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
2016-02-10张光辉
张光辉
(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到“四个全面”的内在逻辑
张光辉
(南京政治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3)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虽然二者提出的具体历史方位、着眼解决和回应的主要问题与诉求不尽相同。但是,从总体上说,从“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并不是两个战略布局由前者向后者的变迁,而是基于具体历史方位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深入把握基础上对前一个战略布局的发展、细化和展开。因此,“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深化了对“三大规律”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阶段性特征
国家层面的战略,一般是指“政党、国家做出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全局性的谋划,或者说泛指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外交等领域长远、全局、高层次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战略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在达到这一历史时期所规定的主要目标以前基本上是不变的。”[1]布局指的是“全面的规划安排。”[2]因此,综合“战略”与“布局”本身的内涵,战略布局可以简单地界定为政党、国家做出的一定历史时期内具有全局性的全面谋划与安排。“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最早是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提出的。“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3]这是习近平首次提出“四个全面”,只是这里并没有把“四个全面”与“战略布局”联系起来。2015年2月,在中央党校的一个专题研讨班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第一次用“战略布局”来统摄和定位“四个全面”。
有趣的是,如果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献,我们发现,还有一次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的表述,1989年11月,邓小平在会见坦桑尼亚革命党主席尼雷尔时说:“十三大确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我们十年前就是这样提出的,十三大用这个语言把它概括起来。这个战略布局我们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4]既然这个战略布局“一定要坚持下去,永远不改变”,那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呢?这两个战略布局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这是本文尝试要研究、探索和回答的问题。
一、从着眼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战略谋划到科学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的总体安排
(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局性谋划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的提出,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历史方位;它的全局性谋划与安排,也是适用于指导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指出:“我们党的十三大要阐述中国社会主义是处在一个什么阶段,就是处在初级阶段,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5]显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是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的。那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概是多久的时期呢?邓小平预测说,“如果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算起要用上百年的时间。”[6]党的十三大报告重申和肯定了这样的判断,认为我国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大约百年时间里应该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7]为什么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要坚持这个战略布局呢?因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本身恰恰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邓小平结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一再告诫广大干部和群众,如果不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那么就只能是死路一条。而“只有坚持这条路线,人民才会相信你,拥护你。谁要改变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老百姓不答应,谁就会被打倒。”[8]因此,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那么,自然“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也“要管一百年”。而“一百年”,无疑正好贯穿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的总体安排
循着上文的逻辑,我们提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否意味着这是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种谋划与安排呢?
1.“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立足点没有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习近平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最大实际。”基于此,习近平强调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牢牢把握这个最大国情,在谋划长远发展时也要立足初级阶段。[9]进一步来说,作出关于国家长远发展的谋划与安排的战略布局必须立足于初级阶段,“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自然不例外,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实,关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产生,习近平就认为,它“是从我国发展现实需要中得出来的”。[10]而这个最大现实,无疑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立足点,也就决定其提出的着眼点,就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目标任务的实现。2015年1月,习近平在云南调研时强调,要用“四个全面”来引领各项工作…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加紧奋斗。[11]而两个月之后的2015年3月,习近平再次强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不久,他又在“五一”讲话中指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12]而“两个一百年”目标,其实也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因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无疑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阶段性目标,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所描述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其实就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所着眼实现的第二个“百年”目标。
2.“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科学地把握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两个“战略布局”都是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谋划与安排,但二者也有不同的地方:
第一,“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贯穿于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却是在距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只有五六年时间的关键阶段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有助于更好地为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两个一百年”目标提供支撑。进而言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对于顺利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目标,从而“终结”和“跨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关键性意义和价值。
第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体的阶段性特征而提出的。一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不是建国初甚至改革开放初期的形势和局面了,而是“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13]二是我们面临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正如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概括的,诸如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较大问题,社会矛盾明显增多问题以及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易发多发问题等。[14]“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正是为了更好地直面、回应和解决好这些问题。
二、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深化与拓展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中的“一个中心”,指的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提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呢?
