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剖宫产60例围术期护理分析
2016-01-30杨继红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葫芦岛125001
杨继红(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张婷婷 张一飞(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山东 淄博 255000)
糖尿病剖宫产60例围术期护理分析
杨继红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01)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在糖尿病剖宫产患者围术期内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剖宫产手术的60例糖尿病孕妇从术前、术中和术后三个方面加强护理工作,观察分析患者术后并发症、血糖水平等情况以及新生儿的身体情况。结果 60例行剖宫产的GDM产妇术后血糖水平均控制良好,其中2例产妇发生术后感染;新生儿中1例低血糖,3例因高胆红素血症而转新生儿科治疗,未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结论 加强对糖尿病剖宫产围术期的护理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发生,控制产妇血糖水平,提高母婴安全的保障水平。
【关键词】糖尿病;剖宫产素;围术期护理
妊娠期糖尿病有两种情况:一是孕妇在怀孕前已被确诊为糖尿病,该情况被称为“糖尿病合并妊娠”;二是怀孕期间才出现或确诊的糖尿病,孕妇发生糖耐量减退现象,该情况则被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1]。其中GDM在糖尿病孕妇中最为普遍,近年来趋势不断上升,严重威胁孕产妇及新生儿的身体健康。本次研究我院对60例行剖宫产手术的GDM产妇实施围术期的护理措施,取得良好的成效,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次研究中,之前未被确诊为显性糖尿病的孕妇均于妊娠24~28周进行75 g糖耐量试验,空腹血糖≥5.6 mmol/L,服糖后1 h≥10.3 mmol/L、服糖后2 h≥8.6 mmol/L,服糖后3 h≥6.7 mmol/L,这四项出现任意两项或两项以上者,即可诊断为GDM。60例患者中其中14例接受胰岛素注射控制血糖,46例接受运动干预和个体化营养治疗控制血糖。
1.2 护理方法。术前:①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常规的妇科检查,对胎儿情况进行重点评估,并向患者详细介绍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情况;②由于GDM患者常会出现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因此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采取必要的心理干预措施;③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专门的饮食方案,保持患者血糖水平控制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④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运动,把握好运动的时间和强度,以加强胰岛素受体的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部分孕妇可应用胰岛素治疗;⑤术前做好相应准备工作,对胎儿情况、孕妇情况继续进行监测。术中:①做好严格的消毒工作,创造一个温湿度适宜的手术环境;②随时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必要时监测其血糖变化。术后:①护送患者回病房,对其血糖水平、生命体征等进行严格的监测控制;②做好患者的饮食护理工作,针对患者具体情况由流质食物逐步过渡到糖尿病普食,保证其充足的营养供给;③患者出现宫缩疼痛或伤口疼痛时,适当给予镇痛剂注射;④鼓励患者多进行母乳喂养,以降低新生儿出现低血糖的风险,但重症糖尿病产妇不易哺乳,轻症者则需指导其正确的哺乳方法,防止乳腺炎的发生;⑤患者术后身体功能抵抗力下降,易发生感染现象,此时要指导产妇做好日常清洁卫生工作,对于易发生感染,遵医嘱使用适当的抗生素;⑥对新生儿进行常规血糖和生命体征监测,部分产妇泌乳少时以牛奶和母乳混合喂养新生儿,在新生儿出现不良状况时,告知产妇及时治疗的重要性,对其产生的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做好安抚工作;⑦患者出院时,将糖尿病防治知识详细告知患者及家属,并让其在6~12周来院进行复查,以出现病情变化时及时治疗。
2 结 果
本次研究中60例行剖宫产的GDM产妇术后均无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血糖水平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中有2例发生术后感染,占3.33%,但经治疗后,患者症状消除。新生儿中有1例出现低血糖,经静脉输入葡萄糖治疗后得到有效改善,3例因高胆红素血症而转新生儿科治疗,未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
3 讨 论
妊娠期糖尿病是导致剖宫产率上升的一个主要原因,目前在临床上多采用运动和饮食干预以及胰岛素注射来控制产妇血糖水平。但由于妊娠期内复杂的糖代谢变化,因此在使用胰岛素给部分孕妇治疗时应根据孕妇不同阶段的情况,及时地调整胰岛素用量,防止一些患者出现血糖过高或过低的现象[2]。
对于GDM产妇,高血糖不仅会增加患者并发症发生可能性,延长手术切口愈合的时间,对手术的顺利进行也会产生一定影响,给母婴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糖尿病剖宫产围术期内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术前加强对患者尿糖、血糖和酮体变化的严密监测,给予患者个性化的饮食护理,并叮嘱产妇保持心态平和,多休息,同时加强对胎儿情况的监护,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术中严格控制患者空腹血糖水平,缓解患者心理紧张情绪;术后对患者进行科学产后护理,并将所有新生儿视为高危新生儿处理,测定新生儿血红蛋白、胆红素、血糖等,加强对母婴的健康教育工作[3]。然而多数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由于孕早期、孕中期内无明显临床症状,而导致在检查时出现漏诊、误诊而错过最佳治疗期,因此围术期内加强对糖尿病剖宫产患者的护理,有利于及时发现母婴的不良情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降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减少死胎、巨大儿等发生率。
综上所述,从术前、术中和术后各阶段给予剖宫产手术的GDM患者科学合理的护理,利于患者血糖水平的良好控制,能有效降低母婴并发症的发生,减少围生儿的病死率,对保证母婴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路欣.子宫肌瘤合并糖尿病的围术期护理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8(3):201-202.
