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蜀山区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前瞻
2016-02-10张劲俊陈飞
张劲俊 陈飞
(合肥市蜀山区委组织部,安徽合肥230032)
合肥市蜀山区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回顾与前瞻
张劲俊 陈飞
(合肥市蜀山区委组织部,安徽合肥230032)
当前,国内不少城市城区都在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基层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积累了一定成功经验。相比较而言,合肥市蜀山区因势顺变,从体制改革入手,成功搭建了“两委两站,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具有较强的前瞻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对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具有重要示范借鉴意义。
制度层面创新 社区治理新模式 共建共享
近年来,合肥市蜀山区因势顺变,见贤思齐,结合实际,推动管理和服务力量持续向街道社区下沉,通过组织创新、平台搭建、人才培养及项目运作等途径,优化街道社区机构设置,优化社区管理服务,成功构建“两委两站,多方参与”社区治理新模式,为有效破解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老大难”、“新奇特”问题提供了新的参照。
一、改革路径
该区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不是简单地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而是有着深层次的考量,侧重于制度层面的创新。从2007年开始,先后开展了四轮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重点各有侧重。
(一)第一轮改革以“议行分设”为重点。一是组建社区工作站,作为街道办事处派驻社区的工作平台,承担社区的行政性事务,对社居委负责,为社区居民提供公共服务。社居委承担“议”的职责,代表居民讨论、研究和审议社区事务,监督社区工作站工作。二是规范机构和人员编制,街道办事处统一设置党政办公室、财经发展科、社会事务科、人口与计划生育科、综合执法科、司法所6个内设机构,社区工作人员按照“常住人口在10000人以上的社区,不超过15人”的标准配备。三是建立社区服务中心,各项业务“前台一口受理、后台分类处置”。四是下沉财力,区财政按服务人口多少、工作量大小,每年向各街道平均下拨30万元、向各社区平均下拨7.5万元社区工作专项经费。
(二)第二轮改革以“社区网格化管理服务”为重点。一是按照“任务相当、方便管理、界定清晰”的要求,区别自管小区、物管小区、单位小区等分类,合理设置社区网格。原则上每个网格规模300—500户、1000—1500人。二是明确社区党组织、工作站及网格责任人为责任主体,区职能部门、街道相关科室、社区受理中心为参与主体,辖区单位、物业机构、自治组织、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为协同力量。三是网格责任人、社区受理中心、街道行政服务中心、区行政服务中心逐层递进,一级对一级负责,分别承担“初步受理、正式受理、初步审核、正式审核”等职能。四是采取集中采集信息与动态更新信息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住户家庭成员基本情况及社会关系、经济状况、遵纪守法情况”、“辖区就业情况、重点人员情况、困难群体状况”、“辖区基本概况、社情动态、各类积极分子发挥作用情况”三知、三清、三掌握。
(三)第三轮改革以强化社居委“议”的功能为重点。一是择优选聘社居委专兼职委员。专职委员实行坐班制,经济待遇比照社区工作站正式人员执行,实行工资制。非专职委员可由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在职或退休党员干部、群团组织负责人担任,给予一定的误工补贴。二是保障社居委有独立的办公用房,用于日常办公和议事。设立专项工作经费,专款专用,分账核算。三是建立健全社区民主管理制度,社区一般性自治事务由社居委会议研究决定;涉及本社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由社居委召集和主持社区居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四是定期召开由社居委、社区工作站、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等参加的协调会,理顺社居委与社区内其他社会组织的关系,组织、引导社区内各类公益性组织建设,提升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四)第四轮改革以强化基层社会组织建设为重点。一是组建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在社区党组织领导和社居委支持下开展工作,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聘请专业社工负责其日常服务项目运行,并为各类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活动提供服务。二是在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行政组织、服务组织中,每个至少设立1个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岗位,并探索建立服务岗位标准。三是聘请专家开展专题培训,鼓励街道、社区符合条件的工作人员,报名参加全国统一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培育壮大社会工作专门力量。目前已有近200人通过考试并取得社会工作师职称。四是探索长效培养机制,率先成立全省首家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训基地,组建社区教育学院,开设职业资格、继续教育、综合能力培训课程。
二、改革成效
该区在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过程中不墨守陈旧,坚持真理标准,不断修正和完善暴露出来的缺陷和问题,成功搭建了“两委两站,多方参与”的社区治理新模式,凸显了社区党组织核心地位,理顺了社区各类组织之间的关系,完善了社区管理服务体系,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使基层管理更顺、服务更实。
(一)小区自治组织建设得以加强,社区自治功能逐步提升。城市住宅小区是一个典型的“陌生人社会”,存在着“物业收费难——物业服务差——物业收费更难——物业服务更差”的治理困境,成为社区治理的难题。该区坚持社区自治与小区自治双向促进的思路,从2012年开始,部署开展“小区管理服务工程”,大力推动业主委员会建设。社居委牵头,广泛动员热心业主参与业委会工作,截止目前,已组建小区业委会200多个,组建率达到40%以上,有效破解了小区物业收费难、服务差等难题。
(二)转变了政府职能,使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成为现实。“政府退半步、社会进半步”,社区服务项目化运作,使政府行政职能合理归位。明确政府资金跟着项目走,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同时,积极引导多种社会主体协同提供社区服务,为激活各类社会要素提供了空间。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孵化社工、义工、居家养老服务员等专业人才,为社区服务提供了力量支撑。
(三)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使行政成本不再无限扩大。社区社会工作服务站依托社居委建立,由1名专业社工、2名社居委成员组成,不增加编制,进一步突出社居委的指导、协调功能。引入社会力量、社会资源参与服务项目,在社区建设发展中发挥作用,节约了行政成本。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监督服务经费使用,保证了服务效率。
