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政治认同的内涵与培养策略

2016-02-10刘丙胜赣州市全南中学江西全南341800

教学月刊(中学版) 2016年11期
关键词:道路特色素养

刘丙胜 刘 卿 (赣州市全南中学,江西全南 341800)

试论政治认同的内涵与培养策略

刘丙胜 刘 卿 (赣州市全南中学,江西全南 341800)

政治认同是人们对一定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包括制度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等四个方面。搞清其中的内涵,有助于增强政治认同学科素养教学的目的性。利用现有教材,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理性思维,坚定制度认同;比较研究,增强道路认同;探究生成,落实理论认同;体验升华,实现价值观认同,有助于提高政治学科素养教学的有效性。

政治认同;理性思维;比较研究;探究生成;体验升华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是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的四维统一。其中,政治认同是公民对国家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认可和赞同,基本内容包括社会主义制度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和价值观认同等四个方面。“政治认同是思想政治学科最本质的素养,规定和影响着其他核心素养”。[1]9搞清四个方面的内涵,采取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具有重要的学科价值。本文试以《政治生活》教学为例,对此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理性思维,坚定制度认同

坚定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是指通过学科教育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并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好制度,是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并能自觉支持和促进党和国家不断完善现有制度,促进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制度认同是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需要学习者的理性思维和理性表达。“在《政治生活》的学习中,有的学生感觉课本内容与现实生活差距太大,‘制度设计’与‘现实国情’不相符,认为教材内容有些‘假、大、空’”[2],怀疑国家制度。对于学生中存在的“实然性”与“应然性”的认知矛盾,“要引导学生理性思维,运用历史的、辩证的思维对事物的概念、本质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给予抽象的概括和呈现,准确地使用学科语言、学科范式理性表达”[1]10。

【例1】笔者在“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综合探究的教学中,有一位学生在发言中说:书上说人大是权力机关,但很多人认为是个橡皮图章。老师,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面对学生的直言不讳,笔者并没有采取直接否定的办法,而是引导学生理性地分析和看待这个问题。

引导学生全面、客观、辩证地认识复杂的社会现象,在理性的分析中既能说明现象是什么,又能说明产生的原因以及正确对待的办法,由此得到的认识较为深刻,生成的认同才会自觉和坚定。

二、比较研究,增强道路认同

坚定道路认同,就是要深刻领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性。特色要在比较中彰显,认同要在研究中坚定,增强道路认同离不开比较研究。它是政治认同学科素养达成的一种有效策略。

《政治生活》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睛,凸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道路的中国特色和显著的优越性。但由于教材抽象概括,再加上学生缺乏必要的生活阅历,往往对此感受不深,理解不透。为此,我们在教学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政策等内容时,都要引导学生在纵向历史、横向现实的比较研究中认识到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比较研究要建立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在教学中引入“历史”情境,介绍中国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过程、原因,同时又要联系实际,展示其独特的现实优越性,释疑解惑、循循善诱,从而在娓娓道来的“历史沧桑感”和“现实成就感”中水到渠成地引领学生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定社会主义道路自信。例如,“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这部分教材内容,只是抽象地讲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如果只是停留在简单的解析,缺少与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学生是难以“认同”的。

【例2】首先,笔者通过多媒体呈现一则材料,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人民对社会道路的选择。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出现了三种建国方案:一是以北洋军阀和国民党统治集团为代表,极力主张实行地主买办阶级专政,继续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道路,但被人民抛弃了;二是以某些中间派或中间人士为代表,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人民也不认可;三是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主张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共和国,经过新民主主义走向社会主义,它得到人民拥护并取得成功。这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其次,引导学生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前后的历史,了解苏联、东欧国家演变的史实,他们有的选择了资本主义道路,有的则选择了所谓的民主社会主义道路,但后来的发展都不理想。由此让学生懂得: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

再次,重点引导学生看当今中国,我们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世界唱响了中国声音,书写了中国故事,创造了中国奇迹。由此说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我们要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通过纵向历史、横向现实的比较研究,学生不仅深化了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对坚持社会主义制度、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性、正确性、优越性有了更深刻的领悟,从而拥护社会主义,坚定社会主义信仰。

三、探究生成,落实理论认同

理论认同涉及的理论包括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各方面,政治生活方面的理论认同就是要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为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深刻领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自觉用科学理论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

《政治生活》教材与学生目前的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如果我们的教学停留在教师解析理论、学生背诵理论的层面,其结果必然是学生对这些理论虽然记住了却难以理论认同。因此,理论认同不能单纯靠“说”而习得,应该通过探究活动去理解理论,从而生成理论认同的素养,并进而达到自觉内化。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编排的特点,创设探究情境,让学生经历生活乃至生命的深刻体验和分享,不仅掌握知识,更收获学科素养。下面以第六课第二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中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片段为例来说明。

【例3】探究一:面对“文革”后百废待兴,“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姓资还是姓社的讨论,和平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等问题,我们怎么办?

探究二:面对苏联解体,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党内腐败现象日益严重,部分党员信念动摇等问题,中国共产党应如何加强自身建设迎接新挑战?

探究三:面对我国经济发展片面追求GDP带来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探究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新阶段,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产生后,如何统一全党共识、凝聚力量、夺取新胜利?

通过师生共同分析探究,学生搞清了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理论探索及对此做出的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中国向何处去;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的主要内容、现实意义,以及它们之间“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内在联系。其中,又特别强调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中国梦”“五位一体”“四个全面”“五大发展理念”等战略思想,对于中国人民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更具指导意义。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引导学生探究,可以让他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产生的必然性和正确性,增强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思想的自觉性,真正落实理论认同的学科素养,实现立德树人的价值归宿。同时,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会有质的飞跃。

四、体验升华,实现价值观认同

价值观认同表现为对本国核心价值、主流价值的认同。价值观认同重点是热爱中国共产党;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等。根据教材,《政治生活》中的价值观认同又主要体现为:“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拥护党的领导”[3];认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价值取向,并自觉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去。

对事物价值的认同,尤其是意识层面的价值观的认同,是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强制的理论“灌输”实现的,需要经历体验升华才能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体验升华应该成为评价学科核心素养的最初台阶和教学策略。

【例4】在学习“中国共产党执政: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时,笔者先组织学生观看中华人民共和国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片段,学生精神振奋。此时,笔者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思考:

(1)抗日战争以后的解放战争,人民用“手推车和担架”表达了对中国共产党的支持,这一历史昭示了什么?

(2)盛大的阅兵仪式,显示了国家的强盛、民族的振兴,这一切都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实现的,由此说明了什么?

(3)70年的沧桑巨变,国家的强大是国际竞争中取胜的基础,那么国家强大的目标是什么?

通过学生体验和教师点拨后的升华,学生很容易认识到: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历史的、人民的选择;我们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

只有心理上亲近、接纳,才能上升到情感上的认同。因此,教师要密切追踪时代进步的步伐,引导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进程,在鲜活的事实中感受国家、民族的进步,消除学生心中可能有的“逆反”或“抱怨”的心理,从情感上爱党、爱国家、爱民族,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自觉地以学科素养引领现行教材的学习,尝试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式和培养策略,可有效地拓宽教学视野,提升教学品质,为新一轮的课改积累经验。

[1]季成伟.学科核心素养内涵的三维思考[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6(1).

[2]刘丙胜.哲学看《政治生活》[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3(3):16-17.

[3]朱明光.关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1):4-9.

猜你喜欢

道路特色素养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