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特点*

2016-02-04李军星

山西青年 2016年19期
关键词:红三军黔东土地革命

李军星

1.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2;2.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7



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特点*

李军星1,2**

1.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贵州遵义563002;2.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207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湘鄂西根据地完全丧失,红三军处于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领导下,红军在云责高原上建立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作为一块独立完整的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具有自身的特点,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黔东革命根据地;特点;中国革命

黔东革命根据地是在湘鄂西根据地完全丧失,红三军处于极端困难的形势下,在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领导下,红军在云责高原上建立的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作为一块独立完整的革命根据地,黔东革命根据地具有自身的特点,为中国革命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一、恢复和发展党的建设是黔东特区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根本保证

由于湘鄂西中央分局领导人夏曦错误地执行“左”倾错误路线,进行所谓的“肃反”,错杀了大批优秀将领,再加上作战指挥上的失误,部队遭到重大伤亡。自1932年秋,红三军被迫退出洪湖苏区,转战湘鄂川边区,“转战于湘鄂川边去,数次准备建立根据地未果。”[1]到1934年5月进入黔东时,红三军已经不足4000人,党员更是只剩下夏曦、贺龙、关向应、卢东升四个人。因此,尽快恢复红三军的党组织和政治机关,成为黔东根据地党的建设的首要任务,也是建立和发展地方党组织的前提条件。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枫香溪会议后,抵制了“左倾”错误路线,恢复了党团组织,大部分党员经过重新登记,恢复了党籍。在恢复军队党组织和政治机关的基础上,又从根据地的积极分子中发展了一批党员,成立了中共黔东特区工作委员会,党的基层组织也逐步建立起来。在此期间,停止了在红三军中的错误“肃反”,党组织成为根据地的领导核心。为了加强苏区党的建设,还制发了《关于共产党组织在秘密环境下的活动方式》等文件。以后,又成立了中共黔东特委,领导根据地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坚守斗争。黔东革命根据地时期,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得到进一步弘扬。在党的核心领导下,黔东苏区发动广大人民群众进行土地革命和开展武装斗争等工作,在原有的基础上迅速扩大了一倍。

二、发动群众民主建政是黔东特区根据地政权建设的显著特点

工农政权的建立与否,是衡量一个革命根据地的主要标志。因此,红三军在创立黔东革命根据地的过程中,把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参加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红军干部,以“工农武装割据”思想为指导,克服重重困难和阻力,广泛深入发动群众,从根据地的实际出发,开展了政权建设。

为了建立黔东苏区的各级政权,湘鄂川黔边革命军事委员会从红三军中抽调了100多名干部组成干部大队,经过培训后分赴各地开展建政工作。他们根据黔东地区的特点,从实际出发,到了一地直接组织农民小组,每10个公民推选代表1人,每乡有3个总代表,由这3个总代表组成乡苏维埃政府。在建立了枫香溪等14个区革命委员会和一批乡苏维埃政府的基础上,于7月21日召开了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了贺龙、关向应、夏曦等80名委员、32名常务委员组成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诞生,标志着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为了加强苏维埃权力机关的工作,红三军、特区革命委员会采取办短期训练班的形式,培训地方工作人员。8月,红三军在南腰界办了一期政治训练班,吸收了苏区各地的学生150人参加。通过培训,到9月中旬,已派出40人到各级苏维埃工作,充实了苏维埃的干部队伍,促进了苏维埃政权的巩固和发展,保障了土地革命运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红三军在1934年6月至9月间建立了17个区革命委员会和100多个苏维埃。革命政权的逐步建立,使黔东贫苦人民政治上翻身当家做主人,特别是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的诞生,标志着云贵高原地区第一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产生了重大影响。

