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雍和宫御制喇嘛碑汉文、藏文碑文比较

2016-02-04西藏民族大学陕西咸阳7120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雍和宫碑文乾隆

孙 岩(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雍和宫御制喇嘛碑汉文、藏文碑文比较

孙 岩
(西藏民族大学,陕西 咸阳 712000)

【摘要】雍和宫御制喇嘛碑是乾隆皇帝撰写的一篇雍和宫小传,概述了雍和宫由亲王府、行宫到喇嘛庙的发展过程,以及改宫为庙的目的。通过雍和宫御制喇嘛碑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清朝的民族、宗教政策以及民族间的关系。

【关键词】雍和宫;碑文;乾隆

雍和宫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院,同时也是较为特殊的藏传佛教寺院,它是清朝入关后第一座潜龙邸改庙建寺的藏传佛教寺院。雍和宫原为明朝内官监的官房,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康熙帝册封其四子胤禛为“多罗贝勒”,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帝驾崩后,胤禛继位。雍正三年(1725年),雍正帝因其为潜龙邸,改名为“雍和宫”作为他的一个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其子弘历继位成为乾隆皇帝,将雍正帝棺柩移至雍和宫内。乾隆二年(1737年),雍正帝的棺柩从雍和宫移葬到清西陵的泰陵。此后乾隆帝又将雍正帝的画像供奉于雍和宫的永佑殿内,命名为“神御殿”。此后,乾隆帝按季节到神御殿行礼上祭,这时的雍和宫是清帝供祭先人的影堂。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帝将雍和宫改为藏传佛教格鲁派寺院,仍命名为雍和宫。

一、雍和宫御制喇嘛碑的历史及作用

进入雍和宫后,在昭泰门和天王殿(即王府时期的雍和门)之间,天王殿门前左右两边,各有一座黄瓦碑亭,这两座碑亭,因其所处的方位,又称为“东碑亭”和“西碑亭”。这两座碑亭就是著名的“御碑亭”,也被称为“四体两统碑”。“御碑亭”是指碑上的文章为乾隆皇帝亲自所作,所以碑石被称为“御碑”,亭子则被称为“御碑亭”。而所谓“四体两统碑”,就是把一篇碑文译成四种文字,分别刻在两座碑石上面,每座碑石上刻着两种文字。西碑亭上刻着汉、满两种文字,东碑亭上刻着蒙、藏两种文字。

关于“御碑亭”,据《雍和宫志略》载:“是充任导游的喇嘛们为抬举这碑文的声价所造出来的。以为一个皇帝三个王爵所亲笔写的碑文,必能把碑的声价抬高了。但是策凌和颇罗鼐他二人,都是军营出身的武夫,不只写不好字,并且所认识的字也有限。这‘一帝三王’亲笔写碑文的这个附会的传说,当然是子虚乌有之事了。”

“清朝的御制碑或御碑文,从写文章到上石刻字,全都有一定的程序。雍和宫‘四体两统碑’的程序是这样的:弘历写完原稿,指派南书房某一翰林为之顺稿。顺稿以后,再指定南书房四名翰林,用楷字墨书四份,名叫‘誊稿’,又叫‘誊清’。将弘历的原稿收存于‘懋勤殿’。在四份誊稿中选出一份字体端正的交武英殿修书处,用朱墨摹写下来,就是汉文的‘书丹’。将第二份交‘翻书房’,由翻译进士译成满文,把这满文‘誊稿’送交武英殿修书处用朱墨摹写下来,就是满文的‘书丹’。把第三份送交理藩院蒙古房译成蒙文的‘书丹’。其第四份交‘唐古忒学’(藏文学校)的藏文教习译成藏文,并将藏文‘誊稿’送交武英殿用朱墨摹写下来,就是藏文的‘书丹’。由武英殿将汉、满、蒙、藏四种文体的四份‘誊稿’和四份‘书丹’一并送呈弘历审阅。经过弘历审定批准之后,才能再行转交武英殿上石刻碑。这是清代刊刻雍和宫‘四体两统碑’的程序。如果只是汉文一种字体,才有可能由清帝自己撰文,自己书丹,或由武英殿修书处直接朱摹。这种自行书丹或由武英殿直接朱摹的碑文,才能称为‘御笔碑’。也有把清帝的原作底稿直接上石,既不誊清,又不朱摹,这种碑石名叫‘御草碑’。”[1]

雍和宫御制碑文是乾隆九年改雍和宫为喇嘛庙的时候,是乾隆皇帝亲自撰写的一篇雍和宫小志,记述了雍和宫由亲王府到喇嘛庙的发展过程。大意是说,雍和宫是他父亲雍正皇帝初次受封时的府邸,坐落在京城东北方,与太学、国子监左右相望。雍正皇帝继位后迁居皇宫,把原来居住过的雍亲王府命名为雍和宫,列为宫廷禁地,派官兵守护。到了乙卯年(即雍正十三年),雍正皇帝龙驾宾天。乾隆皇帝想到雍和宫是他父亲登基前的府邸,在这里居住了将近三十年,于是就把殿堂装饰一新,殿顶改复黄色琉璃瓦,将雍正皇帝的棺柩停此受吊。乾隆二年,雍正皇帝的棺柩移葬于易县清西陵,即泰陵。此后,雍和宫成了供奉雍正皇帝影像的殿堂,乾隆皇帝每年按时亲自到这里行礼上祭,到现在已经十年了。乾隆皇帝认为,雍和宫是他父亲发迹的地方,不应该在做府邸赐给雍正皇帝的子孙后代。但如果长期空置在那里,就会萧条下去,难以长期保存。从前,皇考(雍正皇帝)孝敬皇祖(康熙皇帝),把康熙皇帝居住过的行宫改为佛教圣地。“福佑寺”,是康熙皇帝幼年因避痘而居住过的处所。“恩佑寺”,是康熙当了皇帝以后,每年消暑纳凉、避痘听政的地方。不仅如此,历史上也有不少皇帝,将自己曾经居住过的地方改为佛教寺庙。因此,乾隆皇帝效法祖制,效仿他父亲尊藏传佛教的遗愿,将雍和宫改建成了喇嘛庙。

