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之己见

2016-02-04孙嘉禾

山西青年 2016年2期
关键词:人物分析女性意识红楼梦

孙嘉禾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之己见

孙嘉禾*

渤海大学文学院,辽宁锦州121000

摘要:一场红楼迷梦,惹得多少行人泪,她未言,读者醉。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其中《红楼梦》凭借其书中万千人物经典塑造和各类故事情节的巧妙安排,创造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在那个多以男子主义为主线创造作品的时代,《红楼梦》的出现可谓是独树一帜,它通过对以金陵十二钗为首的女性形象进行细致描绘、刻画,将所有古典小说的优点集于一身,书中通过对各类女性人物形象生平的描绘,侧面凸显了那个时代女性意识的初步觉醒,如果只有一部小说可以,使人们认识到那个时期的独特的女性意识,非《红楼梦》莫属。

关键词:《红楼梦》;女性意识;红学研究;人物分析

一部《红楼梦》,洋洋洒洒数十万字的恢宏巨制,除去各种红楼迷案、以及剧情和各类伏笔的分析探究、书中的各类人物形象剖析跟意识化分析也是人们关注的重点。至今为止,对于红学的研究仍是一大热门,其中,由于大篇幅的女性人物描写,对于《红楼梦》中女性意识的研究,也是红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个课题。女性意识,往往是指以女性为主体的前提下,研究其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红楼梦》必然是其中利用价值较高的一部作品。对于书中极具特色的女性人物。如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尤二姐等的研究势在必行。

一、《红楼梦》中独特女性意识产生的背景

《红楼梦》的写作背景是在明代中期,这一时期的社会各个阶层都显示出一片平和的景象,女性意识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开始觉醒,这一现象往往反映在各类文学作品里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具体的表现。受宋明理学中思想家王阳明著名“心学”的影响,众多学者纷纷开始为女性抱不平,文学作品中纷纷显现出诸多女性意识突出的女性角色。传统理念中关于女性一直是一个附属品的存在,人们忽视女性自身的追求,罔顾女性自身的优秀品质,无视女性对于社会作出的种种贡献。对于女生的歧视无论是裹脚还是三妻四妾制度,都严重压抑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形成。期间,曹雪芹的《红楼梦》,由于其内容的丰富性和层次性,凭借其独特的创作手法融合了传统文学以及当时较为先进的创作理念,塑造出一个个融合实际的性格鲜活的人物角色,赋予了小说新的精神层面的内涵,将当代文学发展到一个巅峰。

首先,《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古代社会中男权政治的霸权统治,凸显了女性在社会中的生活现状,进而表现了女性在传统思维禁锢下,三从四德等腐朽意识的捆绑下,不甘被奴役、被统治、被封闭的现状,力求冲破当代封建思想中男权统治的堡垒,充分寻求自身价值,张扬女性个性,施展女性抱负的女性意识。

二、《红楼梦》中女性意识具体表现

在大观园这样一个以女性角色为主的环境中,充分的政治条件和社会条件使得女性可以得到同男性一样的教育资源,使其自身才华得到充分的发挥,并且从中得到应有的机遇,她们需要像男性一样同大观园内的诸多女性进行文学方面的交流和人情上面的交际,诸多环境影响他们必须完善自身的智慧得以使自身能力充分施展,在保证文学素养能够出口成章的基础上,要学会观察生活、体会人情,加强其自身的社交能力。这就等于是在一个环境里赋予女性类比于男性的能力,从而去给予女性意识觉醒有效刺激。具体表现为:

(一)追求自由的勇敢爱情观

《红楼梦》中谈到爱情,人们大多数最先联想到林黛玉,前世今生之论,绛珠仙草人间之行,为的是以泪还泪,以终身之泪还那年雨露润泽之恩。带着这美好愿景降生的这一世,注定因爱情而生、因爱情而亡。黛玉本身的独特个性在其对于爱情的追求上显得淋漓尽致,使我们对于林黛玉的印象往往停留于为爱而活,她用自己的生命谱写出一曲与宝玉爱恨缠绵的心酸恋曲。黛玉从其本身表现出的勇于追求自由的爱情观,显然是女性意识觉醒的突出表现。

