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彭子益运用乌梅白糖汤治疗风温初起经验

2016-01-31杨化冰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中气风温脉象

张 翀,杨化冰,王 进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武汉 430065)

彭子益运用乌梅白糖汤治疗风温初起经验

张 翀,杨化冰△,王 进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武汉 430065)

清末民国名医彭子益在其所著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中以圆运动思想解读风温,把风温分为风温初起、热有定在两个阶段。认为中气不足、木气亏虚之人感受春季疏泄之气,人身肝木之气升动生发失其常度,导致疏泄太过则发为风温,风温初起乃本气自病乃虚证。基于对风温初起病因病机的理解,彭子益归纳风温初起的主症为:初起头疼身痛,恶寒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色昏晦,精神倦怠,舌无苔,脉象躁急模糊兼见洪虚或虚小,故提出运用乌梅白糖汤治疗。

风温;圆运动;乌梅白糖汤;彭子益

彭子益乃清末民初著名白族医学家,一生仅留下《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一书,该书以中气升降圆运动之理,参考清·御医黄元御“一气周流”思想,从头绪纷繁的古医经中理出“圆运动思想”,在此基础上重新解读风温初起的病因病机,提出运用乌梅白糖汤治疗风温初起。

1 圆运动思想

彭子益认为,自然界夏季太阳射到地面的热,经秋降入地下即金气,经冬沉降封藏于地下水中即水气,阳热经春再由地下水中升出地面即木气,经夏阳热进一步浮出地面之上则成火气,四气运动而生中气,中气同时又调控四气的降沉升浮,此即一个圆运动。《素问·举痛论》中云:“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人与自然同源同构,人的生理变化亦与此同。脾胃中气如轴,四维如轮,中气左旋则木火(肝心)之气左升,中气右转则金水(肺肾)之气右降,降沉升浮皆是中土斡旋之外现。《四圣心源·劳伤解》中亦说:“脾升则肾肝亦升,故水木不郁,胃降则心肺亦降,金水不滞。火降则水不下寒,水升则火不上热……中气者,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说明人体以中气为根本,中气健旺则人体气机运动能圆,身体健康;中气虚衰则升降失常,百病丛生。李杲在《脾胃论》中亦云:“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

基于对木火金水与中气关系的独到理解,彭子益对营卫之气的认识也独树一帜,他认为木火(肝心)之气由内向外,具有疏泄之性谓之营;金水(肺肾)之气由外向内,具有收敛之性谓之卫。营卫相合亦为圆运动,营卫是脏腑以外、整个躯体圆运动之气。

2 风温初起的病因病机及主症

《中医大辞典》对风温的定义:风温指感受风热引起的温病。《温病条辨·上焦》:“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升,厥阴行令,风夹温也。[1]”彭子益基于圆运动思想把风温分为2个阶段,即风温初起和热有定在。

彭子益认为,风温初起与人体中气不足、木气亏虚密切相关。春季是阳气降极而升之时,自然界以疏泄为主要特点。中气不足、木气亏虚之人,感受春季的疏泄之气,本身的肝木之气即随春升之气升动疏泄太过。肝木为风木,胆木为相火,里气的肝木升而胆木不降则相火外泄,故人体出现发热的症状。彭子益通过临床发现风温初起者常有得病一日,发热之中仍带恶寒,一二日之后才只发热不恶寒,虽然《伤寒论》云:“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但彭子益认为这是张仲景借温病以分别伤寒,而非为温病整个立言。风温起病一二日后“热由木火升泄,故发热而不恶寒。营卫失和则头疼身痛,相火外泄得多,故发热甚大。火泄中虚则神色昏晦、精神倦怠。外泄之相火还尚未变为定在之气,尚在浮游,故舌上无苔”。

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本气篇·温病的意义》中指出:“伤寒病起于荣卫,终于脏腑,荣热卫寒,腑热脏寒,腑热则实,脏寒则虚。脉象紧数,按之明爽,病人神色清明。风温起于荣卫,终于气血,荣卫气血,皆热不寒,皆虚不实,脉象或洪或小,按之躁急模糊。”《难经·五十八难》中亦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故风温初起病人脉象皆有躁急模糊之感。中气不足,木气亏虚不甚的病人,感受春季疏泄之气,脉象即表现为躁急模糊兼洪虚,因木火外泄,故脉象轻按洪盛,木火升泄自伤本气,故重按虚微;中气不足、木气亏虚明显的病人,感受春季疏泄之气,脉象即表现为躁急模糊兼虚小,本气亏虚,一经疏泄便无力,故脉现虚小。

因此,彭子益总结风温初起的主症为:初起头疼身痛,恶寒发热,发热之后但热不寒,神色昏晦,精神倦怠,舌无苔,脉象躁急模糊兼见洪虚或虚小。

3 风温初起乃本气自病、乃虚证

风温为病的全过程为中气不足、木气亏虚之人感受春季疏泄之气,导致人体木气疏泄太过,相火浮游于外,此乃风温初起;若相火未得以及时收敛回潜,被卫气闭束,则化为定在之热,若病家平素气分偏热或血分偏热等,则各随所因发为变证,由此可见风温初起乃本气自病。

