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微媒体路径分析
2016-02-10吴萌
吴 萌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
基金成果传播
提升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微媒体路径分析
吴萌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政治学研究所,哈尔滨 150018)
[摘要]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主力,他们在社会转型时期经常会遭受一些不公平的待遇,在这种情况下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有所下降,影响了我国政权建设的合法性。微时代的到来为改变农民工政治认同的现状提供了新契机。现阶段,农民工,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对微博、微信等媒体的使用相当普遍,而且使用目的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微媒体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工的话语权和政治参与的主动性。但是,微媒体传播的信息比较复杂,传播方式也具有非理性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和消解了农民工的政治认知。相比较而言,微媒体的正面效应仍占据着主要地位,它对提升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有着巨大的潜力。因此,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可以以微媒体为重要依托,依靠加强微媒体交流、改变微媒体形象、建立微媒体组织、打造微媒体政务空间来增加认同主客体间的了解,不断提升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和政治主体意识。同时,还可以加强微传播管理、提供微媒体救济,为农民工的政治认同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坚实的保障。
[关键词]微媒体;农民工;政治认同
所谓的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劳动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运行稳中有进、稳中有好.。农民工发展至今已经逐步形成以80、90后为主体的新一代,简称“新生代农民工”。这也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主体所指。而“政治认同”主要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产生的一种感情和意识上的归属感,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量[1]。而农民工的政治认同在以往时期由于受不公平待遇的影响而有所下降,形成一定程度的认同危机,但新时代的到来为农民工政治认同的提升提供了一个不可多得的机遇,这个时代就是“微时代”。所谓的“微时代”就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这种新媒介,也可以说成是“微媒体”,正急剧改变着人们的交流方式、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这种巨大的改变也为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一、农民工使用微媒体的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使用微媒体的情况
根据《CNNIC37: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88亿,而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占据2.9%*国家统计局.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也就是说农民工网民数量约为2000万。以“微信”“微博”为例,《2015年微信用户数据报告》显示,18~35岁的中青年为微信的主要用户群体,他们的比例高达86.2%;《2015年微博用户发展报告》显示,2.12亿微博用户中,17~33岁用户占据83%[2]。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以80、90后为主体的农民工对微媒体的使用还是相当普遍的。这一结论也可以在其他相关论文中得到印证。
(二)有关农民工微传播的分类
以“农民工”为关键词,在新浪微博上搜索将近有45 984个博主,而微信上由于受搜索条件的限制,目前仅查询到561个农民工微信公众号。就有关农民工微传播的分类情况来看,包括以下方面:1.维权型,即通过微媒体平台来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像农民工讨薪、农民工法律咨询、农民工服务平台(政务型)等;2.创业就业型,指以创业、就业为目的的微媒体,像农民工创业平台、民工超市、民工买手机、农民工网络培训等;3.信息交流型,主要是获取一些教育、消防、金融、科技等方面资讯,以及交流心情、心得等;4.生活娱乐型,是与农民工生活息息相关,在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发挥作用的微媒介,像农民工俱乐部、农民工街舞等;5.公益型,主要是社会各界对农民工提供支持的媒介,像共青团关爱农民工子女志愿服务、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农民工爱心团队、农民工公益基金等等。
通过对农民工使用微媒体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农民工深受微时代的影响,微媒体的出现为他们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种便利不仅作用在农民工的生活上,还作用于他们的生产和精神上。因此,微媒体也为农民工政治认同的提升打开了方便之门。
二、微媒体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影响
