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文化解读

2016-02-04

山西青年 2016年9期
关键词:文艺复兴父权莎士比亚

马 兰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 101118



莎士比亚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文化解读

马兰*1

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北京101118

摘要:从整个欧洲的历史来看,莎士比亚创作的时期处在欧洲文艺复兴盛行和英国资产阶级蓬勃发展时期,经过早期的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的发展和影响,在欧洲中下阶层和新发展起来的资产阶层中,中世纪的宗教(基督教)和封建主义国王-贵族混合统治对家庭生活特别是子女婚姻方面的专制和包办的弊端逐渐体现出来,莎士比亚的作品中也体现出这种弊端,并在他的大量剧作品中通过戏剧冲突的形式反映出来,本文从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的男性形象视角,尤其是父亲角色,依照莎士比亚时期贵族生活,新兴资产阶层的生活,萨翁的个人人生经历三个维度来分析和解读其作品中男性形象以及其体现和承载的文化现象和思想艺术。

关键词:莎士比亚;父权;文艺复兴;阶层冲突;文化解读

莎士比亚处的英国社会阶段都是文艺复兴和资产阶层个人自由主义新思想冲击旧封建制度的过渡时期。进步人士努力使强调个人自由与幸福的人文主义思想冲破封建思想对人们的束缚。莎士比亚也是人文主义思想的推崇者和推动者,所以在他们笔下的很多人物都具有反传统的思想,而分析莎氏作品中的男性形象,有助于更好理解两位作家在塑造和突出女性形象的同时,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男性人物。父亲在男性人物中占很大的比例。父亲形象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发生过一种根本性的改变。首先,父亲形象由中心地位,逐渐地退居配角,最后完全从作品中消失;其次,完美的父亲形象并不多见,大部分作品中的父亲是以反面的、或者被否定的形象出现的,父亲往往扮演男女主人公追求幸福的最大阻碍。而父权专制又是莎士比亚爱情戏剧作品中父亲身上体现出来的最大特征。莎翁笔下的家庭大都以父亲为中心,母亲在剧中很少出现,或者从不提起,或是缺失,家庭中主要是父亲和子女的冲突和事件。这从人物结构上就突出了父亲的主要地位,而削弱了母亲的作用,为父权意识创造了客观环境。

本文的探讨了以上内容,创新观点在于,从更广层面,更深程度来研究莎士比亚的戏剧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依照莎士比亚时期贵族生活,新兴资产阶层的生活,萨翁的个人人生经历三个维度来分析和解读其作品中父亲形象以及其体现和承载的文化现象和思想艺术。

一、贵族生活维度

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奥瑟罗》中的奥赛罗是一个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老将军,长期的战争生活以及由此养成的对立思维让他判断事物和周围的人的时候也带着这种强烈的对错典型的二维思维,当他与元老女儿黛斯德莫娜(苔丝狄蒙娜)深深相爱但却因肤色,年龄被反对不得不以私下低调的方式继续他们的爱情和婚姻的时候,这时本剧的主人公身上一直主导着的内心情感对立和冲突埋下了种子,这种内心冲突在本剧的爱情和嫉妒的主题中体现得非常明显。

在奥赛罗的表层,他是一个坚强博大和灵魂高尚的英雄,这在他屡屡获得胜仗中也能体现出来,同时英雄性格特质中的敢爱敢恨也在他爱上小自己很多的黛斯德莫娜表现出来。但在内心深处,奥赛罗有一种强烈的矛盾感和冲突性,奥赛罗虽然忠于威尼斯公爵,却是个摩尔人,他还是个皈依了基督教的黑人,这种矛盾的身份和对自己原始身份(摩尔人)的自卑感和他后来的声名显赫的将军身份的冲突是他极其容易把矛盾冲突放大的心理深层基础。

这反映在后续的剧情中就是当他的爱情(和苔丝狄蒙娜)遇到伊阿古设计挑拨时奥赛罗的内心性格冲突就被外在的冲突事件(他和苔丝狄蒙娜的深深相爱与苔丝狄蒙娜的背叛)构成深度共振,这种心理共振是导致他后面悲剧结果的深层原因,于是一个英雄就被小人所利用及产生杀人动机和行为。

