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元视角下的中国优质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2016-02-10陈峰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话语优质建构

陈峰

(中共中央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二元视角下的中国优质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研究

陈峰

(中共中央党校 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北京 海淀 100091)

国际话语权的竞争,实质是国家利益的博弈和不同价值观的较量。要在国际话语权博弈中占据优势地位,优质话语体系的建构是基础。从“自我”视角看,建构优质话语体系应以国家利益为根基、以核心价值观念为主干,并在内容上由抽象上升到具体。从“他者”视角看,应分析“他者”的真实心理、有效需求与差异理解。在“自我”与“他者”的二元视角下,立体把握建构中国优质国际话语体系的生成条件,形成有影响力的话语体系,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

优质国际话语体系;自我;他者;国家利益;核心价值观

话语产生影响力的高低,来自其本身的优劣与否。优质的话语,是内涵本质与表现形式的有机统一。优质的话语体系,是既较好表达深层利益诉求又展现较高表达水平的话语体系。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的综合国力,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得到极大提升,但在国际话语体系建构方面仍存在明显不足。在西方“话语霸权”的挤压下,我国在国际舞台上时常处于“无法发声”、“无权发声”或“无力发声”的困境。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1]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优质话语体系的建构,既需要重新审视当代中国话语体系的“自我”角度,全面加强“自我”修为,又需要深入了解外部世界的“他者”心态,确定以传播目标为导向的“他者”定位,在综合二元视角的基础上,立体把握中国优质国际话语体系的生成条件,不断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质量。

一、“自我”的视角:优质话语体系建构的利益根基、价值主干和内容

“自我”一词来自认知心理学,指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知。话语从生成表达到产生影响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其起点为话语生产者对所要传递信息的“自我”认知。优质话语体系是以维护自身国家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表达自我核心价值观的主干支撑下,不断形成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话语体系。

(一)国家利益:优质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根基

国际话语博弈中,话语者出于自身利益需要,通过引导国际社会的注意力,使国际事务尽可能朝着自己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争夺对事物的定义解释、议题设置的背后,实质是国家利益的角逐。

1.解构西方不合理话语体系,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长期以来,西方敌对势力以“自由、民主、人权”等为招牌,在世界话语体系中攻城略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其策略、步骤如下:第一步,提出西方标准,并倡导、崇拜西方标准。第二步,使用西方的定义、标准裁判中国现实。第三步,用西方的标准,使中国人自己丑化、矮化自己,否定自己的历史,推崇历史虚无主义。第四步,动摇其理想信念、民族自信心,突破心理防线。第一步是逻辑起点,既不引人注目又是要害所在,看似公允,实则杀伤力强。要破局,就必须建构符合中国利益的更完备的定义解释、更合理的标准设定,即更优质的中国国际话语产出,从而有力服务中国的国家利益。

2.谋求与中国国家实力地位相称的话语影响力。

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发展壮大难免会引起别国的关注和警惕,这是以国家、民族、宗教为基本单元结构的现代世界秩序的必然结果。”[2]当前,中国国际话语权的弱势状况远不能适应其综合国力的强势上升趋势,不利于形成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从根本上影响国家利益。无论是客观展现中国的实际情况、有效消除外部世界的猜忌疑虑,还是主动为世界贡献优秀思想成果,在国际话语竞争中占据高地,都亟须构建优质话语体系。维护国家利益,是优质话语生产的出发点、落脚点,是建构中国优质国际话语体系的根基所在。