(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提出的历史逻辑
1.适应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环境的客观要求。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所处的具体国际国内环境,总体来说,正如邓小平所言,那就是我们的生产力水平还极为低下,离人民和国家需要的差距还非常大,因此,我们的中心任务无疑就是克服这个主要矛盾和问题。[15]与此同时,邓小平早就意识到:发展太慢所蕴含的危险,即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比我们快,如果我们不发展或发展得太慢,老百姓一比较就有问题了。[16]基于此,要改变这样的困境和局面,就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经济。
2.由社会主义本质所决定。社会主义本质也是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的集中概括,它一般是在与资本主义的比较中体现出来的。进而言之,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社会主义有什么优势呢?在邓小平看来:“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只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17]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本质就要求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
3.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三步的目标分别是“温饱”、“小康”和“基本现代化”。[18]而无论是“温饱”还是“小康”甚至“基本现代化”的目标,其主要的衡量指标还是国民生产总值,或言物质或经济上的。这也意味着如果不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述目标就很难实现。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一个中心”的深化与拓展
根据“三步走”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目标后,第三步的跨度实际上长达50年。那么,在这50年里,我们应该如何发展呢?“三步走”战略是模糊的。因此,到本世纪初的2002年,党的十六大就鲜明地指出,下一步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并且“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19]这样,“一个中心”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联性就相当清晰了。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一个中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战略目标,是否意味着“一个中心”已经过时了呢?或者说经济发展已经不重要了呢?绝非如此。一方面,虽然现在我们达至了“三个前所未有”发展水平,特别是经济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堪称奇迹,甚至引发了关于“中国模式”的探讨。然而,另一方面,需要正视的是,我们在经济总量上稳居世界第二位的同时,“中国的人均GDP(PPP)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3/4。”[20]而从总社会财富的分配看,2015年,我国居民收入基尼系数仍高达0.462。[21]换句话说,中国仍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的有利条件,也是现实挑战。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必须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党的十六大就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2]而党的十八大则在表达了“确保到二○二○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心的同时,还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23]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4]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深化和拓展“一个中心”。总而言之,作为“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战略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从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始,“小康”这个概念就已经不是仅仅停留在“物质”或“经济”层面了。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维度的描述大体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党的十七大报告则已经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五个方面,党的十八大报告、十八届五中全会同样如此。
正如有的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问题是发展的问题,而发展的主体正是人民群众。这里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物质生活的小康,也是精神生活的小康。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这是人的‘五位一体’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25]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改革开放初期,社会主义主要解决“挨饿”的问题。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之后,尤其是当“中国恰巧进入到人均GDP3000美元以上和1万美元以下的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发展阶段”,[26]如果不能解决好收入差距问题,不能解决好公平正义和共同富裕等问题,那么,势必就会威胁到国家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
基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和问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着眼于让人们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从而为破解中等收入陷阱、实现政治社会可持续稳定提供基础。这也就深化和拓展了“一个中心”。
三、从“坚持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的协调推进
“改革开放”是两个基本点之一。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7]
(一)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虽没有明确用“改革开放”一词来描述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但却是隐含在类似的表述之中,如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等。[28]为什么要实行改革开放伟大战略呢?
