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影视剧中 “古镇形象”对古镇社区的影响——对丽江古城和大理龙下登村的案例研究

2016-02-04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区治理影视剧

高 霖(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影视剧中 “古镇形象”对古镇社区的影响——对丽江古城和大理龙下登村的案例研究

高 霖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00)

【摘要】当下,在影视剧中植入古村镇以衬托故事情感基调的手法越来越普遍。古村镇作为一个文化场所,依赖影视剧的大规模受众能力,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去观光游览。而影视剧塑造的“古村镇形象”与古村镇现实之间往往存在着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对古村镇的原生形态与传统文化形成了冲击。如何在满足“他者”的体验追求、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并传承古村镇民族传统文化,保障民族利益,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影视剧;古镇形象;社区影响;社区治理

2014年国庆黄金周,一部名为《心花路放》的电影令无数观众对影片拍摄地心驰神往。作为影片主要拍摄地的大理市龙龛村委会龙下登村的旅游业瞬间火爆起来,龙下登村这个昔日默默无闻的白族传统古村也因此成为旅游热点。电影《心花路放》以植入古村镇的方式,使其服务于故事剧情的同时,也给受众带去有关拍摄地的信息感知,成功地对拍摄地进行了营销,为拍摄地社区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带去新的启迪。

一、影视剧的古镇形象

影视剧对古村镇的植入是当下比较流行的一种拍摄手法。为了衬托影视剧的故事基调,制片人在作品中将富有民族特色文化、具有与大城市不同人文风情的古村镇作为故事发生地。不同题材的影视剧,向观众展现出的古村镇面貌也是形形色色的,从而形成了影视剧中的“古村镇形象”。

(一)非物化型古镇形象

影视剧中“非物化型”古村镇形象,是指影视剧的相关故事侧重于以拍摄地的历史文化、民情风俗为依托,以植入古村镇的历史文化内容为故事背景,在为观众提供娱乐性的同时,也让观众接受较为真实的地方性知识和民族历史文化。

《木府风云》是一部典型的塑造内化型古村镇形象的电视剧,该剧以民族团结和谐为主题,以纳西族历史和民俗风情为线索,以云南丽江地域风光为故事基调,蕴含着思想、历史、艺术和人文的集合。《木府风云》尊重了木府时期真实历史,内容丰富有内涵,没有鲁莽的善恶判断,纳西族的善良、聪明、包容、大度等这些美德主要通过阿勒邱这个人物形象来体现,将纳西妇女的美德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剧中。

(二)物化型古镇形象

影视剧中“物化型”古村镇形象不以拍摄地历史、文化、民情风俗等信息为主,而是花大笔墨对其外在可视的自然风光、民居建筑等进行描述,以古村镇外显风光来衬托影视剧故事情节。

电影《心花路放》是一个代表,剧中描绘最多的是大理的洱海与海景客栈,它告诉受众大理“有风景秀丽的海、有舒适休闲的海景客栈”,电影花了接近30分钟描绘了洱海碧波荡漾的风光,描绘了年轻人摆脱大城市的嘈杂、逃避生活中遇到的不悦与烦恼,来到洱海边宣泄自己的情感,电影并未对当地洱海边人文风光做过多交代。

再例如《一米阳光》中的丽江古城形象,坐落在边疆地区,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只有小桥流水,是一个环境安静优美的休闲胜地。故事以丽江古城环境的幽静朴实为情感基调,讲述一个不带俗世繁华,真实淳朴的爱情故事。《一米阳光》注重对古村镇的外貌风景描写,以古城安静悠闲慢生活的特质为影视剧故事做情感铺垫。

二、影视剧中的“古村镇形象”效应

影视剧对古村镇的营销,使得古村镇从不同渠道受到关注,媒体和各大网站开始借着影视剧的热潮宣传旅游目的地。在大理和丽江,“跟着《心花路放》去洱海”、“寻找丽江一米阳光”、“《五朵金花》的故乡”等标题层出不穷,游客开始通过微信、微博等关注古村镇。《心花路放》在大理的取景地在电影中并未作明确交待,游客都是通过网络查询与网友互动找到拍摄地,原本一个知名度不高的洱海边小村落龙龛村顿时游客满盈。