三、努力提高红军的政治和军事素质是黔东特区根据地宝贵的建军经验

黔东革命根据地在军队建设上有着自身的特点:一是重新恢复军队中的党组织,重建政治机关和政治制度,开展了党、团员重新登记和发展党、团员工作。为了提高红军的素质,红三军办了供红军战士阅读的《红星报》,开办了两期干部大队训练班和军政治部的流动短期训练班,充实了红三军各级大部队伍。提高了军队的政治素质。二是改造具有迷信色彩的“神兵”队伍,组建地方武装,并适时过渡为红军正规部队,扩大了红军队伍,增强了部队的战斗力。[2]红军到达黔东后,发布了《告神坛顺》,对黔东地区长期存在的以农民为主体的“神兵”武装进行改造。对头领实行团结帮助的政策,真正代表雇农群众的“神兵”领袖则加以重用;对下层群众,号召、欢迎和吸纳,经过训练后参加革命队伍;对其中的异己分子则坚决镇压清除。通过对“神兵”的宣传教育和革命斗争的实践锻炼,提高了“神兵”的阶级觉悟。红三军吸收了以冉少波为首的一部分神兵,不久将它改编为黔东纵队,冉少波为纵队司令,下辖三个支队,直接由红三军军部领导。在党和红军的直接领导下,黔东“神兵”在巩固和保卫苏区的斗争中作出了贡献。三是整合力量,发展革命力量。红二、红六军团在木黄会师后,两军团形成了一个以任弼时、贺龙、肖克、关向应为核心的领导集体。为了发展革命力量,两军团的力量随之进行了整合。从红二军团中抽调一批干部充实到红六军团任基层指挥员,又从红六军团中抽调一批干部到红二军团担任政工干部,使这两支来自不同战略区域的红军队伍力量得到整合和加强,形成了一个军政素质都较高的战略突击单位,并最终孕育和促成了红二方面军的成立,为开辟湘鄂川黔根据地和策应中央红军长征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较为彻底的土地革命给黔东人民带来了实际利益

土地革命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任务,也是建立革命根据地,实行“工农武装割据”的中心内容。在封建土地制度的桎梏下,黔东山区的绝大部分土地被军阀、官僚、地主豪绅占有,贫苦农民无立足之地。根据黔东地区大部分土地为封建地主豪绅分割占有的状况,以及黔东人民对改变土地制度、渴望得到土地的强烈要求,在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大会上,正式通过了《没收土地和分配土地条例》,详细规定了没收土地的界限,分配土地的原则、步骤、方法,以及土地革命中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黔东特区进行土地革命的指导性文件。为了准确把握土地革命的方针政策,领导土地革命工作全面开展,在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选举产生了土地革命的领导机构和专门管理机关,即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下辖的土地部。在土地分配中,各级苏维埃政府注重专业队伍的培训,由红军派出部分干部作为宣传骨干,组织当地土地革命的积极分子,分配到根据地各处,以区革命委员会和乡苏维埃政府为单位组织培训班,学习土地革命文件和有关分配土地的法律法规,讨论本地土地革命中的具体事宜。由于黔东特区革命军事委员会制定的土改政策与步骤符合当时黔东地区的实际情况,因此,黔东特区开展的土地革命,进展比较顺利并取得了显著成绩。据不完全统计,“沿河、印江、德江、松桃4县,有63个乡进行了土地改革,有10万人参加了土地革命斗争。打土豪393户,59个乡的农民分得了土地,平均每人5挑(一亩)以上的50多个乡,不足5挑的9个乡。”[3]从而推翻了沿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使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获得了自己的土地,第一次感受到了翻身解放后成为主人的喜悦,极大地激发了根据地人民参加革命和从事建设的积极性。

五、党的民族政策的实施有力促进了根据地的民族团结

地处川黔湘交界地带的黔东地区少数民族众多,长期以来,少数民族深受封建统治的压迫和剥削,其中苗族饱受“赶苗夺业”的暴政压榨,受苦最深,遭遇最惨。湘鄂西中央分局和红三军在创建黔东革命根据地时,结合黔东的实际,把加强少数民族工作摆在与苏维埃政权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在黔东革命根据地第一次实施了党的民族政策,卓有成效地开展了党的民族工作。”[2]特别是专门制定了《关于苗族问题决议》。《决议》把受苦受难的苗族群众作为红军联合的对象,把让他们获得解放和自由作为中国共产党在黔东革命根据地时期实施民族政策的核心和目的。为了实施民族政策,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培养了一批民族干部,在民族地区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土地革命,从而使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深入人心,得到了各族人民的衷心拥护。在党的正确引导和民族政策的感召下,不少苗族、土家族等青年积极参加红军,献身革命,为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由于实施了党的民族政策和开展了党的民族工作,这就使得长期以来封建反动统治造成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在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被消除了,而代之以一种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新型民族关系,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各民族的大团结。

