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
2016-12-14陈娅婷
陈娅婷
摘 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流行语迅速风靡,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流行语有着同样的社会基础,它们共同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在分析网络流行语特点的基础上,深刻挖掘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网络流行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8-0150-02
网络流行语产生于社会现实,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要群体受其影响非常大,网络流行语中传播的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他们的价值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必须扎根于社会现实,才能真正发挥其思想教育的功能。因此,二者具有融合的必然性,同时网络流行语的流行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
一、网络流行语的流行原因
(一)个人原因
1.网络流行语符合大学生追逐时尚,释放压力的心理。当代大学生受到新的社会思潮的影响,他们崇尚自由,追求个性,紧跟时尚,而网络流行语新奇、简约、幽默的特点正好符合了他们猎奇的心理。例如,“给力”“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等网络流行词汇已经成为了一种青年流行文化,这种特定的网络交流语言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的标志。
2.网络流行语满足了大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的需求。高校大学生是充满热情的一个群体,求知欲旺盛,参与感强烈,他们渴望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现实,成为了他们了解社会、参与社会的窗口。近年来,网络流行语中如“我爸是李刚”“范跑跑”等的流行,体现了大学生对当今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以及他们强烈要求参与社会的要求。
(二)社会原因
1.良好的语言可以有效地促进人际间的交往,网络语言源于网络交际的需要,“需要”是语言产生的土壤,语言只有满足人们的沟通需要才会被广泛使用和流传,网络流行语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的。网络流行语具有非常强的时效性,充满感情色彩,人们可以用简单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思,或者用隐晦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
2.“当社会生活发生渐变或激变时,作为社会现象的语言会毫不含糊地随着社会生活进展的步伐而发生变化。”网络流行语产生于我国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发,利益诉求不同,大量的负面情绪积累,在这种情况下,公众需要渠道来表达、发泄自己的情绪,网络的“自由”就成为了人们的首选。
二、网络流行语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性
(一)二者都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立足于社会现实才能发挥其育人的本质作用。思想政治教育从产生开始就与社会现实密不可分,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社会现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绝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的宣传与灌输,而是一个将理论知识与社会现实相结合的过程,不论在任何时代、任何情况下都不能脱离社会实际,脱离了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得不到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新时代的大学生支持与响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立足实际,思考现实,解决问题,才能有效发挥其真正的效果。网络流行语是随着网络的兴起,由网民根据社会热点事件演绎、改编而来的一种风靡于网络甚至社会的一种网络语言。网络流行语一般都来源于社会现实,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它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现实的一种看法或者控诉,从“蒜你狠”“豆你玩”到“表哥”等的出现,都表达了人们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关注。所以,网络流行语是一种另类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表达方式。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流行语都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
(二)二者都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灵魂和核心是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大学生在思想政政治教育课堂上接受思想理论教育,同时受到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逐渐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说明,我们的阵地如果无产阶级思想不去占领,非无产阶级思想就必然去占领。”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就是帮助高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价值意识,所以,思想政教育内容必须要激发大学生的热情和兴趣,让他们怀着热忱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作为网络使用群体的大学生,他们可能既是网络流行语的创造者、使用者,也是其传播者,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他们对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信任以及认可直接影响着他们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从“高富帅”“白富美”到“■丝”“矮矬穷”,无不体现着其背后的心态和价值观。因此,网络流行语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影响着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三)网络流行语推进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是理论灌输,这样的方式严肃呆板,无法融入实践教育,更加无法引起大学生的兴趣。一直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方向就是改变现有的僵化模式,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网络流行语根植于社会现实,有着深刻的社会基础,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结合的桥梁。
当代大学生已经步入了网络时代,网络流行语中折射出来的多元的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的价值观,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这种情况下不能及时掌握这些网络流行语的含义及背景,沉浸在传统的方式中,就会造成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话语上的差异,降低思想政教育工作的成效。因此,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通过网络流行语所反映的价值观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热点事件引入思政课堂,用学生愿意听和听得懂的话语把问题讲清楚,消除两者之间的隔阂,用新话语讲新故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革。
三、引导大学生正确看待网络流行语
(一)营造良好的网络用语环境
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们可以在这里自由的交流,发表言论,没有现实中的规章制度来约束。但是因为这个虚拟的世界太大,缺乏管理,造成了很多不健康甚至恶俗的语言的出现,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尚在变化之中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冲击,原本一个良好的互相交流的环境变成一部分人传达不良信息的场所,这无疑是让人可悲的。一些低俗语言的出现给网络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影响了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因此,必须要给大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用语环境。要建立一个健康有序的网络用语环境,首先必须要从自身做起,做到文明上网,说文明用语,树立良好的上网习惯和思想行为习惯,有强烈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自己做到不使用、不传播不良网络用语;同时,国家要大力推进网络管理制度建设,“打铁还需自身硬”,网站、平台也需要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审核、过滤和巡查制度,加强自省自律,做到客观公允、真诚回应,增强社会公信力;学校也应该加强对校园公众平台咨询的审查和筛选,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用语环境。
(二)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动态
网络流行语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每一个网络流行语背后都有着一定的特殊意义,甚至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观意识,这些背后传达的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体现了当代大学生的真实想法,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如2010年10月16日李某驾车撞死一路人后,不仅不配合警察调查还叫嚣着“我爸是李刚”,此事一经曝光迅速发酵,“我爸是李刚”很快成为盛行一时的网络流行语。随之社会上又出现了“恨爹不成钢”“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等一系列“拼爹”类网络流行语;又如在某知名相亲节目马某发出的“宁愿在宝马车上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的拜金言论,此类网络流行的盛行折射出了大学生对“官二代”在社会上任性跋扈的痛恨,但同时也揭示了当代大学生对道德、社会公平的蔑视和对金钱、权力的渴望。因此,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动态,要引导他们正确看待这类网络流行语背后所承载的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
(三)弘扬社会主旋律,唱响时代最强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我国作为拥有6亿多网民的国家,已经形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网络舆论场所,这就要求我们要高度重视对网络平台的管理。网络流行语来源广泛,承载着多元的价值观,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面临这样的挑战和困难,必须坚持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弘扬社会主旋律,传播社会正能量。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旗帜鲜明地宣传主流声音,理直气壮地批驳错误观点,春风化雨般地疏导社会情绪,努力成为传播网络正能量的主力军中的一员。在实践中,应该积极开展网络流行语主题研讨会,对网络流行语中传达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鼓励大学生多阅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减少对不良网络文化的追捧和依赖,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依赖于教育工作者能够从社会现实中抓取热点,能够与学生消除时代隔阂,网络流行语恰好为思想政治教育搭建了一个这样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重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将网络流行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中去,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当中学习思想政治。
参考文献:
[1] 申亚妮.网络流行语探析[J].新西部:理论版,2009,(8).
[2] 卢姗.浅析网络语言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J].经济研究导刊,2009,(13).
[3] 胡侠.网络流行语对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
[4] 陈向阳,等.网络文化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9,(4).
[5] 王英.网络流行语现象解读[J].新闻前哨,2009,(8).
[6]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史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