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创作的规律性研究
2016-02-04李莎莎天津音乐学院天津300000
李莎莎(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000)
舞蹈创作的规律性研究
李莎莎
(天津音乐学院,天津 300000)
【摘要】舞蹈作品是生活之美和编导造美的结合物,是编导在了解缤纷复杂的生活现象后,对其筛选、概括、美化的结果,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创造的劳动。编导只有掌握一定的创作规律,才能在创作时不陷入盲目性,创造出富有意义的舞蹈精品。
【关键词】舞蹈创作;题材形象;动作调度
前言
舞蹈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但从生活到舞蹈创作,绝非直白地照搬和复制。一个优秀的舞蹈作品,从它的孕育到诞生包含了许多因素,不能简单地下结论但也不是深奥莫测的。舞蹈编创者们应该了解生活与舞蹈的本质关系,遵循舞蹈的创作规律,掌握科学的创作原则和方法,最终创造出高质量的舞蹈艺术作品。
每个舞蹈作品在创作初始皆由编导对舞蹈进行前期的思维分析。笔者认为舞蹈创作是融题材选择、形象塑造、动作设计、编排调度四位一体的综合思维过程,四者在创作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任何一处的疏忽都会影响舞蹈整体的艺术效果。首先,作品题材的选择是舞蹈创作的核心;其次,塑造人物形象是舞蹈创作的基础;再次,动作设计是舞蹈作品创作的关键;最后,舞台调度是舞蹈作品创作的亮点。笔者将舞蹈编创的技法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对舞蹈创作过程及方法进行一个梳理。一方面可以为读者对舞蹈创作方面有个全面的认知,另一方面可以为舞蹈编导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参考。
一、作品题材选择是舞蹈创作的核心
舞蹈题材的选择不仅是对舞蹈主题、形式、风格等最直接的定位,也对是对舞蹈编导专业素养、审美品位的综合考量。选材得当与否,对作品能否取得成功至关重要。笔者认为舞蹈选材应该具备三个特征:可舞性,创新性,外延性。
可舞性,支撑舞蹈题材的基点是题材中所蕴含的可舞因素,而选择题材的可舞因素,也是为人物,情节选择的契机。不是所有的题材都适用于舞蹈创作,是否具有可舞性是对题材取舍的关键。
创新性,创新是推动艺术发展的动力,舞蹈艺术经过了百年洗礼如何推陈出新?笔者认为舞蹈创作要关注现实题材,只有密切贴近现实才会真正关注生活,只有真正关注现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会取得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只有关注现实,联系实际,才能摆脱惯有的“思维模式”。
外延性,舞蹈的外延性是指除了舞蹈作品的表现内容之外的思想性、文化性、民族性、艺术性等。如《中国妈妈》,在这个题材上,编导不只是为观众讲述了遗孤和母亲的故事,而是通过作品表达对人性的思考,对大爱的赞美。题材的外延度决定创作的高度。真正成功的舞蹈,应当与所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一样,拥有一个寓意深刻、发人深省的主题。应该是产生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时间与时空上都经得住考验的艺术成果。
题材的选择是舞蹈编导面对纷纭复杂的生活现象,主观兴趣与客观情景发生撞击后的选择,并确定表现内容的心理过程。舞蹈题材来源于直接生活,也来源于间接生活,无论是直接还是间接,都是编导感受的客观对象。这需要舞蹈编导多观察、感受生活。舞蹈编导只有对生活有所感悟、才能激起编导的审美情感,继而成为舞蹈创作的题材和内容。
二、人物形象塑造是舞蹈创作的基础
如果没有好的舞蹈人物形象,舞蹈作品就失去了它所具有的舞蹈艺术欣赏价值。我们这里所说的“形象”,其含义十分宽广,它可以是人物的情感、情绪、性格特征等。
人物形象在舞蹈创作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人物形象“典型化”是塑造人物形象的一个重要方法。典型化,就是揭示人物性格所独有的某些鲜明特点,以形象鲜明、突出而特异的典型性,来充分表现这类人物的普遍性。如舞蹈《希望》,通过对一个身处逆境的人物一系列复杂情感的描绘,展现了他“从渺茫、迷惘、痛苦、斗争、失望、期望,再到希望”,一直行走在艰难曲折人生道路上,不断探索真理的过程,此舞蹈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出了一个经历了十年动乱后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人物形象,这是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典型形象。