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本气篇·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中指出:“人身收敛之气能生津液,阴气也。疏泄之气最动相火,阳气也。风温之理,疏泄太过收敛不足,本是阴虚。但阳气疏泄于外,化作邪热,里阳愈少。”所以风温初起既有阴虚也有阳虚。他还通过临床发现“体壮之人,得风温者少,体壮之人中气足,营卫平,收敛常旺,疏泄不至偏胜,相火不至外泄,故少得风温。既得风温,安卧片刻,中气旋转,营卫复和,自然汗解,不成病也。惟体虚的人,中气不足,疏泄易于偏胜,易得风温。”所以风温初起与中气亏虚密切相关乃虚证。

4 乌梅白糖汤治疗风温初起

基于对风温初起病因病机的独特理解,彭子益认为风温初起的治疗应“认为本气自病,自知用调和本气之药,病去身安,乃无遗误”;“治风温之要,在养阴液保阳根,尤要在保中气”,因此他提出用乌梅白糖汤治疗风温初起。

乌梅白糖汤由肥乌梅5枚、白糖30 g组成。彭子益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本气·病在荣卫》中分析:“乌梅酸收降甲木安乙木,敛相火而大补木气。木气动于上必虚于下,故乌梅为风木要药。收而不涩,能生津液,温病尤宜。白糖能补中而不横滞,与乌梅酸甘生阴,最宜风温虚证。”彭子益在临床运用该方治疗风温初起皆有良好疗效。在《圆运动的古中医学·温病本气篇·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中记载了15例病案,如“山西阳曲县何科长春间病外感,满身疼痛,恶寒发热,神识昏迷,脉象洪数重按模糊。予曰发热昏迷,脉象模糊,此温病也。用乌梅白糖,酸甘相得,温服一大碗,汗出而愈。何君曰,去年亦病此病,两月乃愈云”。

乌梅治疗风温初起由来已久,《肘后方》中曰:“温病及头痛,壮热脉大,始得一日方。盐五合,乌梅二七枚。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之。”俞根初在《重订通俗伤寒论》中论述暑病用药法则时说:“酸泄敛津药,轻则梅干、冰糖,重则五味、沙参、麦冬,而梅浆泡汤,尤为敛津固气之常品”,说明俞氏也体会到乌梅、冰糖对于治疗温病的独特疗效。

清·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记载了一段亲身经历:“庚午之岁,疫疠盛行,一门之内无不呻吟,而惟予独甚。时当夏五,应荐杨梅,而予之嗜此,较前人之癖菖蒲、羊枣诸物,殆有甚焉……医者曰:‘其性极热,适与症反。无论多食,即一二枚亦可丧命’……予曰:‘碌碌巫咸,彼乌知此?急为购之!’及其既得,才一沁齿而满胸之郁结俱开,咽入腹中,则五脏皆和,四体尽适,不知前病为何物矣。”李渔认为“本性酷好之物,可以当药”,故而杨梅治好了他的病,殊不知是因为杨梅的酸敛之性恰合病机,如果他平素嗜好的是升散之物则会适得其反。

综上所述,风温起于本身中气不足,疏泄偏胜,收敛偏衰,相火不藏。人体没有感受时令疏泄之气时就已有不足存在,一旦感而发病则更甚,所以治疗风温初起时下药甚难。彭子益于“难分之中,求分之法”,使用乌梅白糖汤治疗之。风温虽为阳虚,但不可用热药补阳,因为热药灼肺且煎枯肾水,肺肾阴伤则相火愈炎。所以彭子益在温病初起相火浮游之时,以养木养中平疏泄之法,以收肺金,使浮游于水外的相火自然回归于水内,以达保阳根、养阴液、补中气之效,坚守“调和本气”之原则。他不囿于王叔和“伏气致温”之说,对风温的因机证治均提出了独到见解,虽然在民国时期因为思维独特、用药简廉颇受诟病,但正如清代名医费伯雄在《医醇剩义》序中所言:“天下无神奇之法,只有平淡之法,平淡之极,乃为神奇。”彭子益独特的思维体系或许能帮助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去解读风温初起。

[1]李经纬,余瀛鳌,蔡景峰.中医大辞典[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349.

R254.2+3

A

1006-3250(2016)06-0757-02

2015-11-29

张 翀(1980-),女,湖北大悟人,讲师,医学博士,从事《黄帝内经》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

△通讯作者:杨化冰(1974-),女,湖北人,副教授,从事《黄帝内经》理论及其临床应用研究,E-mail:joanindex@126.com。

猜你喜欢

中气风温脉象
“风温”概念演变探源*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探索脉学的学习方法
玉钢1080m3高炉提高风温实践
闰年与闰月的由来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部颁标准中治疗风温中成药的组方规律
浅析中气与湿温病发生发展的关系
影响离心式空气压缩机平稳运行的原因分析及措施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