的重要参照。创新传统文化业态是指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元素,提高其科技含量,创新其体裁形式,培育其成为有深刻影响力、广泛传播力和市场竞争力的崭新文化产业。通过创新传统文化业态,提高文化软实力,对当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方面能够推动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使这种古老的文化形态焕发生机、造福当代;另一方面能够彰显中原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之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发展之基、活力之源。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11]。
三、中原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1.封闭落后的自我意识限制了中原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中原地区处于中国内陆腹地,其文化形态也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端,东临浩瀚无垠的太平洋,北向常年冰封的西伯利亚荒原,西北是一望无际的戈壁和沙漠,西南是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喜马拉雅山脉。可以说中国一面临海,其余三面陆地交通极为不便。这些地理上的先天局限,使中国形成了与外部世界相对隔离的封闭状态。中国这种封闭性,尤以中原地区为胜。与沿边、沿海地区相比,中原地区的人们活动区域相对固定,接触的新事物不多,更容易形成求稳惧变、因循守旧的思想观念,这无疑限制了中原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
2.重农轻商的农耕文明延缓了中原传统文化迈向现代化的步伐。中原地区的文化源于农业文明,受益于农业文明,也受制于农业文明。正是2000多年的农业文明成就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但农业文明自身所固有的重农轻商、循规蹈矩、故土难离、不愿冒险等特点也紧紧束缚了中原传统文化的开放和进一步发展。如传统的农业文明几乎完全依赖农业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总结,纵使在农学史上享有盛誉的北魏贾思勰撰写的《齐民要术》、元代东鲁名儒王祯撰写的《王祯农书》以及明末大政治家徐光启撰写的《农政全书》,都仅仅是经验的描述,并没有将经验提升为理论。往大处说,这种不愿创新、不敢创新、不善创新的农耕文明思维方式,与当前党中央发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格格不入,一定程度上也拖了中原传统文化迈向现代化的后腿。
3.缺乏特色的发展理念窒息了现代文化产业腾飞的生机。通过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实践证明是有效的选择。问题的关键是要找到文化产业发展的突破口,走特色发展之路。缺乏特色的文化产业,对消费者缺乏吸引力,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自然也没有生命力。例如,动漫产业作为新兴文化产业,如果一味步西方国家后尘,在动漫题材选取、形象设计、场景布置、故事情节、音乐伴奏等方面没有特色、雷同重复,就根本无法与别人竞争。只有民族的、特色的,才是世界的、有影响力的。做人要稳,做产业要活。用活中原传统文化的特色,将其与动漫新业态结合起来,就一定能实现动漫产业与中原传统文化二者的双赢,扭转中原地区乃至中国现代文化产业发展乏力的局面。
四、中原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路径选择
1.突出地域特色,打造中原文化品牌。中原传统文化浓郁的地域特色,内在地决定了其自身的发展路径。经过岁月的荡涤,传承至今的中原传统文化,早已突破了中原的地域限制,融入了中华文化乃至世界文化的长河之中,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中原传统文化只有保持自己相对的独立性、特殊性,才能不被异质文化所吞噬、湮灭,也才能更好地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和世界文化。因此,传承和发展中原传统文化的当务之急,是制定长远规划,建立长效机制,积极打造中原文化品牌,将历史积淀下来的、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的、具有科学健康进步寓意的中原传统文化的思想内容、形式方法等艺术地再现出来,使之成为中原乃至中国的名牌、中原人乃至中国人的名片。
2.突出时代特征,推动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文化生产和消费的主体永远是广大人民群众。中原传统文化也不例外,只有具备了能够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基本属性,才有可能迎来创新发展的大好局面。为此,必须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引导群众了解、熟悉乃至热爱中原传统文化。《河南商报》联合一些网站组织的为期两天的网络调查显示,54.5%的网友不知道河南省地下文物资源排名全国第一,45.5%的人不知道河南省共有3处世界级文化遗产[12]。出现这种现象可以做出很多种解释,但宣传不力等应当是主要原因。因此,宣传、推介中原传统文化,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很多路要走。第二,将中原传统文化的要素、精华融入文化产业,让传统文化借助现代文化产业的平台腾飞。我们认为,当前,在动漫产品的打造、旅游资源的开发、戏曲艺术的普及、武术文化的推广等方面,都需要加大投入、大力发展。
3.突出特长,提高中原传统文化影响力。中华文化因作为主干和根基的中原传统文化而博大精深、根深蒂固。中原传统文化植根于人民群众社会实践的沃土,受益于不同时代各界精英的心血浇灌,吸纳了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地域的文化营养,从而成就了自身基础扎实、内容广泛、影响深远的特点。传承发展中原传统文化,必须充分利用其自身的这一特长,创新发展理念,探索发展路径,加大开放力度,提高其传播力和影响力。我们认为,可以借助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东风,通过中外友好城市活动、孔子学院、“一带一路”、旅游、网络等渠道,将中原传统文化推送出去,不断拓展其传播范围,提升其影响力。
综上所述,中原传统文化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地位特殊。做好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工作,必须科学认识其内涵和特征,正视当前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挖掘并利用其自身蕴含的特色资源,通过产业创新之路、融合发展之路、对外开放之路,不断开辟属于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和道路。我们相信,古老的中原传统文化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焕发青春活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贡献。
[1][4]梁周敏.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学习论坛,2010,(7).
[2]肖靖.文化产业化背景下中原传统文化与新兴文化业态融合发展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5).
[3]吕晓洁.河南当代文学对中原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阐释[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5][6]百度百科:古都[EB/OL].http://baike.baidu. com/subview/89335/9492713.htm,2016-04-20/ 2016-09-15.
[7][8]骆玉安.论中原传统文化的传播机制和特征[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
[9]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讲话[EB/OL]. http://edu.people.com.cn/n/2014/0925/c1053-2573 1131.html,2014-09-25/2016-04-20.
[10]孙立群.解读商圣范蠡[EB/OL].http://www.china. com.cn/culture/guoxue/2010-07/05/content_2042 6879.htm,2010-07-05/2016-04-20.
[11]习近平谈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EB/OL].http://cpc.people.com.cn/xuexi /n/2015/c3854740625/-27204268.html,2015-06-25/2016-04-21.
[12]李雅静.河南是全国重要的文物大省[EB/OL].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a5d142b01013gc 7.html,2012-06-11/2016-04-19.
[责任编辑王亚伟]
G122
A
1671-6701(2016)05-0104-05
2016-09-25
宋苗佳(1991—),女,河南南阳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