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

2016-02-04沈江峰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1期
关键词:家庭因素孤独感农村

沈江峰(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家庭影响因素研究

沈江峰
(江苏师范大学科文学院,江苏 徐州 221000)

【摘要】改善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心理状况,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应成为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将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状况及其家庭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留守中学生;农村;孤独感;家庭因素;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的交流、交际状况获得了很大改变,特别是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物理距离,但同时也使得人们的心理间距在不断扩大,人们的孤独感也因此而增加。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城市化的持续推进,很多农村家庭迫于生计,父母只能远离家乡到各大城市打工,将还在上学的孩子留于家乡继续接受教育,由于缺乏父母的关心,这些孩子和城市同龄孩子相比在情感上更容易感受到孤独感,进而为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埋下了隐患。

一、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状况

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升,极大地缩短了人们的物理间距,但是,人们心理上的间距却在不断增加,使得人们感知层面的“孤独感”越来越强烈。从心理学上来说,孤独是一种弥漫、消极的心理状况,当代人们普遍或多或少的拥有一定的孤独感。而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对中学生地健康成长有着极为负面的影响,为此,笔者从以下几方面对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状况进行简要的叙述。

(一)农村留守中学生与非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状况的比较

据调查显示,农村留守中学生对社交的认识、对重要同伴关系的满意程度与对当前同学、同伴关系的评价与那些非留守的学生相比,并不存在特别明显的差别,但是留守中学生的纯孤独感却明显比非留守学生高。这说明农村留守中学生除了面对同非留守同学相似的烦恼,还要面对其自身家庭状况所导致的影响。

(二)留守中学生中男、女孤独感状况的比较

在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调查的基础上,我们发现性别不同的留守学生在对社交认知、孤独情感感知和对现存社交关系的评价上基本没有什么明显的不同,只是在对重要同伴关系满足度上女生的感觉明显不如留守男同学,留守女中学生更容易出现孤独、寂寞、无助等不良的情绪反应,而且由于女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较男生要早,女生的心理更敏感、脆弱,更容易受伤害,更依恋父母和家庭。

(三)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的应对方式比较

应对方式是个体为了摆脱精神紧张而产生的自我心理适应和心理支持机制,是对环境或者事件作出认知评价之后为平衡自身心理状态所采取的方法、策略,等等。农村留守中学生对自身孤独感的应对方式方面也存在不同,比如,相关调查显示,男留守中学生要比女留守中学生更善于缓解自己的孤独感,男生经常会通过社交活动、体育运动等方式来减轻孤独体验,而女生更多地选择采用写日记、藏在心里等方式来应对孤独。

二、影响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的家庭因素

相关调查显示,农村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水平与父母双方是否外出打工、监护人的教养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等因素相关。

(一)父母因素的影响

在每个人成长过程中,完整的家庭教育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促进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发展,如果个体的早期成长环境中缺乏完整的家教育,那么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便会逐渐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甚至会出现与人交往障碍,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对于农村留守中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长期在外打工,与父母的交谈仅限于电话或者书信,亲子交流和亲子情感因此受限,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无法得到父母及时有效的指导和帮助,长此以往,农村留守中学生便会产生孤独感,而且父母的离家时间越长,孩子的孤独感程度就越高。监护人的类别差异对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也有较大影响。在家庭生活中,母亲的监护作用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尤为重要,母爱在家庭中也更具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对于生活中缺少母爱关怀的孩子来说,尤其容易出现孤独和寂寞的体验,而且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也会越严重。

(二)监护人因素的影响

监护人的教养方式对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有着直接影响。但是调查显示,大多数监护人的教养方式都存在不当的地方,主要表现为,过分溺爱孩子,责任心不强,让孩子放任自流;或者经常打骂孩子,压抑孩子的个性发展,相比民主型的方式和放任型的教养方式,前者教养出来的留守中学生孤独感要低于后者;而溺爱型和专制型的教养方式相比,专制型的教养方式更容易让留守孩子产生孤独感,也就是说,在对留守中学生的教育方式上,应该尽量选择民主型的教养方式以让监护人和留守孩子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监护人和孩子的有效沟通,让留守孩子感受到来自监护人的关爱,避免采用打骂、恐吓等方式来对待孩子,因为越是严格的教育方式越容易让留守中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产生孤独的情感体验。