在英国封建殖民时期,殖民冲突在他个人生活中体现出来就是他杀害了自己深爱的妻子苔丝狄蒙娜。人们对于本剧的奥赛罗的人物形象的看法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性格刚毅的英雄,因轻信谗言杀害自己的妻子,这一切归错于阿伊古的阴险和狡猾。另一种认为奥赛罗并不那么高尚,悲剧的产生缘于他自身的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性格缺陷,他听信阿伊古,责任在于他本人。本文从英国当时殖民冲突和种族冲突对奥赛罗这类身份跃进的个体所产生的内心影响出发,认为奥赛罗的悲剧产生于这一时期的种族和殖民冲突在他个人生活经历的体现;从另外一个层面上,奥赛罗这个有血有肉的英雄也勇敢追求和保护自己的爱情与婚姻(私下的),某种情况下奥赛罗是一个值得同情的男人,他在作为男人的角色中,是不成熟的。

而元老是作为英国这一时期的传统贵族势力的代表,不同意奥赛罗和自己女儿苔丝狄蒙娜之间的爱情,表层申明原因是年龄相差很大,而深度的文化影响原因也是不认同奥赛罗低位出身的情结,这是本剧悲剧性事件产生的最初原因。

《罗密欧与朱丽叶》中,处于两个有世仇的家族之一的父亲角色,蒙太古,以维护贵族家族利益为主导,强硬地为自己的儿子罗密欧的婚姻做主,强烈反对他与朱丽叶的爱情,但当悲剧发生之后,他深深的反悔和自责,当朱丽叶殉情之后,他说:我要用纯金替她(朱丽叶)铸一座像,只要维洛那一天不改变它的名称,任何塑像都不会比忠贞的朱丽叶那一座更为卓越。

蒙太古最初强烈反对阻止儿子的爱情,经过巨大的痛苦(儿子的死亡)之后,为了两个家族的未来,与凯普莱特家族的人言归于好,这是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父亲形象完成蜕变的开始,体现了英国当时文化背景下大发展,在莎翁的思想上开始认识到个人自由和自由恋爱的可能性。

《李尔王》中展现的则是一个分崩离析的社会,李尔王因为自己的刚愎自用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也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主人公从具有绝对权威的封建君主变成了一无所有、无家可归的老人,人物命运和性格发生巨大的变化,这在莎士比亚的作品中最具特色。而作为父亲的李尔王对子女的态度也是这种家庭之外的性格的射映,他连女儿的讲话也要约束。《李尔王》中考狄丽娅的父亲李尔王要求女儿按照他的意志说话:“怎么,考狄丽娅!把你的话修正修正,否则你要毁灭你自己的命运了”。

《麦克白》中,作为男主人公的麦克白是苏格兰军中的一名大将。在大败叛徒的归途中,听信三位女巫的模糊的预言,随之而来的被封为考特爵士的事件得以应验女巫的预言。麦克白并没有感恩戴德,而是为了最高的预言——未来的君王,而起了歹心,并在麦克白夫人的怂恿下,一步步走向了灭亡。此剧最终以麦克白夫人自杀,麦克白首级被取而拉下帷幕。一位英雄人物由于内在的野心和外部的唆使,成为个人野心家和暴君。其悲剧意义在于,个人野心和利己主义可以毁灭一个原本并非邪恶的人物。总体而言,这些悲剧对封建贵族的腐朽衰败、利己主义的骇人听闻、金钱关系的罪恶和劳动人民的疾苦,作了深入的揭露;风格上,浪漫欢乐的气氛减少,忧郁悲愤的情调增加,形象更丰满,语言更纯熟。

二、新兴资产阶层生活维度

《威尼斯商人》当中夏洛克是犹太人出身,因为在其人生经历中长期遭受到基督教主导的社会排挤和歧视,使得他对基督教以及基督教徒产生了强烈的报复心理。因此强烈反对和阻止其女儿杰西卡与罗伦佐的爱情与婚姻,使得杰西卡觉得家就像“一座地域”。他强硬反对女儿与心爱的基督徒罗伦佐结婚,最后逼得杰西卡偷了父亲的钱与罗伦佐私奔,宁愿失去自己的父亲,改变自己的宗教信仰,决心做基督徒可爱的妻子。

