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016-02-01王京香

管子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孔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王京香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科技学院,北京 100102)



古今论坛

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王京香

(北京联合大学 应用科技学院,北京 100102)

摘要:“仁”乃孔子思想之核心,后世通常称之为“仁学”。仁学的建构与成熟,可以视为一个以“仁”为核心的价值体系的形成过程。孔子的仁学思想源远流长,分析孔子仁学思想精髓,探讨仁学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抛砖引玉,以期能为施教者革新教学提供方法指引,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求知践行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孔子;仁学思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影响

在孔子儒家思想体系中,“仁”被认为是孔子的核心思想。“仁”的思想不再是春秋早期那种纯粹的道德上的含义,而是孔子认可的所有道德标准的抽象指代,是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是成体系的仁学思想。仁学思想对于当今高校学生人生价值的界定、道德建设的规范以及传统文化的承继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孔子仁学思想的道德内涵

研究分析孔子的仁学思想,《论语》中相关论述必不可少。据统计,《论语》中提到“仁”的地方共有58章、109处,孔子曾反复诠释其内涵,但没有给出明确、完整的含义。古往今来的许多思想家们对“仁”的内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综合既有资料分析可见,大多认为孔子所说的“仁”应该是人们生活的一个普遍原则,是涵盖诸德的一个道德体系,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修身正己。孔子重视个人道德修养,认为修己是达到百姓安定、国家富庶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只有做到内心刚强坚毅,性格质朴沉稳,方能成为称之为仁的人[1]24。即“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阳货》)。

第二,孝悌亲人。“仁”意味着相亲相爱,孔子提倡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在《论语·学而》中提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认为仁者应该首先做到孝顺父母,恭敬友爱兄弟,才能做好学问。

第三,济世爱人。先秦儒、道两家对人生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道家倡导无为而治,强调修身求道以出世,儒家认为应该修身以济世济人。孔子认为“仁”的最终形态是爱人[2]5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不把自己不愿承受的东西强加他人,以对别人的助益多少来衡量自身的成就大小和修为高低,其胸怀之博大可见一斑。不过这种博爱并非没有主次,只有先做到孝亲,尚有余力方才提倡为之。如果一个人连孝亲都做不到,就不可能苛求其去爱他人。孔子一生明确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依次实现作为儒家的理想与人生标准。

二、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目标追求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一词是由拉丁文演化而来,其本意在于引出和唤醒,就是教者要唤起学者的潜能,激发其隐藏的知识、智慧和美德[3]36。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也就是说,孔子在教育学生时注重激发的时机和方式,强调对学生要严格要求,先让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再进行适时启发和开导。引导和唤醒的力量是巨大的,苏格拉底的教育方法被后人誉为“教育的产婆”。十八大更是提出了“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要求从根本问题上明确高等教育的育人本位,即真正把人作为教育过程的主体,高校的全部工作都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人的自主性发展。究其实质,十八大提出的内涵式发展就是实现人的主体性发展,全面和谐发展。

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设定的内容,大多是偏重于正确的政治观、理想观、价值观的教育,过多地强调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带有浓厚的口号化、符号化、形式化,比较空洞、单调、枯燥,教育者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对教育对象进行僵化的灌输式的教育,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时处于被动地位,消极接受,效果欠佳。实际上,教育者和教育对象应该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参与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真正激发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兴趣,引起共鸣,才能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既内化于心,又外践于行,有效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高。“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礼记·大学》)孔子的仁学思想对高校精神文化的建构,对营造浓厚的大学文化氛围,具有丰富而重要的启示作用。大学应该是大学生的精神家园,以其独特的文化去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规制、引导大学生的行为,并在高校毕业生身上形成烙印,直至受益终生。

三、孔子仁学思想对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一)为施教者革新教学提供方法指引

孔子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要敢于坚持真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仍受传统教育教学理念影响深远,教学过程中只强调单向理论灌输,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教育效果甚微。高校的学科分类多,招生地域广,同一个教室里的学生,可能存在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家庭背景等的巨大差异。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一视同仁,不能搞歧视差别对待,在教学活动中要与教育对象对等的交流。按照孔子“当仁不让于师”的说法,鼓励学生坚持对“仁”的追求,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养成他们追求学术真理的执著精神。

