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极、太极、道本体渊源新探

2016-02-01郑炳心

管子学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无极太极

张 霞,郑炳心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255000)



古代学术思潮

无极、太极、道本体渊源新探

张霞,郑炳心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淄博255000)

摘要:老子提出“道”是宇宙的本体,因“道可道,非常道”,为描述“道”,老子又提出“无”“无极”的概念。周敦颐的《太极图说》认为无极生太极,但朱熹为建立理学思想体系的需要,将无极与太极改造成相互说明的关系。在科学昌明的时代,面对现代宇宙论的发展,综合研究中国哲学的本体思想,发现:朱熹的无极太极之说对现代宇宙论的本体思想无融通之处。然而无极生太极、道生一的宇宙创生及演化思想,为探索宇宙的本体及宇宙的演化提供了新的思维维度,为现代宇宙论的发展形成了不可或缺的哲学背景。

关键词:无极;道;太极;宇宙学

近代的宇宙学理论是量子宇宙学理论,量子宇宙学认为:现在的宇宙是从真空中诞生的一个“奇点”①该奇点,质量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温度无限高。暴涨创生的,目前宇宙仍处于膨胀状态。由此我们想到:宇宙创生之初,奇点之外是无边无界的真空,真空是宇宙的基本物质。这虽然是理论上的推演,但却有天文观测上的证据,已经成为了量子宇宙学领域的共识。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延续的古国,那么,儒道两大思想体系,对宇宙的基本物质是如何认识的呢?它们的本体思想有什么特征?与现代的宇宙学理论又有怎样的异同之处?它们能否为量子宇宙学的发展提供哲学背景?这正是本文研究的问题所在!

一、朱熹的无极而太极

儒家经典十三经中,《周易》是阐述世界本体思想的经典著作。自古以来众多学者赞誉《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汉代班固所著《汉书》,称易为大道之源;冯友兰先生认为,《周易》是一套比较完整的宇宙代数学”[1]2。在易学中,宇宙的本体是“太极”还是“无极”,目前在学术界尚无定论。众所周知,《周易》的思想体系源于八卦图、太极图、六十四卦太极图,即易图是《周易》的核心。朱熹面对周敦颐《太极图说》的不同版本,选择了无极而太极之说,并对此作了如下的诠释:“所谓无极而太极云者,又一图之纲领,所以明夫道之未始有物,而实为万物之根柢也。”[2]33用现代的语言来理解即为:“无极而太极”是“太极图说”的纲领,用来说明“道”为“万物之根柢”。由此可知,朱熹的“无极而太极”是用来阐释“道”的基本含义的。

对于无极而太极的关系,朱熹曰:“殊不知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 而不足为万化之根;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而不能为万化之根。”[3]1567这也就是说:不知无极的涵义,就认为太极为一物,太极就不是万物演化的根源;不知太极的涵义,无极就沦于空寂,就不是万物演化的根源。即“无极而太极”是互相说明互相补充的关系。

下面再引两材料说明无极与太极的联系:“太极者何也?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具于三者之先,而蕴于三者之内者也。圣人之意,正以其究竟至极,无名可名, 故特谓之太极。……至于太极,则又初无形象方所之可言,但以此理至极而谓之极耳。”[4]7“所谓太极云者,合天地万物之理,而一名之耳。以其无器与形,而天地万物之理,无不在是,故曰无极而太极, 以其具天地万物之理, 而无器与形,故曰:太极本无极也。是岂离乎生民日用之常,而自为一物哉。”[5]380由此可知,太极,即两仪四象八卦之理,是宇宙万物之所以存在之理。朱熹认为“具于三者之先,而蕴于三者之内”,即朱熹主张,太极是“合宇宙万物之理”的总的名称。因它的存在是无器无形,而宇宙万物之理都在这里,所以说“无极而太极”;因为它总宇宙万物之理,又无器与形,所以,太极本无极,并非是远离日常生活的“异物”。太极是无极,无极是太极,那为何二词连用呢?在前面已有所论述,为此,用历史上无极太极朱陆之辩的内容阐述“无极”的意义:“周子所说的无极,正以其无方所、无形、无状,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以为在阴阳之外,而未尝不运行于阴阳之中,以为通贯全体,无乎不在,则又初无声、臭、影、响之可言也。”[4]8为了表述“无极”的含义,朱熹用“以为在无物之前,而未尝不立于有物之后……”来表达是煞费苦心的。换言之,我们认为:无极在阴阳之外,而实际上无极又行于阴阳之中,无极通贯宇宙,无处不在,但实际上无极又无声、臭、影、响之可言。总之“无方所、无形,无声,无味,无响”。朱熹说的“无极”的特征,与太极的特征是相一致的,即“太极本无极”。

