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术后亚低温联合醒脑静穴位注射治疗的观察及监护
2016-01-31张静
张 静
(辽宁阜新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2)
脑出血术后亚低温联合醒脑静穴位注射治疗的观察及监护
张 静
(辽宁阜新市第五人民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2)
【摘要】目的 探讨亚低温治疗与醒脑静穴位注射联合应用对脑出血术后患者的颅内压、生命体征的影响及监护方法。方法 回顾2011年1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选择54例急性脑出血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降颅压、营养神经、防止感染等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亚低温治疗配合醒脑静穴位注射。治疗过程中同时监测生命体征、颅内压、意识及血氧饱和度、血糖、动脉血气、血电解质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除血氧饱和度外,其余各项指标稳定程度与对照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亚低温联合醒脑静穴位注射,并实施正确的监护方法,可有效降低颅内压、预防中枢性高热,同时促进觉醒,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明显提高。
【关键词】脑出血术后;亚低温;醒脑静穴位注射
在神经外科,高血压脑出血非常常见,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其病死率、伤残率都很高。早期控制体温、降低颅内压、有效的监护及预防并发症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本文就亚低温治疗联合醒脑静穴位注射的实施及监护方法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011年11月至2014年10月我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随机选择54例术后患者,排除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采用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男22例、女4例,年龄45~72岁、平均58.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0例,丘脑3例,脑内3例,出血量在30~40 mL者17例,40~50 mL者5例,50 mL以上4例,入院时出现脑疝3例;治疗组28例,男25例、女3例,年龄47~70岁、平均60.0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19例,丘脑4例,脑内5例,出血量在30~40 mL 者16例,40~50 mL者6例,50 mL以上6例,入院时出现脑疝5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伴发疾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对照组采用降颅压、保护脑细胞、防止感染及对症等常规疗法。治疗组28例患者回监护病房后,根据个体情况,应用适量的冬眠合剂,待患者防御反射消失后开始使用水循环式降温仪,头部降温与体表降温同时进行,平均经过4 h左右,肛温可以降到35 ℃,并逐渐使体温维持在32~34 ℃,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静4 mL在风池、足三里进行穴位注射,每个穴位注射1 mL,每天1次,连续10 d,亚低温治疗使用时间3~7 d。2组患者分别进行连续性床旁监护,除常规的护理工作外,每小时记录一次体温、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及颅内压的变化,每12 h监测血糖、血电解质及血气分析的结果。观察2组患者生命体征及颅内压的变化,并于手术后3个月进行生存质量的评估。
2 结 果
治疗组于术后90 min左右心率、血压开始下降,7 h左右颅内压开始明显下降,治疗期间体温维持在32~34 ℃,心率、血压及颅内压维持在稳定范围内。观察组在术后18 h左右颅内压开始下降,心率、体温、血压波动变化明显,超出正常范围,需要用药物控制。治疗组病死率3.1%,观察组病死率7.2%,3个月后生存质量比较,治疗组良好率76.3%,观察组良好率5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氧饱和度监护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其脑细胞缺血、缺氧以及脑水肿颅内压增高等一系列互为因果、相互转化的损害,是导致患者死亡和残疾的重要原因,加强脑保护、进行有效的监护,最大程度的降低病死率及伤残率,提高生存质量,是我们要探讨的主要问题。
醒脑静的主要成分是麝香、冰片,对中枢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小剂量的醒脑静具有促进觉醒的功效,采用小剂量醒脑静穴位注射,不仅发挥了针刺疏通经络的作用,同时也融入了醒脑静的药物疗效,能有效的改善脑部血液循环,调节及稳定中枢的兴奋与抑制的作用,同时能降低脑脊液中PGE2及LAMP等发热介质含量[1],虽然醒脑静的半衰期很短,约为90 min[2],但通过穴位刺激,可延长药物发挥作用的时间,弥补了上述的不足。联合应用亚低温治疗后,使得脑温明显降低,更加有效的控制中枢性高热、降低颅内压,降低缺血、缺氧对脑组织的损害。
监护中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体温过低可诱发心率失常、低血压、凝血功能障碍、冻伤[3-5],所以监护时一定要注意避免体温大起大落,本组患者采用水循环式降温仪控制温度,体温平稳在要求范围内,无上述情况发生。避免复温过程中再损伤的发生,以每4 h体温升高1 ℃的速度缓慢复温,整个复温过程大约需要12 h。本组患者均应用了呼吸机辅助呼吸,采用的是压力控制模式,1例应用了呼气末正压,可有效防止肌松剂对呼吸的抑制,注意采取抬高床头30°的体位。
综上所述,对于脑出血术后的患者,采用亚低温治疗联合醒脑静穴位注射,并实施正确的监护方法,可有效降低颅内压,控制中枢性高热,促进觉醒,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效果优于常规药物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参考文献
[1] 胡红.醒脑静注射液诱生干扰素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2009,9(1):34-36.
[2] 程晓玲.醒脑静在癫痫持续状态治疗中的疗效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2):107.
[3] 曹伟新.外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67.
[4] 吴睿,李瑞红,师宏普.醒脑静注射液联合局部亚低温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14(9):78-79.
[5] 丁淑侠.联合应用醒脑静和盐酸纳洛酮治疗脑出血后昏迷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1):80.
中图分类号:R722.1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2-005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