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2016-02-03牛素杰

法制博览 2016年15期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牛素杰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64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

牛素杰

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64

摘要: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中的普及与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这就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能够转变思想观念,主动作为,不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路径。

关键词: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随着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日益发展,以微信、微博、手机APP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开放性、交互性、时效性等优势越来越受到大学生的推崇,也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新媒体的崛起不仅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冲击着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改变。

一、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新媒体是以数字化、网络化技术为代表的新兴媒体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其有别于报纸、电视、杂志等传统媒体形态,具有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碎片化和虚拟性等时代特征。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时效性

新媒体技术的时效性,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打破了课堂教育、班会教育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时间、空间上的束缚。利用微信、QQ等新媒体工具,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接收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既节约了师生的时间成本,也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新媒体的时效性最为关键的是体现在宣传重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借助新媒体工具及时将重要学习内容传递给学生,也有利于在学生中形成强有力的正面舆论和正面导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良好的舆情基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丰富

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助网络技术和数字化技术,获取海量的网络内容资源。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以教材、政策文件等为学习内容,获取的内容资源单一、陈旧,难以满足大学生求知欲望。新媒体技术的开放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启了一扇全新的“知识门”,不仅能够获取最新的思想政治内容,还能够借助文字、声音、动画、视频、图像等不同的传播形式对内容进行加工处理,增添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交互性强

传统媒介获取信息往往是单向的,新媒体的交互性使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的角色既是活动参与者,又是被教育者。新媒体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借助新媒体交互性强的特点,开展形式新颖的活动,充分激发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例如,华南师范大学在评选本校“榜样华师”的活动中,就充分借助微博等新媒体技术参与活动评选,既宣传了优秀学生的事迹,也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

二、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新媒体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其内容的碎片化、开放性、虚拟性、互动性等特征,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一定的挑战。

(一)新媒体的碎片化不利于高校大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由于社会工作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阅读习惯越来越趋于快餐化、碎片化,这也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技术快速崛起的动因之一。但是,碎片信息往往只是表面化的东西,人们并不理解事物背后的原理以及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容易造成人们的“断章取义”。因此,新媒体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使得大学生在认知事物时,往往出于好奇心只能关注表面化的信息,弱化了大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难以透过事物表面看本质,难以形成独立的理论系统和思维方式,容易在多元价值观中迷失自我,造成价值观的导向多元化、目标模糊化,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新媒体的时效性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通过课堂这一空间渠道,将思想政治的内容、信息单方面传递给大学生。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处于主体地位,发布的信息具有权威性和垄断性。但是,新媒体技术的普及,极大的冲击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格局,借助新媒体工具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取相关信息,而不必要借助课堂获取信息,同时新媒体技术的交互性也使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由原来的单方面传播转变为双向互动传播,拉平了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间的关系。由此,新媒体技术的时效性、交互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地位。

(三)新媒体的虚拟性引发了高校大学生的道德危机

新媒体的虚拟性使得在利用新媒体工具交流中,交流者都是以匿名的形式参与其中,匿名的“保护”往往削弱了社会舆论的道德束缚,使得虚拟世界中充斥着不顾及道德和诚信的极化情绪。部分高校大学生在利用新媒体工具时,也受到新媒体虚拟性的影响,在匿名下放纵自己的言行,缺乏必要的道德修养,甚至走向违法犯罪。在虚拟世界长期产生的极化情绪,也会代入到现实世界中,容易使其产生错误的价值观。新媒体虚拟性给大学生带来的道德危机,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研究课题。

(四)新媒体的开放性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加复杂

新媒体的开放性为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但与此同时网络上充斥着多元的价值观,也直接冲击着大学生的价值取向。近些年,拜金主义、利己主义、自由价值观等国外腐朽落后价值观,借助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在大学生中“兜售”,不仅冲击了高校主流、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也使部分大学生的思想产生困惑和迷惘。因此,在看到新媒体开放性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要清晰的认识到,新媒体的开放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带来的挑战。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创新

(一)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能力

随着新媒体在大学生中的普及和发展,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教师,应当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提高自身应对新媒体环境的能力。一是要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教师应当摒弃以往单方向传授思想政治知识的方式,学会平等的与学生进行沟通,借助新媒体工具在互动中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是要不断学习新媒体的传播规律,充分发挥新媒体时效性、交互性、开放性等方面优势,不断提高自身的新媒体运用能力,努力成为大学生新媒体运用中的意见领袖,掌握引导大学生舆情的主动权。

(二)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

新媒体的开放性,使其可以将更多的网络资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资源。一是要抵消“碎片化”的消极影响,长期接触网络碎片化的信息,会影响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要针对热点事件、热点新闻多进行阐释,挖掘碎片化表面后的实质问题和事物间的联系,帮助大学生形成成熟的思维体系;二是采取丰富多样的内容形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阐释错误价值观的危害,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抵制不良价值取向的侵蚀。

(三)搭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载体

新媒体载体的搭建是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抓手。学校层面,要搭建全校范围内的新媒体平台,既是发布校园新闻、宣传主流价值观、传播社会正能量的平台,又是学校进行舆情监测的监督平台;部门层面,学校团委、学生工作处、各院系也应当主动作为,将本部门业务工作的流程、活动、信息借助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并组织活动增强大学生的参与程度;辅导员层面,要建立班级新媒体平台、个人的公众账号或微博,运用自身扎实的写作功底和能力,成为大学生中间的意见领袖。

(四)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新媒体存在于虚拟的网络空间内,文明使用新媒体工具是高校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高校应当关注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开设媒介素养公共课,规范大学生运用新媒体工具的素养,增强其鉴别不良信息的水平,实现大学生文明、健康的使用新媒体工具,建立良好的新媒体交流环境。

[参考文献]

[1]田穗.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4(5).

[2]王庚.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创新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4(8).

[3]张文浩.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12).

[4]周蕾.论新媒体时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J].高教学刊,2016(5).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15-0290-02

作者简介:牛素杰(1976-),本科,河北政法职业学院,高级政工师。

猜你喜欢

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