前面指出:朱熹的“无极而太极”是用来阐释“道”的基本涵义的。后来依据朱熹的思维逻辑说明了,太极或无极是总宇宙万物之理,无极与太极是同一概念的不同阐述。那么,道、无极、太极、是同一个概念的不同的表达,是无形、无状、无响、无味、无色、无方、无所的“宇宙创生及万物演化的根本”。

朱熹是儒学史上的理学家,他为什么从《太极图说》的三个传本中,选无极而太极之说,而不谈《太极图说》与道家的渊源呢? 就当时的历史条件而言,是出于维护儒家理论体系的需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朱熹的使命是,对儒家经典著作的诠释与创造性的传承。朱熹对理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造:理是气存在的前提,气无形而有理,使理成为了本体范畴的根本因素,宇宙万物是有理无形的阴阳之气演化而形成产物。从本体上说,有理,便有阴阳之气运行,推进万物的演化和发展,即理是气而存在的根据。所谓气无形而有理,是相对于有具体形体万事万物而言的。简言之,朱熹对儒家本体思想创造性的改造,延续了中国哲学以气化为主的宇宙创生及演化的理论体系,而又将该宇宙学理论改造成在理的前提之下,阴阳之气演化万物的宇宙学理论。

二、周敦颐的自无极而生太极

对于《太极图说》的诠释,朱熹的无极而太极的思想在儒学的哲学思想体系中一直处于主导的地位,但在科学昌明的时代,面对量子宇宙论发展的新成就,必须对《太极图说》的宇宙创生思想进行新的审视。

《太极图说》的版本有三种,主要因首句所阐述涵义的不同而区别。(1)九江本为:“无极而生太极”。即无极是本体,太极是被创生的。(2)延平本为:“无极而太极”。对此,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理解。(3)国史本为:“自无极而为太极”。显然,太极是由无极创生的结果[6]71。分析归纳这三个版本的涵义可归属为两类;第一类:“无极而太极”,即认为无极、太极是一物。第二类:无极是本体,太极是由本体创生的。明代的韩邦奇指出:“无极而太极”,即老子的“无生有”,《太极图说》以“无”为本……“无极之真”不言“太极”,可见:原本云“自无极而为太极”,而朱熹削去“自”“为”二字, “乃以吾儒正理释之,则亦回护之过矣”[7]569。这也就是说无极与太极的关系应为:自无极而为太极,即周子认同老子“无生于有”的思想观点。“自无极而为太极”改造为“无极而太极”, 是朱熹更改了周子的思想内容。当代学术界本体论领域,某些观点认为:“《太极图说》的首句为:自无极而生太极或无极而生太极, 无极是无, 在太极之先;太极为有,是无极的创生者。”[8]114-123

