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研究
2016-01-31周小红徐香碧
周小红徐香碧
(1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重庆 404000;2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庆 404000)
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研究
周小红1徐香碧2*
(1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平湖分院,重庆 404000;2 重庆三峡中心医院,重庆 404000)
【摘要】目的 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研究和探讨。方法 本文选取我院于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200例急诊输液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临床护理风险识别管理护理方式,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和护理前后患者的心理症状改善结果。结果 护理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是(32.28±3.22)分和(32.29±3.12)分,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是(44.28±5.22)分和(45.29±5.12)分,两组患者的心理症状改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急诊输液患者采用临床护理风险识别管理护理方式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护理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急诊输液;潜在护理风险因素;研究
急诊输液过程中由于患者的情绪不稳定、心理因素等影响会对整个护理工作开展过程带来很大的不利影响,因此医护人员必须要对整个急诊输液过程开展有效的护理风险识别,能够对其进行很好的风险规避[1],保证患者的输液安全性得到提升,促进患者病情痊愈。下面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急诊输液患者,分别进行临床护理风险识别管理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分组研究资料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次试验选取的患者均为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急诊输液患者,每组各100例。男120例,女80例,护理组,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2.66±4.68)岁。对照组,年龄20~68岁,平均年龄(42.67±4.69)岁。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相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护理组采用临床护理风险识别管理护理方式[2],第一,输液前护理工作。在输液开始前,护理人员一定要加强和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主动询问患者的病情状况和病史等,准确的告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可能会因为用药等带来的一些不利反应,需要引起患者的高度重视和注意,同时对于部分情绪比较激动且不好的患者,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对患者进行安抚,能够在输液前准确的检测所有使用的仪器和设备,确保仪器设备的安全性,同时保证所使用药物准确无误,在输液前需要保证患者的情绪得到有效平复。第二,输液中护理。在输液过程中护理人员也需要做好相应的护理工作,能够选择恰当的静脉血管,完成准确的注射过程,保证注射的精准、有效,同时需要认真观察患者的生理情绪,确定是否有异常情况,能够很好的询问患者的输液反应情况。并且做出准确的判断和处理[3]。第三,输液后护理工作,在输液结束后也需要及时的清理一次性用具,同时需要要求患者严格按照医嘱,对穿刺位置进行一段时间的按压,避免形成淤血甚至产生不良反应,在为每一名患者开展输液过程中的护理工作时,护理人员需要做好自身的清洁卫生工作。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应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结果对比:护理组:痊愈60例,显效20例,有效1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8.00%;对照组:痊愈50例,显效25例,有效13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8.00%;两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症状改善结果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症状改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是(32.28±3.22)分和(32.29±3.12)分,对照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是(44.28±5.22)分和(45.29±5.12)分,两组患者的心理症状改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3 讨 论
急诊输液过程中,很容易会因为输液过程中开展的护理工作情况而影响了输液效果,因此为了更好的规避急诊输液过程中遇到的不良风险因素[4],提高输液安全性能,在输液整个操作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护理工作开展,护理人员通过正确识别风险,能够开展有效的治疗和护理工作,保证输液的安全性,提高患者对于输液工作开展的满意度。
本文选取了我院进行治疗的200例急诊输液患者,分别进行临床护理风险识别管理护理方式和常规护理方式,分组实施护理研究后,结果发现护理组总有效率为98.00%,同时护理组患者的焦虑、抑郁评分分别是(32.28±3.22)分和(32.29±3.12)分,其各项指标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的对应指标结果,两组患者的护理疗效和心理症状改善结果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证明了急诊输液患者采用临床护理风险识别管理护理方式后,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不良反应,提高临床护理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尉桂新.急诊输液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研究[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5,17(5):184-185.
[2] 邵桂芳.门急诊静脉输液治疗中潜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6):2724-2725.
[3] 罗三妹.门急诊静脉输液存在的护理风险因素分析及其对策[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3,26(7):975-977.
[4] 刘芙蓉,程丽萍,张绍红.风险管理在急诊留观输液患者中的应用观察[J].临床医学工程,2014,21(2):238-239.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3-0243-01
*通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