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文场的曲词艺术特征研究

2017-03-28董琦

戏剧之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唱词艺术特征音乐

董琦

【摘 要】广西文场起源于明清江浙俗曲,在保留含蓄婉转的风格之余,又吸收了桂北当地的民歌与方言,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鲜明地域性特色。本文立足于广西文场音乐和唱词,将广西文场与桂剧、彩调等其他广西地方戏种进行分析比较,研究探讨文场这一独特曲艺形式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广西文场;音乐;唱词;艺术特征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4-0064-02

广西文场流行于广西桂北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柔美婉转,清丽流畅,与桂林山水相互辉映,赢得了“曲艺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的美誉。文场曲调丰富完整,唱词典雅清醇,本文在田野调查和收集剧本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文场的音乐特征、唱词规范以及文学特征,以期得到文场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批评指正。

一、广西文场的曲乐艺术之美

文场从产生起,就是在变化中发展的,代代文场艺人都在倾尽心力地进行创作和改进,才使得文场有了现在这种美丽动人的艺术面貌。广西文场也正是在变化发展中逐渐有了自己独具魅力的地域特色。

(一)文场融入各种民间艺术

广西文场最初来源于江浙俗曲,保留了许多江浙之音。后来在传唱发展中,当地艺人不断修改添加,逐渐呈现出它自己的艺术特色。以文场四大调之一的[滩簧]为例来看。朱恒夫先生曾在《滩簧考论》一书中对[滩簧]的来源做了如下的说明:“滩簧的初始曲调来自于吴歌。其初始的曲调有[四季相思]、[五更调]、[九连环]、[哭七七]、[绣荷包]、[湘江浪]、[来富山歌]、[银纽丝]、[紫竹调]、[闹五更]、[道情]等等,这些原本都是民歌曲调,它们后被广泛频繁地运用到滩簧演唱中。”①这段话中提及的曲调有部分至今仍存在于广西文场之中。再如小调[剪剪花]:文场小调[剪剪花]原本是起于清代初期的曲调,在演唱时,有衬字“哎呀”的运用和重句与板底起唱的处理,有浓郁的江南民歌特色。后来在文场音乐传唱的过程中,虽然其主要旋律的调式结构、旋律主音等没有改变,但在曲调的整体风格上,却出现了一些变化。流传到现在的[剪剪花],其润腔手法更加丰富,原来的民歌小调风格逐渐退去,呈现出了更加细腻娇柔的广西文场音乐风格。

(二)柔美悠扬的文场大调

文场的大调唱腔曲牌最常用的有[越调]、[滩簧]、[丝弦]、[南词]四种,俗称“文场四大调”。[越调]的旋律有一定的叙事性,但还是以抒情为主。[滩簧]的旋律富丽华美,音调跨度大变化多,常用来表现喜、怒、哀、怨等情感。[丝弦]又名[思贤],相传是孔子思念弟子颜回时所弹唱的曲调,曲调特征是缠绵悱恻,柔和深沉。[南词]是唐代宫廷乐师李龟年在南宫中教授弟子的曲调,情感悲切凄婉、哀感深沉,最适合表现悲思、哀悼之情。总体看来,文场四大调的曲调呈现出了柔美悠扬、细腻委婉的基本特色。这一点具体体现如下:

1.节奏缓慢。广西文场四大调大致以4/4拍、2/4拍和3/4拍为主,通常它的节拍速度都是较为缓慢的,尤其是与其他姐妹剧种、曲艺相比。因为慢,所以显得曲调徐缓宛若涓流,娓娓道来。同时它也较少有急速跳跃、热情喷放的旋律。另外,柔美悠扬还表现在曲调的“圆润”上。广西文场曲牌转换时有“大过门”,上下腔节间又会有“小过门”;联曲集曲的时候,同一个宫调的曲牌常常联用;转调的时候又会做上滑音、下滑音等音乐技巧的处理。这样整体就呈现出圆融滑润、优美流畅的特点。音乐在变化中文,始终保持流畅和稳定性。

