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构成*1
2016-02-04勾海兰
勾海兰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 南阳 473061
浅析网络流行语的成因及构成*1
勾海兰
南阳师范学院文史学院,河南南阳473061
摘要: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互联网遍布千家万户,由互联网衍生的网络流行语也逐渐家喻户晓。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网络流行语也随之不断更新换代,但不变的是它在人们生活中日益普遍的趋势与倾向。本文就将从各个方面来探索网络流行语何以如此流行,在认清和辨明网络流行语的同时,更好的对网络流行语利用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网络流行语;社会文化;心理因素
网络流行语作为网络的的次生产物,在很早之前国外就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网络的出现可以被称为20世纪的信息科技革命,那么网络语言的出现便是一场语言革命。(Crystal,2001)此处说到了网络语言,网络语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和计算机网络有关的所有计算机语言;而狭义的则是指产生于互联网,并在人群中传播和使用的日常会话,而关于网络流行语,夏中华认为,流行语是在一定时间内被高频使用的新奇的语言形式。在本文中,将从狭义的网络语言中的流行语这方面着手,来探索其流行的原因。
一、网络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自从互联网从1987年进入我国,1989年开始建设,网络语言逐渐进入我们的视野。从最开始的伊妹儿(e-mail),mm(妹妹),gg(哥哥),pfpf(佩服佩服),到现在的颜值爆表,有钱任性,萌萌哒。这些词语或短语不仅仅是表面这样,它们的背后有着它们那个时代的背景、含义以及风靡一时的状况。我们不能仅看到这些词语的表面形式,更应该深入其中,探究其背后复杂的时代元素。斯图亚特·霍尔认为,意义不是由传送者“传递”的,而是接受者“生产”的。所以,创造网络流行语不是某个人的特权,每个接受者在文化交流与传递过程中都有可能成为流行语的创造者。
二、网络流行语发展的原因
网络流行语这种文化现象的发展从侧面反映了文化的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又取决于各个方面,不仅在科技方面提供了器具的载体,而且在经济上提供了物质基础,包括在社会和文化方面都提供了或多或少的推动力。
(一)科技提供的器具载体
自从1989年因特网进入我国以来,从台式电脑,到笔记本电脑,再到便携式平板电脑,以及智能手机,这些载体不断更新换代,加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使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往变得格外方便和快捷。而在网络交流过程中,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思维和语言模式,这样就会发生冲击和摩擦,而在这个进程中,就必然会产生附带的产物,网络流行语就是这样一个典型代表。在人们日常会话中,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广泛使用与传播的网络用语,就成为了网络流行语。这样看来,如果没有互联网的平民化以及科技的更新换代,不用说在一个国家这样的范围内了,就是在一个省市之间,也很难形成这样的规模与范围。所以说,科技的昌达和进步,为网络流行语的产生提供了最为基础的器具载体。
(二)经济提供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中提到,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那么作为上层建筑中文化层面的网络流行语也固然会受经济基础的影响。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是经济,政治,文化,都发生了极大地变化,而经济的发展尤为突出,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升。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当人们的生理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会追求自我实现。而经济的发展为人们的生理需求提供保障后,人们就会在生活中进一步寻求自我实现,而文化生活的丰富正好填充了这个空白,所以在互联网普及这个契机下,网络流行语就很好的成为人们开阔视野、丰富生活的最佳调味剂。
(三)社会文化因素
著名的文体学专家王佐良教授曾这样说:“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掌握语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文化水乳交融。真正掌握好一门外语就必须理解语言的深层基础——文化。”因此,网络流行语与文化密切相关,网络流行语一方面作为一种文化的载体,另一方面又展现了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而这种语言又与历史沿革、社会制度、民族心理、风俗习惯、科学技术、信仰、礼仪息息相关。在我国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文化背景下,产生这种语言现象也是自然而然的。所以,为了更好地理解、掌握和发展网络流行语,更好地理解我国的文化背景是很有必要的。
(四)社会心理因素
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思维又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而对网络流行语影响最大的心理因素主要有:从众心理和逆反心理,另外又显示了网民的自我实现心理、求新求异心理、质疑批判心理、娱乐消遣心理、宣泄释放心理等。
三、网络流行语的结构与类型
