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的临床体会

2016-01-29潘芳华

中国医药指南 2016年6期
关键词:护理体会小儿康复

潘芳华

(广西武鸣县妇幼保健院脑康复科,广西 武鸣 530100)



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护理的临床体会

潘芳华

(广西武鸣县妇幼保健院脑康复科,广西 武鸣 530100)

【关键词】康复;小儿;脑性瘫痪;护理体会

脑瘫是以肢体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的致残性疾病,多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觉障碍、言语行为障碍等临床表现[1]。该病病程长、恢复慢,易留下后遗症,严重影响患儿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给患儿家庭会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精神压力。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的方法多但效果不明显,且治疗时间长、费用高等[2]。早期治疗及长久的坚持不懈的康复护理是小儿脑性瘫痪的有效治疗手段。现将我科收治脑性瘫痪患儿展开康复治疗护理,效果较好,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小儿脑性瘫痪患者55例,均符合1988年全国小儿脑瘫座谈会诊断标准[3]。其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均处于4周~11岁,平均年龄(3.22±2.48)岁。轻度脑瘫患者14例;中度脑瘫患者25例,重度脑瘫患者16例。排除神经系统的损害、进行性瘫痪导致中枢性的瘫痪、正常小儿一过性运动发育落后等。

1.2 护理方法

1.2.1 基础护理:减少探视人员避免发生呼吸道感染;病房温湿度适宜、光线充足、安静整洁,定时通风换气,定期紫外线消毒,防止院内感染;病床加防护设备,防止坠床;起居有规律,不能进入公共场合。

1.2.2 生活护理[4]:有效护理患儿的日常生活,教授其生活自理技巧,逐步提升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恢复其学习能力,延长训练时间、促进运动发育。

1.2.3 饮食护理[5]:评估患儿的营养状况,根据体质量和皮下脂肪厚度进行科学喂养,改善营养不良甚至贫血状况,保证患儿发育正常。合理添加辅食,提供充足的小儿机体生长的营养,少食多餐。训练前1 h不能进食,避免呕吐引起窒息,训练后注意补充体液。患儿采用半坐位,头部轻度前屈,髋关节充分屈曲,背部靠直,避免误吸入气管。

1.2.4 心理护理:与患儿交流时和蔼可亲,营造愉快轻松的氛围,耐心解答内心的疑惑,尽力为患儿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提高干预依从性和干预效果。消除家属焦躁、紧张、怨天尤人的悲观情绪,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主动配合治疗,营造团结和睦的家庭氛围。

1.2.5 按摩护理[6]:按摩患儿全身肌肉,增加对肌肉的营养供应,改善局部组织微循环。

1.2.6 穴位注射[7]:根据患儿的功能障碍取穴位,头部穴有平衡区、运动区和风池;四肢穴有手三里、足三里、曲池、殷门、阳陵泉和风市。每次都选择两个穴位注射脑活素注射液药物。

1.2.7 抱姿:①痉挛型:双臂伸直,屈髋屈膝,一手扶住头部,一手抱起身体,使其双臂围住抱者颈部,双腿分开环在抱者的腰部两侧,能够加强母子间感情交流。让患儿脊背部靠在护理者胸腹部,提高患儿头和躯干的控制能力,扩大了视野,提高了认知水平。②手足徐动型:双手在身体正中合在一起双腿靠拢,髋关节屈曲,接近胸部,使头部略向前倾,处于中间位置,抱在抱者的胸前或身体的一侧,能够纠正患儿的角弓反张、非对称姿势等异常姿势。③弛缓型:把双腿蜷起来,手从其一侧腋下穿过,搂住对侧胸部患儿的臀部,坐在护理者前臂上,增加了患儿双手主动活动的机会。

1.2.8 坐姿:分开患儿双腿,双侧膝关节保持伸展,用双手握住患儿骨盆两侧,诱导患儿挺直躯干。

1.2.9 卧姿:①侧卧位:双手抓握玩具,一小软枕头放置双腿之间,避免双下肢内收肌张力过高。②俯卧位:胸部下方放一低枕头,双臂向前伸出,可提高患儿头控制能力。③仰卧位时,要正确摆放患儿肢体于功能位,预防肩关节脱位,膝过伸,双下肢外展、外旋。

