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周仲瑛临证医案参附药对经验解构*

2016-03-24郭立中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医案附子病种

黄 磊,朱 垚△,陆 明,郭立中

(1.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南京 210029;2.南京医中科技中医数据挖掘中心,南京 210029)

周仲瑛临证医案参附药对经验解构*

黄 磊1,朱 垚1△,陆 明2,郭立中1

(1.南京中医药大学国医大师周仲瑛工作室,南京 210029;2.南京医中科技中医数据挖掘中心,南京 210029)

目的:研究周仲瑛教授临床运用参附药对经验。方法:采用Medcase数据处理平台对医案采用计量性趋势数据解构研究。结果:研究病例112人次,154诊次,病种101种,病机117条,治法19条。结论:周仲瑛教授临证使用参附药对以“泄泻”“慢性肠炎”等为主,特异证为“怕冷便溏”,相关舌脉为“舌质暗苔黄”、“脉细滑”,核心病机为“脾肾两虚”,常用复法为“温肾健脾”,常用复方为“附子理中丸”、“玉屏风散”。

临证经验;党参;附子;药对;医案解构;国医大师;周仲瑛

周仲瑛教授系国医大师,其临证时应用药对的经验值得探究。现结合计量性趋势数据解构技术,对周仲瑛临证运用参附药对的医案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医案资料来源

临床采用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对周仲瑛诊疗医案实时记录,构建周仲瑛医案数据库,以“党参”、“附子”为核心检索词,检索时间段设置为2003年8月15日至2010年4月22日,进行库内多维度数据检索,将数据结果导出为二级参附药对专库,对用药经验解构分析。二级数据药对专库数据结构为13个字段,依次为编号、姓名、年龄、症状、舌苔、脉象、理化检查、病种、证型、病机归纳、治法治则、处方用药、备注等。数据库导出后,对医案信息中的症状、证候、药物等项集进行规范和清洗。

1.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处方中包含“党参”、“附子”主题词,首诊信息完整。排除标准:重复医案;处方中未见核心主题词。

1.3 数据资料清洗

参照《中医诊断学》第五版[1]习用的中医术语表达,将症状、病种诊断、证型名称、病机归纳名称、治法治则进行规范,药物名称与炮制方法则参照《中药学》第二版[2]及《中华本草》[3]进行规范。具体的数据规范原则如下:相同的患者将病种与年龄统一;病机证候以六字呈现时进行意群断句;同一患者多诊医案,在未出现病机证候变化时仍默认为上诊病机证候;临床症状以阳性体征为主,舌脉分开标注;原始医案中出现以时间、节律为特点的症状描述,均视为有此症状;原始医案中出现表示程度的症状描述,尚均视为有此症状;不明显、不显、不著等症状描述均视为无此症状;药物名称使用方法中去除先煎、后下、包煎、烊化等煎制法。

1.4 数据研究方法

本次数据研究方法采用地区通用数据处理平台Medcase V3.2数据记录挖掘系统[4]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该系统结构模块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数据录入模块,主要针对临床医案数据采取“半结构化”实时录入,是中医临床科研一体化的便捷型代表性程式之一;第二部分为数据挖掘模块,主要是数据记录挖掘拓展系统(MRMES,Medcase Record Mining Expand System),其中包括数据清洗平台、数据分析平台、数据可视化表达平台等三部分。其中数据关联规则分析平台(ARAP,Association Rule Analysis Platform)的核心算法为FPGrowth算法。本次研究先将清洗后的二级病种专库数据库导入MRMES的上ARAP,运用强化FPGrowth算法构建加强关联规则数据挖掘模型,使用Xminer Operation Tool运算工具对研究数据进行挖掘处理和逻辑分析,对计量性趋势数据运用Medcase Chart进行解构分析与图形表达。

2 结果

2.1 研究基线分布

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总数共112例,诊次总数共154次。其中男性54例占总例数的48.21%,诊次66次占总诊数42.86%;女性病例56例占总例数51.79%,诊次88次占总诊数57.14%。年龄最大患者86岁,年龄最小者19岁,平均年龄48岁。

