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北大鼓艺术特征研究

2016-02-03

北方音乐 2016年20期
关键词:澧水大鼓唱词

陈 晓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湘北大鼓艺术特征研究

陈 晓

(邵阳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湘北大鼓是流行于湘北大地及湘鄂边境地区,并以澧水流域为轴心的一种地方曲艺形式,原名丧鼓、孝鼓,它的形成深受道家文化影响,至今已有500年左右的历史。它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的说唱艺术。本文将从湘北大鼓的起源、流派、唱腔特色、题材与唱词特征等加以研究,旨在剖析其文化内涵,在探析的过程中阐述湘北大鼓独特的艺术魅力。

湘北大鼓;艺术特征

位于湖南澧水流域的湘北地区是古荆楚之地,受楚俗巫风的影响颇深,至今还保留着这样的乡风民俗:每逢有白喜事,主家必请鼓书艺人唱大鼓,亲朋好友纷纷前来,聚集一堂听鼓书。这种地方色彩浓厚的曲艺形式除了存在于湘北地区的孝堂中外,还经常出现在茶楼、田间地头甚至舞台上,是湘北地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曲艺。

这种流传在湖南湘北地区的民间曲艺形式叫湘北大鼓,是一种以唱为主、以说为辅,用声腔变化、说唱相间叙述故事的民间艺术,具有鲜明的艺术特点和魅力。它来自民间、操作简便、角色灵活、演出场地多变,深受当地群众喜爱。

一、湘北大鼓的渊源

湘北大鼓原名“丧鼓”、“孝鼓”、“盆鼓歌”,一般用于丧事中,是一种为悼念亡人所进行的活动形式。据史书记载,公元前300年,就有庄周丧妻后“鼓盆而歌”的典故,这大约就是湘北大鼓的起源。在大鼓艺人中现在还传承着“神农治五谷,轩辕治衣服,庄子兴起打盆鼓”的鼓词。

明末清初湘北大鼓流入今湖南湘北地区,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当时湘北大鼓被纳入到守夜中,让过世者的后代、亲人在为其守夜的过程中可以悼念、也可以受到相应有关孝道的教育。清末民国时期湘北大鼓发展较快,到上世纪60年代中期,当时“破四旧、立四新”的政治环境下,打击道场,湘北大鼓也收到一定的冲击,进入了一段时间的沉息期。1981年,改革春风吹来,常德市举办全区首届民间曲艺汇演,临澧大鼓艺人严昌春、金行文表演湘北大鼓《生产责任制好》获得金奖,至此,湘北大鼓渐渐走出围城,走向蓬勃。同年,报相关文化部门批准,正式命名为“湘北大鼓”。2011年,进行了湘北大鼓的域名注册。

湘北大鼓是一种唱中夹白,以唱为主的说唱艺术,道具为一面直径约33cm的牛皮鼓,鼓架高约20-28cm,配鼓棰一副,长26cm,头尖尾粗,尾部常系红布或丝绸,演奏时拿鼓槌敲击鼓面或鼓边发出不用的音色,特殊节目如《送歌郎》配有铜锣和铜钹,有的还配有唢呐、月琴等乐器伴奏。湘北大鼓在初期只是一人一鼓坐在孝堂中演唱,后来慢慢发展为两人甚至多人站立演唱,或加乐器伴奏演唱。

湘北大鼓对鼓的演奏力度和音色十分的讲究:在用力方面强调手腕与手臂的协调与放松,在音色方面则讲究拿鼓槌敲击不同位置发出的不同音色及大鼓整体发声的音质结实和通透程度。如在大鼓演奏中,敲击的动力主要在于手腕、手臂则起着辅助作用,手指配合手腕的动作加对鼓槌的控制,这样便于控制鼓点的强弱、快慢,可以更好地营造不同场景的不同氛围。