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结构与类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比如:谢亚军认为:网络流行语有首字母缩略,如GG(哥哥)BF(Boy friend);数字谐音,如9494(就是就是);符号语言,如^.^(微笑);汉语谐音词,如杯具(悲剧);语码混合3q(数字与英文字母混合,thank you的谐音);及语义迁移如潜水;等等几种类型。方毅华认为有三种:造字构词,如囧;俗语、谚语成分替换,如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常用语解构和重构如很黄很暴力。 伍凌从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把其划分为:语义偏离,如山寨;语法偏离,如汗、寒;借形赋义,如土豪;这三种类型。汤玫英则将其分为两种:单纯流行语,如“打酱油、范跑跑这类以完整的词语形式出现的流行语;和格式流行语,如“贾君鹏,你妈喊你回家吃饭”这类以一定的语言格式出现的流行语。这些都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对网络流行语来分类,以及对其特征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从其它方面对其进行分析,固然也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从来源上,杨萍认为主要有三种类型:一般网络用语;网民自创流行甚广的网络俏皮话;与社会公共事件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另外,又有:方言词语;外来词语;影视文学作品;网民个性创造和新闻事件等几种类型的分法。其实,无论是哪种分类方法,只要能够自圆其说即可,因为,网络流行语毕竟多变且更新迅速,所以我们并没有办法,以某一种固定的说法来对其进行限制和束缚。
四、网络流行语的特征
网络流行语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产物,也不可避免的会带有和互联网时代相似的特征,如娱乐化,平民化,平台化。这些都使得网络流行语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影响,毫无压力的成为风靡一时的宠儿。另外,网络信息稍纵即逝,网络流行语又具有更新快,流传迅速,信息量大的特性,加上鲜明的时代性,可复制性。这些更使得人们既能满足自己对信息的需求,又能进一步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性。当然,与此同时,部分网络流行语不可避免的具有不规范性和粗俗性,这就需要接受者和传播者在接触过程中,对其进行更好的甄别和判断,从而更好的使用我们当前社会下这一新兴时代产物。
五、网络流行语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流行语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据统计,使用网络流行语的一般年龄在15-45岁之间,所以,网络流行语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使用的,还有一些人对其并不了解。而大部分青少年,显然是最容易接触,使用最多的,而且是最有可能创造出网络流行语的群体。然而,他们往往可能只停留在娱乐和彰显自我的层面,所以这类网络流行语可能就不具备太多的现实意义,如:我去、他大爷的等等。这些就仅仅是停留在一个人的口头语上。这样不具有深厚内涵,且没有强大支撑的流行语就很有可能在历史的长河中被淘汰、剔除。网络流行语对现代汉语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觑的,一方面,它作为一个新兴的事物,充实和丰富了汉语词汇,如土豪、山寨、北漂、达人、月光族、自助游、团购等被收录进新现代汉语词典,这些词语我们势必是要对其详知并掌握的。而在一些学校和考试中,则严令禁止使用网络语言,这虽然一方面显示了对待汉语时的严谨性,另一方面却也显示了其局限性和狭隘性,因为很多网络用语也是有着深厚内涵,甚至代表一个时代特征的产物。
在对待网络流行语过程中,不应该以偏概全,而是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开放的眼光去对其审视和对待。这样,我们才可以在规范语言使用的同时,是我们的汉语生生不息的前进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陈绍富.基于新闻事件的网络流行语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1.
[2]陆杨,王毅.《大众文化与传媒》.三联书店,2000:37-82.
[3]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
[4]黄海波.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和规范问题探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5]谢亚军.网络流行语的类型与结构特征探讨[J].内蒙古民族大学大学学报,2009(1).
[6]方毅华.“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现代传播,2011(12).
[7]伍凌.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及形成原因[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3).
[8]汤玫英.网络语言新探[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10:85-89.
[9]杨萍.网络流行语:网民自主话语生产的文化景观[J].新闻前哨,2010(4).
中图分类号:H10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9-0025-02
*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语言学卓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16-JSJYLX-029);南阳师范学院stp项目“校园流行语的调查与研究”;南阳师范学院spcp项目“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学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