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个被忽略的吕剧发祥地——东营市龙居镇盐垛村

2016-02-03门峣峣

黄河之声 2016年1期
关键词:吕剧黄河三角洲艺人

门峣峣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天津 300387)



一个被忽略的吕剧发祥地——东营市龙居镇盐垛村

门峣峣

(天津师范大学音乐与影视学院,天津 300387)

摘 要:自十九世纪中期,在黄河三角洲这块土地上,以“秧歌腔”等民间小调为基调,吸收“凤阳歌”及其他剧种的营养,在黄河三角洲广大劳苦大众的精心培育下,孕育出了我国八大剧种之一—吕剧。此间盐垛及周边村庄的艺人们为此付出了艰辛,从唱门—坐唱—化妆演出;以“捋(驴)戏”到吕剧定名,盐垛村及周边村庄的艺人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本文经过认真调查访问和反复查阅资料,作了认真研究而写成的。文章列举了大量的人和事,从而证明了吕剧是黄河三角洲这块土地上广大劳动人民的共同努力而产生的。而盐垛村及周边村庄的艺人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吕剧;黄河三角洲;盐垛村;艺人

一、吕剧初期在盐垛村及附近村庄的流行及发展

盐垛村现属东营市东营区龙居镇管辖,位于龙居镇东南角。旧社会的盐垛村老百姓受尽了层层压迫,又加上天灾地碱,老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糊口,冬春两季不得不外出乞讨。为了提高乞讨的层次,有些人就开始了“唱门”(进门后直接开口演唱,等待主人给口饭吃,被当地称作“唱门”),唱的都是些流行小曲。此举使他们慢慢体会到“白口要”(进门后直接开口要吃的,如,给口饭吃吧)不如“唱”容易求得更多的食物。于是当地人就拿上竹板、节子、坠琴等易于携带的乐器“唱门”。学唱民间小曲成为一门必须的技艺,这就是艺人产生的根源。

早在十九世纪中期黄河三角洲流传着一种“秧歌腔”,当地的老百姓大多都会唱。在长期的演唱中他们的演唱技艺大有提高,出现了不少技艺高超、出类拔萃的艺人。逢年过节他们回到村里唱给老百姓听。演出过程中,艺人们互相交流学习,也学些外地小调,如“绣花灯”、“姐儿调”、“寄生草”、“娃娃腔”、“小上坟”、“罗汉怨”、“大汉口”、“哭迷子”、“上合调”等曲牌。

盐垛村艺人马文田,为了使演唱更有规律,更富表现力,与艺人马本于组织几个艺人,以“秧歌腔”为基调创出了[四平腔]即老四平。

[四平腔]的出现,是吕剧发展史上的重大成就,就吕剧的声腔艺术联体向板腔体转化来说是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出现了《王小赶脚》、《琴雪梅观画》、《兰瑞莲打水》、《王凤毅借年》、《三打四劝》等不少剧目。

十九世纪末,“凤阳歌”流传到了盐垛村一带,马本于、马文田等艺人对“四平腔”参照“凤阳歌”又进行了改进。

演唱过程中艺人们感到[四平腔]节奏慢而平,于是对[四平腔]进行了节奏压缩,设计出了一板一眼的唱法,演变为[二板]唱腔。

[四平腔]和[二板]调逐渐成了主要唱腔。艺人们在长时期的共同努力下,在[四平腔]和[二板]调的基础上,运用伸展紧缩拆散等变奏手法,以及“以徵为宫”的转调手法,设计出了演唱其他板式,如:[二六]、[流水]、[散板]、[垛板]等,并借鉴了其他一些曲牌,如适应抒发情感的“梅花落”“快上快”“寡妇难”“相思调”“银纽丝”“太平年”“叠断桥”等曲牌,给后来吕剧的诞生和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二、“捋戏”、“驴戏”在盐垛村的由来

盐垛村艺人刘汉西,自幼爱好拉琴。一把琴在他手里能成为会说话的工具。他在“拉戏”时手要比普通伴奏动的迅速,左手不断的上下捋(弓弦乐器的换把动作),慢慢的群众在听他“拉琴”时叫听“捋戏”,“捋戏”从此而传开。

“坐腔扬琴”的三、五“盘凳子”慢慢演变到了搭班演出,由坐唱发展到了表演。十九世纪末,艺人刘汉西与时殿元等人到广饶搭班演出《王小赶脚》时,他们模仿跑旱船,用纸糊了头驴,由二姑娘扎在腰间,在台上边唱边舞。优美的舞姿,动听的唱腔,吸引了广大观众,一时间惊动了整个广饶县城。“快去看驴戏呀”的喊声出现在了广饶附近的大街小巷,一时“驴戏”这个怪诞之名便出现了。随着演员们在四处奔走串乡演出的精彩表演,“捋戏”、“驴戏”名声大振。三、盐垛村艺人对“捋(驴)戏”发展与传播的作用。

“化妆扬琴”以“捋(驴)戏”而名声大振,艺人们相互学习,技艺不断提高,剧目不断增多,如:《洞宾戏牡丹》、《王天宝下苏州》、《后娘打孩子》、《双换妻》、《宋江杀惜》、《金玉奴》、《琴雪梅吊孝》、《水漫金山》等。他们演出的脚步踏遍了大半个山东,为吕剧(捋戏)的普及播下了种子。

