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促进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1
2016-02-04王小兵
王小兵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 益阳 412000
城镇化促进教育公平:问题与对策*1
王小兵**1
湖南工业大学,湖南益阳412000
摘要:城镇化促进教育公平所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的缺失或偏差。为此,要构建与“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城市”有序城镇化相适应的教育体系,促进城市、城镇以及新农村教育的合理分工、功能互补、协同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教育公平;教育均衡
一、城镇化促进教育公平所面临的问题
有学者断言,21世纪影响世界进程的两件事就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以及中国城市化的进程。毋容置疑,城镇化对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提振经济的作用极大,更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原有城市中心主义带来的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结构尚未打破,而城市内部以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户籍人口社会福利反差为特征的新二元结构却日益突出,这是我国城镇化的双重考验。
城镇化促进教育公平所面临的问题集中表现在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受教育机会的缺失或偏差。在城市,受城乡户籍制度的分割,以及自身教育程度偏低的限制,被统计为城镇人口的2亿多进城务工人员因没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平等的公共服务,而游离于城乡之间,成为边缘性、钟摆型的“半城镇化”人口,处境尴尬;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目前“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隔代教育又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出现偏差。为降低城内、城外进城务工人员的回流、盲流所造成的社会成本,这些问题亟待破解。
二、城镇化与教育发展联系紧密,相互促进
城镇化的本质是人的城镇化,教育则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技发展的主要途径,因而教育也是推进城镇化的基础工程。教育对推进城镇化进程具有带动、聚集和塑造功能。教育对城镇化发展的直接作用是推动城镇人口规模扩大,拉动城镇非农产业发展,其间接作用就是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稳定转移。一般而言,进城务工人员受教育年限越长、程度越高,其对职业身份意识和职业的非农倾向越强烈,城镇化对其吸引力也越明显,进入城镇的“回流率”也更低,尤其是新生代农民进城愿望更强烈。而且教育移民也成为了一种重要的城镇化人口迁移模式。城镇优质教育也将吸引更多的农村学生进城就读,带动城镇就业、生活、消费,撬动城镇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实践表明:教育是拉动经济最强劲、环保的“绿色引擎”。优质教育所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将领跑于由产业集聚带来的人口集聚效应,从而实现“建好一所学校,吸引一批农民进城,带动一方经济”的目的。此外,“新市民”还需借助教育的塑造、教化功能,加强与城镇相适应的市民素质、文明意识、环保意识、责任意识等,实现进城农民的“市民化”,从而增强城镇发展后劲。
三、推进有序城镇化,促进教育公平
(一)探索“扬峰填谷”式高水平的教育均衡机制。“扬峰填谷”式高水平的教育均衡,把每一所学校办好,把好学校办得更好,在不降低整体发展水平的基础上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了高水准的教育均衡。“填谷”就是今后我们要抓好农村学校、城市薄弱学校的标准化建设,主动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以及公办与民办学校教育的梯度差距;“扬峰”就是我们要抓好城镇教育品牌建设,树立和强化其品牌优势。同时对办学规范的民办学校加大扶持力度,使之成为吸纳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补充。为此,各级政府要探索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扩大教育供给,增加教育公共性、丰富性、选择性和竞争性。
(二)推进有序城镇化,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借鉴发达国家城镇化发展理念,构建集聚度高、开放式、多层次的城镇体系,形成了大都市、中心城市、地方小城市和中心镇等不同层次的城镇体系。城镇教育公共服务不能仅仅以户籍为依据,强化输入地政府管理责任,将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纳入区域发展规划,逐步向在城市工作和居住的外来常住人口覆盖。关键是各级政府应合理分担流动儿童的教育成本,建立科学的人口管理制度,提供梯度式的教育公共服务,做到有效覆盖和有限覆盖相结合。
(三)优化农村学校布局,准确定位农村教育的发展方向。农村教育布局要遵循适当超前的原则,大体按照“高中进城区、职中入园区(工业园),初中进县城或中心镇、小学进中心镇”思路,优化城乡教育资产存量以及人力资源布局,重点推进中心城镇教育,加大寄宿制中心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建立以学校帮护网络为主体、学校、家庭和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多种形式的留守儿童的保护和关爱网络。要根据城乡产业结构和教育资源的特点,探索各类教育的地方化和本土化发展模式,吸引农村学生向城镇优质学校的转移,更好更快地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四)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促使农民工真正融入城市。要加强和完善农民工免费职业技能培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提高农民工岗位工作能力,增强农民工就业竞争力,实现顺利就业,真正融入城市,有尊严地生活,有体面地劳动。政府要扩大免费教育范围和补助标准,切实减轻其经济负担,打消进城人员子女就学的安全顾虑,有效解决民工子女进城镇就学的后顾之忧。要加快保障房建设,解决进城务工人员住房问题,让打工族、陪读族有房住;同时发展服务业,加快开发更多的公益性岗位,尽可能为进城务工人员创造就业机会,让更多的农民实现身份、职业和观念的彻底转换,增加城市认同感。
**作者简介:王小兵(1974-),男,湖南益阳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后,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教育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035-01
*湖南省创新平台与人才计划项目[2015RS403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