在她的眼里,大观园内唯一值得重视的人就是宝玉,她所说所念所求全部是因为爱情,她不曾去关注爱情以外的人生中其他方面的人事,也不曾看到抛却爱情之外的客观世界的存在,她把自己的全部自我观念都倾注到爱情里。在林黛玉的爱情里没有瞻前顾后,没有长辈阻挠,她渴望唯一的纯真的爱情,她希望自己所追求的爱情是双方的情感共鸣,而不是单方的付出与给予,为此她摒弃了对于传统观念的屈服,讲究一生一世一双人的爱情观,勇敢的去追求当时代的自由恋爱。她的爱情观完全建立在对男女平等的绝对肯定上,认为女性应该同时享有爱与被爱的权利,甚至表现出了超越世俗的爱应是精神上的知己,思想上的支柱观念。通过林黛玉其人我们可以看出,《红楼梦》此书对于女性自由勇敢爱情观的高度赞扬。

(二)打破传统的女性尊严观

如果说林黛玉以自身病弱之态奏出一曲与宝玉可歌可泣的红楼恋歌,那么与其绝然不同的史湘云则更像是红楼梦中更为独特的存在,她凭借自身的乐观洒脱,不为世俗言论苦恼,不被时代枷锁束缚。本是比之林黛玉出身遭遇更悲惨万分,却从不见其自身有任何哀其出身的姿态。她的性格在人们看来更倾向于现代女性的形象,她爽朗热情,从不自怨自艾,她乐观自在,从不悲天悯人。在史湘云的身上,我们可以充分看出她对于打破世俗传统,竭力维护女性尊严的思想。

史湘云此生从来不用封建阶级理论所束缚,不以身份贵贱区别待人,无论是对于身边的丫鬟仆人,还是对贾府的小姐太太,她都将其看作亲人、情同姐妹,与其保持着一种超脱世俗阶级枷锁的真挚友谊。从她身上充分体现出了古代女生对于人权平等的追求,她切实尊重着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存在。其本身对于封建礼教规范更是不屑一顾,她性格随和、我行我素,举止行为从来不拘泥于传统对于女性的理解,内心洒脱更是许多男子都难以望其项背,相信诸多红学迷仍能记得“湘云醉卧芍药丛”的经典场景,其自身由内而外散发出的豪放自在,正是当时女性对于冲破自身枷锁强烈期盼的真实写照。

(三)肯定自身的女性意识观

对于王熙凤的印象,世人一般都停留在其独特的出场和她本身性格的泼辣。不得不说王熙凤其本身算是一个较为矛盾的女性人物形象,她不像大观园内其他的夫人小姐有着较高的文化底蕴。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并没有多少文化的女人,却担任着整个荣府的总管家,手握上下财政大权,执掌全府内外运行之权。由于其出身商贾之家,封建礼法对于王熙凤而言并不是那么重要,她本身行为不拘束于礼教束缚,敢哭敢笑,大悲大喜,她喜怒无常、情绪多变使得他人难以掌握。但我们还是可以看到她对于自身的充分肯定,有着极其独立的女性人格。

王熙凤本身最大的特点就是,她认为女子不必依附于男人,她充分认识到其自身的价值,认为女性应该独立地去施展自身的才能抱负。传统社会受男权主义影响,认为女性注定应以男性为中心,是男性的附属品。而王熙凤本身的所作所为恰恰极大冲击了这一观念。在贾府,她充分张扬自我个性,掌握上下财政大权,在能力方面大大碾压了其夫,其圆滑的处世之道和自身的交际能力得到了全府上下的高度褒奖。她从来没将自身依附于丈夫,并且放弃自身信仰,而是,坚信能者多劳,以自身卓越的才能担负起掌家重担。虽说王熙凤本身对于权力和金钱有着至高的追求,但正是这一特点,使我们充分认识到女性也可以对权利有一定的独立意识和欲望,王熙凤,既不温柔也不顺从,她始终认为自己生活的核心应该落在自己身上,她渴望主宰一切,追求自己所想要得到的一切。甚至我们可以从她对于丈夫的严密监管中,看出她对于平等夫妻关系的向往。其充分肯定自身的女性意识观值得深入探究。

三、《红楼梦》中相关女性意识对比分析

在那个各种思想交集碰撞的时代,有着新型思想观念的形成,就必定有着与传统思想观念的撞击,有觉醒的女性意识,就必定有着传统女性观念,在此我们拿出部分性格差异较大的人物进行对比分析:

(一)林黛玉与薛宝钗

林黛玉是红楼梦全文中作者主要塑造的女性人物之一,她区别于传统女生角色,是一个勇于追求爱情的独特存在。作者在黛玉本身注入的心血绝对有着超前的意识和美好的愿景。薛宝钗则是一个与黛玉完全不同的,几乎可以称为是传统礼教文化影响下的完美女性。她符合传统意义上对于女性的各种认知,对于封建制度下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标准绝对执行信奉。

林黛玉与薛宝钗在在性格上有着极大的反差,作者在全文中并没有对某个人流露出特别的褒贬,而是以一种平淡的手法平实地叙述了她们一生的经历,但从许多细节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对个人的定论,并不是绝对的。

林黛玉本身极具个人特色,具有强烈的自我意识。而薛宝钗则,更善于从大局出发,处处退让,虽有迁怒之时,但往往处事手段偏于中庸,缺乏个性。这一特点甚至可以从二人的文章风格中窥知一二。在对生活的追求上,林黛玉是一个极具理想化的人物,她追求理想中的爱情,理想中的生活,并且坚定其本身“质本洁”、“净土”。而薛宝钗则缺乏追求,安于现状,只知顺从,典型的传统女性形象跃然纸上。

(二)尤二姐与尤三姐

“二尤”在《红楼梦》中的出场较为靠后,其本身是迫于生活所迫,必须依附男人而存在的女性角色。但尽管如此,“二尤”本身还是具有强烈的差异性。尤二姐对于凡事都只知所从,拘于传统;尤三姐则性情泼辣、不轻易屈服。二人结局虽都是一死,但前者一生委屈,唯唯诺诺只换来含怨而死,死状惨烈;后者为了爱情轰轰烈烈,虽一片痴情付错良人,但为证明自身清白死而壮烈。

或许二者的结局从一开始的待人处事性格方面便可得知,在面对所谓达官贵人的调情时,尤二姐毫无反抗,一昧接受,落得个为妾入府,入府之后更是受到当家主母王熙凤的百般折磨欺凌,一生活得唯唯诺诺,唯一的反抗竟是是吞金自逝,可怜,可叹,可哀,可恨。尤三姐则是对于爱情勇于追求的存在。她对于爱情的看法并不像世俗认为的郎才女貌,而是更趋向于现代爱情观,认为自身感受才是幸福的关键。她对于柳湘莲的爱情丝毫不亚于林黛玉对宝玉的感情,爱情婚嫁主见性极强,她的爱痴情至深,虽自身受辱仍不屈服,在她的身上,女性对于封建桎梏的反抗意识显得尤为明显。

四、总结

曹雪芹对于《红楼梦》中的女性悲剧是这样形容的,他借书中情节讲到“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虽然书中所述的女性反抗最终大多都是悲剧结尾,但正是由于这种反抗意识的警觉和猛醒,才引发了之后各类女权运动的进行。我们应该将关注重点放到书中对女性内心矛盾而又复杂的心理活动中,切实感受到那个时代对于女性意识的压迫,体会作者自身对于现实反抗而无果的无奈。从红楼梦中我们可以看到曹雪芹,对于女性的希望是基于女性自身能力的提升,完善其内在文化素养,提高其意识觉醒,从而能够享有和男性平等的社会权利,书中的所表现的文化理想和人文情怀值得人们传颂,《红楼梦》这部优秀的文学巨著,更值得后人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毛崇杰.太虚幻境与梦工厂中的性幻想——从《红楼梦》到新浪潮与后女性电影[J].艺术百家,2013(1):68-72,67.

[2]徐继忠.《红楼梦》女性悲剧的制度文化原因探究[J].中州学刊,2015(10):149-152.

[3]邹佩佚.《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分析[J].魅力中国,2013(34):97.

[4]孙莉,梁雪.守望与抗争——试析《红楼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11-12.

[5]王乃芳.从大观园的兴衰看《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J].文教资料,2014(7):13-14.

[6]叶挺.从女性人物的对比看《红楼梦》中的女性意识觉醒[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3:104-107+111.

[7]陶泱霖.《红楼梦》中的女性形象与女性意识[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5:48-53.

[8]孙莉,梁雪.守望与抗争——试析《红楼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11:11-12.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2-0121-02

*作者简介:孙嘉禾(1993-),女,汉族,辽宁大连人,渤海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人物分析女性意识红楼梦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略谈思维导图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红楼梦》宝黛诗词与女性意识研究
从女性主义视角比较研究《名利场》两个汉译本中女性意识的体现
例谈高中语文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心理特征
《我的叔叔于勒》小说人物分析
《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孙少平形象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