自农民工问题产生以来,农民工一直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被认为是社会的弱势群体,这种弱势地位引发的政治认同危机也一直被学者们所关注。但农民工发展至今,其权益和地位已经得到明显的改善,国家出台的相关政策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农民工的利益认同,缓解了农民工的政治认同危机。但农民工政治认同中的身份认同、制度认同、价值认同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还需要从多个层面利用多种手段去解决。目前,新时代条件下生成了新的方法和手段,由上文得知,农民工深受微媒体的影响,这种影响也作用在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上。而我们首先要做的是去了解微媒体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影响状况,才能对症下药地去利用微媒体这一手段去解决农民工的政治认同问题。
(一)微媒体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正效应
1.促进农民工政治意识的觉醒,提升其认同的主体地位。与政府主导的传统媒体相比,微媒体平台提供的信息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多;不仅是宣扬式的信息,也有很多批判式的。在这些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新一代农民工不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利益需求,而是追求其身份认同,追求其作为一个公民所应有的权利。这种意识的觉醒也提高了农民工的政治主动性。与此同时,“微媒体”赋予了每一个人平等的身份。以微博为例,每一个农民工博主都可以有自己的空间,可以自主决定是否发表观点或是转播、关注他人的信息,且每个参与者都是以平等的身份进行思想交流。他们使用的“微名”具有匿名性,可以在较少的限制条件下自由地表达或是评论政治观点和态度。因此,“微媒体”下农民工政治观点的表达自由性比较强[1],在微媒体下,农民工政治认同的主体地位也相应得到提升。
2.建立沟通渠道,提高了农民工的话语权。传统媒体下,农民工很少“发声”,即使媒体做过相关报道,那也是一种替代性的表达。而微媒体打破了这种言语瓶颈,使农民工与外界的沟通更加直接、具体。从微媒体现存的沟通情况来看,农民工的沟通在不断向外扩展,既有农民工内部的沟通,又有农民工与社会的沟通,也有农民工与政府的沟通。在这种无中介的沟通中,农民工的话语权在不断地提升,而许多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农民工的自我赋权[3]。有些农民工通过建立个人或群体自助平台进行赋权;有些通过加速传播,吸引注意力而促成政府议程设置;还有一些通过信息扩散来提升自我价值[4]。总之,微媒体拓宽了表达意愿的空间,使农民工在遇到问题的时候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微媒体来解决,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这也是农民工进行个体政治社会化的表现。
3.强化政治参与,增强农民工认同的有效性。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各级政府都普遍开设了本级政务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平台,使得越来越多的政府信息得以公开。通过这些平台,政府加强了与民众的互动交流,使越来越多的公民了解了政府的工作内容,并积极地参与到政府的各项活动中来。农民工在公民意识觉醒的今天其政治参与的意愿也在不断提高。而政治参与作为农民工政治认同的一部分,或者说是一种延伸,它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有效性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农民工可以通过微媒体来参与选举、问政,也可以通过微媒体进行信访、监督,在这种优越的条件下,农民工政治认同的广度、深度和宽度在不断地进行拓展。以往受信息鸿沟的影响,农民工不能获取有效的政治信息,因此,其政治看法相对比较片面,容易形成错误的政治认同或虚假的政治认同,使认同的有效性大打折扣,而微时代的到来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一缺陷。
(二)微媒体对农民工政治认同的负效应
1.复杂的“微信息”冲击着农民工的政治认同。首先,商业化、娱乐化的内容妨碍对政治议题的关注。作为微媒体的使用者,每当我们打开微信、微博或是QQ的时候,就会发现我们的屏幕被各种娱乐、八卦或是头条信息所覆盖,这些消息的传播大多是以吸引眼球为手段来达到迎合大众消费心理、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而大量的娱乐信息往往压缩了政治议题的空间。再加上农民工工作比较辛苦,除了上班以外,他们仅有较少的业余时间来关注其他事情,而唯有的闲暇时间又被一些消遣性信息所挤占,使农民工很难参与到政治议题的讨论中去。其次,负能量的信息打击农民工的政治自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也滋生了一些严重的问题,像腐败现象就是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不得不说的是,微时代的到来,为反腐行动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几乎每隔几天我们都能在微信、微博上看到官员落马的消息,看着这么多大大小小的官员落马,未免使我们心生余悸,而政府的形象也在我们心中大打折扣。政府作为政治认同的客体,其廉洁程度和政治认同息息相关[5]。除此之外,其他公共权力的异化现象以及社会矛盾的凸显问题也正在消解着政府的公信力,打击着人们的政治自信心。而农民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政治分析能力还相对较弱,当他们看到这些负面信息之后,往往不能以一种更加理性的方式来对待,到最后反而伤害了自己的政治自信心。最后,污名化、贴标签式的形象传播影响农民工的自我认同。由于第一代农民工刚刚从农村进入城市,其各方面的形象和素质还不能与城市人相比,再加上经济地位的低下,使他们常常遭到城市人的贬斥,导致农民工自我认同程度不高。但是新生代农民工往往接受了一定程度上的教育,有的一出生就生长在城市,可以说他们和城里的青年人没有多大差别。但是早期传统媒体对农民工形象的描绘已经对社会大众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这种印象往往包含着一些歧视的成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种形象的传播是对农民工的一种污名化或是贴标签的过程,而新生代农民工仍然背负着这一形象[6]。进入微时代,传统媒体的信息承载于新的媒介中,但农民工的形象还没有得到更进一步的改善,使得农民工的自我认同相对来说没有得到提升。而自我认同又作为政治认同的起点,如果自我认同得不到改善,农民工的政治认同也很难得到提升。