(三)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家庭经济情况是影响农村中学生孤独感状况的重要因素。经济是支撑家庭各项活动的基础,经济状况的好坏对一个人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但是相关调查显示,家庭经济状况对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水平并没有显著影响。然而,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出,之所以会出现父母远离家庭、远离孩子的情况,大都是因为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父母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被迫外出打工,导致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陪伴。父母离开子女时间的长短不同,也会对中学生的孤独感产生不同的影响,父母离开子女的时间越长,孩子就会因为亲子关系的缺失,而逐渐产生心理上的不安全感,进而产生孤独无助的性格,甚至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另外,对于经常外出打工,仅仅通过书信和电话与子女交流的家庭,也会使得孩子心理产生孤独体验。所以,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也可以将家庭经济状况作为影响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状况的因素,正是因为家庭经济状况不好,才使得父母离开,孩子失去完整的家庭教育,产生心理上的孤独感。

三、改善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状况的方式

从前文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农村中学生孤独感问题较为严重,而且不同性别、年龄的留守中学生在孤独感的处理方式上存在很大不同,为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应该采取针对性的对策帮助留守中学生缓解心理上的孤独感,让每个留守中学生都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一)增强父母的责任意识

从家庭角度分析,父母必须增强自身的家庭责任感,认识到自身具有抚养、教育、监督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对于处于青春期的留守中学生来说,青春期是其成长中的最关键时期,这段时间的亲子教育会直接影响他们的一生。为此,父母必须认识到自己的责任,认识到亲子关系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如果迫于生活必须外出打工,可以选择带孩子到打工地上学,以方便自己在工作之余及时地关心和了解孩子,消除孩子在成长中因为亲子关系的缺失而产生孤独感。

(二)提高监护人的素质

监护人是与农村留守中学生朝夕相处的人,他们的行为素质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为此,作为监护人,一定要认识到自己教育孩子的责任,努力为孩子营造健康完整家庭的心理氛围,通过与学校的积极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以最大程度地降低孩子的心理孤独感。比如身为隔代监护人,应该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关心孩子吃穿的同时,还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发展状况,注意在生活中多与孩子沟通交流,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三)注重留守中学生的心理辅导

对于留守中学生的孤独感问题,学校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辅导教育,通过教育力量让留守中学生感受都来自老师和同学的关爱,以不断减轻留守学生的孤独体验。比如,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留守学生参与到课外活动中,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互动,让他们获得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收获友谊,得到快乐。另外,学校还应该建立留守中学生心理档案,以及时了解每个学生的心理发展状况,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尤其应该担负起教育每个学生的责任,积极关注留守中学生,通过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减少孤独感的发生。

(四)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为了减少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还可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差别,让劳动力能够合理流动,城市学校降低入学门槛,允许农民工子女入学,并对其进行经济上的照顾,让留守学生可以享有同等的受教育权利,避免农村孩子因为远离父母而出现心理上的孤独感。除此之外,我们还必须调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为农村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成长环境。比如,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到农村家庭中对家长进行引导教育,强化家长的教育观念,让他们以正确积极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孩子;再比如,通过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对留守中学生的监护人进行教育培养,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方式教育留守中学生,减少孩子的孤独体验,帮助每个留守中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四、结语

农村留守中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作为一个相对比较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的孤独感不但存在,而且相当严重,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为此,社会各界应该认识到农村留守中学生孤独感问题的严重性,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为留守中学生营造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帮助留守中学生及时解决心理上的孤独体验,让每个农村留守中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姜旭英.一位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

2006,24.

[2]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当代西方孤独感研究进展[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3]王良锋,张顺,孙业桓,等.农村留守儿童孤独感现况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7.

[4]邓丽芳,徐慊,郑日昌.大学生气质类型、父母教养方式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3.

[5]张勤.中日儿童孤独感的跨文化比较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6]李彩娜,邹泓.青少年孤独感的特点及其与人格、家庭功能的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猜你喜欢

家庭因素孤独感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与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大学生人际信任对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受教师欢迎的幼儿家庭因素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研究
大学生感恩、孤独感和手机依赖的关系研究
多子女家庭对中职学生行为习惯影响个案研究
关于家庭因素对五年制高职学生道德情感影响的调研
关于家庭因素对于大学新生心理问题影响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