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血液学标志物对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的价值

2016-01-31金纪伟葛冰磊方利红胡淑娟刘从瑶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2015年24期
关键词: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脑梗死

金纪伟,葛冰磊,方利红,胡淑娟,刘从瑶,肖 丹

(宣城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安徽宣城 241000)



血液学标志物对急性脑梗死病情评估的价值

金纪伟,葛冰磊,方利红,胡淑娟,刘从瑶,肖丹

(宣城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安徽宣城 241000)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学标志物对急性脑梗死(ACI)病情危险度分层。方法收集该院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2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选取相应年龄段体检中心104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比较病情严重程度不同的ACI患者血的Lp(a),hs-CRP,FIB,HbA1c 的水平。结果ACI组Lp(a),hs-CRP,FIB,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ACI组轻、中、重组之间hs-CRP,FIB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越高的组,血清hs-CRP,FIB水平越高。Lp(a),HbA1c重型组与轻型组之间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轻型组与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液学标志物hs-CRP,FIB可能用于ACI的危险度分层和病情评估。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 脂蛋白(a); 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

急性脑梗死(ACI)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并发症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痛苦。脑梗死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之一。由于ACI治疗时间窗窄,及时评估病情至关重要,治疗脑梗死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如何在早期认识高危患者,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干预措施,使患者获得更好的临床效果。ACI时可引起机体一系列的生理与病理变化,这些指标的变化可以提示ACI的病情。越来越多的生物化学证据表明,血液学指标与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密切相关,许多研究显示血液学标志物Lp(a),hs-CRP,FIB,HbA1c 与ACI的发生、进展具有显著相关性。然这些生化标志物对ACI病情评估方面研究较少。研究者对15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上述4项指标进行了检测,希望发现其对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作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在本院2013年1月至2015年2月神经内科住院患者152例(ACI组),其中男94例,女58例,年龄46~83岁,平均(62.1±11.5)岁。全部病例均符合2010年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经颅脑CT和/或MRI扫描确诊为脑梗死患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损伤,恶性肿瘤,免疫性疾病、血液病等患者;近期有手术外伤史,入院前3 d内使用消炎、降脂、降压等影响检测结果的患者。所有入院患者24 h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NIHSS小于4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4~15分为中度神经功能缺损;大于15分为重度神经功能缺损。本次实验152例其中重度组29例,中度组46例,轻度组77例。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中心体检的健康体检者104例(健康对照组),其中男性69例,女性35例,年龄41~75岁,平均(53.7±9.6)岁。

1.2方法患者自症状发作(入院)后3 h内完成以下实验室血清项目,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入院 1 h 采取静脉血,健康体检人群取清晨空腹静脉血,一次性采静脉血标本3管,分别置于普通干燥真空采血管和抗凝真空采血管,生化管4 mL,血凝管和血常规管2 mL并充分摇匀,生化和血凝30 min内离心分离血清与血浆,血常规指标采用日本希森美康HST系列型全自动血细胞分析流水线测定;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凝固法,由法国产STAGO-STA型全自动血凝仪测定;生化指标采用奥林巴斯AU54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Lp(a)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hs-CRP用采用免疫比浊法,所需试剂均由仪器厂家直接提供。

2结果

ACI组Lp(a),hs-CRP,FIB,HbA1c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根据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3组血Lp(a),hs-CRP,FIB,HbA1c水平结果显示,ACI组轻、中、重组之间hs-CRP,FIB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越高的组,血清hs-CRP,FIB水平越高,提示脑梗死患者病情越重,说明血hs-CRP,FIB水平能用于ACI的危险度分层和病情评估;Lp(a),HbA1c各亚组间重型组与轻型组之间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型组与轻型组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ACI组与对照组血液学指标比较±s)

*: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

表2  ACI组轻、中、重组,组间Lp(a),hs-CRP,FIB,HbA1c水平比较

☆:P<0.05,与轻型组比较;#:P<0.05,与中型组比较。

3讨论

ACI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生存的患者中大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明显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脑梗死的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近而形成血栓,引起血流中断从而导致缺血性损伤和神经功能损害。高浓度的 Lp(a)是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的,Lp(a)是1963年Berg发现并命名的,结构类似LDL,但还含有一独特的Apo(a),后者在其他任何脂蛋白中都不存在。陈伟贤等通过回顾性分析101例ACI患者发现血清Lp(a)与水平是反映ACI病情严重程度的生物学指标[1];Colley等[2]研究认为Lp(a)在急性脑动脉硬化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且与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患者HbA1c越高,表示体内长期高血糖的存在,可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出现失调;血糖代谢紊乱,微血管内皮出现病变近而导致动脉硬化[3]。体内长期高血糖提示大脑长期缺氧越严重,脑内无氧酵解越多乳酸堆积越严重,导致脑内组织局部损伤[4]。这说明,高Lp(a)和高血糖是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可以用以早期诊断脑梗死的发生。这与本实验结果一致,但对脑梗死的病情评估价值与本实验结果有所出入,可能跟入选的样本量较小,存在一定偏倚,有待于进一步大样本研究证实。