孔子认为对学生应该因材施教,思想政治老师要通过观察学生、了解学生,针对每个学生的差异性进行启发和诱导。“听其言而观其行” (《论语·公冶长》),就是要在充分了解弟子们的个性、资质等特点后,再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学。朱熹评价孔子的教育方法是“孔子教人,各因其材”[4]123。孔子针对不同的学生,即使是同样的问题,也会给出不一样的答案,正如同他对“仁”的不同诠释。对于大学生而言,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要充分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对不同的学生有针对性的选取难易不同的教学内容,设定差异化的学习目标,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和诱导,摒弃思想政治教育中惯用的填鸭式教学方法,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实现教育目的。

孔子强调教育者要坚持榜样示范作用,注重言传身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如果教育者以身作则,德艺双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其教育的引领示范作用就会事半功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孔子一生对“仁”就身体力行,积极践行,为弟子树立了楷模。身正为师,德高为范,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应严于律己,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二)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求知践行提供理论支撑

孔子注重学思结合,强调学以致用。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他反对学而不思,认为学过的东西不加思考,只是道听途说,不符合道德修养标准。孔子主张言行一致,认为学习理论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实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大学生学会书本知识,关键是学以致用,活学活用,而不是僵化地死记硬背,要能够自觉践行,使之指导行为,进而服务于社会。要做到学思合一,大学生就要进行必要的讨论、思考,并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在不断的审视中摸索真理。

(三)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环境的优化提供借鉴

孔子十分重视环境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作用,认为后天环境、居住环境、交往对象对于人的发展影响都非常大。“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荀子·劝学》),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顺利开展。孔子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在教育活动中应坚持有教无类,对于教育对象教育工作者要不分出身、种族、经济状况,在同样的高校环境中就应该接受同等的教育,大多数人可以通过努力取得进步的。“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论语·里仁》)大学生应该以谦虚的精神向周围的人多学习,坚信“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论语·述而》)。孔子仁学中关于教育环境的观点,对优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第一,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从人的本质来说,人离不开周围的环境。具体而言,人在每个成长阶段所受到环境的影响程度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受环境影响的可能性越小。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人生观、世界观还没有定型,容易受到高校环境的影响,高校应该重视校园环境建设,优化教育环境的意识和文化氛围,为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夯实基础。

第二,找准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着力点。大学生成长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学校是主导,社会和家庭是推手,只有建立三者互通有无、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系统,才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效果。

(四)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提供丰富内涵

孔子倡导仁爱,主张人应遵守自然法则,不违背客观规律,使社会重归秩序化,民众安居乐业。《论语·阳货》指出:“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论语·宪问》也曰:“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贡曰:‘何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的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丰富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第一,有助于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心理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的思想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党和国家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与孔子的仁学思想所包含的和谐意义与内涵互通互融。当今社会,高校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愈发严重。大学生正从校园走向社会,角色的变化必然带来各种压力,得不到及时疏导极易将心理问题演变成社会问题。“马加爵事件”就是一个沉痛的教训,我们应该吸取前车之鉴的教训。孔子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精髓,对于大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同时,也增强了大学生的适应环境能力和调控情绪能力。“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非常客观地总结出了人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为清醒的自我认知提供参考,孔子提倡乐观旷达,不以苦为忧,不以富贵而乐。同时提倡“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论语·雍也》)的利他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倡导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这明确地说明了团结的重要性,个体的团结能够推动社会的和谐。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世事喧嚣,成长期的大学生极易产生损人利己之心,滋生损人利己之行。将孔子仁学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引导、教育髙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义利观,对于健全其人格品质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这样做利于引导高校学生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追求可持续发展,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

第二,有利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动养成自主学习的理念。孔子提倡自主学习、主动磨砺自身品德、意志。他曾经对弟子颜渊说:“为仁由己,而由乎人哉”、“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颜渊》)。这启示高校的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发挥主体性作用。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首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而这种提高的过程靠的是自律而不是他律,甚至是慎独。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激情饱满,敢于创新,教师要善于引导,找准切入点,把握教育契机,不断提高他们提升自我修养的主体性意识。其次,培养高校学生提升自我思想道德修养的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可见自我教育的重要性[5]。以“为仁由己”(《论语·颜渊》)的思想理念鼓励学生,引导他们踊跃行动,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向老师请教,自主自愿学习,实现高校学生的长足发展和全面进步。

参考文献:

[1]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2]匡亚明.孔子评传[M].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1995.

[3]李幼蒸.仁学解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4]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卜春梅,朱周斌.孔子仁学思想的现代教育价值论[J].人民论坛,2012,(12).

(责任编辑:张杰)

收稿日期:2015-01-22

作者简介:王京香(1972―),女,北京人,北京联合大学应用科技学院讲师,在读博士。

中图分类号:B2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2-0088-03

猜你喜欢

孔子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