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2016-01-30田晓婕顾宁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0029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000
田晓婕顾宁(.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000)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田晓婕1顾宁2△
(1.南京中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29;2.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江苏南京210001)
应用中医药干预心房颤动患者,在控制心室率、缓解症状、改善心房重构、抗血栓、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等方面有一定特色,为房颤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心房颤动中医中药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为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目前全球房颤人数估计为3350万人。虽然目前治疗房颤的手段不断进步,但是目前房颤的危害仍未得到有效的控制,近年来中医药在房颤的治疗领域研究颇多,中医药治疗房颤的优势逐渐显现。
1 理论研究概况
1.1病名认识患者于房颤发作时多表现为心慌、跳动不安,中医多从“心悸”论治,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将房颤定名为“心动悸”[1]。而房颤患者的症状与心室率相关,心室率快时则症状明显,心室率慢时,患者可无症状。杨湖认为使用“心悸”这一病名则属以偏概全,建议设立“心脉颤动病”来描述,直接把握其本质特征和全过程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有利于辨病辨证论治[2]。有专家根据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特征,建议用“促脉症”来对应命名之。
1.2病因病机认识多数文献认为心房颤动病因为素体虚弱、禀赋不足、心中神明不能自主,致血行不畅,血脉瘀阻,而心悸之疾作焉。其病位在心,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病机不外乎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虚者多为气、血、阴、阳亏损,实者多与痰火、水饮、瘀血相关,致心慌不安,不能自主。李丰涛等将房颤病机总结为:气阴两虚,心神失养;痰饮瘀血,痹阻心脉;虚风内动,入心滞络;心脾两虚,心脉失荣[3]。汪云翔将203例房颤患者辨证属瘀阻心脉、痰浊闭阻、水饮凌心、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6型[4]。刘金凤等认为房颤病机关键在于阴不敛阳,阴阳不相顺接,其病位在心,但根源在肾,所以治当益气养阴,心肾同治[5]。段文慧等发现房颤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症状变化的特点,恰与“风”的致病特性相合,外感风邪及内生风邪皆可扰乱心神致阵发性房颤的发生,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加祛风、息风之品,可提高阵发性房颤的疗效[6]。
1.3脉象认识脉律绝对不规则是房颤患者脉律的主要特点。“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张仲景辨治心悸,颇重视辨别脉象变化,以结、代总结心悸病脉象。有学者认为,结、代脉的脉象描述与早搏脉象更为贴切,若用来描述房颤脉象则欠妥。李冬梅等对100例房颤患者的脉象研究归纳,房颤脉在常见的28病脉中相当于中医的散、涩(短)等脉象及怪脉的解索脉[7]。其中慢性持续性房颤脉,脉率60~100次/min,相当于涩(短)脉;脉率<60次/min,相当于涩结脉或涩结代脉等;阵发性快速性房颤脉,脉率>100次/min,相当于散(涩)脉与怪脉的解索脉及崇脉[8]。
2 针灸治疗研究现状