根据“典型人物”的创作原则,塑造人物形象的前提是编导对所要塑造的人物角色有深入的了解,对特定时代背景下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抓住历史当中不同人物在不同时期受不同文化熏陶所形成的人物心态。只有对人物原型有深刻、全面的认知,才能使单一、扁平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更加饱满,更加具有生命力和代表性。其次,舞蹈编导要从人物原型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如一个表情、一个神态、一个行为去提炼加工,通过艺术的表现手法去强化,创造出典型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这样的人物性格在舞蹈表现中才具体,生动具有独特性。最后,尽量选取性格鲜明的人物去塑造,如果选取的人物自身的形象特点已格外突出,那么就便于舞蹈编导利用和发展,在舞台只要稍加渲染点缀,这一性格就会描绘得淋漓尽致,才能感染观众,引起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共鸣。
三、动作设计是舞蹈作品创作的关键
舞蹈是一个动的世界,动作是舞蹈思维的材料,也是舞蹈思维的工具,又是舞蹈思维的物质载体,只不过作为思维材料,思维工具的动作,只是一种原始素材,经过舞蹈家思维过程的分解、变化、发展、重组,成为形式和内容不可剥离的整体之后,这时的动作就具有了表情达意、沟通情感、引起共鸣的“语言”的作用。
舞蹈编导创作的前提条件是准确地设计舞蹈语言,舞蹈编导应该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寻找能准确表现人物情感,表达舞蹈主题的舞蹈语言,因为一旦舞蹈语言出了问题,会直接影响到观众对舞蹈思想内涵的理解,乃至失去舞蹈创作的意义。著名舞蹈编导家王舸,在他的讲座中曾谈到“用舞蹈讲故事能否为人所接受,关键是还是在动作的提炼上,我的创作会通过想办法把很多生活化的语言提炼成舞蹈语言,而不拘泥这些动作是不是我们以前训练过的,是不是舞蹈——生活化的语言产生了节奏,产生了空间的变化,就能让观众在没交代故事情节的时候也能体会到我讲的故事”。由于生活化的动作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用在舞蹈中会使舞蹈更人性化,人物化,并真实地反映生活,它可以生动表现人物情绪,突出主题思想,更准确地表达编导的意图。生活化的动作不仅是舞蹈语汇的基础,也是作品形成的基础。这就需要舞蹈编导在生活中仔细地观察体会,逐步积累大量的生活素材,同时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的分析,从中筛选出独特性,典型性,有象征意义的“生活化动作”。
四、舞蹈调度是舞蹈作品创作的亮点
舞蹈调度是舞台艺术的表现形式,在舞蹈创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舞台上的舞蹈演员需要借助舞台的布局和构思,以最大限度地向观众展现想要表现的情感思想。
调度包括舞蹈构图,舞蹈路线,上下场等舞台活动。在舞蹈编排中应该是有目的性,有含义性,应该为主题思想服务,为塑造人物性格服务。利用得当则可提升主题、烘托主题,而利用不当则适得其反。舞蹈调度作为舞蹈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方法。在创作过程中要根据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作为处理舞台调度的依据。在舞蹈《汉宫秋月》中的主题体现上,编导就运用了舞者整齐的圆场跑动,一直围绕着老宫女。这种行进中的调度,就如同高耸的宫墙,昭示了老宫女在宫廷中孤苦悲惨的一生,这样富有寓意的调度就烘托了舞蹈主题,使观众从舞蹈调度中感受编导要表达的内容。其次,要根据舞者的情感变化作为心理调度的依据。舞蹈演员的场地位置及变化,不仅会给观众带来视觉冲击,也会让观众揣摩其中的含义,例如舞蹈中演员从最后方走到最前方,从舞台前端退到后端,从上场口穿梭到下台口,从舞台中央延伸到舞蹈两侧……这些调动不单纯是舞蹈位置的调度,编导需要根据舞者的内心活动,情感的逻辑变化而设计,要根据观众的视觉感受进行舞蹈调度。最后,要根据舞蹈的情节变化作为舞蹈构图设计的依据。例如在舞蹈情节紧张,音乐节奏较快中舞蹈演员大都迅速蔓延开或是聚集,在音乐抒情,节奏舒缓中,舞蹈演员可以缓慢拉出长线条,波浪线等。每一种舞蹈调度都是富有表现力的,传达着编导所赋予舞蹈所需的主题含义。
五、结语
舞蹈编导作为舞蹈艺术的先行者,必须同时担当编和导的双重角色,因而也就决定了其职能的高难度、高要求。这就要求舞蹈编导在日常生活中善于用“舞眼”观察体验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捕捉一切可舞性素材,同时遵循舞蹈的创作规律,掌握科学的创作原则和方法,将基础理论与时代精神相结合,从而不断提高舞蹈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欣赏价值。
参考文献:
[1]佐果.从闲郎>和江河水看舞蹈人物形象的塑造[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
[2]胡晶莹.以中国妈妈的主题动作为例谈舞蹈动作语言的运用[J].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4.
[3]于平.高粱红的时候……大型民族舞剧红高粱观后感[J].艺术评论,2014,3.
[4]王舸.有寓意的群舞调度与舞蹈主题[D].东北师范大学,2012.
【中图分类号】J711
【文献标识码】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