(二)核心价值观:优质话语体系建构的主干

1.价值观居于话语生产的核心地位。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话语倾向。“话语体系表面上似乎只是一个‘说什么、怎么说’的问题,实际上涉及价值表达、思想影响和真理传播等重大问题。”[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自中国的现实经验与历史实践,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实逻辑的有机统一。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横向超越性。其既有社会主义的特有属性,又包含人类共同的价值理念,较之于西方标榜的普世价值观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比如,核心价值观中关于国家层面的“民主”价值观,基于中国国情,又融合了中国自身的理解与架构,是对西方民主价值观念的扬弃。习近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4]这个方案不是对现有西方制度的简单复制,而是完善和超越,是更好的社会制度设计,不是强加于人,而是一个可供选择的,有中国的鲜明特色,也有一定普遍规律的“中国方案”。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纵向延伸性。“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5]比如,关于社会层面的“公正”价值观,它是对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的反对各种形式压迫、追求社会公平正义价值理念的提炼,是对西方资产阶级公平正义理念的超越。再如,公民层面的“友善”的价值取向,则概括了中国人自古以来的美好品质,是对西方世界长期以来丑化中国人的有力回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中国实践过程中凝练而成的价值理念,它不仅是中国成功实践的价值精髓,也是引领中国与世界未来实践的价值观念。”[6]

(三)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优质国际话语体系建构的内容扩展

从“自我”角度看,构建国际优质话语体系,就要以国家利益为“根”,以核心价值观为“干”,努力把握优质话语生成的原材料,催发内容生长的“开枝散叶”,实现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延展。

1.从抽象层次上:萃取贯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第一,解构西方不合理话语体系。西方的话语优势建立在抬高西方贬低东方的价值取向上。其逻辑起点和思维框架是“东方主义”,将对东方的理解锁定在18世纪以来的近代,构建对东方的“僵化、停滞、极权、专制”的主观想象,“无视东方千年来的智慧和东方在多数历史时期,在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远远走在西方前列的事实,以此唱衰东方的未来,从根本上抽离东方人的自信心,使未来的东方继续从属于西方。”[7]因此,要维护国家利益、表达核心价值观,必须跨越“东方主义”的话语陷阱,提出更具竞争性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站在全球化视野的高度,进一步提炼具有人类共识意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话语并进行全球化的阐释解读。”[8]

第二,构建原创性时代性新命题。既可以开拓“古人”、“洋人”不曾涉足之地,加强原创思维,提炼新观点,又可以结合社会历史发展进程,用新眼光看老问题,于不疑处存疑,提出新判断。有学者对“东方主义”的话语陷阱进行研究,发现东方具有根基深厚的自由主义传统,“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并非源自西方自由主义的进入,而是源自长期被思想界所遮蔽的东方自由主义传统,其核心要素是自由农民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中国的改革开放极大解放了东方自由主义传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极大提升了这种传统,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自由体系。”[9]因此,要有意识地解剖“东方主义”的意识形态架构,正本清源,展现活力缤纷的现实中国。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将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概括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等十八个“具有原创性、时代性的概念和理论。”[10]这些原创命题,既有对国际旧有政治经济秩序的回应,也有主动构建、主动出击的考量,体现了中国话语意识、话语能力的强劲增长。

第三,融通东西方不同研究范式。优质的话语,能够对已有事物进行合理解释、对现存事物进行有力批判、对未来事物进行战略建构。面对纷繁世界的秩序整理,东西方有着不同的思考范式。西方重视科学主义,普遍采用实证定量的研究方法,既有可取之处,也有诸多不足。中国则相对更长于定性分析,但不足之处在于许多命题既无法证实,也无法证伪,不足以形成自洽的逻辑链条。建构优质国际话语体系的基本方向,是遵循问题范式,坚持问题导向,把中国特色的经验、道路阐释好,推动政治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具体学科“中国风格”的建设,“建构超越西方中心主义之上的新世界观和超越二元对立方法之上的新宇宙观。”[11]

2.在具体内容上:打造融通古今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第一,在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锻造优质话语。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可用作优质国际话语资源的丰富素材,能够为现代文明提供可解释的、具有普遍性价值的话语内容。比如“和”文化,在新时期就是对内提倡构建和谐社会,对外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新时期就是主张大国、强国要更多承担国际义务,提升自律性,帮助不发达国家摆脱落后;等等。