2.旋律婉转。文场音乐的“细腻婉转”表现为“腔多字少”:一个字常常对应几个音符,甚至有时一个字还可以拖上几拍。同样有着腔多字少特点的戏曲比如昆曲,文场的婉转之音即与之十分相似。尤其是在演奏抒情曲调的时候,文场音乐的旋律性特别强。这种旋律性就是由唱腔长、音乐跨度大、音符密集这些原因形成的。尽管[垛字]还有一些小调曲牌,它们的唱腔相对简短了些,但与其他姐妹音乐如桂剧、彩调等相比,文场还是有着很强的旋律性,所以可以说,“柔美悠扬、细腻婉转”是文场音乐的整体特色。

(三)灵活多变的文场小调

文场音乐包含了“四大调”和若干小调,不同的音乐形式的表现功能和艺术风格也不尽相同。四大调的节拍速度都是徐徐缓缓的。与四大调相比,文场小调的风格则较为丰富多变,旋律曲调也灵活欢快些。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多源于民歌。关于文场曲调的来源,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中,已有较为固定的说法:“文场从浙江传入广西已有二百年的历史,其曲调、曲目、演唱习俗都与江浙一带流传的民间艺术有着渊源关系。”②而江南地区的民歌就是古今闻名的吴歌。吴歌内容大致以表现男女情爱为主,所描绘的感情真诚、纯洁,表现手段多样,歌唱自由、欢快。文场小调在演唱的方式上有很多就蕴含了吴歌的表现方式。比如文场小调[银扭丝],是兴盛于明代嘉隆年间的曲调,至今还是许多曲种、剧种的声腔曲牌之一。第二,多欢快旋律。文场小调曲牌众多,在音乐特色上,大调和小调是相互对立补充的。大调平稳,小调跳脱。比如文场小调[倒扳桨]。就是一支以欢快基调为主特色,适合于叙述的曲调。曲中的衬腔在全曲中不但有着承上启下的连带作用,更有表现感情凸显气氛的作用。再如文场小调[步步娇],它的节奏轻快跳跃,风格灵动活泼,很富有民歌色彩。

二、广西文场的唱词艺术之美

对曲艺和戏曲来说,音乐与唱词就是它的灵魂内容,“曲”与“词”是不可分离的两部分。文场唱词的艺术之美,也是广西文场艺术魅力来源的重要原因之一。从和乐演唱方面再看文场唱词,它有着如下一些特点:

(一)恪守程式之下的对称美

广西文场唱词的写作形式十分讲究,从句数到字节数、字数都有严格的规范。具体可以划分为两种:一种是上下句的形式,一种是长短句的形式。

上下句结构的唱词,其唱词总句数必然是双数,即两句、四句、六句等等。上下句的句式结构可配合大调以及部分小调来使用。在字数上,上下句多为十字句与七字句。如果字数是七字句,多采用二/二/三的句子形式,如“西风/夜静/百花香,钟鼓/楼前/刻漏长。”如若是十字句,則多采用三/三/四的句子形式。如“进院来/又只见/秋色如画,梧桐落/苔痕萎/满地黄花。”与上下句相比,长短句的句数和字数就更严格得多。长短句常配合小调使用,使用时按照曲牌的体例,依声填词。长短句的曲调对句数、字数的要求是相当严格的,它要求创作新词时,词的形式与曲的形式完全一致。长短句字数和句数的多少,基本上由曲牌音乐来决定。如若多出个别字,在演唱时必须相应地做处理,将前后字的唱腔稍做改变或是缩短,然后加入。在这种严格的填词规律控制下而诞生的文场曲词,便具有一种整齐化一的、类似于格律诗的对称美感。例如“沙鸥点点轻波远,获港萧萧白昼寒。”“梧桐叶落金风送,丹桂飘香海棠红”。