湘北大鼓是说唱艺术,鼓点起着“过门”或“间奏”的作用。在鼓点的衬托下鼓词更有律动感和感染力,避免单纯说唱的单调。在大鼓艺人娴熟的鼓点中,往往给听众营造了强弱有度,奏错落有致的背景音乐,烘托出艺人绘声绘色地说唱,大大地增加了演唱的层次感及美感 。

二、湘北大鼓的特点及流派

湘北大鼓自产生依赖,经过数百年的演绎、锤炼,形成了一定的风格特点:1、浓厚的民俗性特点:湘北大鼓伴随着湘北地区德孝文化的沉积而产生发展,在演唱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承载了地方传统习俗和风俗。2、鲜活的艺术特点:湘北大鼓的唱腔和道白语言通俗、诙谐幽默,唱腔中不时融入听众所熟知的地方戏剧、山歌小调,给人以亲切、鲜活的感觉。3、鲜明的地方性特点:湘北大鼓使用的都是湘北地区官话,并不时根据需要夹入地方方言,地方色彩浓厚。4、典型的板腔体音乐特征。湘北大鼓以对称的上下句作为唱腔的基本单位,以上下句的二言、三言、四言、八言、十言诗的格律为基本形式,按照一定的变体原则,演变为各种不同板式,通过对各种不同版本的转换构成整场音乐。5、演唱简便性特点:湘北大鼓道具简单、且不拘场地,田头地边皆为舞台。

随着鼓曲演绎市场不断拓展,鼓曲说唱队伍不断壮大。目前,2000多名鼓曲艺人分布在澧水流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完善、演变,逐渐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和流派,但总体可以分为两大流派,即以澧水为界,澧水以南成为南鼓、澧水以北称为北鼓。南鼓曲调古朴典雅,北鼓曲调宛转悠扬。南鼓以熊波涛为代表,其风格主要在于传承传统的鼓曲风格,重在继承。北鼓以邵丹为代表,其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在唱腔上不断改革创新、不仅吸收了地方的民歌小调,更把时代音乐元素也融入其中,如部分刀郎、腾格尔及西北风的歌曲,从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唱腔流派。

三、湘北大鼓的唱腔特色

湘北大鼓的曲调古朴优美、具有浓厚地方色彩,唱腔属于板腔体。其丰富多彩的唱腔源于对历代说唱音乐的学习及继承,并在此基础上汲取当地民歌、地方戏剧、山歌、小调等音乐精华,不断创新、发展,创作出很多新腔。但在市场的回馈与历史的涤荡中,有些唱腔已经失传,有些受欢迎的唱腔则被保留下来。在历代大师和大鼓艺人的不断摸索和博彩创新之下,渐渐形成五大基本唱腔,即:引腔、悲腔、柔腔、快腔、急腔等。

引腔:用以叙述故事情节,节奏平缓、不快不慢。

悲腔:用以表达悲伤的情绪,声调高低跌宕,节奏缓慢。

柔腔:曲调优美、节奏明亮,用于描绘风光、人物形象、愉悦心情。

快腔:用于情绪高涨、曲调简单句尾少有拖音。

急腔:节奏紧促犹如戏曲中的垛板,多用于战争场面及紧急情况时。

四、湘北大鼓的题材与唱词特征

湘北大鼓语言以湘北地区方言为主,声调偏低、语气平直,声调缺少“四声”,以“一声”、“二声”为主,其句式逐渐偏低,有明显的“下落感”。湘北大鼓中的语言通俗生动,多为当地俏皮的俚语,唱词多为五字或七字句,现在已经发展为长短不限的新句式。传统大鼓唱词除《送歌郎》三句为一乐段外,其他唱词基本四句为一乐段。

湘北大鼓的唱词都是当地方言,且用方言押韵,常用韵由天、地、人、和、豺、狼、虎、豹、红、花、绿、黑12个组成。它的唱词有固定的唱本也可以即兴创作。

湖南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5C1248)。

猜你喜欢

澧水大鼓唱词
1991年抗击澧水特大洪水纪实
唱词(外一首)
红旗
那唱词本上,满是回忆
大鼓
澧水探源
澧水探源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