针灸治疗在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及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改善心功能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疗效。许宏坷等应用针刺内关、膻中、气海、中脘、足三里治疗阵发性房颤,报道针刺疗法在转复阵发性房颤时复律成功率、转复时间等方面明显优于胺碘酮,且操作简单,无毒副作用[9]。杨志新等研究针刺永久性房颤患者“相对穴”的临床作用,选取内关透外关、郄门透三阳络、大陵、神门、合谷、太冲,辨证配穴,针刺得气后均施捻转补法,合谷、太冲施捻转泻法,配穴虚补实泻,结果表明,针刺“相对穴”对控制心室率、提高左室射血分数、改善心功能有较好疗效[10]。孙远征等的实验研究提示,实验组针刺模型大鼠内关穴进行预处理,药物对照组予胺碘酮口服,两组大鼠房颤持续时间与模型组相比均显著缩短,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11]。众多文献认为针灸行预处理能预防患者房颤的发生发展,同时也降低了患者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带来的潜在风险。而临床维持患者窦性心律、预防房颤再次发作,正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针灸甲乙经》指出“实则心暴痛,虚则烦心,心惕惕不能动,失智,内关主之”,内关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梅成等认为针刺内关穴时,使针感沿着手厥阴心包经向心脏方向传导,直至心脏[12]。针感传治心脏,就会缓解房颤的症状。针灸治疗房颤可能有赖于神经通路的信息传递,特别是神经信号的双向传输及脑内递质的多维整合,针刺信号还可能影响某些细胞内信号的转导及基因的表达,并通过体液、内分泌乃至心脏局部的多重调节综合影响[13]。
3 中药治疗研究现状
3.1控制心室率,改善症状房颤患者自觉症状的轻重往往受心室率快慢的影响,相关症状可表现为心悸、气短、胸闷、乏力、头晕等。控制心室率能改善心力衰竭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同时也可能通过预防或逆转心动过速心肌病而改善长期预后。黄斌拟生脉定心汤(人参、麦冬、五味子、生地黄、黄芪、炙甘草、丹参、红花、桑寄生、山茱萸、酸枣仁、赤芍、甘松、土鳖虫、黄连、生龙骨)联合地高辛控制房颤患者心室率,对照组予美托洛尔联合地高辛,两组治疗后两组对静息心室率、运动后最高心室率的改善显著,且效果相当,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14]。陈晖等自拟清热复脉汤(黄连、瓜蒌、半夏、甘松、苦参、胆南星、远志、茯神、珍珠母、胆南星、薤白)清热化痰、宁心复脉,能有效降低痰热型快速房颤患者平均心室率及房颤持续时间[15]。部分房颤患者在运用现代药物及治疗严格控制心室率治疗后,仍有心悸与运动耐量下降等明显临床症状。包恩义等报道运用美托洛尔控制房颤心室率联合稳心颗粒与单用美托洛尔相比较,两组均能有效维持患者活动及安静下的心室率,而稳心颗粒组患者心悸闷气等不适症状明显改善甚至消失,与对照组相比,患者不适症状的改善更为显著[16]。尹克春等观察到复脉颗粒能显著缓解房颤患者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头晕等症状,对患者中医证候也有显著改善[17]。郑辉自拟纠颤复律汤(党参、麦冬、丹参、五味子、延胡索、苦参、酸枣仁、炙甘草)补益气血阴阳,使心气充,气血流畅,配合西药积极治疗原发病,能显著改善房颤患者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提高生存质量[18]。
3.2改善心房重构房颤的发生和持续是由于心房电重构、收缩功能重构和结构重构共同形成,改善及逆转心房的重构,切中房颤的病机[19]。房颤的反复发作导致心房重构,心房重构导致心房电生理变化,是房颤发生发展的生理解剖基础,继而造成了心室重构的恶性循环。张大创等报道养心归草汤(炙甘草、党参、白术、茯苓、桂枝、炒枣仁、当归、熟地黄、阿胶、黄芪、龙眼肉、木香)益气养心、温通心阳,能使永久性房颤患者的左房室内径不同程度下降,有效改善左房室重构,逆转房颤导致的心房重构,改善预后[20]。近年来多种研究表明炎症和氧化应激反应均参与房颤的发生发展。王立玉等拟益心汤(黄芪、桂枝、赤芍、郁金、半夏、瓜蒌皮、珍珠母)温阳活血、化痰安神,发现益心汤组能在短疗程内明显较少左室舒张末内径,且益心汤组的炎症指标(hs-CRP、TNF-α)及氧化应激指标(NOX、SOD)均有显著降低,推测益心汤通过抑制炎症及氧化应激反应,来改善并逆转心室重构,延缓并改善房颤的发生及发展[21]。
