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
2016-02-04曹莹
曹 莹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探析贝多芬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
曹 莹
(西北师范大学,甘肃 兰州 730070)
贝多芬作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的作曲家,在晚期作品中充分体现了两种音乐思潮的融合,但又具有他所秉承的传统风格。贝多芬在第29首钢琴奏鸣曲op106的创作中,历经了心理和身体的种种磨难,最终开启了他晚期创作的大门,达到了精神与音乐创作的巅峰。这首“为楔槌键琴而作”的奏鸣曲充分体现了贝多芬超越自我,追求超凡宁静的精神境界。
贝多芬;第29首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一、关于贝多芬奏鸣曲op106
贝多芬第29首钢琴奏鸣曲op106,是贝多芬在创作晚期为楔槌键琴而作的一部作品,这部奏鸣曲篇幅宏伟,技巧极其复杂,同时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被誉为是钢琴界的“珠穆朗玛峰”。20世纪伟大的钢琴家鲁宾斯坦称它为钢琴界的“第九交响曲”。第29首钢琴奏鸣曲是贝多芬创作的重要转折点,通过这首乐曲漫长的创作,结束了他之前的创作停滞的危机,开启了他晚期创作巅峰的大门。
这首钢琴奏鸣曲由1817年11月开始创作,直到1819年9月才出版,创作持续了整整两年,在此之前一直是贝多芬将近十年的创停滞期。这首奏鸣曲的写作之所以经历这么长的时间,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第一是贝多芬与弟媳争夺侄子卡尔的抚养权。贝多芬一直认为弟媳是一个“放荡的坏女人”,并一直阻止卡尔与母亲的碰面。贝多芬一心想将卡尔培养成像自己一样的作曲家,但他的心思始终得不到年青人的理解,叔侄两人的矛盾让贝多芬焦头烂额,曾一度终止过一段时间的创作。
第二个原因是病痛的折磨。贝多芬长期忍受着失聪带来的心理折磨,克服着种种病痛。在亲情、爱情各方面都不顺利的折磨下,贝多芬的健康状况日益糟糕,但这并没有阻挡贝多芬始终与命运抗争的脚步。
第三就是当时恶劣的政治环境。1815年拿破仑彻底失败,维也纳成为欧洲封建势力复辟的中心,严酷的社会环境一度中断了贝多芬大型作品的创作,贝多芬因为自己“不得不为面包而创作”的事实耿耿于怀。
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可以反映出贝多芬在创作这首钢琴奏鸣曲时所经历的波折,但正是由于政治环境的严苛,生活环境的窘迫,心理承受各种苦难的悲痛,才有了这一部摆脱束缚超越精神的巅峰之作。
二、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的音乐分析
第29钢琴奏鸣曲较贝多芬早期和中期的奏鸣曲有很大的不同,首先是采用了四个乐章的结构。从第一乐章可以清晰的看出刚正严谨的古典主义风格,与此时流行的浪漫主义思潮划出了清晰的界限。
奏鸣曲op106的第一乐章采用了奏鸣曲式,降B大调。乐曲风格坚定明朗,音乐雄壮,表达刚正不阿的民族精神。
1.呈示部
这首奏鸣曲没有引子,直接进入第一主题调性为降B大调。主题由强有力的和弦奏出,号角一般吹响主题,干脆嘹亮,气势壮观。第一主题并不是用旋律线条呈现,而是使用了强有力的节奏,这一点是与其他奏鸣曲有明显差别的地方。副部主题开始于第63小节,旋律在中声部,很难辨认,可以看出这首奏鸣曲中每个声部都有独立清晰的线条,预示着乐曲后面将要出现的赋格。
2.展开部
突出基层建设投入,实现了监管工作全覆盖。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重心下移,关口前移,在全区率先成立村级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站。全县157个村(社区)均设有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站,每站聘请1名食品安全协管员,1412个自然屯各聘请1名食品安全信息员,协助乡镇食品药品监管所开展工作,实现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全覆盖。
曲子的展开部是一个卡农式的赋格段落,这一段里,一个短小的动机交替出现在高声部,中声部和低声部中,以卡农的形式进行模仿并模进,采用的是复调形式的织体,调性的转换隐藏在模进中。由B大调转至G大调,如此的远关系转调自由的变化,预示了浪漫主义的和声技法。220小节开始进入到属准备阶段,在材料上继续使用主部主题的动机进行卡农式模仿,并在231小节到达降B大调属和弦从而进入奏鸣曲式的再现部。
3.再现部
再现部较呈示部有了很大变化,首先再现部不是直接回到主部主题,而是增加了一段类似引子才进入第一主题快速坚定的和弦。这一部分的再现常使用变奏的手法,将连续叠置的八度进行变化处理成分解八度的形式,一个主题动机在低八度出现后移至高八度卡农式模仿再现一遍
4.尾声
贝多芬奏鸣曲中长大的尾声是他的特点之一。尾声部分延续了之前主题动机卡农式的模仿,大量运用了八度来扩展,通过离调模进将乐曲引向最终的和弦,通过简短果断的两个和弦结束全曲。
乐曲的调性以三度关系的移调居多,比如降B大调—G大调—E大调,B大调—G大调—降e小调—降G大调—降B大调。三度关系的调性变化是贝多芬这首奏鸣曲的一大特点。
三、奏鸣曲op106第一乐章的艺特色术
这首奏鸣曲第一乐章快板的速度是贝多芬所有作品中最快的一首,并且是贝多芬在自己作品中唯一做了速度标记的一首,这个速度极快,难倒了众多著名的钢琴演奏家,几乎没有人能达到贝多芬所期望的速度。创作这首奏鸣曲时贝多芬已经彻底失聪,他是没有办法听到这个乐章的演奏,所标记这令人为之震撼的极快速度,是贝多芬心中呈现的音乐。这极快的速度侧面反映出贝多芬的内心世界与音乐性格,他要与时间赛跑,要宣泄他心中奔腾的音乐。
(二)赋格手法的运用
贝多芬毫无疑问继承了巴赫复调音乐的传统。赋格这种形式在贝多芬手上不仅是一种音乐体裁,更是升华成为表达音乐、抒发情感的创作方式。赋格不再像是巴洛克时期巴赫的创作中单纯的作为乐曲体裁独立成曲,贝多芬将赋格融入奏鸣曲式里,比如op106第一乐章的展开部采用赋格的手法,将主题动机作卡农式的模仿。贝多芬赋格创作具有动力性和浪漫性两个特点,比如这一乐章的展开部,以短小的动机在不同声部连续交替的出现,持续的模进并伴随调性变化,是具有动力性的典型特征。浪漫性是始终伴随贝多芬创作的,即使是对位严谨的赋格手法,在贝多芬手中同样具有优美的旋律,富有抒情性与幻想性。
(三)精神升华
贝多芬晚期由于耳聋很少交际,经常一个人待在家中,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他曾说他比任何人都接近上帝。他晚期的奏鸣曲内涵极为丰富,褪去了中期作品中的锐利,更多了沉稳与人性的思考,在音乐中他对情感的表达和对人性的探索都是他精神的写照。贝多芬继承了巴赫、海顿的创作传统,并进行创新,将作曲技法发挥到了极致,是继巴赫之后音乐长河中的又一位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