“物化型”与“非物化型”影视剧形象引来的寻访者也不同。受影视剧“物化型”形象影响,古村镇形象的寻访者倾向于外显信息的追求。比如电影《心花路放》播出后,一是出现了一些“寻找爱情去大理”的旅游宣传;二是,洱海边出现了许多类似电影情节般在洱海边骑行的年轻人;三是,来这里的年轻人基本都是追星族。据笔者对龙下登村农家乐和小卖部老板的调查,许多年轻人都是来寻找“梧桐客栈”的,他们一来就问“梧桐客栈”在哪里,然后就直奔客栈去了,而对龙下登的历史文化和民情风俗的关注度则较低。

“非物化型古村镇形象”引导外来者开始一场关于古村镇历史文化的深度知识追求。比如电视剧《木府风云》就带动了木府、纳西族乃至丽江的深度文化旅游。据了解,《木府风云》播出之前,木府的游客量不多,而且很多游客都是走马观花,到木府门口看一眼就走了;《木府风云》播出之后,游客量增长惊人,来到木府的游客开始向导游提出以“木氏土司”、“木增”、“阿勒邱”、“木府历史”、“丽江历史”为关键词的疑问,不同于以往简单的走马观花的形式,游客开始有了对木府历史文化内容的新的体验和追求。

三、影视剧影响的古镇社区的变化

(一)影视剧对古村镇带来的积极影响

1.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丽江古城在《一米阳光》播出后(2004年),当年丽江接待游客360.2万人次,比电视剧播出之前增加了近20%的游客量,旅游收入为31.8万元。

大理龙下登村在《心花路放》放映后,共接待团队和游客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了17%,①20多家客栈每天接待800多人次,每天还有2000多人入村游览观光。2012年至2013年全村经济收入涨幅为10%,2014年电影效应带动全村经济收入涨幅达到24%,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旅游从业人数在电影播出后涨幅最高,达到36%。

据笔者对整个龙龛村海岸线3公里以内的71家酒店客栈初步调查统计,2011年及以前开业的仅3家,2012年开业的有7家,2013年至2015年开业的共61家,占了酒店客栈总数的86%。其中2013年开业的19家,2014年23家,2015年上半年开业的有19家。

2.为当地社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旅游业以及相关服务业的兴起,也为当地人带来很多的就业机会,龙龛村全村从事居民客栈与农家乐服务有47家,其中《心花路放》拍摄地龙龛村委会龙下登村就有37家。客栈、餐饮、自行车行、导游的发展,为龙龛村及附近居民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旅游从业人员在2012—2014三年分别是1000、1100和1500人,《心花路放》播放当年(2014年)从业人数增加迅速,居民收入也从2012年的人均7271元增加到2014年的10715元。

3.带来了古村镇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

影视剧带动下旅游业的发展,为古村镇带入资本的同时,也为古村镇注入了富有现代气息的文化与生活方式。《一米阳光》为丽江古城营造出一种安静清幽的气氛之后,很多倍感大城市压力的年轻人来到丽江古城寻找自由生活,追求内心的体验和精神享受,一批年轻人在古城酒吧做了原创驻唱歌手。据业内人士估计,丽江本土的原创歌手有100多人,每年通过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原创音乐专辑在10张左右,问世的原创歌曲(包括汉语和纳西语)有100多首,丽江古城开始有了创意的力量。②

以传统农耕渔猎生活方式为主的龙下登村服务业开始兴起,部分村民从中受益,开小饭馆的张女士说:“以前都是种地,现在开着餐厅不用去种地,觉得轻松很多,因为自己年龄大了也做不动农活了,而且现在开饭店都是自己开自己得,不用担心粮食收成不好。”农家乐的李女士对从事旅游服务业也是很欣喜的。在龙龛村委会龙下登自然村,人们主要从事的与旅游相关的行业类型,包括客栈经营、饭店经营、自行车租车行以及包车司机,在这些服务业对就业的带动在妇女中最为明显,妇女的人口占2/3,主要是在餐厅以及客栈工作。由于游客量的增多,龙龛村开始开展普通话学习普及行动,并且正在计划进行英语日常用语的培训学习,为下一步进村旅游的中外游客服务。