第二,在总结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经验中凝结优质话语。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制度对其他发展中国家具较强的范式价值和借鉴意义。纵观世界格局,发展中国家如何改变在国际竞争中的弱势地位,如何从落后走向先进,这是具有普遍意义的时代命题。中国改革开放的建设成就,使其在发展中国家选择自身发展道路的问题上,拥有着无可辩驳、不可替代的发言权。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世界思想宝库的财富。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中国对社会主义的本质认识、执政党的建设问题、国家发展的方式方法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与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经济制度的成功实践说明适合中国发展的实践,解放了生产力;中国特色政治制度实践说明了中国选择渐进式的改革是可取的;中国特色社会建设实践开辟了资本主义之外另一种生产关系下改善民生的路径。这些都是当今世界多元体系中的重要构成因素,是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认识财富,应当将其转化成为国际性的经验总结,形成国际优质话语。

第三,在世界“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中探索优质话语。“什么样的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对世界好、对世界各国人民好,要由各国人民商量,不能由一家说了算,不能由少数人说了算。”[12]世界只有一个声音,是危险的,如何形成世界“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秩序和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是一个全球性的难题。中国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建设中,需要贡献中国智慧,探索不同文化、民族、地区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共性,无论是提出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还是通过“一带一路”等重大国际合作项目,都是要创造更全面、更深入、更多元的对外开放格局,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

二、“他者”视角:优质话语体系建构中“他者”的真实心理、有效需求和理解差异

“他者”一词来自西方殖民理论,是将非西方世界视为“他者”,以体现西方“自我”优越性的参照物。该理论体系中,“自我”与“他者”的基本关系是对立冲突。本文的“自我”指国际对话体系中的话语生产者主体——中国,“他者”指话语生产者对应的客体——中国外部的其他国家主体,尤其是西方强势话语的国家主体。二者的基本关系是平等对话。建构优质话语体系必须了解“他者”的真实心理状态,深挖“他者”的有效需求,理解跨语言和跨文化传播的差异性,在兼容并包中增进思想共识,在相互理解中提升影响力。

(一)关照“他者”的真实心理

西方殖民理论话语霸权背后潜藏的逻辑,是以西方的文明定义和价值判断来认识、解释和评判“他者”,在消解“他者”的同时强化“自我”。以美国为例,有学者研究认为,中国长期以来扮演了美国国家中的“他者”形象,是美国国家地位的参照物。美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出于自身需要,构建了不同的“中国形象”:第一个阶段,将中国视为“积极的他者”,以展现美国建国后的国家发展标杆。第二个阶段,中国是“劣等的他者”,其实中国没有改变,改变的是美国现实的变化,用中美的巨大反差,体现美国的优越性。第三个阶段,“可控制的他者”,中国被描绘成美国价值观的体现者和美国社会的翻版,“不仅我好,我还能改变劣等”,从而体现其优越性。现阶段,因为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面对日渐强大的中国,“中国成为美国的复杂的他者。”[13]今天的西方世界,既希望享受中国发展的红利,又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他者”心理的背后,是国家利益的争夺。建构优质话语体系中,深刻洞察“他者”的真实心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判断局势,做出相应对策。

(二)重视“他者”的有效需求

“中国威胁论”的出现和盛行,一部分是对中国发展的恶意曲解,也有相当部分来源于误解。无论中国如何被“妖魔化”,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对外部世界来说是个谜,中国近四十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也是个谜。西方的学者及民众,渴望了解“现实中国”的真实面貌。这是我们产出优质话语的外部心理基础,“他者”有需求,我们就要“有效供给”,供给中国故事、中国模式、中国价值。为此,要注重以下三个基本要素。

1.及时性:以时间与效率的优先为原则。尽量缩短事件发生与发布之间的时间差,“抢眼球”,抢夺定义权、解释权。对可控的信息材料,尽量做到第一手发布、权威发布,争取第一个发声,抢占制高点。特别是对负面信息,要争取在初始阶段对事件的定义权,为国际社会的讨论定调,变中国新闻的主体性信息源为主导性的信息源。