2.情绪化、非理性的“微传播”方式消解着农民工的政治认同。社会发展至今,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为了迎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微时代的信息供应呈现出快餐式的特点。以微博为例,每一个信息的传播者受到140个字符的限制,其言论的发表往往比较迅速,但也比较简单零散,当此类信息得以传播后,受众体往往不能了解全部的情况,容易做出错误的判断和评论。更多时候,微博成为人们情绪表达的工具,一些不连贯、碎片化的情绪语言往往会形成一种感染源,并迅速得以传播。基于此类特点,微媒体很容易成为谣言和反动势力的阵地。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他们相对比较年轻,对于极端情绪化言论还缺乏必要的理性批判精神,在众舆论压倒之势的影响下,他们的心中往往会燃起愤怒的火花,联想到自身的处境不良,很容易跟风式地卷入到这股潮流之中。在这种无序的政治参与过程中,农民工的政治认同很容易被消解。而从政府角度来说,这种情绪化、非理性的微媒体传播方式正消解着它的权威性。首先新媒体不属于官方运营主体,当遇到突发情况时政府不能及时有效地阻止信息扩散。其次,微媒体平台形成了一种自主的舆论场,在此领域中政府还不能够形成较强的控制力。因此,政府要想通过微媒体来提高农民工的政治认同还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三、以微媒体为路径依托提升农民工的政治认同
历史上各种社会问题的解决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背景,农民工的政治认同问题也一样,在微时代的条件下,我们选择微媒体作为解决路径势必会产生更好的效果。
(一)通过微媒体加强交流,满足精神需求,提升主体意识
我们知道要提高农民工的政治认同,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善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如果农民工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的话,就谈不上让农民工来提升自身的政治认同。而农民工问题发展至今,其物质需求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满足,特别是最近关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治理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意见》等政策的出台为农民工的生活提供了更可靠的保障。但是,据调查,新一代的农民工并不满足于此,他们不单单是为了生存而生存,其精神需求也在进一步地增长。
新生代农民工渴望更加公平的社会,他们希望与外界进行交流,希望发出自己的声音。因此,新生代农民工应该好好把握时代机遇,利用微媒体去拓展交际,发展自我,形成主体意识,行使一个公民应该行使的权利。而且只有通过交流才能增进人际信任,继而是组织信任和政治信任,只有交流才能减少他们的剥夺感和疏离感[7]。而社会各界以及政府部门也应该积极与农民工进行交流,通过微媒体去减少这种隔阂,并帮助农民工去提高他们的信任感和认同感。
(二)重塑农民工的新媒体形象,清除污名,提高身份认同
传统媒体中,农民工的形象被定格化,这种形象大多与弱势、文化低、没能力、没素质等相联系。而这种污名也延伸到了微媒体上,但是微媒体起步比较晚,而且正处于发展时期,在这个时候重塑农民工的形象还不算晚。因此,要想改变农民工的自我认同,就要从塑造“微形象”开始。
首先,农民工在微媒体的使用过程中要保持良好的形象,采用理性化的表达方式来发表言论,尽量减少新增的坏印象。同时利用“微交流”去扩大自己的人际圈,通过与城市居民的互动来减少隔阂,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8]。农民工还要提高自己的媒介素养,积极参加企业或是政府的微群活动,在活动中去改变社会对农民工群体的原有认知。其次,微媒体作为一种传播介质,它对农民工形象的维护也负有伦理责任。毕竟原有的媒体形象打击了农民工的自我认同,使其社会融入感降低。因此,微媒体在进行传播的时候要减少歧视性的色彩,以一种更加中立和科学的态度来为农民工的形象负责。再次,政府部门应该对农民工做出新的界定,最好能改变政策文件中对“农民工”的这一称呼,因为这一称呼往往会令农民工群体产生无名的自卑感。而事实上,大多数的农民工已经成为真正的市民和产业工人,只是局限于户籍制度而无法改变身份。同时,政府也应借助新的媒介对农民工的正面形象进行宣传。
(三)建立微媒体组织,改变农民工维权的非制度化方式
在众多的维权事件中,农民工的权利意识在不断地觉醒,他们越来越认识到单个人的作用是非常有限的,而组织的集体效应却可以无限放大。但是由于农民工的流动性比较强,在现实生活中他们不能形成强大的组织联盟,因而其在权利的争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障碍。而微时代的到来恰恰为农民工组织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平台。如果农民工能在微媒体上形成强大的组织,那么他们争取权利的活动也将变得更加有秩序,更加制度化。以组织的形式与政府沟通也往往会形成更加有利的效果,这种效果反作用于农民工群体,将从整体上提升农民工的政治认同。
从一个方面来说,农民工可以加快微媒体自组织的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农民工在微信平台上的组织还比较少,不能形成群体效应。因此农民工还应加强自身组织的建设,这些组织不单单是维权方面的,还可以是就业创业、培训学习方面的。更重要的是要形成一个更具权威性、更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组织,除此之外各个地方也需要建立本地区的农民工自组织。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农民工可以纳入到现有的工会当中去。目前微媒体上已经开始出现地方性的农民工工会。由于工会是一个现成的、发育比较健全且影响力极其广泛的组织,农民工加入进去,势必会增强自身的实力。因此,依靠微媒体平台建设农民工工会将是一条切实可行的路径。