(二)含蓄古典的诗意美

文场唱词最鲜明的艺术特色就是含蓄婉约。这一特点与桂剧、彩调等广西地方戏曲形成了强烈的对比。首先在情节描述的用词上,文场以“雅”为主体,追求的是一种含蓄温柔的古典美。比如写等待心上人归来,彩调常常会以日常用语、口语、俏皮话等来创作:“一更子里来月亮照花台,情郎哥哥约定今晚来,叫丫环打扫塘前地呀,红漆呀椅子两呀两面拍哎哟。”这里的“月亮”、“一更子”、“约定”、“今晚”、“情郎哥哥”以及一些衬字“呀”、“哎哟”等等,都是口语常常使用的。而文场中的等心上人,则会大不相同:“适才朦胧正合眼,仿佛好似玉郎归。三更三点月朗星稀。月朗稀,月朗稀。这时佳人面带愁容心中憔悴紧皱娥眉。”同样是写月,彩调直接用“月亮”,文场则写“月朗星稀”;同样是唤情郎,彩调叫“情郎哥哥”,文场则称“玉郎”;同样写约会,彩调写“约定今晚来”,文场则是用“归”字代替。时间上彩调的“一更子里来月亮照花台”和文场的“三更三点月朗星稀”也是明显不同的艺术风格对比。再来看写景之作,文场的《月夜秋声》中的秋景描写是:“新秋夜银汉中月明如昼,遥映着柳荫下绿水悠悠。金风送画楼前铁马相斗,纱窗外粉墙边虫声四啾。”文场的词选取的意象多与古诗词意象相同,也十分常见对偶、比兴等修辞手法。无论是选景还是用词,都十分注重文饰,处处透出古典文学美。

(三)吸收方言之后的地方美

词与曲是文场的灵魂,词曲完美合一,才最能体现出广西文场的内在神韵。广西文场形成流传于桂北地区,在文场自我发展完善的漫长岁月中,逐渐形成了唱词与乐曲相和相衬的规范模式:即是以桂林官话来演唱广西文场。桂林方言的轻柔软糯语音特点与文场细腻柔婉的音乐特点联系甚密。桂林话与普通话相比,音调调值略低了一些。而且,桂林方言基本是把平舌音和翘舌音统统读成平舌音,还把前鼻音和后鼻音通读成前鼻音,这让桂林话比普通话听起来更轻软柔和、少棱角。另外,桂林方言的专有词,在文场演唱中是使得文场更加具有桂北地方特色的主要原因。曲种浓郁的地方特色也是它得以在众多曲艺音乐中立足的重要保障。因此在创作文场新词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语言问题。如果误以普通话为声韵基础填错词,押错平仄韵律,文场演员演唱起来则会让听众有不顺耳、词曲生涩的感觉。如果以桂林方言来填词,以普通话演唱则会更加失去文场的地方曲种的韵味。

综上,广西文场在保留含蓄婉转的风格之余,又吸收了桂北当地的民歌与方言,最终形成了属于自己的鲜明地域特色,乐律婉转悠扬,词句典雅精美。同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文场的流传时间长,而且多文人参与创作,所以到现在已经形成的各种文场词曲创作规范也是相当繁琐的。这便需要文场工作者不仅要有热情,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能刻苦钻研文场词曲规律。为了文场的持续发展,我们要全身心地投入到创作实践中来,在传承文场艺术的实践中秉承专业精神,倾注我们的对民间艺术文化的热情,用心来浇灌培育这株美丽的“文场之花”。

注释:

①朱恒夫.滩簧考论[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8:9.

②何红玉.曲韵——广西文场音乐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3.

参考文献:

[1]何红玉.曲韵——广西文场音乐研究[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2]何红玉.新韵——何红玉曲藝音乐作品选[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6.

[3]张益桂.桂林史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4]陈栋.广西文场扬琴音乐考释[J].艺术探索,2009(1).

作者简介:

董 琦(1985-),女,山东淄博人,郑州图书馆助理馆员。

猜你喜欢

唱词艺术特征音乐
博采芬芳酿花蜜——“风流三部曲”唱词创作谈
1961电影、1978舞台艺术片《刘三姐》的唱词文本研究
明代戏剧唱词“白”范畴非原型颜色词研究
当下中国大陆喜剧电影的艺术特征与发展
广西壮剧南北路唱词押韵特点之异同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