二、雍和宫御制喇嘛碑汉文、藏文碑文比较

无论是史料记载还是传说,雍和宫御制喇嘛碑的汉文碑文为原件即其他三种文字为汉文碑文的翻译。费迪南德D·莱辛是这样描述雍和宫御制喇嘛碑的:“汉文碑铭自然被视为原件,满文碑铭与之最为接近,蒙古文碑铭则相去甚远,而藏文碑铭只是大体上与其他三个碑铭相符。三个非汉文碑铭的措辞当然要适合人们表述的心理结构。由于理性的满族人至少从文化角度上被视为汉人,因此,满文碑铭只是在汉文引喻的简化上有较大的偏差。其碑铭上几乎没有什么佛教用语。蒙古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寺院令人目眩的露天表演是演给草原上那些桀骜不驯的子孙观赏的。尽管有百年的近邻关系,但他们极少受到汉族精神文明的熏陶。从古代汉族传说和诗歌中借用的修辞风格让位于具有佛教特征的思想风格。”[2]

雍和宫御制喇嘛碑汉文碑文全文共743个字,汉文颂词由八节组成,每节八行四个字,总计256个字。藏文碑文共1389个藏文字,藏文颂词也是由八节组成,每节八行七个字,总共448个藏文字。

从雍和宫御制喇嘛碑的汉文和藏文中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以及他所领导的清政府统治阶层,对于不同民族的传统文化有很好的把握,汉文碑文用辞藻华丽的语言叙述雍和宫的历史,同时在文中多次提及孝道。从雍和宫御制汉文碑文可以看出,乾隆皇帝以及清朝的统治者自康熙朝开始其文化就深受儒家文化影响,特别是儒家中“孝”的思想已经根深蒂固。汉文碑文华丽的语言以及对孝道的赞誉深受儒家学者的喜爱,这也体现出在清朝以及清朝统治者的心理,喇嘛庙虽然是藏传佛教的寺庙,但不仅仅是藏族的寺庙而是属于清朝统治下各个民族的。

与雍和宫御制喇嘛碑的汉文碑文相比,其藏文碑文并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只是用简单的语言来叙述雍和宫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藏文文献中所使用的佛教语言,虽然藏文碑文是由汉文碑文所翻译而来的,但是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尊重藏传佛教的思想文化。就如费迪南德D·莱辛所说:“碑铭中出现的藏文是一种单音节文字,因此只要简单的诗文结构,其诗作依据的是同样数量的音节。当用赞美诗的韵调诵读时,佛教辞藻展现出其令人眩惑的华美。雪域西藏的藏人难得赏识不是用他们熟悉的词语写成的文章,这些词语因用在他们自己的神圣经文中而被神圣化了。”[2]

三、总结

综上对比发现:清朝统治者在民族、宗教政策上实行较为开明的民族、宗教政策,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清朝政府虽然在文化上对人们有所制约(如在科举考试中只准使用八股文,以及文字狱),但是,对于有利于其统治的文化是积极吸收、实行的;在我国历史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中,只有满族统治的时间最长、地域也相对较大。这与清朝统治者自身的努力密不可分,据记载:“弘历十分关注边疆民族事务,他熟谙满、蒙、汉文,粗通藏语、维语”;在雍和宫御制喇嘛碑的藏文翻译中,雍和宫有两种翻译,即和前者是雍和宫的藏文音译,而后者是雍和宫匾额上的藏文名称。而雍和宫的藏文翻译与甘丹寺( )在名称上的相似之处,不能不说是清朝统治集团有意为之。甘丹寺是拉萨三大寺中最特殊的一座喇嘛庙,它是由宗喀巴亲自修建的,将雍和宫与甘丹寺放在同一地位,既能体现雍和宫在藏传佛教的地位,也可以说明皇宫同雍和宫的关系就如同皇宫同甘丹寺的关系,即清朝政府是统领西藏的中央机构,甘丹寺等喇嘛庙是清朝政府统治西藏地区的政教合一的机构。

参考文献:

[1]魏开肇.雍和宫漫录[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2](美)费迪南德D·莱辛(著)向红笳(译).雍和宫——北京藏传佛教寺院文化探究[M].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孙岩(1988-),女,黑龙江省牡丹江人,咸阳市渭城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K87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雍和宫碑文乾隆
雍和宫戏台及其献戏活动考略
敖汉旗万寿白塔蒙古文碑文新释
慧思陶勒盖碑文解读
阜新元代大玄真宫祖碑碑文新录
《雍和宫》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来尬诗吗
北京雍和宫唐卡的绘画题材分析
工布江达县“万善同归”碑文考释
雍和宫与雍正的传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