实际上,如果不考虑朱熹的理学思想与《太极图说》的联系,在《太极图说》中是找不到无极与太极相互说明的思想内容的。《太极图说》的中心思想类似于道家的宇宙生成论,无极为本体,太极是由无极创生的产物。有史料证明周敦颐吸收了道家的无极与太极的创生关系的思想观点,形成了自无极生太极而化生万物的宇宙学理论。值得认真研究的是,一首周氏诗作《咏阴仙丹诀诗》未被收入通行本《周元公集》,该诗阐述的是无极在先太极在后的创生关系。在南宋邓牧《洞霄图志》中曾这样记载:《咏阴仙丹诀诗》云:“始观丹诀信希夷,盖得阴阳造化机;子自母生能致立, 精神合后更知微。”[9]254诗中的丹诀是陈抟《英真君还丹歌诀注》[10]878,是陈抟内丹修炼的代表作, 周敦颐从中直接认知到的应是“子自母生能致主,而阴阳造化几”。这也是陈抟内丹修炼方法的理论基础,即由无极而生万物的宇宙创生模式。

总之,陈抟的宇宙创生演化理论认为:无极创生太极,无极或无,是太极未创生之前的太虚灵气,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在这里,陈抟将老子中表示宇宙原初状态的“道或无”视为无极。认为宇宙的最初状态是无形无状的混沌气状的“无”。而无已有阴阳分化的前兆而又未完全分化为阴阳二气时,就演变为太极,即“两仪未判,鸿蒙未开,上而日月未光,下而山川未奠,一气交融,万气全具, 故名太极”。之后,是太极演化生成为万物的进程,由于太极自身的功能所在,存在于太极中的混沌未分的阴阳开始显现,逐渐从太极中演化出来。阴阳出现后, 还会进一步演化,从阴中化生为太阴和少阳;从阳中化生出少阴和太阳。之后,八卦万物相继演化发展[11]56。

陈抟在《英真君还丹歌诀注》中遵循“无中生有, 有归于无”的过程,阐述了自己的主体思想。无中生有,即是“太极”或“有”由无极而创生,太极被创生后分化为阴阳继而生化万物;所谓有归于无, 就是由炼气而复归于无极的修炼过程。《咏阴仙丹诀诗》中的阴阳造化几,描述的是前一过程,子自母生能致主描述的是后一过程。从诗中可知,周敦颐对道家的宇宙创生演化理论与身心修炼过程是很熟悉的,从后者可以看出, 周敦颐在练气上有所修炼的实践, 否则不可能悟出“精神合后更知微”的诗句。由此可知,周敦颐认同陈抟无中生有的宇宙创生及其演化的理论。可以说,《太极图说》首句及其内容基本上是陈抟宇宙创生及其演化理论的翻版。至此,可以说,《太极图说》首句应为“自无极而生太极”。

总之,《太极图说》的核心思想类似于道家无中生有的宇宙创生及其演化理论,周敦颐把先秦以来道家无中生有的思想观点融合于自己的思想体系,形成了从无极创生太极继而万物演化的宇宙学理论。

三、“无极”即“道”及“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无极”概念源于《老子》二十八章:“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12]203用现代的语言来表述,即为:“成为天下人的法式,常‘德’就不会有过失,这样便可恢复到宇宙最原始的‘无极’状态。”[12]204这就是说宇宙最原始的状态或宇宙的本体为“无极”。关于宇宙的本体,老子指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12]178由此可知,无名的“道”或“无”是宇宙的本体,即“无极”“道”“无”是描述宇宙本体的同一级概念,它们的涵义是相通的、相近的。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对三个宇宙本体概念用“道”代之。道是无法用任何语言来描述的,对道赋予任何名字,都是假名安立不能说明“道”的本质。“有”是宇宙万物演化的根源。“道”尽管无法用语言来描述,但老子还是煞费苦心的对道从不同的侧面进行了描述。老子指出:“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12]181“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12]189这就是说“道”体是至虚至无的,其作用是无穷无尽的,深远莫测,像是天地万物的本体,它在宇宙存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所以,对“道”,现代的科技手段是无法测量的,看不见的,名叫“夷”,听不到的,名叫“希”,摸不着的,“名”叫“微”,这三者无色、无声、无形浑然为一体,无从究诘。那么道是如何创生宇宙及推动万物演化和发展的呢?老子指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2]216“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12]218由此可推知,因为“道”是宇宙的本体,“无”是“道”的别称,那么“道”生“一”等同于“有”生于“无”或“无”中生“有”,天下万物生于有的“有”,即为道生一的“一”。