盐垛村艺人马成美把京剧中的“生、旦、净、末、丑”和“唱、念、坐、打”的舞台表演艺术融于“捋(驴)戏”之中,并借鉴兄弟剧种舞台、妆扮、表演艺术、唱腔,拓宽了“捋(驴)戏”的戏路,使情节表演更加艺术性,人物角色更加分明,使“捋(驴)戏”的演出水平不断提高。

二十世纪初盐垛村艺人马良忠在潍县小营村与人搭班演出,因演出精彩不时受到台下观众的喝彩。演出结束后,搭班的其他演员纷纷拜他为师,向他学习技艺。

艺人们精湛的技艺深深吸引了广大老百姓,他们对戏中的故事动情,有“听见捋(驴)戏声(儿),放下纺线车(儿)”之说。盐垛村的十里八乡被称为“捋(驴)戏窝子”。

一九一三年的正月十五日,在无棣县城曾出现过“小戏”压倒了“大戏”的事情。这一年,无棣县府雇了京剧班,唱五天大戏,为灯节助兴,恰好盐垛村艺人刘汉西、马成美(马成业)、牛庄时家村艺人时殿元和陈官庄燕儿口艺人宋立修等组成的共和班也到了这里。他们决定唱个对台戏,捋戏演出剧目为《小姑贤》、《潘金莲拾麦子》、《双换妻》。京剧演出的剧目为《空城计》和《天水关》。开始台下观众不相上下,不久京剧台下的观众就开始跑向“捋(驴)戏”台下,最后京剧台下只剩下了部分懂戏文的老头,而“捋(驴)戏”台下观众人山人海。第二天,会首乘兴给双方点戏,结果看戏的几乎都拥到了“捋(驴)戏”台下,京剧台下了了无几。第三天,京剧班就拆了台。“小戏”压倒了“大戏”,从此“捋(驴)戏”在鲁北大地名声大振。

四、盐垛村及邻村艺人进济南

清朝末年,济南城西有一庄茔地,俗称南岗子。民国初年逐渐成了“闯穷”的艺人说书卖唱的地方。开始艺人都是扯棚、扎苇席卖票开场。后来有人盖起来部分房子,提供给艺人,并命名为“某某戏园子”。靠长期收艺人的租赁费生活,自称园主,为说书唱戏的艺人打开了方便之门。

一九一七年春,盐垛村临乡车李村艺人张凤池感到在家无聊,只身到了济南南岗子。正巧此时这里的“顺风戏园”观众斗殴出了人命案,园主经不住官府与丧主的追究,愿舍弃西园子的管理权,换取顶官司的人,此时的张凤池已身无分文,走投无路,便硬着头皮顶了官司。结果官府判双方斗殴,凶手在逃与园主无关结案。张凤池成了堂堂正正的“顺风戏园”的园主。第二年经人撮合,他和相近的“裕生戏园”的园主寡妇结婚,成为两个戏园的园主。这个消息传到了家乡,其弟张凤阁、张凤辉、内弟刘立贤,组成插班到了“顺风戏园”。一九一八年艺人刘汉西、马成美、马良忠、薛金田、李同庆等高手也到达此处挂牌演出。演出时场场票满,不久便誉满全城,为以后吕剧的诞生、立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五、解放后盐垛村及邻村吕剧(捋戏)的兴衰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捋(驴)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借“捋”“驴”的谐音,取我国音乐12律中阴律—“六吕”(或称律吕)之吕字,正式定名为吕剧,从此这一靠乞讨起家的民间艺术有了正式的称谓。

解放后党和政府对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剧种给予了大力扶持。为了使吕剧有更好的发展,政府在南盐乡组建了吕剧团到各村演出。演出了不少大型剧目,如《回龙传》、《刘墉和访》。为了使吕剧得到传承,在演示过程中艺人们培养出了新一代艺人。这些年轻艺人的出现为吕剧在盐垛村一带的发展带来了希望。

文化大革命的爆发,摧残了盐垛村的吕剧,由于大部分剧目被当成“牛鬼蛇神”而遭封杀,使演员们放弃了演出。文革以后,虽然党和政府一再号召恢复这一民间艺术,但由于处于青黄不接始终没能真正奏效。就是临时“抱佛脚”也成不了气候,要想真正恢复起来,还得下很大气力。不过他们给吕剧这一剧种的发展带来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安禄山.山东地方戏曲音乐.山东人民出版社,1982.

[2] 中国戏曲编辑委员会编.中国戏曲志.中国ISSBN中心出版社,1994.

[3] 张斌.吕剧音乐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62.

[4] 门玉彪、史庆、李玉华、王兆东、田春雨、宋振军.黄河三角洲民间音乐研究.齐鲁书社出版,2003.

[5] 东方音乐学会编.中国民族音乐大系.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6] 山东省音乐工作组编.山东民间歌曲选.山东人民出版社,1957.

[7] 孙向忠.吕剧问题辨析.山东吕剧博物院出版,2004:7-18.

[8] 本书编辑委员会.东营区.东营市新闻出版局出版,2009:71-74.

猜你喜欢

吕剧黄河三角洲艺人
论现代戏曲类非遗传播大格局的构建
——以山东吕剧艺术传播为例
黄河三角洲地区民间戏曲生态研究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自然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吕剧进校园 唱响家乡戏
浅论黄河口吕剧的传承与保护
老艺人的匠心
王君安:尹派守艺人
“守艺人”孙曼亭: 慢漆坊里声声慢
黄河三角洲东路梆子的传承发展与价值探究
论小学生学习吕剧的几点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