六、统筹兼顾各项事业发展是根据地完整性的重要标志

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根据地不仅重视开展苏维埃政权建设和开展土地革命,而且重视发展工业、交通、邮电等事业,同时加强商业贸易和财政金融,发展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通过统筹兼顾各项事业的发展,使黔东特区成为一个完整的革命根据地。

一是发展工业、交通、邮电等事业。黔东苏区在发展农村手工业的“四坊五匠”外,还在石阡汤山镇建立了修械所、被服厂和红军医院。在刀坝、凉冈岩等地,乡苏维埃政府将铁匠组织起来,依山据要,修理枪械,造子弹,加工大刀长矛,进行一些小型的军工生产。为了打破国民党军阀对黔东特区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封锁,保障根据地军民的生计,红三军对沿河淇滩镇附近乌江东岸的重要河道进行了武装保护。还利用川黔边的条件流通药材,保护当地旧邮政局和邮差的安全,过往的邮件一般实行免检或者抽查,保证邮路畅通,对红军家信的传递,一律免费。[3]

二是加强商业贸易和财政金融。为了保障财政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黔东特区苏维埃政府实行保护商人营业,保护商船和行商,买卖按照时价的商贸政策。规定地主经营商业的,只没收其粮食,而他的商店、货物,可不没收;有工人店员作坊的老板在被剥夺了政治自由权利后,只要遵守苏维埃法律和商业秩序,可以营业;商人小贩自由营业并受保护。同时充分利用川黔边流通药材、食盐的条件,开展商贸活动。在贸易往来中则对贫困农民、失业游民给资赠产。苏区对破坏商业贸易、哄抬物价的不法行为,进行严厉惩罚。提出苏维埃政府要努力为群众代兑纸币,借贷资本。也要监督管理社会保险基金的收集使用,使苏区的金融工作开展起来,有力地促进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保障了军民的供给,促进了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三是发展文教、卫生等公益事业。为了提高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黔东特区把积极发展革命的文化教育,创造工农群众享受文化教育的环境和条件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任务。为此,乡苏维埃政府首次创办了乡村革命俱乐部、苏维埃政府小学等文化教育机构。规定凡苏维埃公民都有享受文化教育的平等权利,少数民族也完全享有,而且把“用苗族自己的语言文字,发展苗族的文化”[4]等作为民族文化教育任务的一项政治纲领。同时,为了根据地的老百姓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医疗卫生条件,红三军把自己的随军卫生队改建为黔东革命根据地的后勤医院,作为一个重要的医疗阵地,为群众免费看病。为了减轻医疗负担,同时发动群众帮助军队组织担架队支前,安置伤病员在群众家,利用草药土方,精心护理,并负责茶水饮食。“规定雇工的疾病由雇主出资医治,必要时对红军家属疾病困难募捐救济。贺龙还团结争取了一位通医药、会做外科手术的美国牧师史密斯,充分发挥他的医疗才干,利用其关系购买了一批苏区急需药品。”[3]

[1]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1921-1949)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

[2]中共铜仁市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铜仁地区历史(1921-1978)》[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

[3]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红军与贵州革命老区》[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0.

[4]中共贵州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民族工作的伟大实践》[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4.

D231;D422.62

A

1006-0049-(2016)19-0021-02

*贵州省教育厅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项目“黔东特区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5JD109)。

**作者简介:李军星(1970-),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遵义师范学院政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与研究。

猜你喜欢

红三军黔东土地革命
明清时期黔东手工纸技术的传播
鲜为人知的3500公里“小长征”
“飞将军”黄公略
鲜为人知的3500公里“小长征”
黔东松桃—黄平地区上震旦统—下寒武统留茶坡组放射性影响评价
习仲勋与西北地区的土地改革
土地革命时期中央苏区廉政建设探析
简析建国前后的农村经济变迁
红二、六军团转战渝东南
黔东明珠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