2.2 计量数据解构

2.2.1 病种分布 医案数据涉及病种共70种,出现总频次154次,标列频次大于3的病种共10条,累计频次为70次,占全部医案病种总频次的45.45%。

表1 病种分布

表1显示,高频病种分布中,与脾胃疾病有关的病种有泄泻、胃炎、慢性肠炎、胃癌、胃痛5条,与心血管有关的病种有冠心病、心悸2条,与身体素质有关的病种有体虚、产后杂病2条。数据提示,Se.1-Se.3泄泻、胃炎、慢性肠炎均提示中阳不足,病程长短均可;Se.4胃癌提示久病阴损及阳;Se.5萎证则提示“治萎独取阳明”的理论原则;Se.6冠心病、Se.9心悸、Se.8胃痛反映“心胃同病”的中医病理可能;Se.7产后杂病与Se.10体虚提示对应病例多有气血不足、阳气虚损。综上所述,参附药对对应的病种多为中阳不足,参附药对针对的疾病病位多在中焦,尤其与脾胃等消化系统关系密切。同时心脉气血瘀滞也属于其主治范围。

2.2.2 症状分布 表2显示,医案数据涉及临床表现共244条,出现总频次767次,标列频次大于7的病机共20条,累计频次为365次,占全部医案病机总频次的47.59%。

表2 症状分布

表2显示,高频临床表现分布中,与脾胃阳虚有关的症状有怕冷、便溏、腹泻、胃痛、肠鸣、腹痛、乏力、胃胀、纳差、泛酸、腹胀、手足冷、嗳饱13条,与气虚水停有关的症状有口干、大便干2条,与心阳虚衰有关的症状有心慌、胸闷、寐差3条,与阳虚水泛有关的症状有面浮、面黄2条。数据提示,参附药对主要对应的症状与中阳虚滞有密切关系,其余脏腑阳气虚弱的症状也是其针对范围。

2.2.3 舌象分布 参附医案数据涉及舌象共68条,出现总频次287次,标列频次大于6的舌象共12条,累计频次为206次,占全部医案舌象总频次的71.78%,频数递减序列为质暗、苔淡黄薄腻、质暗红、苔薄黄腻、苔黄薄腻、苔黄、苔淡黄、质暗紫、苔薄黄、苔淡黄腻、质略暗、质偏红。数据提示,参附药对临床涉及舌象范围较窄,总体舌质以“黄”“腻”居多,反映湿浊为主,可有郁化热象之征,也从侧面反映阳气虚弱、津液不归正化是其核心。

2.2.4 脉象分布 医案数据涉及脉象共16类,出现总频次253次,标列频次大于1的脉象共9条,累计频次为246次,占全部医案脉象总频次的97.23%,频数递减序列为细、滑、弦、小、迟、濡、沉、乱、数。数据提示,参附药对临床涉及脉象范围较宽,但总体脉象以细、滑、弦、小为主,从侧面反映参附药对所涉及的病症属阴、属虚、属湿况较多,数据结果多指向阳气虚滞、水湿停聚的病理状态。

2.2.5 病机分布 医案数据涉及病机共75条,出现总频次104次,标列频次大于1的病机共12条,累计频次为83次,占全部医案病机总频次的79.81%。

表3显示,高频病机分布中,脾相关病机6条,肾相关病机4条,“虚”病机8条,“弱”病机1条,“不和”病机1条,“不健”病机1条,“不足”病机1条。数据提示,病位多在脾肾,病性多为虚证,表明参附药对主要作用在于温补,补中焦阳气而调节全身气机,同时也从侧面反映热性病机应慎用参附药对。

表3 病机分布

2.2.6 治法分布 医案数据涉及治法共20条,出现总频次72次。表4显示,高频治法分布中,补法6条,温法6条,和法2条,涉及脾、胃、肝、肾、心、小肠等脏腑。数据提示,周仲瑛运用参附药对治法多以温、补为主,辅以和法。

2.2.7 药物分布 表5显示,医案数据涉及药物共254种,出现总频次2309次,标列频次大于15的药物共32条,累计频次为1293次,占全部医案药物总频次的56.00%。

表5显示,高频药物分布中,补气药共11种,化湿药共5种,温阳药共5种,理气药共4种,活血药共2种,收涩药共2种,化痰药共2种,补血药1种,解表药1种。数据提示,在参附汤处方核心药物中,在临床使用多以补气药为主,佐以化湿、温阳、理气、收涩、化痰、补血、解表等药物。此表明确指出,参附药对多与温阳补气药物同时运用,佐以理气、收涩等药物,也从另一个方面表示出参附药对在临床上多针对中阳不足的应用。

表4 治法分布

表5 药物分布

3 解构讨论

3.1 药对考辨

参附药对意出附子理中类方,理中汤源于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伤寒论》第159条曰:“理中者,理中焦。”第386条曰:“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第396条曰:“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方有执《伤寒论条辨·辨霍乱病脉证并治第十》曰:“理,治也,料理之谓。中,里也,里阴之谓。参术之甘,温里也,甘草甘平,和中也,干姜辛热,散寒也。”理中汤四药合用,具有温中散寒、补益脾胃、调理中焦的功能,因此称理中汤。