3.3预防血栓房颤的主要危害在于增加了血栓栓塞的危险,根据患者的危险分层,常需要服用抗凝剂。华法林作为常用的抗凝药,因其治疗窗窄,与药物食物存在相互作用,存在着高频率的出血事件等而一定程度限制了临床使用。对于这类易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应用中药干预以预防血栓尤为重要。陈守宏等发现长期服用益气活血方(党参、麦冬、黄芪、葶苈子、葛根、丹参、制附片、五味子、泽泻、猪苓),能显著提高PT、APTT,证实了其良好的抗凝效果[22]。丁涛等将中药复方(水蛭、僵蚕、红花、赤芍、桑叶、川芍、羌活、陈皮、葛根、黄芪等)制成水丸,服用3个月及6个月后与服药前相比较,TXB2/6-keto-PGF比值明显降低(P《0.05),表明能明显改善TXA2/PGI2失衡,防止房颤患者血栓形成,减少栓塞事件发生[23]。郭婵等应用温阳活血组方(人参、桂枝、薤白、瓜蒌、赤芍、茯苓、丹参、三七、生龙牡、甘草等)能够明显改善房颤患者心悸、气短等症状,并能通过降低PLT、FIB水平,有效预防附壁血栓形成,改善房颤患者血栓前状态[24]。中药成分较为复杂,与抗凝药物产生相互作用,且中药本身对抗凝系统产生影响。中药影响抗凝药物作用的机制可能有[25]:1)竞争与血浆蛋白的结合;2)抑制或诱导CYP 450 s活性;3)干扰血小板功能;4)影响P-糖蛋白;5)直接抗凝作用。丹参、当归、银杏提取物等成分的药物对华法林的抗凝作用产生增强效果,含有人参、贯叶、连翘等成分的药物会使华法林的抗凝作用减弱[26]。所以在共同应用中药及抗凝药物时,发生血栓栓塞及出血的概率则更难控制。在运用中药联合抗凝药物抗血栓时,更需严密监测INR,预防不良事件的发生。
3.4其他研究有研究发现稳心颗粒对AngⅡ引起的正常人心房肌细胞膜钾、钙离子电流的变化的影响,发现稳心颗粒可拮抗AngⅡ对正常人心房肌细胞膜钾电流及钙电流的作用,明显减轻AngⅡ引起的人心房肌细胞膜钾电流及钙电流密度下降程度,并且稳心颗粒可呈浓度依赖性抑制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可显著抑制大鼠心室肌细胞瞬时外向钾电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减少兴奋性折返的发生[27-28],多靶点作用以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为稳心颗粒治疗房性心律失常提供实验依据。王慧颖等报道,采用自拟芪灵方(黄芪、灵芝、党参、白术、白果、苦参、景天三七)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气阴两虚型阵发性房颤,改善阵发性房颤患者的气阴两虚证候,认为其可能通过对自主神经功能的调节,促进交感张力与迷走张力平衡,使房颤患者交感-迷走神经系统平衡性明显增强,对减少房颤的发作频率及时间,对心室率的控制均有一定调节作用[29]。何小丽等采用中华生存质量量表等评估自制制剂稳心律合剂(桂枝、炙甘草、生龙骨、生牡蛎、全瓜蒌、丹参、麦冬、黄连、苦参等)对永久性房颤患者的干预作用,认为其可改善心阳不振夹痰夹瘀证患者中医证候、提高生活质量[30]。
4 展望
中医药对于各种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等各类型房颤均有不同程度的临床疗效,在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缓解临床症状、改善心房重构、抗血栓以及提高房颤患者生存质量等众多方面正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应当更好发挥中医整体治疗观、治未病理念、及中西医结合特色,期待较大样本的临床研究、药物(穴位)筛选、治疗方案优化、机制探索等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尤其是在运用现代药物及治疗手段基础上,患者仍然有心室率控制不理想、或者在控制心室率等治疗后仍有心悸与运动耐量下降等明显临床症状、对华法林等抗凝药物有不良反应,中医药将会进一步突显临床优势,提供治疗新思路。
[1]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中医病证治法术语[S].1997.
[2]杨湖.心房颤动中医病名病机及诊治探讨[J].中医研究,2009,22(5):8-9.
