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化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应用
2016-02-05张怡菲
张怡菲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 100081
生活化模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的应用
张怡菲*
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远远超过了生活的现实,极大的遮盖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解释并改造设备的本质精神。对此必须要强烈互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生活化,实现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智慧、情感、信念和思维的应用。这以目标的实现途径为改革现有的哲学教学模式,在课外实践活动和教学环节中加强哲学与学生生活和世界之间的联系。文章在课堂教学的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生活化展开思考和设计。
关键词:生活化模式;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应用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生活中的回归,是近年来我国哲学界研究人员和教学中发出的强烈呼声,人们逐渐从以往的教条以及形式主义中走出来,沉痛的感受了的陈旧教学模式下的消极教学效果,认识到必须要重新对哲学的文化理念进行理解,转对教育观念和教学模式进项转变,显示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价值和思想价值,提升哲学的教学实际效果。
一、哲学教学生活化的价值设置
哲学教学的生活化在教学上主要就是要从微观的生活和经验开展相应的叙述,但是学生未来的生活中不仅仅有个人的微观日常生活,同时还有宏大的社会生活。[1]如:职业、交往、政治和精神等生活。对此哲学化教学在生活化中的生活设定存在两方面的要求,一是在教学的起点上,要从学生的感性认识开展哲学述说,其中感性生活不但包含了学生的微观和日常生活,同时还要包含学生在学习中学习的知识,在交往和社会观察中获得的生活实质。[2]二是在教学的目标指向中,不但要关注学生在未来生活中处理个人微观生活的方式,还要对学生未来的精神生活实现关注,并引导学生学会处理个人、自然、生活、他人以及社会的关系。
二、重组教学内容
结合教育部门编制的教材,在保证哲学原理的准确和完整基础上,突出基本的知识的理论和讲解,有效压缩教材的论证,重点联系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和感性经验。
打破传统的教材框架,以专题授课形式,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应用的改革开放问题以及四化建设等过程展开研究,有效阐述其中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应用,阐述科学真谛,实现对学生的教育。在对原理进行讲解中要充满生活和时代气息,有效提升教学的现实性,诚服性和针对性,以分析和解决问题为基础,增强教学的时效性。
定期在相关的哲学论坛网站上,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针对学生当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探讨,认真思考学生在成长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满足学生的实践诉求,保持学生对生活期盼、哲学理论的创新等。
采用科学手段修订教学计划,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开设哲学中的美学、文学、社会学、科技等延伸性选修课,对马克思哲学生活化的延伸实行进一步的丰富,构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生活之间的多为知识网。[3]
三、创设生活化教学语境
利用中国化对国外或是古人的思想和话语进行揭示,不要直接对古话和外语进行复制讲述,特别是要避免出现各种黑化、胡话等哲学真理的话语污损,避免对黑格尔、胡塞尔等人的哲学原理真义的滥用,将可以用汉语表达方式的原理实行深入浅出的降解,将哲理进行讲透说白,避免学生出现对大道理的不明白,看似这样的课堂讲授具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无法实现马克思主义教学的生活化。
采用讨论、对话等方式对教学内容进行演绎,实现哲学在学生生活中的自然融入,使学生可以真实的体会哲学中的智慧、经验、情感支持。
微课堂精心准备和选择生活化思想案例和材料,并且可以自然的引出相关哲理性语言和思维,利用哲学思想和原理,理解、阐述现实生活和世界。
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破除师生之间陈旧的人格壁垒和传统的师严道尊模式,推崇尊师爱生和互助合作的新教学风尚,打破教师在课堂上的完全霸占。重视学生和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自由、活跃灵活的思维扩展、教学相长学习环境。
采用多媒体及现代化教学设备,建立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中实现灵活性教学,活跃生活氛围,营造实践情景,学生处于情景交融的影像教学环境中领悟到哲学的睿智,学生也可以在自由的环境中进行思考,相互之间相互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体会,相互协作实现最终的自主寻求求证。
四、实现教学课堂在生活中的延伸
把社会看做是课堂,在教学实践、节假日或是参观展览等过程中,利用课余的时间片段,设定相关主题,展开相应的调查工作,在自主撰写调查问卷中,实现对课业论文的设计,在实际的生活过程中,开展哲理性观察,对生活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利用哲学原理和知识进行说明。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培养下学生开展自主调查的兴趣,在接触社会实际现象中自觉的产生思考,逐渐形成对社会和对生活的反思、批判等意识,在真善美以及知情意的结合基础上,表达哲学教学的生活化诉求。
积极开展学术社团活动,或是组建兴趣小组,对学生的隐性课程实现引导,在多种多样的自主学习中培养哲学精神。例如可以借助“哲学学术组”等社团,利用各种社团活动,组织课外哲学讨论和学术交流,开展学术讲座和学科研讨活动,在积极的讨论和研究中深刻理解哲学思想和原理,最终实现对原理和思想的积极应用。通过以上措施,在不断的实验和探索中,高校的哲学原理教学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小结
总之,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生活化,就是要实现哲学关注生活教学目标下,实现在教学内容上重视对生活场景的创设,教师要将抽象的哲学教学内容,延伸至学生十分熟悉和关注的生活上,保证学生从生活中体会哲学的原理、智慧、知识、态度、情感等,对学生必然会经历的社会情景进行创设,在问题情境、冲突讨论、研究模拟中实现将以上知识、原理、情感、价值观等最终应用在实际生活中。切实发挥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学生产生的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严超.简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生活化回归[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12):210-211.
[2]李小俊.论哲学教育的“哲学方式”——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生活化的范式[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4(z1):47-51.
[3]谢晓健.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生活化刍议[J].青年与社会:下,2015(5):306.
中图分类号:B0-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3-0168-01
*作者简介:张怡菲(1984-),女,蒙古族,吉林松原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学院2013级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