2.针对性:以受众的需求与感受为导向。从接受心理学角度看,“只有认知、理解、尊重和暗合受众心中规则的符号,才能在传播行为上使受众产生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进行优势解读。”[14]所以,“话语的生产既要贴近中国发展实际,又要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还要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心理特点及特有关切。”[15]消费者定位,需求方视角,有针对性的表达,才有高品质话语的产出。

3.感染性:以内容与形式的鲜活为要义。受众对事物的认同要经历的过程为:好奇——了解——理解——接受——认同。因此,话语必须新鲜、有趣、灵动,才能使受众愿意听,愿意持续听,逐渐达到认同。“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以一种轻松的方式,去解释国内所发生的事情。”[16]注重题材的鲜活,善于发现事物中的巧妙之处,将价值理念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在展现趣味中揭示内涵。

(三)凝合“他者”的差异理解

洞察了“他者”的真实心理,把握了“他者”的有效需求,还需要对“他者”的理解能力与效果进行分析,将主客观的影响因素都列入优质话语体系建构的考虑之中。要注重把握好三个辩证关系。

1.间接直接的切换。善于用西式表达中式内容。第一,内容风格的转向,弱化单一宏大叙事构建,强化多元微观声音扩展。《肖申克的救赎》《当幸福来敲门》等优秀西方电影作品中主人公面对生存困境时迸发出顽强毅力的情节架构,在中国当前的社会转型期中,大学生、农民工的奋斗,也一样能够体现当下性和普遍性,也一样能够表达中国的国家利益及核心价值观。第二,讲述视角的转变。注重受众的文化习惯、心理习惯,表达同样的内容,换一种陈述角度,便可成为对外传播的优质话语。比如,韩国在一个体育赛事的申请中,使用在韩国担任体育官员的外国人来向外国人推介韩国,国际话语水平很高,效果很好。

2.高低语境的转化。从客观上讲,“他者”对话语的理解存在高低语境的问题。荷兰学者霍夫斯泰德研究发现:中国所代表的东方文化的交流特点是言语不多,但隐含的信息量大,“话里有话”,需要听者“从中悟道”,属于高语境文化;而以西欧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则追求以明确的语言表达言者的观点,直观清晰,属于低语境文化。高语境文化需要对话双方具有高度的文化同质性且无外在干扰因素,条件苛刻;而低语境文化的交流方式,条件宽松,更易沟通。在建构优质话语体系时,我们就要注重打破思维定势,促进高低语境的转化。

3.求同存异的拿捏。从主观上讲,存在从有利于自身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进行理解的问题。比如,“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主动提出的中美关系新构想,但当我们想按照这一理念来管理中美关系时发现,美国虽然接受“新型大国关系”的提法,但并不接受我们针对新定位而制定的规则。美国的理解是少谈“尊重核心利益”,而要多谈“共同利益”,即“两国加强在全球范围内的协调与合作。”[17]这就与中国提出这一构想的深层次需求不吻合,反映了不同国家根本利益出发点的不同。

由是观之,从“他者”的视角看,“他者”的真实心理与主观差异理解都基于国家利益,具有不可调和性。但是,对“他者”的有效需求以及叙述内容视角的变化是可以满足的,客观理解上的高低语境藩篱也是可以跨越的。优质国际话语体系的建构,就是在全面实现“自我”视角下,满足“他者”视角下的目的性。

三、二元视角下中国优质国际话语的生成条件

(一)环境条件:国家综合实力

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是培育优质话语体系的必要条件。中国曾经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拥有众望所归的影响力。以唐朝为代表的古代中国占据世界话语体系的“高地”,正是基于强大的国家综合实力。当前,我国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18]第一,中国在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中,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第二,习近平在七一讲话中提出了第四种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9]文化自信是更深层次的民族品格。中国传统文化是一座思想宝库。我们对自身话语生产原料——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式的思维方式,要有信心。“中国方案”的提出,正是来源于我们对发展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的自信,“绝不是文明与野蛮的盲目自傲。”[20]因此,我们具备优良的先天条件,只要表达合适,是能产出优质话语的。