1.改革开放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保证。简单地说,那就是改革开放可以“扫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障碍,使中国摆脱贫穷落后的状态”。而且,改革开放所要实现的生产力发展,应该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邓小平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29]而正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真正活跃起来”,[30]发展起来,人们生活好起来,才为中国的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比如,针对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动乱,邓小平强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中国大有希望。”[31]他在“南方谈话”中再次强调了改革开放之于国家和谐稳定的重要性,在他看来,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所取得的丰富成果,“六·四”这个关我们就可能闯不过,就可能陷入混乱甚至打内战。换句话说,“六·四”后国家能够保持和谐稳定和长治久安,恰恰因为改革开放促进了经济发展,从而使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所提供的支撑。[32]
2.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基于改革开放之于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邓小平指出:“改革开放放弃不得。”[33]针对改革开放进程中一直所受到的“左”的干扰,他还特别强调,改革开放要迈开步子,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改革不能像个小脚女人。[34]在他看来,“如果固守成规,照过去的老框框一模一样地搞,没有一些试验、一些常识,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败的常识,肯定达不到我们的战略目标。”[35]针对社会中质疑改革开放、否定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潮,党的十七大报告专门用了一节内容来强调改革开放的意义: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等。强调改革不能停顿和倒退。[36]习近平也多次重申了这一点,即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并且,改革开放以来历次三中全会都研究讨论深化改革问题,表明我们党将坚定不移地高举改革开放的旗帜。[37]
(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提升了“坚持改革开放”的新境界
1.“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开放”的新境界。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应该是“全面”的。1984年,邓小平在会见联邦德国总理科尔时就指出,改革“可以说是全面的改革。”[38]1985年,他在会见坦桑尼亚姆维尼时再次强调,“改革是全面的改革,不仅经济、政治,还包括科技、教育等各行各业。”[39]1987年,他在会见南斯拉夫科罗舍茨时又重申:“改革是全面的改革,包括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和相应的其他各个领域的改革”[40]那么,既然改革从一开始就是一种“全面”的改革,为什么还要提出“全面深化改革”呢?这个“全面深化改革”与之前的全面的“改革”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改革的范围更广。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精神,全面深化改革涉及15个领域、330多项较大的改革举措,内容涵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以及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第二,改革的难度更大。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41]
第三,改革面临一些新的矛盾问题。习近平指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之道,则在于全面深化改革。[42]
2.“全面依法治国”:“改革于法有据”的根本支撑。客观地说,改革开放初期的“改革”特别强调“探索性”,解决好“从无到有”的问题。如邓小平就一直强调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而不能像个小脚女人一样。[43]当时,他为即将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准备的发言中就鲜明说:“现在的立法的工作量很大,人力很不够,因此法律条文可以粗一点,逐步完善……修改补充法律,成熟一条就修改补充一条,不要等待‘成套设备’。”[44]那么,今天,就不能仅仅一味地强调“突破”、“尝试”了,要关注顶层设计和制度完善。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我们胆子要大、步子要稳,前者主要是指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后者尤其是指不能犯颠覆性错误。[45]也即把摸着石头过河与顶层设计结合起来,因为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基础和前提。[46]进而言之,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要“破”,即破除一切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上的弊端;另一方面要“立”,即要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47]
因此,习近平特别强调:“凡属重大改革都要于法有据……确保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改革。”[48]换言之,“要有序推进改革……该得到法律授权的不要超前推进。”[49]无疑,全面依法治国为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支撑,全面依法治国则在促进各项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过程中,与全面深化改革构成了“姊妹篇”,是“鸟之两翼、车之两轮”,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和保证。
四、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具体坚持、实践与支撑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战略布局的另一个基本点,就是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一)“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稳定器
1979年在北京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针对党内还有极少数同志受林彪和“四人帮”极“左”思潮毒害,以至攻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违反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等情况和问题,邓小平代表中共中央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指出:“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我们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央认为,今天必须反复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因为某些人(哪怕只是极少数人)企图动摇这些基本原则……如果动摇了这四项基本原则中的任何一项,那就动摇了整个社会主义事业,整个现代化建设事业。”[50]而基于后来愈演愈烈的反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邓小平一再指出:“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至少在本世纪剩下的十几年,再加上下个世纪的头五十年,都存在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问题”等。[51]换言之,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都存在着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问题。进一步说,中国兴旺发达和实现四个现代化,一方面离不开改革开放,另一方面也离不开四项基本原则,“这两个基本点是相互依存的。”[52]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再次重申,在整个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都必须始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3]在庆祝建党95周年的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能有丝毫动摇”。[54]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项基本原则”的具体实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虽然没有类似于“四项基本原则”具体内容的直接表述,但是,我们想强调的是,“四项基本原则”绝不是仅仅要坚持的空洞口号,恰恰是我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进程中必须要具体实践的,只有具体实践才是真正的坚持,也只有具体实践才是最可靠、最稳固的坚持。那么,“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如何具体实践“四项基本原则”,从而更好地坚持呢?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实践。根据前文的论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已经使得“小康”的概念已经突破了“物质层面”而内含着诸如政治、文化、生态以及党建等更丰富的要素。也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只是意味着经济增长,而更强调人们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密切关联,简单来说,“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55]因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甚至把“共享发展”界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从而实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的目标。[56]从这个意义上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也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自然有助于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促进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