(四)打造微媒体政务空间,加强政治认同主客体间的交流
政治认同是认同主体对政治客体的一种心理归属感,因此,加强主客体之间的交流是形成政治认同最直接而有效的方法。而现实生活中,政府与农民工之间的交流比较少,即使有所交流,那也是一种间接而狭隘的沟通。而微媒体平台正在打破这种限制,越来越多的政府及其部门正在建设政务微博或微信政务公众平台。从一开始建立的政务微博情况来看,它的发展的的确确增进了政府与民众之间的关系,但是微博有其自身的条件限制,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交流。而微信政务平台则弥补了微博的缺陷,使得农民工登录微信,只要加入政府的公众号便可随时随地获得政府的工作动态以及其他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这要比电脑更加方便,可以说是一个缩小版的政府门户网站。农民工若是有什么意见或是情况反映都可以在此平台上进行发表或投诉。因此,政府要想提升自身的公信力,就应该顺应时代,加快微政务的建立。首先,要向公众宣传政务公众号;其次,要增加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再次,要设专人负责在线信息的交流;最后,还要积极向农民工提供相关的就业信息。如此一来,农民工在这种直接的交流过程中对认同客体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其归属感也会相应增强。
(五)提供微媒体救济平台,巩固农民工的最后权利防线
我们知道农民工维权大多不愿采用制度化的途径,而是选择像自焚这样极端化的手段来解决,究其原因,是因为政府在处理类似的事情效率比较低下,而诉诸法院也因为较高的成本和较长的时限令人望而却步。因此,时间和距离的间隔总是让农民工无法获取相应的救济。
而微媒体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并打破了时空限制,为农民工权利的维护提供了更加方便的救济途径。因此要想提高农民工的政治认同,就需要政府或司法团体大力建设“微救济”。就司法团体而言,可以建设一些有针对性的微平台,像“农民工法律援助”“农民工法律咨询”或“农民工律师事务所”等,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这些“微司法”的存在还相对较少。对政府而言,一方面要保证互动交流平台的畅通性,还要加强对投诉的处理力度;另一方面,政府需要把信访工作延伸到微媒体上,并保证“微信访”的有效性。可以说,作为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防线,若微救济发生不了任何作用,农民工暴力维权的事件还将继续发生。因此,政府和社会各界一定要高度重视利用微媒体平台来加强对农民工权利的救济,防止政治不认同现象的发生。
(六)加强对微媒体传播的管理,建设政治认同的良好环境
由于微媒体在提升农民工政治认同的过程中并非都起着积极的作用,从上文可知,它在传播的过程中也会夹杂着一些不良的信息。正是因为微媒体具有匿名性的特点,一些情绪化、非理性的言论严重影响了微传播的正常秩序,这就需要政府加强管理,建设一个政治认同的良好环境。
首先,国家要加强相关立法工作,使法律内容不断适应微时代的要求,并通过大力宣传使农民工了解其作为微媒体的传播者和受众所具有的权利和需要履行的义务。同时还要实名认证来加强微媒体政治参与的准入和监督机制。其次,政府还要注重对舆论的引导和控制。在不影响言论自由的情况下,可以设立一些专门机构或是进行技术优化来对微媒体信息进行过滤,也可以培养一些网络“意见领袖”去引导微媒体言论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发展。其实最好的方法是政府及时公开信息,占领舆论阵地,规避网络谣言[9]。最后,针对具体条件下农民工微传播的管理,政府还要加强对他们的网络培训,提高他们的媒介素养,消除农民工在面对复杂信息时存在的迷茫和冷漠的心态。总之,政府要利用各种有利的条件来优化微媒体的传播环境,使农民工能够获得有效的信息来提高自身的政治认同。
[参考文献]
[1]孔德永.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政治认同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6.
[2]沈浩卿.2015年中国社交媒体核心用户数据分析[EB/OL].(2015-12-22)[2016-1-30].http://www.rmlt.com.cn/2015/1222/412282.shtml.
[3]陈韵博.新媒体赋权:新生代农民工对QQ的使用与满足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11,(8):22—25.
[4]成奇.微博事件中弱势群体赋权现象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2013.
[5]杨丽莉.网络公共领域中推进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4.
[6]刘力,程千.主流媒体话语表征中农民工阶层的形象意义[J].求索,2010,(1):110—112.
[7]唐兴军,王可园.新生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困境探析——基于信任的视角[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2014,(5):104—109.
[8]安雅丽.新媒体视域下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参与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5,(7):70—72.
[9]孙莹.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中国公民政治认同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2.
〔责任编辑:徐雪野李彬琳〕
[收稿日期]2016-01-21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微时代农民工政治认同及提升路径研究”(15ZZD01)
[作者简介]吴萌(1992—),女,河南汝南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政治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D0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5-011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