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灯盏花素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影响研究

2016-01-31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3期
关键词:脑梗死

孙 岩

(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灯盏花素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影响研究

孙 岩

(铁岭市中心医院,辽宁 铁岭 112000)

【摘要】目的 研究及观察灯盏花素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情况。方法 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脑梗死治疗组)27例和观察组(常规脑梗死治疗加灯盏花素组)27例,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1周及2周的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均好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灯盏花素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影响较为积极,对于脑梗死疾病状态的改善作用较为突出。

【关键词】灯盏花素;脑梗死;微循环状态

脑梗死是神经内科较为常见且危害较大的一类疾病,本病的致死与致残率均较高,因此对其重视程度极高,对于本病的治疗中,关于患者微循环状态的改善是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治疗效果评估的一个重要监测方面[1]。本文中我们就灯盏花素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情况进行观察研究,具体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3年4月至2015年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54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常规脑梗死治疗组)27例和观察组(常规脑梗死治疗加灯盏花素组)27例。对照组的27例患者中,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9.2±7.5)岁,病变部位:基底节区19例,其他部位8例。观察组的27例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59.4±7.3)岁,病变部位:基底节区18例,其他部位9例。两组脑梗死患者的基本资料数据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以常规的脑梗死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主要为进行溶栓、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治疗等,另给予神经保护治疗等。观察组则以常规脑梗死治疗加灯盏花素进行治疗,即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以灯盏花素30 mg加入NS中静滴,每天1次,连续应用2周。然后将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白微栓率及管襻畸形率)进行统计及比较。

1.3 统计学处理:本研究中的计量资料与计数资料分别进行t与χ2检验,软件包为SAS6.0,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 果

治疗前对照组的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白微栓率及管襻畸形率分别为(6.36±0.61)mPa·s、(13.35±1.17)mPa·s、(2.42±0.25)%及(39.42±3.59)%,观察组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白微栓率及管襻畸形率分别为(6.38±0.59)mPa·s、(13.36±1.15)mPa·s、(2.43± 0.23)%及(39.45±3.56)%。两组治疗前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

治疗后1周对照组的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白微栓率及管襻畸形率分别为(5.84±0.54)mPa·s、(11.68±1.05)mPa·s、(2.21±0.19)%及(25.68±2.69)%,观察组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白微栓率及管襻畸形率分别为(3.98±0.42)mPa·s、(9.42±0.89)mPa·s、(1.84± 0.16)%及(19.84±2.35)%;治疗后2周对照组的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白微栓率及管襻畸形率分别为(4.89±0.49)mPa·s、(10.64± 0.97)mPa·s、(1.90±0.18)%及(21.82±2.42)%,观察组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白微栓率及管襻畸形率分别为(3.15±0.35)mPa·s、(8.10±0.83)mPa·s、(1.30±0.13)%及(15.68±1.96)%。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周及2周的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白微栓率及管襻畸形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

3 讨 论

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率较高,此类患者可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故临床对于脑梗死患者治疗的重视程度极高,关于本病治疗的研究也较多,而鉴于本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微循环较差的情况,对于本病治疗的过程中应重视对微循环状态的改善[2]。灯盏花素是近年来临床中用于本病治疗研究较多的一类药物,其临床应用效果较好[3-9],但是对于本药对患者微循环状态相关指标的细致影响研究相对缺乏,因此对其进行探讨的价值较高。本文中我们即就灯盏花素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影响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研究结果显示,应用灯盏花素的患者治疗后的全血高切及低切黏度、白微栓率及管襻畸形率等微循环指标均呈现持续改善,且改善幅度明显大于未应用灯盏花素治疗的患者,说明灯盏花素对此类患者的应用效果值得肯定。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灯盏花素对脑梗死患者微循环状态的影响较为积极,对于脑梗死疾病状态的改善作用较为突出。

参考文献

[1] 丁荣椿,孙建华,尹九元.阿司匹林与灯盏花素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对比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4,7(34): 6-7.

[2] 杨长恩.灯盏花素联合前列地尔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及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2):1856-1857.

[3] 崔涵.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波立维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3,34(4):360-361.

[4] 黄干初.补阳还五汤联合灯盏花素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11):3-4.

[5] 赵洁清,孙红光.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内膜中层厚度、溶血磷脂酸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影响[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7):73-74.

[6] 白冰,张伟玲,陈丽颖.灯盏花素与金钠多治疗脑梗死患者甲襞微循环的对比观察[J].中国微循环,2003,7(1):26.

[7] 魏延平.灯盏花素对脑梗死血液学指标的影响[J].基层医学论坛,2005,9(3):220-221.

[8] 何苗,李敏清,文曦娜,等.灯盏花素防治急性脑梗死作用机制及应用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2,2(22):30-31.

[9] 刘璐,王金华,李希娜,等.灯盏花素注射液联合奥扎格雷治疗脑梗死228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3,20(6):597.

中图分类号:R74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3-0206-01

猜你喜欢

脑梗死
64排CT在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应用及影像学特征分析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探讨
基底节脑梗死和皮层脑梗死血管性认知功能的对比
急性脑梗死的CT脑灌注成像分析
脉血康胶囊治疗老年恢复期脑梗死30例
参芎龙蝎汤治疗脑梗死临床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脑梗死43例
脑梗死与高同型半胱氨酸的相关性研究
中医辨证治疗脑梗死68例临床效果观察
中风防治灵Ⅰ号、Ⅱ号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15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