2.全面深化改革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是一场全面的、深度的改革,需要坚持正确的方向,更需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习近平就强调,“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我们的方向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我们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立国之本。”[57]不仅如此,全面深化改革本身也着眼于实践“四项基本原则”的要求,习近平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让我们的制度成熟而持久。”[58]无疑,“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好”,就是对“四项基本原则”的很好地坚持。
3.“全面依法治国”对“四项基本原则”的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59]深刻揭示了“全面依法治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党的执政地位”的保障作用。而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其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的法治国家。可见,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由“社会主义”的性质来规定建设的方向。不仅如此,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还认为,要实现这个总目标,首要的原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而这一点“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要“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60]不难看出,全面依法治国遵循和贯彻了“四项基本原则”。
4.“全面从严治党”对“四项基本原则”的支撑。全面从严治党更是与“四项基本原则”密切相关。很显然,只有坚持全面从严治党,破解当前党自身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克服“四风”问题,才能有效应对“四个考验”,才能走出“四个危险”,进而我们才能真正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才能真正“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在党自身面临的问题中,“四风”问题“是当前群众深恶痛绝、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也是损害党群干群关系的重要根源。”[61]习近平认为,人民群众最痛恨的、对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最具杀伤力的,就是消极腐败以及各种特权现象和特权问题。[62]因此,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对这些问题的最好回应,也是全面从严治党最有力的举措。有研究者敏锐地发现了全面从严治党的这种举措与“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在关系,他说:“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党的群众路线都强调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核心力量……二者所不同的是,后者把立国之本的四项基本原则……高度集中为办好中国的事,关键在党,关键在广大党员干部要有优良的工作作风,特别强调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打铁还需自身硬,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重中之重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坚持其他三项基本原则的前提和保证。”[63]换言之,全面从严治党为“四项基本原则”提供了坚强支撑。
[1][2]陈至立等编.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社,2010: 2388、158.
[3]习近平江苏考察纪实:努力肩负为全国发展探路使命[N].新华日报,2014-12-16.
[4][5][6][8][16][17][29][30][31][32][33][34][35][38][39][40][43][51][5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45、252、259、370-371、375、225、131-135、232、321、371-372、318、371-372、318、81、117、237、371-372、211、248.
[7][18]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EB/OL].人民网,1987-10-25.
[9]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2-11-19.
[10]韩振峰.如何理解“四个全面”的三个现实来源[EB/ OL].新华网,2015-07-17.
[11]习近平在云南考察工作时强调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EB/OL].中国网,2016-02-26.
[12]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大会上的讲话[EB/ OL].新华网,2015-04-28.
[13]陈宇翔,薛光远.“三个前所未有”:当代中国历史方位的科学论断[N].光明日报,2015-11-08.
[14][23]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中国网,2012-11-20.
[15][44][50][5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82、146-147、173、370.
[19][22]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大上的报告[EB/OL].中国网,2009-07-13.
[20]王志平.“三个没有变”看中国GDP“超美”[N].文汇报,2014-10-15.
[21]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EB/OL].国家统计局网,2016-01-19.
[2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N].人民日报,2016-03-18.
[25]赵园园.“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价值依归[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9(02).
[26]余丰慧.中国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EB/OL].联合早报网,2013-11-07.
[27][36]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新华网,2007-10-24.
[28]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人民网,1978-12-22.
[37][42][47][58]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说明[N].人民日报,2013-11-16.
[41][45]习近平接受俄罗斯电视台专访[EB/OL].新华网,2014-02-09.
[46][57]习近平主持集体学习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推进改革[EB/OL].央视网,2013-01-02.
[48]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次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14-02-28.
[49]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强调:把改革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EB/OL].新华网,2013-11-29.
[5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55]俞可平.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N].学习时报,2008-06-16.
[56]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人民日报,2015-11-04.
[59][60]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光明日报,2014-10-29.
[61]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召开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EB/OL].新华网,2013-06-18.
[62]习近平关于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论述摘编.(摘登)[N].中国纪检监察报,2015-01-12.
[63]段若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EB/OL].新华网,2014-08-08.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16
A
1671-2994(2016)06-0048-06
2016-06-12
张光辉(1982-),男,江苏邳州人,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政治学教研室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当代中国政治,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参与式民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