[3]李丰涛.心房颤动中医病机特点思考[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11):991-992.
[4]汪云翔.203例房颤患者中医辨证相关因素分析[J].西部中医药,2012,25(12):61-62
[5]刘金凤,陈靖,童建霞,等.刘如秀治疗心房颤动经验解析[J].辽宁中医杂志,2015,42(9):1646-1649.
[6]段文慧,史大卓.从“风邪”致病谈阵发性房颤的中医临床治疗[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3):1558.
[7]李冬梅,金栋,杜宝良,等.房颤脉的中医相关脉象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2,18(9):963-964.
[8]金栋,李冬梅,杜宝良,等.快速房颤脉与祟脉亦相合[J].河北中医,2014,36(12):1875-1876.
[9]许宏坷,张月峰.针刺与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及心房扑动疗效比较[J].中国针灸杂志,2007,27(2):96-98.
[10]杨志新,王继东.针刺“相对穴”治疗心房纤颤28例[J].中国临床医生,2012,40(1):57-58.
[11]孙远征,苏苏,郭颖,等.针刺预处理对阵发性房颤大鼠房颤持续时间影响的实验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 (1):37-39.
[12]梅成,张国贤,章一鸣.运用张缙教授循经感传学术经验治疗阵发性房颤的疗效观察[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21):188-189.
[13]黎滔,胡志华.针灸内关对心房颤动复律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2,2(9):71-72.
[14]黄斌.生脉定心汤联合地高辛控制持续性心房颤动心室率的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药杂志,2011,38(7):1382-1384.
[15]陈晖,苏宝连,蔡少杭.清热复脉汤对痰热型快速型房颤患者脑钠肤及动态心电图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5,4 (112):107-108.
[16]包恩义,谭冰,王志国.老年快速房颤患者在应用美托洛尔片控制心室率的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3,10(7):24-25.
[17]尹克春,刘淑娟,兰丽红,等.复脉颗粒对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的临床疗效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新中医,2014,46(11):81-82.
[18]郑辉.浅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房颤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医临床研究,2011,24(6):527.
[19]傅继宏.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2006,25(15):2326-2327.
[20]张大创,程晶,范丽丽,等.养心归草汤对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患者心脏重构的影响[J].中国中医药科技,2014,21(4):367-368.
[21]王立玉,沈雁.益心汤联合常规西药对心房颤动患者炎症及氧化应激影响的临床观察[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5,49(11):36-45.
[22]陈守宏,王庆春,陈艳.益气活血方对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7,27(4):20-21.
[23]丁涛,李博林.中药抗凝预防房颤患者血栓并发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04):179.
[24]郭婵,侯伟琼,唐菁菁,等.温阳活血法抑制心房颤动患者心房重构及血栓前状态的机制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9(4):375-378.
[25]殷硕,于月,郭兴蕾,等.中药对华法林作用的影响及机制概述[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5,20(3):327-334.
[26]王志宏,齐伟,谭玲,等.2013年北京医院门诊老年患者华法林处方不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5,15(1):92-93.
[27]晋军,黄岚,张殿新.AngⅡ对正常人心房肌细胞膜钾、钙离子电流的影响及步长稳心颗粒的干预作用的研究[J].医师报,2008,10(6):19.
[28]王晞,王鑫,唐艳红.稳心颗粒对大鼠心室肌细胞L型钙电流的影响[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11,17(1):60-63.
[29]王慧颖,崔松,纪金霞,等.芪灵方联合西医常规疗法对气阴两虚型阵发性房颤患者心率变异的影响[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4,48(10):45-47.
[30]何小丽,顾宁.基于中华生存质量量表评估稳心律合剂疗效的思考[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27(2):299-301.
R541.7+5文献标志码:A
1004-745X(2016)07-1342-03
10.3969/j.issn.1004-745X.2016.07.024
江苏省中医药局科技项目(YR2015059);南京市科技发展计划(201402042)
△
(电子邮箱:jsguning@163.com)
2015-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