前面确定了“自无极而生太极”,即无极生太极,将其与《周易》中的六十四卦太极图相联系,可得到宇宙创生及演化的顺序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与老子的宇宙创生及演化顺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有着必然的联系。将两者进行比较,可知,(1)无极生太极,对应于道生一,“无极”等同于“道”,“太极”等同于“一”。(2)太极生两仪,对应于“一生二”,“太极”等同于“一”,两仪等同于“二”。(3)两仪生四象,对应于“二生三”,两仪等同于二,四象等同于三。(4)四象生八卦,对应于“三生万物”,四象等同于三,八卦等同于万物……

宇宙创生后及万物的演化过程中,“道”是否还存在?如存在,对万物的演化的进程中有什么作为?老子曰:“道常无为而无不为。”[12]212“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12]209-210按照现代的语言逻辑来理解,即为:宇宙创生及万物演化的进程中每一件事情都是道所为。“道”时时在,处处在,畅流无阻,无所不在,万物依赖它才能生长,它不推辞,化生万物成功了,但不自居功,养育万物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说它渺小,万物都归附于它而不自以为主宰,可以说它伟大,由于它不自为大,所以才成就了它的伟大。

可见,宇宙创生及万物演化的进程中,“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道”是否有内部结构呢?道内部的决定性因素是什么呢?《老子》第二十五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12]200道的本体性、不可描述性前面已有论述,在此的关键之处为“有物混成”,即道为混成之物。由理性的思辩逻辑可以推知:如道只是一物,无内部结构,就没有混成之说。由此说明,道是有内部结构的。道能够创生宇宙并主宰万物的演化,这说明道内部具有无限的与万物相联系的创生因子。道内部创生因子之间的关系,创生因子的功能,创生因子的存在形式等等,老子没有论述,这只能是老子的后继者们思考的问题了。

老子之“道”的哲学思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深刻而又广泛的,在西方,老子远比孔子或任何儒家的作品流行,它是历史上最有影响的百人之一。目前老子在海外至少有40种不同的英文版本,除《圣经》之外,远远多于任何其他书籍的版本。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智慧的源泉,启迪人类的智慧,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但在科技文明昌盛的时代,老子的哲学思想能否推动科学技术的进步呢?为此需研究主导科学即物理学发展的前沿理论量子理论。20世纪中叶以来,人们将量子理论与宇宙学理论相结合,形成了量子宇宙学理论。该理论认为:现在的宇宙是从真空中的一个奇点暴涨创生的。

量子宇宙学理论认为:奇点在真空中暴涨期间,没有任何粒子及其电磁辐射,当然也没有任何化学元素及星体,在真空暴涨结束的瞬间发生了相变,创生了基本粒子,即光子、电子、中子……。由此可知:将真空视为宇宙的基本物质,才能合理的说明宇宙极早期的创生及演化的进程。在宇宙创生之初(奇点不存在),宇宙是一个真空的世界,宇宙创生之后,真空容纳无限的宇宙万物,宇宙万物其内部的“空间”由真空所充满[13]142。由量子宇宙学可知,真空为宇宙的基本物质,是基态量子场,它具有许多物质存在的属性,它是人类尚未完全认识的物质存在基本形态,基本粒子是激发态量子场,它是由基态量子场(或真空)演化而来的。基本粒子的消失,并不是物质的消失而是激发态量子场的消失,是物质存在形态的转化。

