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白沙细乐进高校与技能型音乐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2016-02-04和桂莲

黄河之声 2016年6期
关键词:技能型人才音乐教育实践

和桂莲



白沙细乐进高校与技能型音乐人才培养改革实践*

和桂莲

(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云南 丽江 674100)

摘 要:在课堂中引入《白沙细乐》的学习,让学生走进民间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学习,按演奏《白沙细乐》的难度分层次进行教学,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演奏民族器乐的技巧。学生在毕业时就把学到的专业技能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学生也就能够成为民族音乐的传承者。

关键词:音乐教育;技能型人才;白沙细乐;实践

我们要把音乐教育专业办好,办得有特色,就要进行教学改革,如何培养技能型音乐人才,是我们要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教学计划要与实际相结合,要与改革发展相结合,我们办学要把学办到人才需要的地方去,办到用人单位的需求点上去。曹勇安教授说:“转型转到深处是课程,转型转到难处是教师”。

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我们根据专业特点,将《白沙细乐》安排到课程设置中,并有专业的琵琶、古筝等老师进行教学,还聘请二胡专业的专家和民族音乐家到学校来给学生传授波伯、二胡、苏菇都等具有纳西特色的民族乐器。在请这些专业教师到学校里给专业班的学生上课的同时,我们还带专业班的学生走出校园,到古乐会去学习、采风,向民间老艺人取经,学习民族民间音乐。实际上,这就是真正的对技能型音乐人才的培养。有一句话叫功夫在课外,我们在课堂上给学生上课,特别是技能型的课程,钢琴课老师布置了作业,学生要下去练习弹奏才能把钢琴弹好。同样的,我们的学生要想学好民族乐器,不管是琵琶、二胡、苏菇都还是波伯,只有在下面刻苦练习的学生才能把乐器学习好,才能弹奏出《白沙细乐》的韵味,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有些东西是不可能看着谱子就能演奏出来的,要口传心授才能学到精髓,所以要向《白沙细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去学习,一个音符一个音符的演奏、一句歌词一句歌词的学唱、一个舞步一个舞步的学跳才能真正掌握好民族民间的宝贵知识。

《白沙细乐》是一部纳西族古典音乐套曲,是集器乐、声乐和舞蹈相结合的古典音乐套曲。据史料记载,《白少细乐》在宋江末元初(1244-1271年)之前就已经流传于丽纳西族民间了,到了清代(1616-1911)年,纳西族与汉族、白族、藏族等民族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后,由汉、白族等地区传入的洞经音乐,因其内容丰富,有道教科仪音乐还有唐宋元词牌音乐,遍及丽江,使纳西族的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由盛变衷,逐步变成了丧礼音乐,到民国(1917-1949)年,末年已濒于失传。到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派一批知名学者到丽江调查研究,对《白沙细乐》做了公开的、权威的介绍,指出了《白沙细乐》这部古典音乐套曲在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上的地位和艺术价值,使《白沙细乐》获得了新生。

今天,为了让民族音乐的“活化石”古老的《白沙细乐》走进高校的课堂,我们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改革和实践。《白沙细乐》保留至今的有八个乐章,我们首先让学生学习容易掌握和演唱的是第五乐章《美丽的白云》也叫“阿丽丽给几拍儿”,此曲是为超度阵亡将士之歌,歌词是安抚战争死者的,整部乐曲充满缠绵绯恻,哀伤动人之情,由于曲调悲切酸楚,具有一种思念的情感。第一乐章的“笃”(序曲)笛子独奏,此曲一开始就有一种小调式哀怨凄楚的情绪,仿佛在倾诉着战争年给人们带的不幸,它是《白沙细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概括,它起到序曲的作用。在演奏时老艺人们强调要注意颤音的韵律及音高不太准的偏音,使人感觉乐曲游移不定,在演奏中,强弱力度起伏比较大,曲调遥远深沉,伤感悲泣。“笃”是《白沙细乐》演奏时必须首先演奏的乐曲,常以笛子独奏的形式演出,又称为“调音曲”,其它乐器跟随调弦定音。

当学生掌握了第五乐章《美丽的白云》和序曲《笃》之后,学生会对《白沙细乐》有一点感受和喜爱,这时我们再让学生学习演奏艺术性比较高、结构比较复杂的其他乐章。比如老艺人们称为“长节子”、“三起三落”的《一封书》,全曲由十二个乐句组成,句与句之间用小过门加以联接填充,属三部曲式(两个大段加一个尾声)。学习演奏《一封书》时,学生能感到曲目与前面学过的有明显变化,会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演奏的兴趣。特别是这首曲子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抒情性,深刻地表现了凄凉、怀念、惶惑而又愤懑的情绪,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能提升学生演奏民族器乐的技巧。

当学生学习演奏了以上三首曲目之后,我们再让学生学习《三思渠》、《公主哭》、《赤脚舞》和《弓箭舞》。这些乐曲可以连续演奏,成为一部大型套曲,也可分开单独出现,成为独立乐曲。各乐曲间的内部联系紧密,副部乐曲统一和谐,不失为一部难得的艺术珍品。

在技能型音乐人才培养的改革中,要学生真正地学到知识,掌握好一门技术,能够在毕业时就把学到的专业技能用到工作实践中去,这样我们的学生也就能够变成民族音乐的传承者,变成纳西族古典音乐套曲《白沙细乐》的保护者和传承者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会在我们这里消失了。

[参考文献]

[1] 郭大烈,和志武.纳西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4.

[2] 毛继增.白沙细乐考.民族艺术研究,1988,01.

[3] 高世祥.丽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云南人民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2014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课题《白沙细乐在高校的保护传承研究》研究成果(2014C142Y)

作者简介:和桂莲(1961-),女,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副教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音乐教育。

猜你喜欢

技能型人才音乐教育实践
西安高职旅游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高校动画专业将理论引向实践教学方法研究
从人力资源需求的视觉浅谈技能型人才培养策略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