(二)影视剧对古村镇带来的消极影响

影视剧带动下旅游业的发展对古村镇带来了很多问题,其一是对古村镇生态环境的影响。自电影播出后,龙下登自然村客栈增至28家,其中只有6家是村内人经营的,其余22家都是外地老板。外来人员环境意识相比本地人就较为薄弱,游客与商人的大量进入产生了更多额外的生活垃圾。《心花路放》上映后,龙下登村的海景客栈接待游客量骤然增多,留下的是遍地的脚印和垃圾,客栈清洁人员的工作量比从前多出了三倍。其二是对古村镇传统文化的影响。龙龛村委会龙下登自然村现在已经成为热门旅游景点,越靠近洱海旅游设施与游客分布越密集,居民房屋大多已经出租,传统白族民族被客栈老板改造,装上落地玻璃窗,装修出现代风格的海景看台。龙下登村海岸线已然成为游客的天地,当地村民除了总是旅游服务业之外,平日已经鲜少踏入这片地域。

很多大理人在观看《心花路放》之后,对其中直指“要艳遇、去大理”的口号与观念非常反感,他们认为大理不是一夜情城市,千百年来大理一直是一座厚重的城市。它的历史,它的人文,它的美景,它的故事都风雅地沉淀在人们心里,但一部名叫《心花路放》的电影,却把之“刻画”成又一个“艳遇之城”。

这一现象在在丽江古城尤为明显,《一米阳光》中女主角在丽江邂逅三天短暂的爱情,也成为许多年轻人的追求。游客们有的是带着猎奇的心理到丽江寻找艳遇,有的则天真的认为丽江可以找到艳遇。以此对应,丽江古城里也出现了一些“职业艳遇男”,他们打扮成少数民族汉子的样子,时常在酒吧与外来女“艳遇”一番。丽江本该给游客留下的印象是风景优美、民族文化深厚,丽江古城本应该以历史民族文化取胜,然而在商业行为的渲染下,“艳遇之都”的暧昧,“酒吧街”的喧嚣都为丽江古城的文化传承带来威胁。低俗文化的不断走红,意味着丽江古城传统民族文化的不断式微,商业化的行为不计后果,使得古城的文化面貌正在变味。③

四、关于影视剧中“古村镇形象”构筑的思考

(一)影视剧“古村镇形象”须与古村镇文化价值观相符

前文提到影视剧中对古村镇形象定位能够引导游客的旅游体验需求,“非物化”型的古村镇形象因民族、历史内涵较深,为古村镇带来的是民族自豪感、历史自豪感以及追求历史文化游的游客;而“物化性”古村镇形象故事性、虚拟性较强,主观意识较为浓重,所以影视剧中对古村古镇文化定位并不能完全反映古村镇的真实文化形态,或者与古村镇真实文化形态毫无关联。

“物化性”古村镇形象很容易不被当地人认可,比如类似“艳遇”这样低俗媚俗,与当地价值观念完全相悖的内容就不能被接受。纳西族有殉情的故事,根据史料记载,纳西族殉情的事实是:“未婚男女,野合有素,情隆胶漆,伉俪无缘,分袂难已,即私盟合葬,各新冠服,登悬崖之巅,尽日唱酬,饱餐酒已,则雍容就死,携手结襟,同滚岩下,至粉骨碎身,肝脑涂地,固所愿也”纳西族殉情本是赞颂纳西族对爱情的忠贞不二,然而在商业行为的渲染下,这些美好的爱情观都被歪曲为猎奇的心理,成为商业炒作的噱头。龙龛村的居民对“艳遇”也表示出明显愤怒,坚决不允许《心花路放》中客栈原型经营电影出大笔墨描写的为青年提供“艳遇场所”的酒吧。

(二)古村镇社区发展离不开居民参与

当今许多文化旅游对民族文化的开发中,地方政府或者企业在强调对民族文化的开发利用,真正的主体(居民)反而成了旁观者,民族老百姓成了与新的表演文化毫无内在联系的“演员”或“观众”。正因丽江古城原居民大量迁出,使得丽江古城文化变迁速度之快且没有有效力量进行阻止与约束。在政府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依靠古村镇社区的力量,社区居民自愿参加社区的各种活动和事务的决策、管理和运作,并由群众集体选择社区代表对社区进行实际的管理监督工作。由群众自发进行的社区治理才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从居民角度出发,保证居民利益、民族文化生境。④