(二)基础条件:加强学科建设

西方话语霸权地位的确立,与其发达的哲学社会科学密不可分。中国优质话语的形成,也应在不同学科的发展与积淀、融合与超越中得以实现。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在众多学说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革命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当之无愧的优质国际话语。考察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在于其创立者提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对德国古典哲学进行了扬弃,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又对英国政治经济学进行了超越,开创了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并以科学社会主义为最终指向,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这个过程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学习、吸收前人智慧的基础上,在吸收各学科最新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思维,提出了新的概念命题、新的分析范式框架,形成了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因此,加强人文社科的学科建设,有助于将社会主义的发展优势转变为学术话语优势,为中国破解“东方主义”的偏见、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研究“他者”的有效需求、跨越高低语境障碍等方面实现不断突破与超越,创造可能。

(三)内生条件:国家战略工程

1.建设讲好中国故事的队伍。从政府角度看,应协调整合有关部门的对外宣传职能,以整齐的队形去讲中国故事,有针对性地对各级政府官员开展对外交流能力的培训,有意识地培育有影响力的中国故事代言人。从学术角度看,在基础学科建设中,重视创造可以阐述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丰富实践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揭示存在于中国道路、中国经验的个性之中的人类社会发展共性,讲好中国自己的关于民主、自由、人权的故事。

2.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树立社会主义中国的良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和当代中国价值观念走向世界,在国际舞台上发出中国声音,迫切需要发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的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21]目前,中国的智库数量已居全球前列,但在经验及影响力方面还远远不够。中国高端智库未来努力的方向,是融合学术与实践,对与我国国家利益密切相关的前瞻性、战略性、全球性问题进行持续研究,打造中国优质话语体系的精品。

(四)外在条件:国际政治研判

加强对“他者”的研究,洞察“他者”的深层利益诉求,及时关照“他者”的有效需求,增强对差异理解的把握,在知己知彼中进行国际对话。第一,注重形势研判。增强对国际政治和经济体制环境的敏感度,提升对各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发展战略的研判能力,加强对国际局势演变和走向的把握能力,在激烈的国际话语竞争中把握主动权。第二,关注舆论风向。寻找有利时机,发出中国声音。在外部世界关于中国的几种视角中,“‘中国崩溃论’站不住脚,‘中国机遇论’影响不大,‘中国威胁论’花样翻新,目前最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责任论’可能成为中国外部舆论环境的主要论调。”[22]

总之,在国际竞争中,及时、高效输送优质话语,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关乎国家、关乎民族的未来。我们要用优质的话语与世界对话,推动中国思想走向世界,促进国家利益的最大化,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战略目标提供价值支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铺平道路。

[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2][7]陈正良,周婕,李包庚.国际话语权本质析论——兼论中国在提升国际话语权上的应有作为[J].浙江社会科学,2014(07).

[3]严书翰.加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建设的几个重要问题[J].党的文献,2014(06).

[4][5][12][18][19][20]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6-07-02.

[6]谭培文.加强基于中国实践的中国话语权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2015(03).

[8]苏海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体系建构的困境及路径探析[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5(06).

[9]徐勇.东方自由主义传统的发掘——兼论西方话语体系中的“东方专制主义”[J].学术月刊,2013(04).

[10]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5.

[11]任成金.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历史借鉴与现实选择[J].中州学刊,2015(02).

[13]王立新.在龙的映衬下:对中国的想象与美国国家身份的建构[J],中国社会科学,2008(03).

[14]陈晓伟.明星符号与国家形象的建构[J].东岳论丛,2012(01).

[15]姚晓东.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J].江海学刊,2010(06).

[16]何明智.CCTV-9的国内新闻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9(05).

[17]中央党校课题组.中国国际话语权建设的经验、挑战与对策[J].对外传播,2014(12).

[21]中办,国办.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N].光明日报,2015-01-21.

[22]金灿荣.国际地缘政治格局变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8(05).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16

A

1671-2994(2016)06-0022-05

2016-07-03

陈峰(1981-),女,福建仙游人,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博士研究生,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科学社会主义。

猜你喜欢

话语优质建构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建构游戏玩不够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