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思考
2016-02-04王宇
王 宇
河南工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0
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与思考
王宇*1
河南工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摘要:本文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出发,对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缺失和用人单位招聘困境的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角度出发,创新教育理念,采用复合培养的方式,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分析培养,并进一步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上的社会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分析;实践教学模式
为了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高校毕业生资源配置逐步向市场配置转变,解决生产力分配问题的同时,为大学生提供了自主择业的机会,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使其在社会经济建设中充分发挥生力军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就业结构性矛盾的突出问题,单位招不到满意人才,毕业生找不到满意岗位,究其原因是毕业生的就业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发生错位,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求职目的不明确,毕业生择业时偏向于环境好、工作稳定的工作,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提供的待遇存在差距,导致毕业生职业获取能力低。(2)毕业生适应能力差,在高校学习的专业课程雷同性严重,偏离用人单位多样化的人才需求。(3)毕业生学习过程中实践不足,受应试教育影响,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在工作中发展后劲不足。(4)毕业生职业素质例如职业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欠缺,导致毕业生职业适应能力较差。
二、加强实践促进就业的策略
关于如何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改革高校的人才培养机制,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就业,一直是各高校研究的重点,针对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改善。
(一)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使大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生涯有所规划,面临毕业时不迷茫,心中有明确的目标定位
1、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要尽早,有条件的话,最好从高中时期就开始,没有条件的地区,在高校新生入学时期也应开启大学生就业指导模式,通过就业指导课程,引导学生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围绕自身规划,选择针对性的专业内容进行学习,实施全程化的就业指导。2、对高校的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进行调整,结合用人单位需求,订制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提升毕业生自主创新、专业素质等多样化的专业能力。3、调动教职人员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条件,积极为教学改革服务,对教学改革做出客观公平的评估。
(二)提高大学生自身的适应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多样化的用人需求
从大学生自身来讲,自身的努力是提升就业能力的关键因素之一,首先要端正择业心态,关注职业信息,对未来职位所需职业技能重点掌握,积极参与提高就业能力的培养过程,大学生是企业的优质人力资源,是企业保持竞争力与创造力的生力军。企业所吸收到的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能力高低关系到企业人力资源成本与效益,关系到企业经济效益的获取,因此参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不仅是大学生的责任,也是企业的社会责任,因此,企业可通过向大学生提供工作、提供大学生参与课外活动项目和参与高校的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积极参与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培养过程。
(三)加强毕业生的实习、实践工作,使毕业生顺利完成从校园到社会的过渡
(1)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健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素质教育在高校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了解社会、探索社会、品味人生艰辛,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形成百折不挠的意志,提升心理素质,增强社会适应能力。(2)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大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发现自身不足,并通过实践活动改进和提高自身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满足用人单位多样化的要求。(3)社会实践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学会生存》报告中指出:人们对付当今世界性问题和挑战的能力归根到底取决于人们能够激发和调动的创造力的潜力。”社会实践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使大学生有机会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推动自身职业技能的进一步提高。
(四)政府作为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推动者、高等教育改革的宏观调控者,应当加强政策性引导,发挥宏观调控的作用
1、改变政府职能,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制度上的保障。2、加强教育改革。培养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以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不断提高的要求。3、建立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平台。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的提升提供基础条件。4、对企业参与高校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政策上的鼓励。政府可以通过教育资源配置方式引导我国各高校合理定位,朝多样化方向发展,培养多样化的人才,避免大学定位与大学生培养模式严重雷同现象,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结论
大学生就业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合理提高毕业生的工作能力,提高其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让毕业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找准工作切入点,科学高效的开展工作,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使大学毕业生能顺利的从校园转入社会,实现大学毕业生的零适应期与准员工化。
[参考文献]
[1]李尧,刘秀莲.应用型高校的宽口径招生与窄专业方向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9,11:43-45.
[2]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06:62-66.
[3]Crick J E,Brennan R L.Manual for GENOVA:AGeneralized Analysis of Variance System[M].Iowa City,IA: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Program,1983.
[4]赵宏斌,陈平水.我国经济转型期大学毕业生失业状况分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
*作者简介:王宇(1987-),男,河南新乡人,汉族,硕士,河南工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16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