龙下登村村民的行为给了我们启示,在影视剧带动下旅游产业发展之际,文化生境倍受威胁,村民们开始极力保持着自己村内原本的文化、环境特质,不跟随影视剧的步调发展,不营造过分商业的环境与商业噱头。龙下登村有自己的村民理事会,几位带头人都是村民投票选举产生的他们心目中德高望重的领头人,这是大理州第一家自然村村民自治的组织,明确实施“村民的事村民办”的理念。来自基层的农民组成的理事会对龙下登村的文化生态保护都在努力着,他们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里,这里是他们的家园,他们要承担保护家园的责任。2014年10月24日,龙下登村在村民理事会的带领下,通过村民代表会议表决通过了《龙下登白族自然村村规民约》,其中就明确规定村民以及外来投资、居住、务工、休闲度假人员应当遵守村规民约,爱护自然环境、尊重民风民俗以及宗教信仰;不得向洱海倾倒垃圾废水;客栈、饭店、居民均一律实行卫生保洁门前三包。每年政府都会为龙龛村拨款以发展文化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但是一直以来龙下登村秉承的理念与发展的方式都是不找外商承包,自己计划、自己美化、自己设计,这不仅是为了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文化生境,也是为了能给到来游览的游客更好的旅游环境,他们希望以特色的民族文化、良好优美的环境,和谐的生活面貌吸引游客停留。

龙下登村村民理事会赵理事多次提到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也要保证当地居民的利益。龙下登村一个比较有特点的现象就是海景房房价高,因为海景房客栈都是对外营业;而餐厅、小卖部等价格却依然努力维持一直以来的村庄标准,老板们不会私自抬高价格,因为这些商店不仅要对外营销,也同时要对本地村民营销,保证本地村民可以消费。另外,在商人进驻龙下登村开客栈的时候,双方会进行多方面交涉,保证让客栈老板都能遵守一些约定,最重要的就是对当地人生存环境、生态环境的保护。龙下登村村民理事会张副理事长认为:“外地商人到这里开客栈做生意,享用我们的资源,就必须承担应有的责任与费用。”首先客栈规格必须建为斜屋顶白族民居风格,楼高不能不超过三层,不能随便排污水倒垃圾,不能够影响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不能随便制造低俗媚俗事物,龙下登村的每一位村民都在监督着,只有与村民和谐相处,商人才有立足之地,社区才能和谐健康地发展。

注释:

①《大理镇龙龛村委会龙下登自然村2014年特色旅游村建设工作总结》。

②胡洪江,《纳西民族音乐,何时把耳朵叫醒》,见《人民日报》人民网,2013-11-05/2015-04-17。

③资料来源:云南新闻网,《丽江“脱俗”重回清新》http://www. yn.chinanews.com.cn/special/6/95.shtml。

④光绪《续云南通志》。此处转引自杨福泉《政治制度变迁与纳西族的殉情》,载《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参考文献:

[1]Adams V. Tourism and Sherpas,Nepal:Reconstruction of Reciprocity[J].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92,19(2):234-249.

[2]吴其付.文化有用性:文化认同的价值判断——以羌族旅游开发为例[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9(5):70-75.

[3]吴其付.民族旅游文献中的文化认同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2011(1):191-198.

[4]李光梓.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刍议[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8,4(2):99-103.

[5]陈萍.基于影视剧的旅游目的地营销理论与实践[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2):169-172.

[6]田又萌.影视视域下的地域文化传播和城市文化推介——以影视剧大境门为例[J].丝绸之路,2013(8):103-105.

[7]杨文华.意识形态与文化诠释[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2):155-160.

[8]赵静.影视场景植入营销在旅游景区中的应用探讨[J].市场研究,2014,3(3):41-42.

[9]周宪.文化视觉的转向[J].学术研究,2004(2):110-115.

[10]孙九霞,王心蕊.丽江大研古城文化变迁中的“虚无”与“实在”:以酒吧发展为例[J].旅游学刊,2012(9):73-83.

[11]施惟达.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C].民族文化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3.

[12]马西恒.社区治理框架中的居民参与问题:一项反思性的考察[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4(3):59-67.

作者简介:高霖(1990-),女,云南昆明人,云南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文化产业与民族社区发展。

基金项目:2014年“第七届云南大学研究生科研创新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nuy201434)。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社区治理影视剧
影视剧配音语言的艺术特性和表现形态分析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跟着影视剧学育儿
依托社区学习共同体推进社区治理的路径研究
心理建设:社区治理新方向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
影视剧教育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