1.2.10 语言训练:初期加强口腔运动,如嘟嘴、鼓腮等,改善构音器官的控制能力及协调性,有目的地训练患儿发声控制能力,从单个音节逐渐扩大,直至短文。指导患儿看图书、字画,诱导患儿说话,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2.11 洗漱训练:训练患儿洗脸、刷牙、梳头及入浴等。入浴采用坐位,放置塑料圈固定患儿,保证患儿安全,还可放置漂浮玩具,减少患儿哭闹,促进上肢运动,温水浴还可以降低痉挛型患儿肢张力,锻炼手部精细动作的控制能力。

1.2.12 更衣训练:衣服应选择简单易穿脱的拉链式、黏胶式,系带式及钮扣式。穿脱衣时最好用侧卧位或坐位,既安全,又便于站起。患儿肩部向前倾,整个手臂伸直,双腿分开,膝关节屈曲,家长抓住患侧的肘关节部位,穿完健侧再穿另一侧。

1.2.13 排泻训练:适龄患儿要进行语言或手势表达训练、男女厕所识别训练、使用卫生纸训练、大小便自我控制能力训练等,做到定时大小便,形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1.2.14 家庭护理:脑瘫患儿多数存在亢进伸张反射状态,根据患儿的实际发育程度制定针对性的家庭康复护理计划,教会或者培训家长操作,包括各种姿式、肢体训练、日常生活、精细的语言与动作等,家长坚持不懈进行康复护理,最大程度提高患儿的干预效果。

1.3 疗效判断标准:采用Ashworth评定量表评价护理效果。显效:患者智力等功能与同龄儿童差异小,肌张力恢复正常,上下肢运动功能基本正常,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有效:患者的智力得到较大恢复,肌张力降低1级或以上,肢体运动功能部分恢复,生活质量有所提高;无效:患儿肌张力无降低,病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 果

本次研究的55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在接受康复护理之后,显效12例(21.82%),有效37例(67.27%),无效6例(10.91%),总有效率为89.09%(49/55)。

3 讨 论

小儿脑性瘫痪又称脑瘫,是儿科常见的难治的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也是儿童致残的重要因素。小儿脑瘫的诱因包括父母吸烟酗酒、妊娠高压、孕期糖尿病、孕期乱用药、宫内感染、胎盘早剥、早产、脐带绕颈、体质量过低、核黄疸等,给患儿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且脑瘫患者生活自理水平较差,严重影响了日常生活质量,给患儿本身和家庭都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和经济的负担。

脑瘫患儿主要特征为伸张反射亢进、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关节不能进行大范围活动,并且下肢经常出现膝关节的屈曲痉挛和腱反射的亢进等。基础护理能够保证生命体征,饮食护理能够保证营养供应,心理护理能够提高护理干预依从性,穴位注射具有药物、针刺的双重优点,改善和调整病变组织病理状态,生活训练能够激活组织细胞受体参与新陈代谢,家庭护理填补院内缺乏的护理而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且具有简便、经济和疗效显著的优点,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小儿脑瘫在早期如果可以及时正确诊断及康复护理,指导患儿各种正确的姿势、日常生活及肢体训练,能够改善运动功能,减少继发性功能障碍,纠正异常姿势,减少并发症,促进患儿早期康复,最大限度地获得生活、学习和社会交往等能力,提高患儿生存质量。本次研究的55例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在接受康复护理之后,总有效率为89.09%。说明经过全面系统的康复护理,提高了患儿的运动水平、交流能力、治疗效果,缩短了疗程,使家长树立对患儿康复的信心,减轻了社会及家庭负担。

综上所述,给予小儿脑性瘫痪患者全面系统、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能够提升治疗效果,降低致残风险,提高预后质量,提高了患儿生活质量,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刘巧娥,王雪芳,芦静.小儿脑瘫康复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3,8(5):235-236.

[2] 张荣洁.小儿脑瘫精细动作早期干预及护理对策[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3,4(1):109-110.

[3] 陶志雁,李琴,张智香,等.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J].临床合理用药,2014,7(9):152-153.

[4] 张荣洁.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中国民康医学, 2013,25(5):34-80.

[5] 孙冰冰,张立华.关于临床小儿脑瘫康复护理的探讨[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3,3(2):460-461.

[6] 宋文桐.小儿脑性瘫痪的康复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2上): 977-978.

[7] 柴红.穴位注射结合家庭康复护理对小儿脑性瘫痪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4,9(30):213-214.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194(2016)06-0241-02

猜你喜欢

护理体会小儿康复
康复专科医院康复设备维保管理新模式的建立和探讨
体感交互技术在脑卒中康复中的应用
康复护理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
夜盗小儿(下)
夜盗小儿
小儿涵之三事
残疾预防康复法制建设滞后
辨证论治小儿慢性咳嗽40例