[2] 范丽.糖尿病剖宫产36例围术期护理体会[J].基层医学论坛,2014,22(30):4078-4080.
[3] 余青,周建华.改良子宫切口剖宫产用于完全性前置胎盘中的围术期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2015,13(11):174-176.
探究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
张婷婷 张一飞
(淄博市职业病防治院,山东 淄博 255000)
【摘要】目的 分析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效果。方法 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收治于我院的84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常规护理模式;对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 在经过两种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40/4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7%(36/42)。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针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而言,选择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效果优于传统常规护理,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关键词】呼吸内科;重症患者;效果;观察
在临床中呼吸系统疾病尤为常见,好发部位主要集中在支气管、肺部、胸腔以及气管中。患者典型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痛、咳嗽、呼吸困难等[1],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将造成严重影响,情况严重的患者可能会发生重度缺氧、呼吸受阻甚至直接导致死亡。除了接受必要的临床治疗之外,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也显得极其重要[2]。本次研究将分析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在2013年6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收治于我院的84例呼吸内科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随机分组方式将其均分成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患者给予综合性护理模式,观察组男29例,女13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2.3±3.5)岁;对照组男30例,女12例,年龄28~61岁,平均年龄(45.3±2.9)岁;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均无显著差异(P >0.05)不具备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指导以及相关知识宣教等;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方法如下:
1.2.1 用药护理:对于呼吸内科患者而言,在用药时需严格用药,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并记录,充分、详细了解患者用药的不良反应以及药物过敏史,在临床用药中要不断进行调整,同时告知患者严谨擅自改药、换药,严禁增加或减少用药剂量。按照规定时间以及医嘱用药。
1.2.2 机械通气护理: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机械通气护理显得极为重要,特别是对于护理人员而言需要对机械通气的方法、操作步骤有充分掌握,同时了解相关的注意事项。采用机械通气时需将患者呼吸道中的分泌物彻底清除,从根本上保证患者呼吸畅通,同时确保患者呼吸情况能与呼吸机一致,严格管理好气囊,正确设定呼吸机参数。
1.2.3 饮食指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在饮食方面需要注意,护理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自身病情制定有针对性的饮食计划,告知患者平日可多进食多纤维素以及高蛋白质食物。指导患者少食多餐,多加饮水。除此之外,护理人员可以帮助患者腹部进行按摩,促进胃肠蠕动帮助消化,良好的饮食护理能够为患者的治疗以及预后提供有利保障。
1.2.4 心理辅导:心理护理对于重症患者而言尤为重要,由于患者对病情不了解,难免出现紧张、害怕、恐惧等不良心理反应。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的心理进行辅导和帮助,为患者讲解关于自身疾病的相关知识,倾听患者主诉,深入患者内心进行辅导,消除患者的恐惧感以一颗良好心态面对治疗。
1.3 观察指标。显效:患者完全康复,所有症状全部消失。有效:患者症状基本消失,病情得到好转,对日常生活具有轻微影响。无效:患者病情依然存在,并未得到好转,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分析:本次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对本研究的数据进行统计学的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的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并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经过两种护理模式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5.2% (40/42);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85.7%(36/42)。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3 讨 论
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病情较重且容易反复发作,护理不当极有可能导致造成其他的感染或并发症,使患者病情加重不利于预后,因此需要在传统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3]。
我们给予观察组患者针对性的综合护理,强化了药物指导、机械通气护理、饮食护理以及心理护理等,其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4-5],进一步说明针对于呼吸内科重症患者而言,选择有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模式能够提升患者的治愈率,效果优于传统常规护理,临床中值得推广使用。
[1] 刘精霞.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17):146-148.
[2] 冯岚.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1(6):116-118.
[3] 徐盼盼.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现代养生B,2014,12(11):125-128.
[4] 刘静.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的护理效果观察[J].医学信息,2013,5(21):133-135.
[5] 王红梅,曹丽.呼吸内科护理中重症患者应急护理干预措施[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6,16(4):264-265.
中图分类号:R473.71 R473.5
文献标识码:B 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14-0247-01 1671-8194(2016)14-024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