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是一种慢性炎症过程,大量炎性细胞(如中性粒细胞)聚集、浸润和激活,致使单核-巨噬细胞被活化,活化的巨噬细胞分泌IL-2、IL-6 等因子,诱导肝脏合成急性时相反应蛋白hs-CRP。hs-CRP是目前认为不稳定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标记物,可促进黏附分子的释放,激活补体系统,产生大量的代谢产物,损伤脑血管内膜,使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梗死和脑出血[5]。Rey等[6]研究发现血清CRP的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直接的联系。文献[7-8]也研究发现血清CRP的水平与脑梗死的发生和预后明显相关。FIB是凝血反应中的一个关键凝血因子,它对凝血、血小板聚集、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都有较大影响,FIB被凝血酶裂解后,成为纤维蛋白的单体,再聚合成血栓。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FIB是冠心病、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疾病的重要危险因子。FIB及其降解产物大量存在于动脉粥样斑块中,刺激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迁移而在动脉硬化早期就发挥作用,血管平滑肌细胞从中间层向内层迁移增生及其FIB和纤维蛋白结合物的黏附作用是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的关键。急性脑梗死患者体内FIB水平越高预后越差。说明脑梗死患者如果 FIB水平持续增高,会使机体处于高凝状态,血浆黏度增高,将导致血栓的继续扩大或再形成[9-10]。本研究发现NIHSS评分越高的组,血清hs-CRP,FIB水平越高,与上述研究结果一致。说明血液学标志物hs-CRP,FIB可能用于ACI的危险度分层和病情评估。

综上所述,血液学指标Lp(a),hs-CRP,FIB,HbA1c水平的增高都与ACI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hs-CRP和FIB增高的程度与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可以此作为评估ACI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参考文献

[1]王峥,陈伟贤.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脂蛋白(a)、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2,25(5):383-384.

[2]Colley KJ,Wolfert RL,Cobble ME.Lipoprotein associated phospholipase A(2):role in atherosclerosis and utility as a biomarker for cardiovascular risk[J].EPMA J,2011,2(1):27-38.

[3]Els T,Klisch J,Orszagh M,et al.Hyperglycemia in patients with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after intravenous thrombolysis:Influence on clinical outcome and infarct size[J].Cer Dis,2002,13(2):89-94.

[4]林亚新,周茵,关东威.应激性血糖增高对急性脑卒中预后影响的临床研究[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5,25(6):617-619.

[5]Luo Y,Wang ZY,Li JW,et al.Serum CRP concentrations and severity of ischemic stroke subtypes[J].Can J Neur Scien,2012,39(1):69-73.

[6]Rey C,Los Arcos M,Concha A,et al.Procalcitonin and C-reactive protein as markers of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 severity in critically ill children[J].Intensive Care Med,2007,33(3):477-484.

[7]李林文,王峰,王元业,等.无症状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08,2(2):75-78.

[8]王艳,刘国荣,安雅臣,等.炎性标记物对急性脑梗死早期预后的影响[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4,16(1):66-68.

[9]赵俊,常娜.血清Lp(a)、CRP及FG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探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9):40-42.

[10]Liu LB,Li M,Zhuo WY,et al.The role of Hs-CRP,D-Dimer and fibrinogen in differentiating etiological subtypes of ischemic stroke[J].PLoS One,2015,10(2):1-9.

·经验交流·

收稿日期:(2015-08-14)

文献标识码:

DOI:10.3969/j.issn.1673-4130.2015.24.068B

文章编号:1673-4130(2015)24-3651-02

猜你喜欢

纤维蛋白原超敏C反应蛋白急性脑梗死
常州地区血栓弹力图alpha角值参考范围的确立
肝硬化患者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检测的临床意义
脂联素、同型半胱氨酸和超敏C—反应蛋白与高血压的关系
超敏C反应蛋白、血浆脂蛋白磷脂酶A2水平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相关分析
急性脑梗死辨证分型与ADC、Hcy及hs—CRP的相关性研究
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栓弹力图联合检测在急性脑梗死患者凝血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强化阿托伐他汀干预对心肌梗死急性期患者pro—BNP、超敏C反应蛋白影响
大量输血后的纤维蛋白原与血小板的临床观察
早期应用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奥扎格雷钠联合疏血通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评价及对血清TNF-a、IL-6和hs-CRP水平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