附子理中汤是理中汤类方中的名方,疗效卓著,被历代医家广泛运用。宋·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化裁理中汤为“附子理中汤”,组成为大附子(炮,去皮、脐)、人参、干姜(炮)、甘草(炙)、白术各等分。而“附子理中丸”最早载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原方为人参去芦,白术剉,干姜炮,甘草炙,剉,黑附子炮,去皮脐,各一两,为细末,炼蜜和丸,一两作十丸。每服一丸,水一盏,化开,煎及七分,稍热服,食前[5]。小儿分作三、二服,大小以意加减。主要功用为温阳祛寒、益气健脾,其主治为脾胃虚寒、风冷相乘、心痛、霍乱、吐利和转筋。

3.2 运用特点

周仲瑛运用党参、附子药对主要用于温补中阳,针对舌脉为苔腻、脉细滑,临证使用参附药对的主治范围以“泄泻”、“慢性肠炎”等病为主,使用特异证为“怕冷”、“便溏”,可见症为“腹泻口干”,相关舌脉为“舌质暗”“苔黄脉细滑”,核心病机为“脾肾两虚”,常用复法配伍为“温肾健脾,补气化瘀”。参照具体医案,可见运用参附药对治疗泄泻多有怕冷、畏寒之候,且舌苔多淡黄、质略暗、脉多细滑,表明阳虚兼有湿阻应温补中阳,常配桂枝、黄芪、白术等温补燥湿之品;治疗胃痛、胃炎常伴怕冷或肢凉、身痛等表现,苔薄黄、质偏暗红、有齿印,提示脾阳不足,不能温达四末甚则寒凝热郁,多伍以白芍、黄连、炮姜、枳壳等药物建中补气固表;治疗慢性肠炎,多见乏力、头昏、腰膝酸软等临床表现,苔薄黄腻、质暗紫、脉细滑,反映脾虚不健、肠腑湿热、久病络瘀,常合以肉桂、炮姜、黄连、黄柏等药物补中焦化湿泄浊;治疗胃癌则多有全身酸僵、纳差、苔薄黄、质暗、脉细,属于久病气血亏耗、脾虚中阳不振,伍入白术、当归、丁香等药物调补中焦气血;治疗萎证,时见下肢冷、肌肉无力等症,苔薄黄、质暗、脉细,实为脾肾交亏、气血不注,久病络瘀,多合用白术、仙灵脾、巴戟天、黄芪等药物补脾助肾、行血化瘀;治疗冠心病、心悸,临证可见心慌、胸闷、失眠等证候,苔淡黄腻、脉细辨证属心脾两虚、心营不畅,配伍炮姜、赤芍、全栝楼、白术等药物补助心脾阳气、调和心营;治疗产后杂病,多兼自汗、盗汗、怕冷等临床表现,苔淡黄腻、脉细是为胃脾两虚、营卫不和、风湿痹阻,配伍桂枝、白芍、防风等药物益气固表、调和营卫。由此可见,周仲瑛运用“党参、附片”药对时,其核心病机是着眼“中阳不足”,继而兼顾阳气亏虚与多脏相关、升降出入、表里虚实的病机变化,灵活演变分治杂病,其中的圆机活法值得后学借鉴。

[1]季绍良.中医诊断学[M].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64-76.

[2]高学敏.中药学-新世纪第二版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

[3]宋立人.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4]朱琳.基于数据挖掘的周仲瑛教授从“风湿相搏”论治慢性肾脏病病案的回顾性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14.

[5]谢鸣.方剂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52.

R289.1

A

1006-3250(2016)06-0863-03

2015-12-1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瘀热病机重点研究室开放课题(YUBJ2011KF-10);江苏省2013年度普通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计划项目(CXZZ13_0610)

黄 磊(1991-),男,江苏南通人,医学本科,从事中医内科学的临床与研究。

△通讯作者:朱 垚,男,助理研究员,主治医师,医学博士,从事国医大师周仲瑛学术思想传承、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及中医大数据信息处理的研究,E-mail:zhongyiyaochuanren@ 126.com。

猜你喜欢

医案附子病种
基于Python语言构建名中医医案数据挖掘平台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基于医案探讨王孟英辨治温热病处方用药规律
A Preliminary Study on Legitimacy Identification Standards for Unconventional Treatment Technologi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新病种”等十五则
附子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进展
不同姜制附子中6种生物碱含量的比较
按病种付费渐成主流?
我国全面推进按病种收费改革
有毒的附子产值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