面对量子宇宙学理论的现状,老子的本体思想能否对此提供哲学背景而推动量子宇宙学的发展呢?由上述研究可知,道为宇宙的本体,道是虚空的无,具有不可测量性,是无法用语言来描述的,在空间上具有无限性,在宇宙创生及万物演化的过程中,道常无为而无不为。那么“道生一”或“有生于无”,与量子宇宙学有何相近之处呢?由量子宇宙学可知,宇宙在创生之初,奇点之外是无边无界的真空,目前人类对真空的认识还是初步的,更谈不上对真空世界的描述,这完全类似于人们对道的认识。“奇点”即是“有”,是存在,奇点存在于真空中,即为“真空”中生“有”,从思维逻辑上来理解,这与“有”生于“无”是相近的。从儒家的本体思想来理解,即为自无极(无极即道)而生太极,因太极是一,是有,是存在。

量子宇宙学认为:宇宙由奇点暴涨后,宇宙的所有守恒量均为零。能量质量守恒要求,宇宙物质的正能量(正质量)和重力场的负能量(负质量)的总和应等于零。重子数、轻子数等的守恒要求,宇宙在创生之初正物质与反物质严格对称。现代粒子物理学认为:在宇宙的极早期,上述的对称性的确成立[14]788。由此可推知:宇宙创生后所有守恒量均为零,正物质与反物质严格对称,这与伏羲六十四卦次序图中描述的从“太极到两仪(阴阳)”的宇宙演化思想,在哲学思维上辨析是极为相近的,同时也符合老子 “一生二”的宇宙创生及演化思想。

前面指出宇宙创生及演化的过程中,真空作为物质的一种基本形态,时时在,处处在,无所不在,但它对宇宙事物的运动变化有何作用?目前在科学界未见确定的见解。前文指出:无极或道是宇宙的本体,且本体是有内部精细结构的,具有无限的创生因子,创生因子之间的关联决定着宇宙万物的演化及其相互关系,由无限的创生因子组成的系统,即无极或道。道内部的创生因子,创生宇宙化生万物及其规律性;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具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的精神。这是量子宇宙学所不具有的思想内容,它可为量子宇宙学探索真空世界的奥秘、研究真空与宇宙万物的关联、研究宇宙的未来等提供思维维度及其诠释境域。

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宇宙的本体问题,本体思想一直是中华文明的价值核心所在。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长河中,从周易中的伏羲画卦、老子、周敦颐、陈抟,一直到朱熹,历代思想家相续不断构建完善宇宙的本体思想,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步。所以,在科技昌明的时代,梳理前人推动宇宙本体思想的发展进程,面对当代文明的现状,对宇宙的本体思想进行当代意义上的新探究,为科学的发展提供哲学背景,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有积极意义的!

参考文献:

[1]王干.古易新编[M].济南:黄河出版社,1988.

[2]朱熹.朱子文集·第80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3]朱熹.朱子文集·第36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朱熹.朱子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5]朱熹.朱子文集·第9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6]刘聪.《太极图说》道教渊源新探[J].管子学刊,2008,(3)

[7]韩邦奇.苑洛集·卷十八[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7.

[8]侯外庐. 宋明理学史(上)[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邓牧.洞霄图志[Z]//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卷六. 中国华侨出版社,1983.

[10]彭定求.道藏·第2册[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影印版.

[11]李远国.试论陈抟的宇宙生成论[J].世界宗教研究,1985,(2).

[12]杨鸿儒.重读老子[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13]张含峰.真空是宇宙的本源物质[J].青海社会科学,2005,(5).

[14]张含峰.现代宇宙观对易学宇宙观的回归[C]//韩国易理协会·第13回国际易学大会论文集,1996.

(责任编辑:王珏)

收稿日期:2015-10-16

作者简介:张霞(1964-),女,汉族,山东济南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郑炳心(1971-),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哲学、伦理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3828(2016)02-0069-04

猜你喜欢

无极太极
游太极洞
『太极+』,未来可期
世界,从此『太极』
无极归一
康养太极:太极康养教学教研实践创新初探
太极马扎(三)
太极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