夏洛克视财如命,在他的心目中,金钱远远超过了包括女儿在内的任何人的分量,杰西卡一个晚上在热那亚花掉80块金币,他就气急败坏地用最恶毒的语言诅咒自己的女儿:“我情愿女儿死在我眼前,那些珠宝挂在耳朵上;情愿她的灵柩停在我跟前,那些金币在她的棺材里。”

作为在基督教主导环境下的商人,夏洛克的犹太人身份受到歧视和排挤,承受着巨大压力,在作为父亲的角色中,他强烈反对女儿的婚姻,这些因素和结果都不是孤立的,体现出莎士比亚的作品中的父亲形象不是单一的一种人物形象塑造,有着深刻的社会经济,文化宗教背景,在《威尼斯商人》中,新兴的资产阶层在宗教背景下,冲突才体现得比较明显。

三、个人经历维度

莎士比亚出生于英国富商家庭,儿时家庭富足,父亲是经营羊毛的,皮革的商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起来,使得莎士比亚从小就了解当时英国社会的中下阶层的情况,这在其众多作品中也体现出来这种影响,同时莎士比亚殷实的家庭环境使得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也养成了深刻洞察社会生活各种人物的习惯,父亲的商人身份让莎士比亚可以近距离体验英国那个时期的利己主义的发展的弊端,他的有些作品中的重要思想都是通过男主人翁的生活,事业和经历展现出来的,《麦克白》,《李尔王》就是这类作品的代表,特别是在经历父亲的经商事业受到挫折和困境后,莎士比亚经历手工,马夫,演员等职业,他也有机会在更广的范围内体验社会中下层生活的辛酸苦辣,虽无相关资料具体显示莎士比亚的真实生活的父亲形象,但据说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哈姆雷特》的主人翁(Hamlet)为了纪念他的儿子的,Hamlet与Hamnet的写法类似,缅怀他对失去儿子的悲痛。或者可以推论出莎士比亚的其他众多作品的父亲形象也受到了他本人父亲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是内化的,全面的。

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中,这种父亲强烈反对子女的爱情和婚姻比比皆是,以往的研究中都从父亲人物形象塑造上出发,本文研究所呈现的是这些父亲反对和阻止子女的爱情和婚姻,都不是单独本身人物性格这一个方面,有莎士比亚创作时期英国的社会阶层演变,封建时期的宗教(基督教)背景,以及新兴的资产阶层发展带来的强调个人自由恋爱的人本主义思想与传统贵族文化和宗教文化冲突,故事情结的发展和冲突中的父亲形象的文化体现。

四、结论

莎士比亚的作品特点是从真实社会生活出发,直接面对和阐述当时英国社会以及欧洲社会在经济上,思想上,文化上的冲突与革新进步,具体在他的众多剧作品的父亲形象塑造和体现上,从家庭出发,但不限于家庭,从社会生活,经济,宗教冲突方面去立体塑造各种父亲形象,最后总体在文化上体现为作为男人的父亲在经受社会经济和思想文化上的剧变与革新(文艺复兴和个人自由思想与封建贵族统治和宗教冲突)过程中的顽固阵痛,父权弱化的特征。

[参考文献]

[1]赵梦颖."重构"父亲的意义——20世纪50至70年代文学文本中的父亲形象书写[J].新乡学院学报,2014(09).

[2]张玲.汤显祖和莎士比亚的女性观与性别意识[D].苏州大学,2006.

[3]陈莲洁.寻找我们的精神父亲——论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父亲形象塑造[J].电影文学,2012(03).

[4]成立.戏剧作品中的叙述分层——以莎士比亚戏剧为例[J].四川戏剧,2014(03).

[5]李婵,康宁,李茜.莎士比亚作品中丑角形象的研究与解析[J].语文建设,2013(12).

[6]姚羚羚.浅析莎士比亚作品中体现出的宗教思想[J].文学教育(中),2013(09).

*作者简介:马兰(1976-),女,回族,内蒙古乌海人,北京工商大学嘉华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研究。

中图分类号:I561.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055-02

猜你喜欢

文艺复兴父权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论利维坦的父权路径
论《藻海无边》中的身份焦虑
中国当代艺术与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浅谈古希腊艺术,基督教艺术与文艺复兴艺术间的关联
心沐光影次第绽放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解析高中语文课文《宝玉挨打》中的“孝”文化
李安家庭三部曲下的现代父亲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