(四)宗旨意识进一步强化,社区服务水平得以提升。通过服务平台的搭建,引导社会组织自我管理与服务。通过服务内容的筛选,引导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同时,正视社区各种矛盾和问题,树立问题导向,引导各个利益相关方“理性博弈”、“有序参与”、“协商民主”,更好地解决合理的利益诉求,从而培养了居民自治精神和公民意识,促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进步。
三、存在的问题
多年来,该区紧盯先发地区的成功经验,瞄准国内外的经典案例,大胆突破,登高对接,稳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在改革中建设,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不俗成绩,成为全省乃至国内基层社会治理创新可资借鉴的范本。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就现阶段情况而言,该区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仍不够到位、不够规范、不够成熟,依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一)社区组织行政化现象顽症难消。虽然在两委两站的架构下,明确社区工作站承担政府部门下移的行政性事务,但随着城市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下移,社区承担了党团建设、社会救助、创建示范、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安全生产、公共文化、卫生等30多大类160多项工作,全部人马压上也只能勉强应付。因此,社居委更多地还是忙于行政事务,少有精力履行社区自治职能。
(二)社区工作机关化倾向日渐抬头。随着社居委功能的完善,自治面的扩大,办公条件的优化,办公形式的变化,社区人员面向社会的招聘和工资的统发,从业理念的误读,除了一些特别安排的活动之外,社区人员满足于待在办公室里忙工作,走进居民中间的机会越来越少。
(三)社区社会组织还有待进一步发育。一方面,社会组织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社会认知度不高、公信力不足、治理经验缺乏等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参与基层社会治理功能的发挥;另一方面,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创新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创新动力不足、与政府衔接不到位、监督管理粗放等均是导致治理低效的制约因素。
(四)社区建设和发展居民参与不足。社区组织力量薄弱,不少社区活动流于形式,属于应景之作,与居民需求脱节,缺乏吸引力。居民层次参差不齐,动机多样,利益期待和精神期待兼而有之,难以形成整体合力。有现代公民意识、能够提供更为高效支持的社会中坚力量却很少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
究其原因,既有思想观念陈旧等主观因素影响,也有制度设置不够完善等客观因素掣肘。
四、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核心是人,社会治理的重心必须落到城乡社区。毫无疑问,这应当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纵深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制改革的行动指南。以该区经验为样本,笔者以为,应该以“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为目标,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一)加强党的领导,突出核心作用。社区工作离开了党的领导,就容易出现行政、自治两张皮、社区资源无法整合等一系列问题。社区党组织作为社区的领导核心,必须充分发挥组织协调能力,寓领导于服务之中,通过在职党员进社区、社会组织建立党组织、密切党群联系等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和促进社区建设和发展。同时,也要改进领导方式,领办不包办,进一步整合各类社会资源,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促进多元化治理体系的形成和社区治理能力的提升。
(二)加强队伍建设,夯实骨干力量。社区工作者是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的骨干力量,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视野,加大政策倾斜力度,着力提高社区人员素质,优化队伍结构,提升待遇保障,拓展发展空间。结合社区“两委”换届,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界限,内育外引,广纳群贤,选优配强社区书记。明确社区工作者作为街道社区公共管理服务全日制工作人员,由街道统一管理使用,建立社区工作者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完善考核制度。
(三)加强宣传教育,完善考评机制。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前提是理念的创新,要通过多层级、多主体的宣传教育和专题培训,让基层党员干部、社区工作者、社会各界人士深刻认识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增强参与、支持改革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充分发挥考评机制的激励、监督和导向作用,进一步完善镇街园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增加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相关指标的比重。同时,建立健全社区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等考评制度,引导督促基层工作人员做好管理服务工作。
(四)运用信息技术,建设智慧社区。当前,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及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社区应用的不断发展,集智慧家居、智慧物业、智慧政务、智慧公共服务为一体的智慧社区在一些发达地区逐步实施并推广,成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该区作为省会城市政务文化中心、西部重镇、最大城区,城市化程度较高,理应充分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科教优势、潜在优势,在全省率先构建符合区情、高效便捷、充满人性的智慧社区,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24—226.
[2]杨雄,周海旺.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15: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卢玮静,赵小平.两种价值观下社会组织的生命轨迹比较——基于M市草根组织的多案例分析[J].清华大学学报,2016(5):181—192.
责任编辑:许岭
2016-10-12
张劲俊,合肥市蜀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蜀山区委党校常务副校长,哲学硕士;陈飞,合肥市蜀山区笔架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