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02-10王海林安徽淮南第一中学安徽淮南232000
王海林 (安徽淮南第一中学,安徽淮南 232000)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王海林 (安徽淮南第一中学,安徽淮南 232000)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高中《经济生活》教学注入了新内容。需求侧管理模式更多解决的是短期经济问题,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真正提高潜在增长率,促使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新常态需要有真正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供给侧改革路径的诞生,这是化解当前结构性矛盾的关键之举,也是新阶段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需求侧;供给侧;新常态;结构性改革
在2015年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高层有关经济结构调整的政策有诸多新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当之无愧成了亮点中的亮点。作为政治教师,我们应认真分析这一经济改革新动向,站在新的高度,合理拓展《经济生活》教材。本文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需求侧管理模式下的经济发展隐忧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旨在使国家的经济结构更加合理协调。该举措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经济改革内容之一。经济结构的涵盖面广,包括产业结构、分配结构、消费结构、劳动力结构、技术结构、地区结构等。就以往的经济战略部署来看,着力解决的核心问题都剑指消费结构的调整扩大和各项技术创新的变化升级。毋庸置疑,以需求侧为着力重点管理思路的形成与推广对短期的经济增长的贡献显而易见,同样也遗留下了经济发展积弊和结构性后遗症。
早在2008年,就有经济学者提出“滞涨风险呼唤以改革为核心的新供给学派”理论,间接传达出供给侧滞后对经济发展带来的隐忧。但在那时,为了规避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风险,应对内外需的双重下挫,走出经济泥淖的愿望都一齐指向需求侧三大需求之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的协同发力一度成就了巨量的经济动能,就是这个强大的新引擎带领中国走出经济困境。过去几年GDP的中高速增长就是对这一经济理论的成功佐证。实践证明,需求侧管理模式对于解决短期经济问题立竿见影,药力显著。与此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的累积、供给的滞后和动力的减退。正可谓“成也结构,败也结构”,在经济下行日益明显、各种深层次的问题频现的严峻经济形势下,不能仅仅停留在原有需求侧管理模式的思维里,辩证分析供需矛盾、鼓励支持升级创新才是解决问题之道。更有经济学者一语中的:“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面对房地产投资减弱,基础设施投资下滑,出口同比下降持续,国内需求外溢普遍等愈来愈突出的现实问题,短期的宏观调控难以达成标本兼治的效果。要从根本上消除积弊,补齐短板,降低成本,清除库存,优化产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二、经济新常态呼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模式有明显的不同,它强调从供给侧发力,重点指向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意在通过鼓励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和结构升级,通过降低企业各项税费负担等方式来力促供给能力的提高,最终推动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
在2015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全面而深刻地分析了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同时明确指出,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的经济工作要做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中央高层在尊重经济发展内在规律的前提下,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长期趋势性变化做出了理性的思考和前瞻,强调今后的经济任务要更加注重发展速度的调整、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前进动力的转换,这些新思路为中国经济的未来指明了新方向,充分体现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伴随着需求侧牵引力的弱化,供给侧改革新路顺势而生。通过结构升级,降税减负赢得供给能力的提高,从而最终激发国内巨大的潜在需求的新路径,是解决当前中国经济问题,推动长期健康发展的一剂良药。从需求侧的层面看,中国本土仍深藏着巨大的基本需求,如基础设施、教育、医疗、食品、环境等领域无不在热切呼唤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出现,而现实却暴露出供给短缺、供给狭窄、供给不畅等不利因素。
若要为持续的经济增长实现动能转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稳步推进不可或缺。诚如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后美国《华尔街日报》评论所言:“中国中央领导层为明年确立了经济发展蓝图,强调直面长期问题,他们意识到靠借债和投资已无法驱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只有借助“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等措施去满足、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才能最终助力新常态下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三、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效推进之路
中国经济当下的核心问题依然是发展问题。实践证明,这不是短期的宏观调控所能解决的。根据目前的经济形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优先解决好当前供给领域出现的有效供给不足、供给效率低下等重点问题,国家要通过继续加强需求侧管理和供给侧的有效发力来缓解供需矛盾,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平稳增长奠定基础。具体说来,中国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之路有如下几点。
第一,通过产业升级,化解产能过剩。中国多数经济发达省份存在大量的“僵尸企业”。以钢铁、煤炭、石化、纺织等为代表的领域存在大量的过剩产能,面对当前环境污染加剧、资源浪费严重等严酷现实,加速生产领域的新陈代谢,取缔一批高污染、高能耗产能是当前政府工作的重点。
第二,通过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的关键在于各项税费负担的减轻。企业的发展需要良好的发展环境,而这样的环境与国家的各项政策密切相关。政府要转变职能,简政放权,落实各项优惠政策,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为实体经济企业的发展保驾护航。
第三,通过调整供需,清理楼市库存。中国目前的楼市库存量较大,主要原因就是房地产领域的结构性供需错位。政府应扎实推进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进程,通过扩大有效需求来疏通供需通道,通过适当降低商品住房价格推动房地产领域改革重组,从而稳定房地产市场。
第四,通过精准施策,扩大有效供给。中国的人均GDP只有美国的20%,国内较大面积的经济不发达区域仍存在着大量没有满足的基本需求,有许多涉及城市交通和基本设施的公共产品等待政府去提供。从需求的层面看,文化娱乐、旅游养老、绿色时尚的消费新趋势正在推动着相关企业的升级换代步伐。
第五,通过集中发力,补齐创新短板。供给能力低下是引发当前供需矛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突破这一瓶颈的关键在于全方位的创新。要依托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不断开辟新的经济增长领域。就全国范围内的科技创新而言,实体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就是其中的一个明显短板,必须加大“创新供给”力度,满足企业需求,引领企业创新。
总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项旨在提高经济体供给能力和供给效率的改革。国家应制定更多有针对性的、能解决病症,甚至直达病灶的措施。“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原。”该论由中医治本思维延伸至针砭时弊、疗痛医国,习近平主席曾借此理来把脉当下的中国经济,多次强调结构调整乃当前的主攻方向和发展之要。“供给侧”正待变革,“需求侧”同样需要一直在路上,只有二者相互协作,才能摆脱现实困境,激发市场活力,助推经济转型。教师在讲授《经济生活》的过程中,应关注国家经济政策新变化,准确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加教学储备,服务《经济生活》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